书城历史民国历史大事记
17214900000059

第59章 第二次直奉战争(六)江浙战争

六、江浙战争(齐卢之战)

卢永祥掌握浙江和上海,反对贿选和反对直系的国会议员又都集中上海,于是他便成为时局的中心人物。卢在浙江拥有四师一混成旅的兵力,包括中央陆军第四师陈乐山,中央陆军第十师卢永祥,浙江第一师潘国纲,浙江第二师张载扬,中央第六混成旅何丰林。连同地方部队,约7万人,是皖系最后一支实力。

齐燮元自从当上江苏督军及后来的苏皖赣巡阅使后,仍然不能染指富庶的淞沪地区,内心一直引以为憾。当时江苏的全部实力为:中央陆军第六师齐燮元,中央陆军第十九师宫邦铎,江苏第一师白宝山,江苏第二师朱熙,江苏第三师马玉仁,江苏第二混成旅黄振魁,江苏第四混成旅吴恒赞,江苏第五混成旅陈调元。与浙卢旗鼓相当,而且稍占上风,所以一直跃跃欲试。当卢永祥参加了反直三角同盟,又有吴佩孚的有力支持,于是齐燮元决心用武力驱逐卢永祥,夺取上海,并浙江地盘。同时直系又调来湖北的第五混成旅张允明部及福建的孙传芳,江西的蔡成勋全力相助。

但是自1913年6月13日北京政变(驱黎)后,江浙士绅鉴于直皖、直奉二次战争终将不免,而浙卢与苏齐(江苏督军齐燮元是直系大将)必将决裂,乃由上海总商会主张仿照庚子年东南互保公约,由两省军民长官协议,共同维持治安。浙卢和苏齐迫于民意,乃通电表示保境安民。

6月27日卢永祥通电反对贿选后,黎元洪代表金永炎、政学系代表韩玉宸以及奉天代表、西南代表均麇集杭州,于是杭沪顿成反直系运动的中心,这一来,外间便盛传直系方面准备以武力对付浙江。

7月中旬,传说山东督军田中玉因临城劫车案的影响,而将去职,直系派王承斌率师督鲁,与江苏的齐燮元联合以压迫东南。杭州商会乃派代表到南京请求保全和平,上海及江浙各地团体也要求当局切实保证所谓“保境安民”的承诺。

7月26日安徽军务督办马联甲到南京,一时谣言顿炽,传说天津的直军原拟进驻江苏,现改由皖南袭取浙江,报上盛传王承斌部二十三师之两团已入皖,皖北蚌埠驻军移向芜湖集中徽州。曹锳的第二十六师也将南下,于是江浙绅商乃决定在上海开联席会议,策动和平,安徽各团体也急起响应。

8月上旬,盛传保定会议通过对浙用兵计划,据说计划是这样的:

将徐州陈调元军移苏州,联合第六师,分三路进兵。第一路分两面,一面由宜兴出太湖进攻浙江的长兴,一面由沪宁铁路向沪松活动;第二路是南下的北军联合皖军由徽州广德攻浙江吴兴、四安。第三路是赣军由玉山攻浙江的常江。另以曹锳进驻徐州策应苏皖,以鄂军为赣军后路。

浙江方面自然也不示弱,卢永祥派王宾防守嘉湖,夏兆麟防守严衢,郝国玺防守温州,胡大犹防守金华,张伯政守宁波海口,何丰林坐镇上海。

直系大军和浙江方面剑拔弩张,国际间立刻有了反应。英、美、法、日四国公使给北京严重警告,略云:“迭接江浙发生战事之讯,上海及附近地方,外人有巨大利益,如区内发生战事,利益受损,中国政府不能委卸责任。将来中国政府或该省长官如保护不周,对于损失应担负全责,且将于保护不周时,以适当手段自卫。”

北京政府怕引起外国干涉,乃于8月14日分电保定曹锟,洛阳吴佩孚,江苏齐燮元和浙江卢永祥,请其特别注意。

年8月16日,江浙两省绅商在上海成立和平协会,谋联合各省作避免战争的呼吁,江浙两省的旅京同乡,亦向两省当局斡旋。苏绅张一南草拟了江浙和平公约五条,亲自分访南京和杭州,请两省当道共同宣言保障和平,终获两省当局签字盖章,8月20日上海各报刊出江浙和平公约全文,兹录如下:

