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国历史大事记
17214900000061

第61章 孙传芳与五省联军的形成

一、成长之路

孙传芳,字馨远,山东泰安乔庄人,生于1885年4月17日(清光绪十一年)。他的幼年很不幸,家境贫寒不说,而且幼年丧父。他的上面有三个姐姐,母亲张氏带着四个子女寄居在叔父家里,受尽歧视、虐待,无奈之下,要强的寡母带着他们到济南谋生。为了有口饭吃,大姐二姐早早出嫁,但是剩下母子三人仍然衣食无着,孤儿寡母经常关起门哭泣;加上1897年山东大旱,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张氏带着儿女,去历城逯家投靠二闺女,从此再不回下乔庄住。这年孙传芳只有十岁,幼小的心灵饱尝寄人篱下的艰辛,遭人冷眼的痛苦。也因此孙传芳在保定军校时,同学杨文恺问他是哪里人,他一直说是历城人,而讳泰安人。孙传芳随母亲到了历城,在二姐家住下。俗话说:救急不救穷。日子一长,半大小子,吃死老子,虽然是亲戚,也常常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孙大娘人前说好话,赔笑脸,背地里常常搂着传芳流泪,说:“儿啊,在人屋檐下,怎能不低头。今后要多看别人的脸色,学聪明点,省得让人不待见。”为了不让娘伤心,少年孙传芳倔强刚毅的性格中,添进察言观色,讨好、拍马屁的习气,这都是苦难的生活经历给他打上无奈的烙印。世态炎凉,即使再小心谨慎,还是被人瞧不起。于是,孙大娘便带着儿女去商河县大姐家住一段。孙传芳渐渐大了,人很机灵,又不偷懒,大姐夫对他们母子还算过得去。孙大娘教育儿子:“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孙传芳一直铭记在心。后来官做大了,一直将大姐的儿子,他的外甥程登科带在身边。当五省联军总司令时,把军需处处长的肥缺,给了程登科,就是报答当年的收养之恩。

1899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遍地都是战乱,母亲带着孙传芳和三姐回济南避乱。此时的山东巡抚为袁世凯,其编练的新军改称武卫右军,也随其开赴济南。恰好军中的执法营务处总办王英楷因为妻子有疯癫病,欲纳一位二房。孙家三姐小家碧玉,年轻貌美,经人说和,王英楷一见便很中意,对孙大娘说:“闺女许配我,有你们的享福生活,大小子跟着,陪伴公子读书,今后补个名入营,也有出头的机会。”从此,孙大娘和孙传芳同住王英楷府上,三更灯火五更鸡,衣食无虞。孙传芳随姐姐到王家,并随其他子弟一起读书。这一年孙传芳15岁,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王英楷在武卫右军中是仅次于袁世凯、徐世昌的三号人物,地位在后来的北洋三杰(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之上。所以孙传芳也成为官宦人家的子弟,终于有机会读书、上进,命运也随之改变,可以说没有王英楷,就没有后来五省联帅。

关于孙传芳在王英楷家的境遇,自然还是寄人篱下,过着如履薄冰般的生活。30年代初,有个熟悉北洋各派系的新闻记者吴虬,在《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王英楷)家庭历史,与北洋要人之升沉有关。王之妾孙氏,即系后来开府江南之联帅传芳之胞姊。联帅年未弱冠,家贫不能自在,随母投靠其姊于保定,王始峻拒,谓她是金钱购来,不配与我讲亲谊,经人(或云即孙之同乡朱子勤)代为缓颊,始收为马弁。嗣因其伶俐活泼,饬令伴王公子读书。”一个靠打秋风过活的穷亲戚,王英楷厌烦亦是常情。但孙传芳聪明,伶俐,善于讨人欢心,待人接物,人情世故,皆少年老成,也是其在夹缝中顽强生存的本领之一。而王英楷为甩包袱,瞅准个茬口,送小子入营谋个出身,也是举手之劳。而且孙传芳在王家耳濡目染了许多交际、应酬、阿谀、逢迎、拉帮、结派等官场事故,为他以后在军队中、官场上应付裕如打下良好基础。

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同时对新建陆军军制进行改革,在武卫右军的基础上编练北洋常备军各镇。袁世凯“厘定募兵章程十九条,遴委臣部武卫右营务处候选道王英楷、王士珍,分赴正定、大名、广平、顺德、赵州、深州、冀州各属……精选壮丁六千人,即令该道等分领训练。”袁世凯在保定府设立督练公所,下设参谋、教练、兵备三个处,每处设一总办。段祺瑞为参谋处总办、冯国璋为教练处总办、刘永庆为兵备处总办、王士珍为步兵第一协统兼直隶全省操防营务处督理,王英楷为总参议,袁世凯为全军总统,正式改武卫右军为北洋常备军。与此同时,袁世凯认识到:“练兵必先选将,而将才端由教育而成。”1902年夏,他在保定东关外建立一所行营将弁速成学堂,遴选粗识文墨、有志上进者,学习战法、击法、军制,以八个月为卒业之期。

1902年,王英楷向当时的教练处总办冯国璋举荐孙传芳到练官营当学兵。练官营相当于一所培养下级军官的军事学校,孙传芳被编入步兵科第三班,同班同学杨文恺曾评价他“天资聪颖,且知道用功,所有军事课程一读便通,故而学科与操法之考试,往往名列前茅。”

