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册)
1727200000027

第27章 忍字经

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对这个忍字是非常重视的。他曾有句名言——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全集 家书》)

是说只有“和”这个字可以消解掉人与人之间的怨恨,所以“家和”才“万事兴”;而就个人的人生而言,只有“忍”这个字可以消解掉命运中的不幸和灾难,从而为人生的幸福与成就奠定基础。

如此一来,这个“忍”就不是简单的忍让了,因为简单的忍让只是躲避,甚至只是逃避,怎么可能为成就人生打下基础呢?

所以曾国藩所说的“忍”,首先是有价值的“忍”。

就拿他长沙受辱、退居衡阳来说吧。事实上我们一再说,虽然皇帝亲自下旨命曾国藩为湖南团练大臣,但这个团练说到底,并不是一个正规军,充其量也就相当于民兵组织,主要的作用也不是打仗,而是维护地方治安,所以后来曾国藩在长沙的时候,他和他的团练干的事,也确实就是维护地方治安。

事实上,在曾国藩组建湘军之前,虽然当时全国各地都有办团练,但谁也没有认识到这个团练可以最终办成一支军队,可以办成一个强大的地方武装。

曾国藩开始也没意识到这一点,他开始办团练有一千号人,这在全国就已经是人数最多的团练了,所以人数上不能再扩大了,所以曾国藩也只能干维护治安的事儿。但他含羞忍耻退到衡阳之后,尤其是在愤愤然写了告状的折子、又默默地撕掉奏折之后,他突然开窍了,知道他曾国藩要办的团练到底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团练了。他要办个不一样的团练给那帮官僚看看,看看他曾国藩办的团练到底在天下大乱的局势里可以怎样的脱颖而出。

所以曾国藩撕掉了告状的奏折,说了句“打脱牙、和血吞”,然后调头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扩兵。他给咸丰皇帝另起一道奏折,丝毫不提长沙受辱的事儿,只说两湖危急,恳请皇上您让我把湖南团练扩大,这样太平军再打过来的时候,我就可以保境安民了。

咸丰这时候给洪秀全已经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了,当然毫无意见。这样,曾国藩立足衡阳,利用个人的影响力,广招他的学生部旧,用儒生达则兼济天下、用知识分子捍卫中华传统文化的旗帜为号召,一下子就使得各方豪杰,纷纷归到他的旗下。

由于曾国藩是被逼走的,湖南的官员只顾着看他笑话,谁也不管他在衡阳干嘛,所以没过多久,曾国藩在衡阳就建立了一支人数多达17000人的、含有水陆两军的庞大的军队,这就是后来威震天下的湘军的雏形。

所以,后来曾国藩跟幕僚谈起这段往事时,曾说自己能建立不同于一般团练的湘军,是被人反激出来的,也就是被人逼出来的。他说:

“初办团练时,借人抚衙而居,令不得行,想杀几个不听令的士兵,全军鼓噪入吾居处,几为所戕。因是发愤练兵万人,居然成就了一支队伍,而有今日。”(赵烈文《能静居日记》)

这段话是说,我当初办团练的时候,没想那么多,也只是办团练而已,后来长沙的那帮地头蛇逼我,甚至冲到我的衙门里,甚至差点儿要了我的老命。我以此为奇耻大辱,因此发愤练兵,才建立了后来的这支铁军。说起来都是因为当时忍下了一口气,而当时的忍让反而成了我发奋图强的契机,所以这种忍真是太有价值了。

你看,我们一般人生活中都遇到过不顺心的事,甚至是憋屈的事儿,但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忍,往往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忍气吞声,等忍多了,忍习惯了,最后就成了逆来顺受。这种忍,既是窝囊的忍,也是没价值的忍。

而曾国藩所强调的忍,是要能使它成为一个人、甚至一个团队、一个国家发奋图强的契机,这种忍才是有价值的忍,才是男子汉大丈夫的忍,才是杜牧说的“包羞忍耻是男儿”的忍。

其次,对于这种有价值的忍,曾国藩还认为要能忍得彻底,忍得够狠。

对于生活中的挫折和逆境,大多数人也能忍一时之痛,但常犯的一个错误是等忍过了那一阵,等心理麻木了,也就“好了伤疤忘了痛”。

曾国藩在衡阳把小小的一千人的团练练成了将近两万人的一支庞大的地方武装,开始还没人关注他,但时间一长,朝廷也知道他手上有货了。所以当太平军在湖北攻城略地的时候,先是两湖的官员急了,眼看着正规军顶不住,就不停地请求曾国藩派他新练的湘军支援。这时候长沙的那帮官员看曾国藩悄无声息地就发展壮大到了这种地步,也对他刮目相看了。当太平军从湖北返过身来再向湖南打的时候,骆秉章也一改原来蔑视曾国藩的态度,一个劲儿地请他出兵,请他回长沙来,后来不只是请,几乎是求他出兵了。

搁着其他人,这下总算扬眉吐气了,心的话:“你们也有求着我的这一天!”所以时来运转,到这份儿上,也就不用忍了。

可曾国藩呢,还忍着呢。虽然人家对他的态度已经有了180度的逆弯,但他自己还处在忍的精神状态中——坚决耗在衡阳,坚决不派一兵一卒。

两湖的地方官实在急了,就向咸丰汇报,咸丰亲自下圣旨让曾国藩出兵,曾国藩居然还要忍,虽然有圣旨,他也还是不动。

虽然他兵多,但他毕竟还只是团练,所以开始的时候,他违背圣旨不出山,别人也不太当回事儿,连咸丰也以为他怕了,不敢出来打。后来武昌被攻克,两湖告急,绿营已经溃不成军了,咸丰实在没有可以用的兵了,连下了三道圣旨催促曾国藩出兵,曾国藩居然还是沉得住气,竟然面对前后四道圣旨,就是不出兵。

这时候,别人又都开始嘲笑他,连咸丰在圣旨里直接嘲笑他是胆小鬼。

可曾国藩呢,还是无动于衷。

可以看出来,他这种忍,已经不是一般的忍了。那是发了狠劲在忍。

曾国藩后来回忆说,就是因为他忍得够狠,忍得够彻底,所以才为湘军的组建与训练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后来,太平军一直打到他家门口了,他才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终于带他强忍下来的湘军出山了,结果一战而取得湘潭战役的胜利,二战反攻湖北,取得武汉大捷,一时间不鸣则已,一鸣则名震天下,使得湘军终于在近代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后来,曾国藩曾经自得地评论说,各地办团练的都没有成功的,只有自己把团练办成了实力巨大的湘军,他的经验就一条——

学会了培养实力、保存实力、发展实力的“忍”。

事实上,不仅曾国藩,古来英雄豪杰,但凡能成就番事业,在忍字上,都有非凡的功夫。从韩信胯下受辱,到曾国藩长沙被逐,你越是英雄,越要有肯低头忍辱的勇气。

但低头忍辱的滋味毕竟不好受,汉字讲究象形会意,单从“忍”这个字也可以看得出来,那不是一把刀架在心头,那是最锋利的刀刃在剜心头肉。所以,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肯定心痛得很。所以,像曾国藩这样能忍的人,肯定也有属于他的痛苦。

可我们要问,像曾国藩这样的人,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虽然有数不清的痛苦要承受,但他是不是也有属于他的不为人知的乐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