(一)江浙两省人民,因时局漂摇,谣言四起,两省军民长官有保境安民之表示,但尚无具体之公约共同宣言,仍不足以镇定人心,迭经两省绅商驰电呼吁,仿前清东南互保成案,请求两省军民长官双方订约签字,以尊重地方公意,脱离军事漩涡为目的。

(二)江浙两省军民长官,徇地方人民之公意,对于两省境内保持和平,凡足以引起军事行动之政治运动,双方须避免之。

(三)在两省辖境毗连之处,如有军队换防之事,足以引起人民之惊疑者,两省军事长官须避免之,其两省以外客军如有侵入两省,或通过等情,由当事之省负防止之责任。于各保其境各安其民之中,仍为精神上之互助。

(四)两省内各通商口岸,为中外人民生命财产所托。上海尤为亚东最大市场,应由两省军民长官饬由各交涉员将此约通告各领事,对于外侨力任保护。凡租界内足以引起军事行动之政治问题,及为保境安民之障碍者,均一律避免之。

(五)此项草约经江浙两省军民长官之同意签字后,由两省绅商宣布之。

齐燮元、韩国钧、卢永祥、张载扬、何丰林。

和平公约虽签,可是备战行动仍积极,江苏方面增兵宜兴、昆山,浙江方面增兵嘉湖,安徽方面增兵广德。因此战争的阴影仍在扩大,东南危机依旧潜伏。江浙两省人民打算更加充实这个和约,加入“两省交界处驻兵不得过于接近,移防时须得会商同意”,以为保障。另一方面安徽和江西绅商人民也在策动加入江浙和平公约。

9月后,南下的国会议员在上海开会,而黎元洪亦南下抵达上海活动,于是江苏方面依据公约,责难淞沪当局,外间谣言遂益猖獗,盛传北方决定对浙江用兵,以制止浙江的反直行动。甚至且指出,军事行动将开始,由苏军取守势,皖军取攻势。

由于江浙和平公约的影响,皖浙两省,亦酝酿签订和平公约,浙江商会会长金百顺和安徽士绅余诚格是这个运动的中心人物,经两省绅商半月余的奔走,在杭州和蚌埠两地向省当局恳切要求,于贿选后终告实现。

10月8日皖浙和平公约签订,其条文如下:

(一)皖浙两省因时局不靖,谣言纷起,两省军民长官同有保境安民之表示,但尚无具体之公约,仍不足以镇定人心。爰请两省军民长官俯从民意,仿照苏浙和平公约成案,签订公约,保持两省和平。

(二)皖浙两省辖境毗连之处,所属军队,各仍驻原防,保卫地方,免生误会。

(三)皖浙两省军民长官负责不令客军侵入,或驻扎两省区域,防止引起纠纷。

(四)此项公约经皖浙两省军民长官之同意,签字盖印后,由两省绅商公证宣布,以昭郑重。

马联甲、陈调元、卢永祥、张载扬。

皖浙公约签订后,旅北京的赣人吴绮由京南下,从事家乡的和平运动,进行赣浙和平公约,邀约赣省与浙省有关系的人士吴钫、夏敬观一同进行,而在浙江方面,商会中亦有很多人加以赞助,12月6日赣浙和平公约亦告签订,全文如下:

(一)近因时局未定,浙赣壤地毗连,两省绅民均希望两省长官以保境安民为职志。虽地方各形安谧,但未有一种确实表示,仍恐不足慰安人心。自苏浙倡和平公约之举,浙皖踵行,群情允协。浙赣谊属辅车,事同一体,爰由两省绅民公同吁请两省军民长官俯顺民意,援照成案订立公约,永保和平。