年底,孙传芳、杨文恺等人从陆军练官营毕业,冯国璋又保举他们二人免试进入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深造。北洋陆军武备学堂,是清朝的高等军事学堂,为保定军官学校之前身,培养专门的军事人才。该校建于1903年,9月开始招收头班步兵、马兵、炮兵、工兵、辎重、经理、东文(日文)、德文诸科,多聘日籍、德籍专家任教。北洋和民国初的军界风云人物,皆出身于此。齐燮元、王金钰、王承斌、臧式毅、孙岳、周荫人、郑俊彦等及蒋介石、白崇禧、顾祝同、夏威、黄绍竑等人,都与孙传芳是先后同学。故有人戏称:民国军阀战争,同学之间窝里斗。

孙传芳入学不久,是年冬末,孙大娘突然得病去世。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使他悲痛欲绝。他执孝礼,亲自送母亲的灵柩返回泰安,与其父孙毓典合葬。未等“七期”,便匆匆返回保定学堂,更加努力学习,并开始参加日语班学习。杨文恺问他:“馨远,你这样不要命地学,想干啥?”孙芳很有信心地说:“袁宫保每年在武备学堂选择秀生赴日本留学,条件是:身家清白、体质强壮、聪明谨厚、志趣向上,并无暗疾嗜好,中学已有根柢、武备各学已得门径,年在十八岁以上至二十二岁以下者。我自认各方面都符合条件,一定要走出国门,出去学习。”杨文恺受了感染,拍着他肩膀说:“兄弟,加把劲,咱们都争取!”

在孙、杨的带动下,速成学堂同班生周荫人、卢香亭也加入他们的行列,结为莫逆之交。

卢香亭,直隶河间人,家境贫寒,也是立志投身军,博取功名。周荫人,直隶武强人,也是个好舞枪弄刀之人。学堂放假时,四个伙伴便到保定东关外的小酒馆中,倒上几碗二锅头酒,学作古先贤的模样,桃园三结义,后续赵子龙,叩头换帖,义结金兰,发誓:“苟富贵,毋相忘,互相提携,终身合作。”四按年龄长幼为序:杨文恺是大哥、孙传芳是老二、卢香亭行三、周荫人是老幺。果然以后四人一荣俱荣,一损皆损。

1904年夏,京师练兵处决定选拔一批官费赴日留学生,学习军事。速成武备学堂选送40人赴京应试,其中包括孙传芳、杨文恺、卢香亭、周荫人等人,结果四个人都考上了。

是年8月,留学监督赵理泰率领各省学生108人,其中有南方的程潜、李烈钧等人,由天津转上海乘“大智丸”赴日。

抵日后,学生们先入东京振武学校。振武学校,是一所专门为中国留学生学习军事开办的陆军士官预备学校。留学并非是令人羡慕的优越生活,对从小吃过苦的孙传芳来说,亦须咬牙立志,逐渐适应。留学生的是木板式的宿舍,大米饭,菜很简单。蒋介石回忆他在东京振武学校时的情形是:天天为豆腐白菜。张群回忆,每逢星期天,邀上要好的和同乡中的同盟会会员同学,租一间只能在星期天才能使用的、面积只有十二张“榻榻米”大小的房间,买一头猪的全部内脏“下水”,自己动手做饭吃,边吃边高谈阔论,或阅读革书籍和报刊。

1906年毕业,之后被派入日本陆军第十师步兵联队充候补生。入伍锻炼一年,完全与士兵一样,过着艰苦的生活并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1907年11月,始进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为第六期。他们这批中国学生的区队长是步兵中尉冈村宁次,即后来大名鼎鼎的侵华倭寇戎首。1908年12月在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又回原步兵联队见习三个月。1909年3月回国。

回国后,孙传芳先回到济南结婚,娶妻张氏。之后到天津直隶督练公所报道。8月留日士官生赴京,参见陆军部的考试。同期参加考试的有阎锡山、李烈钧、唐继尧、张凤翙、刘存厚、赵恒惕、尹昌衡等人。考试发榜后孙传芳被授予步兵科举人,并授步兵协军校衔(相当于少尉)。

又经过陆军部的一次复试,孙传芳返回天津直隶督练公所候差。不久调任北洋陆军第二镇第三协第五标任教练官。当时第二镇统制为马龙彪,驻保定;第三协统领为王占元,驻永平;第五标统带为王金镜。

孙传芳为人健谈,而且善于应对联络,不仅在本协本标内与人相处融洽,还和别的镇、协的军官时常往来。所以王占元非常信赖倚重于他,同时王也深知孙的姐夫王英楷在陆军部担任侍郎要职,并与袁世凯过从甚密,所以又因此高看他一眼。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王占元第三协奉命编入第一军南下镇压革命党,在冯国璋的指挥下,各部清军与革命军浴血奋战,凭借多年的严格训练和优势装备先后攻克汉口、汉阳,使革命军孤守武昌。王占元因功升任第二镇统制,孙传芳参加了全过程的阳夏之战,虽未亲历冲锋,短兵相接,但总算是接受了战火的洗礼。

1912年,南北和谈成功,民国建立。原北洋第二镇改称第二师,王占元仍任师长,驻防保定。孙传芳被提升为辎重第二营营长。

从此孙传芳跟随王占元整整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