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用人,可以说是“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包括他最熟悉的弟弟,包括他最不熟悉的科学家,不论亲疏远近,不论水平高低,只要有一分才,曾国藩就能给你一分舞台。
所以,连后来对曾国藩一直有意见的王闿运,在识人、用人这一点上,也不得不佩服地说:“天下人才,尽归曾幕。”(王闿运《湘军志》)
而跟曾国藩闹了一辈子别扭的左宗棠,则在曾国藩死后,亲拟挽联,第一层意思就是“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那意思就是承认在识人、用人上,当世无人能超过曾国藩,包括我如此自负的左宗棠也不可以。
所以,连曾国藩自己也曾经骄傲地说,自己“向以体察人才为第一”。(《全集·诗文》)
可就算曾国藩在识人、用人上如此自负,就算连左宗棠、王闿运这些对他有意见的人对他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可人世毕竟没有完美的事,在识人、用人上,曾国藩也有一件一辈子的伤心事,以至于到了晚年还耿耿于怀。这件事颇类似于诸葛亮的挥泪斩马谡,而事件的主人公则是曾国藩曾经最为贴心的幕僚——李元度。
李元度是湖南人平江人,也算是湘军创建之初的元老功臣之一。
要说曾国藩对李元度的赏识,得先从李元度对曾国藩的赏识说起。虽然都是湖南人,但曾国藩原来并不认得李元度。不过李元度倒是听说过曾国藩的大名,自打曾国藩出山办团练之后,李元度就开始特别注意曾国藩了。在了解了曾国藩名则办团练、实则办湘军的实质之后,李元度激动了,认定曾国藩是可以成就大事业的人,于是就热情洋溢地给曾国藩写了封信。
这封信倒不是什么自荐信,而是一封纵论天下形势的奇文。曾国藩一拿到李元度的这篇文章就看呆了。
为什么呢?太有文采了!
李元度在平江曾经是有名的李秀才,年轻时就以少年聪慧、文思敏捷名闻当地,以至于平江当地流传着很多他的传说。比如有一个传说说他考上秀才后,有一次与平江另一个著名的刘秀才相遇。两个人都很有才,正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材,所以就有了一段名闻天下的佳话。这个刘秀才问李秀才尊姓,李元度脱口而出:“骑青牛,过函谷,著道德五千言,老子姓李。”
刘秀才也不示弱,李元度问他,他马上也说:“斩白蛇,入咸阳,兴汉家四百载,高祖是刘。”
两人这句自报家门一个扯上老子李耳,一个扯上高祖刘邦,都很精妙。李元度又问刘秀才从哪里来?刘秀才说是从江夏来,李元度又脱口而出:“四水江第一,四季夏第二,先生居江夏,是第一,是第二?”
这问题问得有点难度,刘秀才闻言一愣,李元度不由有些得意,可才微微一笑,刘秀才已经计上心头,张口回道:“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弟本儒人,不在前,不在后。”
两人一问一答,所言奇思妙想,号称天下名对。
但是,从这些对句故事虽然可以看出李元度的聪明才智来,可这种聪明才智不过也就是文咬文嚼字的小聪明而已,文人大多如此,写出文章来灿烂夺目,但真的让他治国平天下,则未必尽然。
曾国藩是个爱才的人,更是桐城派古文大家,一看李元度这篇文章写得文采斐然、光华夺目的,立刻就起了爱才之心,四方访求,把李元度请到衡阳军中做自己的幕僚。
李元度在湘军中第一次被大书特书的是他在靖港对曾国藩有救命之恩。
曾国藩在衡阳练就湘军,第一次出兵打湘潭战役,其中曾国藩亲领水师偷袭靖港,结果在靖港被太平军杀得大败,曾国藩首战失利,想不开,居然乘人不备,跳水自杀了。当时守护在曾国藩身边的就是李元度。李元度早注意到曾国藩神色不对,所以特别安排了人看护曾国藩,所以曾国藩一跳下水,马上就被人救了起来,等于洗了个凉水澡,也就呛了几口水而已。之后,李元度在他身边“宛转护持,入则欢愉相对,出则雪涕鸣愤”(《曾集·书信》),算是陪送曾国藩渡过了人生中最低谷的一段时期,所以曾国藩也坦言李元度对自己有救命之恩。