(二)此项公约以各守疆土不相侵越为限。凡浙赣辖境毗连之外,原驻军队,仍各驻原防,保卫地方。

(三)此项公约缔结后,如遇有客军侵入两省区域以内,应由两省军民长官各自负责,设法防止。

(四)此项公约经浙赣两省军民长官之同意,签字盖印后,由两省绅民公证宣布,以昭信守。

中华民国十二年十二月六日蔡成勋、卢永祥、张载扬。

浙江既已和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分别签订和平公约,还有福建的孙传芳未同意签署,福建和浙江的绅商虽然努力奔走,可是孙传芳却有他个人的看法。孙说:“订立和平公约简直就是疆吏联盟,目无中央,我不能这么做,除非经由中央批准,才能照办。”

孙的态度虽然令人失望,其实各省签了和平公约又有什么保障,签与不签还不是一样。

在和平公约签订期中,和平空气并不浓厚,很多小问题都使和平气氛改变。尤其是1923年10月10日曹锟就任总统后,浙江立即宣布与中央停止公文往还,以显示其不承认曹锟总统的立场,这是江浙公约签订后50余天的事,那时皖浙、赣浙公约还未成立。

11月10日淞沪警察厅长徐国梁被刺,第二天去世,凶手李达生当场捕获,自称系为韩恢报仇,可是直系却指这是浙方所指使,因为徐国梁和浙方不睦。

徐国梁之死,又引出了一个新问题,就是淞沪警察厅长的继任人选问题。何丰林委令警署总务科长陆荣钱接署,而南京齐燮元、韩国钧则要申振刚继任,宁沪之间电文交驰,互相争执,江苏方面所支持的申振刚终于不获到任。这当然是有历史渊源的,从袁世凯时代起,上海就划在浙江势力范围内,冯国璋在江苏督军时力争无效,李纯继任苏督也争不到,齐燮元自然更争不到,由此可见苏浙两省的积怨,上海是一个焦点。

12月上旬在上海集议的各省和平代表有邀卢永祥和齐燮元到上海会晤的酝酿,希望因为两人面对面谈判,解除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可是由于淞沪警察厅长问题不能解决,遂使卢、齐会面不能成为事实。

卢、齐不能会面,战争阴影为之扩大,一时战争谣言又启。传说太湖附近苏浙军队陆续增防,同时由于闽军北移,浙边温处两州又告警,杭州方面要人和富商的家眷都纷纷迁到上海,一时人心惶惶。

这时,中外所瞩目的,是虎踞洛阳的吴佩孚,大家都知道吴佩孚对曹锟贿选总统是不赞成的,因此对当前的局势另有一套看法和做法,据说吴自曹锟就任总统后,对皖系态度为之改变,有尊段联卢以牵掣齐燮元的迹象,同时还电令孙传芳阻止攻浙。

所谓吴佩孚联卢事,是因为吴曾派张之杰、何雯之先后携吴的亲笔函到杭州与卢密谈。吴和卢早年曾在北洋军第三镇共事,当吴还是下级军官时,卢已是中级军官了,两人有这段渊源,所以搭线很容易。

齐燮元因为吴佩孚态度而大为不满,自曹锟就任大总统后,吴佩孚升任直、鲁、豫巡阅使,齐燮元也升任苏、皖、赣巡阅使,王承斌兼任直隶督军,彭寿莘帮办直隶军务,萧耀南升任两湖巡阅使。齐既然和吴地位相等,吴、齐之间的不快,也是直系的内忧,于是北京派吴毓麟南下疏通,促请吴、齐之间达成谅解。

吴佩孚的态度,对东南危急的局势有极大缓和作用。1924年2月1日,在上海的各省和平代表,竟能向卢、齐分别疏通妥协,进行苏、浙、皖军撤防运动。浙军允将新增边防驻军先退数十里,苏皖亦表示赞同,北京并派劳之常为代表南下疏通。吴佩孚公开发表通电,有“东南完肤,不可不护。”之主张。

