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册)
1727200000054

第54章 一对奇师生

第二个,是罗泽南和王錱的例子。

罗泽南,字罗山,所以当时人又称他为罗罗山;王錱,字璞山,他其实是罗泽南的学生,但也是罗泽南学生里最有才、最有个性的一个人。

王錱有才、有个性到什么地步呢?据说平常罗泽南和他的学生们在一起聊天,不论是国家大事,还是学术探讨,只要王錱一开口说话,别人就没指望了。因为这个王錱口才太好了,学识也太好了,而且声若洪钟,嗓门又大,言辞便给,语速飞快,以至于他一开口,很快就进入了“加速度”状态,别人根本插不上嘴。

也只有一个人能插得上嘴。谁呢?当然是当老师的罗泽南。但就算是罗泽南,也得使用蛮横的方式才插得上嘴。《清史稿》里记载说,每次当老师的罗泽南都要说:“璞山盍少休,让吾侪一开口乎?”就是说,你能不能歇会儿,让我们大家也说两句?这样,王錱才会不好意思地停一小会儿。

你看,这一对师生,也实在算是有趣的人。

但就是因为有了这对师生,才有了曾国藩后来的湘军。或者,可以这么说,没有罗泽南和王錱,也就是没有后来曾国藩的湘军。

因为早在曾国藩出山之前,罗泽南和王錱就已经把湖南团练办得很成功了,曾国藩就是在他们的团练基础上,才发展出自己的湘军的。所以王錱的部队,后来又被称之为老湘营。也就是说,王錱、罗泽南才是湘军真正的创始人。

事实上,最早办湘军的是王錱,然后他把他的老师罗泽南也拉了进来。曾国藩到长沙办团练的时候,王錱的部队虽然人数不多,但早已经是一支劲旅了,以至于太平军到湖南作战,最怕碰到他的部队,所以当时太平军流行一句口号,叫“出队莫逢王老虎”!可见王錱的治军有多厉害。

而罗泽南在曾国藩出山之前,也早已经被湖南巡抚张亮基所推崇,他出山带兵,像后来湘军中很多大将,如李续宾、李续宜这些人,原来都是他的学生。甚至曾国藩原来在北京的时候,还写信嘱咐自己的弟弟曾国荃、曾国葆要去拜罗泽南为师。再加上罗泽南比曾国藩大,出名也比曾国藩早,可见,从办湘军的角度看,罗泽南的资历完全要比曾国藩老。

甚至,连曾国藩自己都说:“湘军之兴,威振海内,创之者罗忠节公。”(《全集·家书》)就是说,曾国藩也觉得罗泽南才是湘军当之无愧的创始人。

可为什么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曾国藩的手下呢?

当然,罗泽南后来成为了曾国藩最重要的左膀右臂,但他的学生王錱虽然开始跟他一样,成为曾国藩手下的干将,后来却又走上了另一条路。

王錱聪明,有才,打仗又特别有一套,所以本来曾国藩也特别器重他。甚至王錱虽说是罗泽南的学生,曾国藩也把王錱当自己的学生看,所以他曾经把自己最宝贝的那套《二十三史》,也就是他当年落榜后在南京用借来的钱买的那套《二十三史》,送给了王錱。

开始王錱也确实以师礼待曾国藩,但曾老师不像罗老师那样,会只说两句“璞山盍少休,让吾侪一开口乎”了事,他居然对这个连罗老师都非常器重的学生十分的不客气。

这就有点出乎人的意料了,事实上我们讲过曾国藩尤其讲究待人处事之道,所谓圆融贯通之处,甚至经常有点老滑头的嫌疑,他怎么会对这个一手创建了湘军、又一手把湘军带到他麾下的这么优秀的学生不客气呢?

说起来,王錱让曾国藩发火的这件事,也实在出人意料。曾国藩在衡阳招募湘军,随时准备东山再起,这时罗泽南、塔齐步、王錱就分别是他左、中、右三军的统领。曾国藩招募湘军讲究宁缺勿滥,所以他让王錱这一营,不要多,只要招三千人就行。

可王錱热情高涨,自作主张,一家伙招了一万多人。

曾国藩这一来就不高兴了,说让你招三千,你怎么一下超额招这么多人?你怎么执行将令的啊?

曾国藩这么一问,王錱还不服气了。虽然他很敬重曾国藩,但他也有他的道理。而且他一旦开口,那口才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居然跟曾国藩争了起来。

曾国藩很恼火,下令,你不要给我解释,把你招的这一万人都撤了,只许留七百人。没什么理由,我没那么多编制给你!

这一下,王錱也火了,他本来就是个直性子的人,结果因为招兵、因为努力工作反倒受了批评,还让他只许留七百人,他实在想不开,就上书湖南巡抚骆秉章,把情况一摆。

因为虽然曾国藩是湖南团练大臣,但全省军务总负责还是骆秉章啊,所以王錱这等于是越级反映情况。当时骆秉章一切军务皆倚仗左宗棠,左宗棠一了解这事,立刻火了,立刻写信把曾国藩好好损了一顿,说:“涤生每叹人才难得,吾窃哂之。……王璞山其一也。”(《清史稿·王錱传》)意即讽刺曾国藩说,你曾涤生平常老说人才难得,好像一付唯才是举的样子,其实你根本就不识才,王錱这样的人才你都不用他,这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这一下曾国藩也火了,当即写信给骆秉章说:“璞山之勇,若归我督带,则须受节制,此一定之理。既不受节制,自难挈之同行。……若听璞山自成一军,公宜先行奏明,此亦一定之理,世虽大乱,而纲纪不可紊也,”(《清史稿·王錱传》)就是说,王錱是人才,这不假,但要归我统辖,就必须听我的,要不听我的,你可以把他调走,让他自成一军也行。

结果不久后,王錱果然跟曾国藩分道扬镳,左宗棠把王錱调出,王錱的老湘营后来成了左宗棠的下属。直到王錱后来在攻打江西战死之后,老湘军跟湘军才重新融为一体。

这样一来,我们就更奇怪了,好像左宗棠确实说的有理啊,你曾国藩说是人才难得,说是唯才是举,从一双草鞋都能发现塔齐步这样的人才,怎么反而把王錱这种明眼人都看得出的大才拒之门外呢?

综合塔齐步、罗泽南、王錱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曾国藩固然很会用人,但他的用人之法和我们所熟知的唯才是举的表现还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他为什么从一双草鞋就看出了塔齐步的独特?为什么能让罗泽南这样资历比他还老的人甘心唯他马首是瞻?为什么又眼睁睁看着王錱这样的人才与自己分道扬镳?这难道都是因为他的唯才是举理论果然大异于常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