因为靖港战败,曾国藩被革去了礼部侍郎衔,并被取消了可以专折上奏的权利。这一下可麻烦了,专折上奏是指曾国藩可以直接给皇帝写奏折,这中间没阻碍,什么事都可以说,那是非常大的权利,也说明你在军的地位,现在这个权利被取消,曾国藩在湖南的军事领导地位立刻就要被边缘化了。
曾国藩虽然无计可施,可李元度苦思冥想、费心耗力地为曾国藩拟了一篇《革职待罪臣曾国藩乞请专奏以速戎机事》奏章让他递上去,那意思要向咸丰皇帝伸手要回专折上奏的大权。曾国藩一看不行,咸丰那皇帝老儿向来跟我曾国藩过不去,现在我又刚打了败仗,怎么可以跟他伸手要权呢?所以依曾国藩的意思,这篇文章根本多余写。可李元度坚持让他试试,曾国藩也就死马当作活马医,虽然没抱希望,但不好驳李元度的面子,就把奏章递了上去。
哪知道出乎曾国藩的意料,大概李元度的这篇文章写得太好,咸丰看后居然回心转意,真的又恢复了曾国藩专折上奏的大权。这一下李元度真是笔落惊风雨、文成转乾坤,曾国藩自此以后,公文奏折大多出自李元度之手。而且对李元度是出则同游,游则同舟,舟则同饭,饭则同食,可谓是形影不离。
后来湘军东征,曾国藩坐困江西,在鄱阳湖被石达开杀得大败,又要自杀,又是李元度拚死相护,甚至在曾国藩彷徨无计的时候,他还回平江老家招募了七百平江勇,以文人带兵,守护曾国藩的老营。连曾国藩事后也说,幸赖有李元度才得以“保全根本”。
所以曾国藩说,自己兵败靖港、困守江西的最为艰苦且痛苦的岁月里,始终对自己不离不弃、呵护左右的人就是李元度,这才是人生真正的落难知己!
后来曾国藩因父丧辞官,咸丰不答应他的条件,也不肯再用他,曾国藩以为自己仕途到头了,而这时李元度的官位还没解决好。曾国藩为此心生歉疚、后悔不已,他提出要与李元度“缔婚姻而申永好,以明不敢负义之心”(《曾集·书信》),就是要跟李元度结成儿女亲家,来弥补自己的对李元度的亏欠。
可李元度对曾国藩可真是剖肝沥胆,他也不在乎什么官位,曾国藩走了,他过不了多久也以母亲久病,需要奉养为由,辞职回家了。
咸丰八年,曾国藩重新出山,本来踌躇满志,可刚出山就遭遇当头一棒,他手下心腹大将李续宾和自己最为器重的弟弟曾国华同时战死三河镇,曾国藩悲愤之中急召在家奉养老母的李元度,嘱咐他“千万速来”,那意思就像一首歌里唱的,“你快回来,我一个应付不来!”结果李元度真叫一个仗义,虽然老母亲病得瘫痪在床,李元度还是安顿了老母,闻召即来。
李元度来了之后,曾国藩心里踏实多了。但他还是不让李元度带兵,还是让他做自己的秘书长,主要还是处理文案工作。其实李元度虽然是一个文人,但他本人还是想带兵打仗的,因为当时是一个乱世,政府虽然是文人政府,但只有带兵才能更容易出人头地。湘军里无数的将领都是书生带兵,都是投笔从戎,也都立下了卓越的功勋,所以李元度本人也想走这条路。
可问题是曾国藩不让。曾国藩虽然跟李元度交情至命,但他对李元度的弱点也了解的很清楚。李元度富有文人的才情,写文章是一把好手,但带兵打仗,他就不像罗泽南、彭玉麟这些能文能武的书生了。可李元度虽然没多少军事经验,但平常还喜欢谈兵,这样一来就成纸上谈兵了。有一次,李元度兴冲冲地来找曾国藩,说他发现了一本军事秘笈,要推荐给曾国藩。
曾国藩一看,是一本叫《治军蓝本》的小册子,再一看作者,是李元度的一个老乡兼好朋友吴士迈写的,而所谓的可以称之为治军蓝本的内容全是从二十三史中的军事资料里摘抄的。曾国藩看了一个劲儿的摇头苦笑,凭这玩意儿去打仗,那肯定比赵括的纸上谈兵败得还要惨,而李元度居然把这当成军事秘笈!
曾国藩也不好打击李元度,就说要打仗,“须尽弃故纸,专从事于点名、看操、查墙子诸事也。”(《曾集·日记》)也就是说,这本蓝本里写的都是虚的,元度你要想带好兵打好仗,就得从点名、看操、查营寨这些最基本的做起。可李元度却不以为然,所以曾国藩也就很少给他实际带兵的机会。
可是曾国藩不给他机会,命运却给了李元度一个独当一面的带兵打仗的机会,也正是这个机会,毁了李元度的一生,也毁了曾国藩知人善任的一世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