不幸,正当和平微露曙光之际,危局又告重启,这是从福建方面爆发的。福建局势因为徐树铮曾联合许崇智和王永泉逐走了李厚基,吴佩孚派孙传芳率军援闽,孙传芳是王占元的旧部,有兵数万,都精悍善战,军纪也极整饬,为吴佩孚所赏识。援闽之役颇见功勋,所以控制了福建。原来福建方面臧致平和杨化昭在闽南为周荫人所驱逐,臧、杨两军遂假道江西入浙江,接受卢永祥的收容。卢把这批部队改组为浙江边防军,纳入自己系统。臧致平是皖系有名的勇将,杨化昭是出名的小诸葛,一勇一谋使浙卢如虎添翼。二人率部由福建沿闽赣边界退入浙江,江西督军蔡成勋派部队堵截,结果堵截部队竟有两团部队被对方缴械。

闽军入浙,投靠卢永祥,对于所谓和平公约发生了极大的影响,于是苏、皖、赣、闽乃联结一致,对付浙江,积极从事战争准备,一时谣诼横兴,杯弓蛇影。江浙和平协商会发表公开电,向两省呼吁和平。

江苏方面对浙江的种种,几乎有不用兵不能解决之势,因此1924年的春天到夏天,东南一带战云弥漫。

8月,齐燮元电召徐州镇守使陈调元、海州镇守使白宝山到南京,15日陈、白先后抵宁,齐即在军署召集军事会议,决定用兵。

齐燮元自任为总司令,总司令部设在苏州,将苏军全部编为八支队,以吴恒瓒统率先锋队,宫邦铎、卢原书、李殿臣、黄振魁、朱熙、杨春普、白宝山、马玉仁为各路支队司令。陈调元在南京作各路接应,吴鸿昌为徐属守备司令兼代徐海镇守使,齐宝善为扬属守备司令,王健飞代理江宁镇守使,王桂林为卫戌司令,维持省城治安,席荣为总执法处长,刘玉珂为总参谋长。总兵站司令部设于南京下关澄平码头,刘同春为总兵站司令。

齐、卢之战于民国13年9月3日爆发。

3日晨10时许,两军前哨相遇于黄渡安亭间,各放排枪,正式接触。浙军为杨化昭部约一营,苏军为宫邦铎部约一营一连。双方部署情形如下:

(一)苏军方面,共分五路。第一、二、三路总司令为齐燮元。第四路司令为孙传芳。其攻守计划如下:

第一路——上海取攻势,由宫邦铎为司令,包括第六师,第十九师,江苏第二师,江苏第三师,江苏第四混成旅,湖北第五混成旅(张允明)等部。其进取方略,又分三路:(一)中路由昆山安亭,直趋黄渡南翔,沿沪宁线而达沪。(二)左路由浏河太仓以拊吴淞之背,而以海军攻其腹。(三)右路由安亭分兵攻朱家角青浦,横趋松江,以断浙沪连络。

第二路——宜兴取守势,由陈调元忍司令,包括中央陆军第二十四师张福来部,江苏第一师,江苏第二混成旅,江苏第五混成旅,河南混成旅(马吉第)等部。亦分张渚、蜀山、乌溪三路防守,而以中路蜀山为尤重要。

第三路——广德取攻势,由皖省旅长王普任司令包括安徽第三旅(王普)安徽第五旅(史俊玉),拟由泗安直趋吴兴,北断长兴归路,南达杭州。

第四路——仙霞关取攻势,由闽省孙传芳任司令,包括中央第二师(孙传芳),第九混成旅(张凤岐)第十混成旅(孟昭月)第十一混成旅(王麒)第二十四混成旅(张俊峰),福建第一混成旅(彭德铨),福建第四混成旅(刘宝题),江西第三混成旅(唐福山)等部,以拊浙省之背。

(二)浙军方面共分三路,总司令一职卢永祥氏自任之。

其攻守计划如下:

第一路——上海取守势,司令为何丰林,包括第六混成旅何丰林,第十师第二十旅朱广声、福建第一师臧致平、第二十四混成旅(前)杨化昭等部。防线甚长,凡黄渡、南翔、刘河、青浦嘉定等处,均在范围之内。

第二路——长兴取攻势,司令为陈乐山,包括第四师第十师第十九旅等部,拟用全力攻宜兴、常州,以断苏省铁路,直趋南京。其驻守湖州王宾之一旅,则命开赴泗安,以拒广德方面之皖军。

