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挪威出发去往北极,可以在苍茫大海中找到一片荒凉的群岛——斯瓦尔巴群岛,这是地球上有人居住的最北的群岛。它由斯匹次卑尔根等三个大岛和数十个小岛组成,总面积达63万平方千米,离北极点仅1750千米。这里的地层结构很特别,是研究地球结构、成因、大气气象、北极光,以及生命史的最理想的地方,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非常希望来此进行科学考察。
而伴随着最初采煤业的大发展,斯瓦尔巴群岛的丰富化石频频重见天日,就脊椎动物化石而言,主要是海生爬行动物居多。1864年,首次出现有关于鱼龙类动物化石的报道;1873年,再度发现鱼龙两个新种;1914年,该岛首个蛇颈龙类动物化石出土。此后,鱼龙和蛇颈龙化石陆陆续续被发现,虽然没有恐龙化石,但科学家在该岛找到不少恐龙足迹,可以推测这里曾经是热带气候,处处是碧海银沙、森林密布,鱼龙、蛇颈龙在浅海区游弋,恐龙则经常在沙滩上行走。
2001年,特隆赫姆工业大学的约翰逊等人组建了一支科考小队,当在斯瓦尔巴群岛的詹纽费杰特山——该山位于面积最大的斯匹次卑尔根岛——进行地质考察时,意外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巨大蛇颈龙鳍脚和一段脊椎化石,位于侏罗系地层的页岩区,一开始,队员们尝试着自己把它撬出来,但很遗憾,化石周围冰冷坚硬的岩石使他们不得不停止了工作,于是大家用石头围了个圈进行标记。
两天后,科考小队乘坐轮船抵达詹纽费杰特山。远远望去,荒漠的灰褐色山峦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蒙上了一层薄雾,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又显得神秘空灵。近处的山峦不高,但有的山顶是平的,山崖陡峭,有的像千层饼,有的呈波浪形,这种复杂的地形结构每年都会吸引许多国家的地质学家来考察和探险。当地保卫人员也随赫尔姆小队一同前往,他们甚至还配备了步枪,防止北极熊袭击。
依靠约翰逊提供的照片,队员们顺利地找到了埋藏点,把化石分5次挖出,打好石膏套,运回博物馆等待进一步研究。
赫尔姆敏锐地察觉到,该地区到处散发着一股汽油味,这说明此处曾经埋藏了无数的动物,它们的身体渐渐在地质作用中变成了原油。那么,是不是应该扩大搜索范围呢?尽管时间紧迫,队员们还是认真地把附近勘探了一次。接下来的事情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
挖掘人员在该地点不仅又找到几具化石,还发现了一个海生爬行动物的大坟场。仅仅两周时间,赫尔姆和同事们居然在附近找到了28具化石,包括21只蛇颈龙、6只鱼龙和1只上龙,其中9具化石十分重要,例如首次在斯瓦尔巴群岛出土的鱼龙头骨、巨大的上龙以及可能的新品种等。尤其是特别完整的上龙化石,对于暂不清楚的新品种,发掘人员给它起名“怪兽”。
这个籍籍无名的小岛一夜之间成为世界上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最重要的产地。
赫尔姆对这个化石点赞不绝口:“……简直不可思议,在一处从没有人尝试过找寻化石的地点,我们突然间看见大量散落的化石,仿佛是从喷泉里飞出来的一样!在不足两个足球场大的地方,我们就找到了10具化石。非常感谢最初发现化石的人,他们没有强行将其挖走作为旅游纪念品。直到我来这里之前,我都以为是来挖一具化石而已。这些生物应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陆续死亡的。通常,尸体会很快因遭到动物的撕扯和吞噬而支离破碎,但这里显然有点特殊,可能是由于尸体滚落到海底的一道深沟,很快被海泥掩盖起来了,因此才得以完整保存至今。此地昼夜温差大,化石会因热胀冷缩而逐渐破碎,在它们彻底变成沙砾前,我们必须尽力拯救,现在最担心的是资金问题。”
幸运的是,斯瓦尔巴群岛的化石点并没有被挪威人淡忘。2007年2月6日,挪威政府正式表示将对斯瓦尔巴群岛的挖掘活动进行资助。在一次于北部城市特罗姆瑟召开的科学会议中,教育大臣杰溥达宣布政府将拨出120万挪威克朗(约19万美元)的特别款项给挖掘部门,以确保这具引人注目的化石能安全出土。杰溥达期望这具化石能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的兴趣。
赫尔姆正在等待着每年短暂的夏天,因为只有这段时间能让他的科考小队继续进行发掘。相信随着出土化石的不断增多,他还有更大、更多的惊喜带给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