第三路——江山(仙霞岭)取守势,司令为潘国纲,包括浙江省军第一师及第二师一部属之。

开展之后,双方主要战事胶着于黄渡、浏河一线,完全是阵地战的架势,炮声隆隆,枪声不断,射击盲目,伤亡不大。加上这个季节这时江浙的雨季,士兵们整日泡在灌满泥水的战壕里,苦不堪言。

起初,浙卢打得不错,数次击退苏齐的猛烈进攻,并曾发动反攻。但是双方参战的各师旅团都存在保存实力的想法,作战越来越不积极,使战事始终处于一种有规律、节奏的状态,似乎是在军事演习一般。而浙江方面的陈乐山部在宜兴一带的进攻毫无进展,稍遇挫折便顿兵不前。

而南路的孙传芳部由于在福建并不得意,急于为自身打出一块地盘,乃全力进攻。孙部是北洋劲旅,战斗力强,9月中旬偷渡仙霞岭,长驱直入占领衢州,卢永祥后方受到威胁,又怀疑自己内部军队不稳,就于18日率部离杭,坚守浙沪。齐燮元的苏军也看到胜利的希望,进攻日益猛烈,臧致平、杨化昭、等部困兽犹斗,战事陡然激烈。进入10月孙传芳军谢鸿勋旅已进至湖州、嘉兴一带,卢永祥渐感兵力不足,不久孙军卢香亭部由嘉兴直扑上海。在这种猛烈的钳形攻势下,卢永祥实在是无法抵抗,虽然关外的奉军已于9月18日大举进攻山海关,声势浩大,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无奈之下卢永祥于12日乃通电下野,电云:

“全国父老公鉴:此次江浙用兵,齐为戎首,干犯众怒,曹实罪魁,义愤所激,遂动天下之兵,交绥以来,永祥迭经宣言,愿国人负共同改造责任,良以此事成败利钝,非个人得失所关,实人禽消长是判。本最大决心,期以公理战胜,所幸将士用命,舆论赞助,鏖战匝月,彼不得逞。现在敌方因我军正面防线不能越雷池一步,乃竭数省援兵,会攻松江一隅,彼众我寡,竟迫淞沪,现虽士气奋发如故,而子弹已罄,肉搏相持,徒令师徒牺牲,心实不安。爰毅然放弃淞沪,洁身下野。伏念讨贼戡乱,匹夫与有责任。救国未敢后人,功成不必自我。兹于本日解除兵柄,对国民引咎自劾,兵士均已付托有人,必能敬守秩序,以完天职。自惭棉薄,未竟全功,殊深内疚。倘有同志友军,国中义士继起奋斗,俾****迅膺惩创,大局早庆澄清,则永祥退作平民,与有光宠矣,临电悚惶,伏希亮察。卢永祥文。”

同日孙传芳亦发出通电,宣告占领龙华,电云:

“谨布者,顷据上海宪兵司令马葆珩派冯副官来称,敌被我军攻击,节节溃退,已不成军,卢何等见大势已去,于本日通电解除职务,乘船逃走,上海制造局暂由该司令维持等语。传芳一面指定地点收容溃兵,一面饬所部停止军事行动,传芳拟即日率带卫队进驻龙华,暂维治安,以俟齐巡阅使莅止,特此电布。孙传芳。”

卢永祥、何丰林仓皇弃军出走,在形势上还不到此地步,当时战局虽不利,可是除了松江、青浦、嘉定被齐孙一方占领外,黄渡、南翔、浏河、吴淞尚在卢何一方,其部队尚完整者,包括第四师、第十师、第六混成旅及臧致平、杨化昭之军队,合计不下3万余人,大都军械齐备,子弹军实犹有余储。卢、何出走后,这些军队群龙无首,纷纷退至闸北南市一带和人民杂处。

上海租界方面耽心溃兵涌入租界,乃在交界处遍布鹿角,网以铁蒺藜,各国海军陆战队和万国义勇团亦出动巡逻,华界民居,十室九空。

齐、卢战争时,皖系巨头徐树铮正在上海,由于卢永祥等对小徐并不尊重,因此他只好做壁上观,迨卢永祥通电下野,卢部下尚有可战之兵3万负隅上海,安福系的人对卢、何出走深致不满,小徐前在福建时与臧致平、杨化昭旧部略有渊源,因授意这些军队拥徐树铮出而维持,以租界为城社,抗拒苏军,以待变化。

为了拥徐出山,浙军中级干部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陈乐山、杨化昭均列席,小徐于是乘机而起。他下令将37团和39团及闽军臧、杨部下由北火车站开至麦根路潭子湾一带布防,共设三道防线:第一道距真茹约三里许,第二道距闸北约三里许,第三道在闸北。

可是由于徐树铮是住在公共租界的南洋路,公共租界工部局出面表示为了维持租界的治安,所以派了若干巡捕把小徐从10月15日起软禁在家中,和外界完全隔绝,并于20日将小徐递解离沪。

10月17日闽浙巡阅使孙传芳和苏军第一师师长白宝山先后抵达上海,会同苏皖赣巡阅使齐燮元的代表与浙沪联军磋商改编和遣散条件,战败一方由代理第十师师长朱广声出面接洽,先自行召开军官紧急会议,大家认为卢永祥等已弃军出走,徐树铮又被扣留租界,群龙无首,再战无力,决致函齐燮元和孙传芳,要求改编败军,军队中不愿改编者,每兵给饷20元,军官按级加给。这封信交由齐燮元的驻沪代表转致。

齐燮元复函表示,愿受改编的在原防听候点名改编,不愿改编的,则给饷遣散,孙传芳亦赞同齐的决定。10月19日败军集中至龙华、吴淞、江湾等处待命。

孙传芳和齐燮元向败军发表训词云:

“国民战争无胜败荣辱可言,况此次作战官兵伤亡甚多,言念及此,不胜痛惜,想各官兵转战月余,备经困苦,各该家属定必悬念,本使等久历戎行,深知此情,有愿回家者,每兵给川资廿元,司务长卅元,排长四十元,连长五十元,其愿改编者,即可收编,无兵之官则以原薪暂行候差。本使等对于各军一视同仁,绝无歧视,幸勿观望,其各凛遵。孙传芳、齐燮元。”

孙传芳的参谋处发布结束战事的通告如下:

“各报馆均鉴:敬启者,孙巡阅使旅沪以来,积极办理善后诸事,并与齐巡阅使代表刘参谋长迭次会议,现已完全结束,各部队已于本月十九日午后起分头开拔,遄赴各地驻防,沪埠既无游骑无归之兵,则地方治安及商业市政一切自可逐渐恢复原状矣,知关廑注,特此奉闻。闽浙巡阅使署参谋处启,十月十九日。”

齐燮元亦发布结束战争的布告云:

“照得卢何构乱,浙沪被兵,讨逆兴师,事非得已,兵连祸结,徒苦我民。今兹顺逆分明,天人交应,大憝既去,弥念孑遗,本使于欣幸之余,益觉惄焉如捣,所有善后各事,业经特派专员前赴淞沪一带分别筹议,克日施行。本使日内即亲莅沪滨,躬修慰问,各该地方官吏绅耆,务当绥靖流亡,借副国家吊民伐罪之至意。为此布告,俾众周知,毋违此布。”

10月13日卢永祥和臧致平乘轮逃往日本。江浙战争时一月又十天而告结束。

卢永祥在北洋军阀中也算一个重要角色,他在浙沪一带也很有威望,现在只落得一名丧家之犬,逃至日本别馆过流亡生涯。

北京政府早于9月3日下令免去卢永祥的浙江军务督理,褫夺其官勋,明令齐燮元剿办;9月20日任命孙传芳兼督理浙江军务,齐燮元兼淞沪护军使。

浙卢旧部经过改编,以郑俊彦为第十师师长,臧致平部划归第四师,以谢鸿勋为师长;杨化昭部改编为一混成旅,以杨賡和为旅长;陈仪为浙江第一师师长,周凤岐为浙江第三师师长。以上各部都归孙传芳节制。齐卢之战,最后的赢家是孙传芳,不但获得浙江一省地盘,而且凭空增添近五师人马,为他成为著名的五省联帅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