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
1752600000219

第219章 西欧一体化(2)

经济共同体要真正成为事实,第一步就是关税同盟。因为要使六国成为统一的市场,就要取消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税。按罗马条约规定,这一过程用12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到1970年1月完成。在三个阶段中,分别降低关税的百分比,最后实现取消关税。但在实施过程中,各成员国为了加速增强在共同市场内对美国商品倾销的竞争力,决定加快步伐,结果提前一年半,即在1968年7月就完成了。关税同盟的实现,使共同体成员国的商品可以自由流通。关税同盟是共同市场的基础,也是共同体经济一体化的支柱。关税同盟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从1958年到1972年,六国之间的贸易额增加了9倍之多;而共同体外的贸易只增加3倍。

除关税同盟完全实现之外,1968年8月,还制订并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这是经济共同体的另一支柱。这一政策对内主要是,通过对共同体内部生产的农产品实行价格保证(即按保证价格收购,即使过剩时也如此)和提供补贴。而对外,则对外来进口农产品提高关税,以保护六国内部的农业生产(因为六国的农产品价格一般都比较高)。这是经过长达10余年的讨价还价达成的,实际上也是法国和联邦德国长期争执妥协的结果。

制定共同的农业政策之所以比建立关税同盟困难得多,主要因为在各成员国中,农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不同,农业发展的水平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联邦德国工业比较发达,它比较注重关税同盟,以利于其商品在共同市场内畅通。而法国则农业所占比重大,共同的农业政策对法国是非常有利的。由于关税同盟使联邦德国得益大大超过法国,而农业政策的制定却相当缓慢;加上共同市场外的美国和加拿大的农产品竞争,促使法国加紧推动共同体的农业一体化。甚至采取最后通牒式的方式,迫使其他成员国达成1968年共同农业政策的有关协议。这样,法国就部分地补偿了工业不如联邦德国而造成的差距。一个工业领先,另一个农业领先,构成了以“巴黎——波恩”为轴心的欧洲共同体基本平衡发展。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包括鼓励出口的各种补贴,并用“保证价格”收购过剩的农产品的政策,刺激了起初发展较缓慢的西欧农业。从1961—1971年,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8.8%。70年代,主要农产品已自给有余。共同体的农业政策是带有高度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是同美国贸易的一大矛盾。同时农业补贴支出逐年增加,以至后来竟占共同体预算的2/3。这一政策也造成了农产品日益生产过剩,成为共同体内部一个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

1973年,经过了10年的分歧和谈判,英国终于成为共同市场的成员国,同它一同加入的还有丹麦和爱尔兰。共同市场由6国变成9国,实现了第一次扩大。从共同体的发展历程来看,如果说40年代后半期是一体化作舆论准备的探索阶段和50年代中后期是共同体形成阶段的话,那么从1958年罗马条约生效到1973年实现第一次扩大,是共同体比较顺利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正是战后西方经济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这时期能源价格比较低廉,货币基本稳定,国际贸易大有进展,生产增长幅度比较大。在经济比较顺利发展的情况下,共同体一体化的进展也就比较快。尽管有过曲折,英国等三国加入共同体,对于六国的“小欧洲”是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1973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共同体9国首脑会议,是趁着英国加入共同体的势头,显示西欧团结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提出了“西欧国家要用一个声音说话”这个著名口号。说明共同体开始逐步建立欧洲政治合作的机制。虽然进入70年代以后,欧洲共同体内部问题很多,但是这次会议仍可视为欧洲共同体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哥本哈根会议是在西欧同美国在中东问题上出现了公开的分歧的背景下召开的。1973年中东阿以战争爆发后,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以石油为武器,沉重地打击了依赖石油进口的西方主要工业国家。西欧对阿拉伯石油依赖性很大,因此没有支持美国的亲以色列政策,以防损害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法国总统蓬皮杜还担心苏美两国在中东问题上作出不利于西欧的交易,因此建议召开共同体9国首脑会议。这次会议发表了9国外长会议制订并通过的“欧洲同一性”的报告。报告说:“目前的国际问题,是九国中的任何一国难以单独解决的。国际上的事态发展,以及权力和责任日益集中于数量非常少的大国手中一事,意味着欧洲必须团结起来;并且越来越用一个声音说话,如果它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要在世界上发挥适当作用的话。”“九国应该在对外政策方面,逐步确定共同的立场。”这是共同体就国际事务采取独立的共同立场的第一个文件。

促进西欧的稳定:以共同体为主体的西欧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对保持西欧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并使西欧能够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欧洲自民族国家出现以来,一直是战乱迭起,动荡不安的地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主要战场也是在欧洲。由于欧洲的分裂和战争,削弱了它的实力和影响。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开始联合起来,建立了共同体,实行一体化,这是结束西欧长期的纷乱与战争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共同体在其一体化的发展中,每一步都是艰难的。因为要使具有不同历史背景、经济水平和传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让出部分主权,结合为一体,难免遇到很多矛盾。何况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有些还曾经是称霸一时的垄断资本主义强国。然而它们之间的共同利益毕竟大于利害冲突,联合的愿望超过离心的倾向,因此终于促使共同体沿着加强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尽管西欧各国之间矛盾重重,但战后以来40多年里,各国之间没有发生过战争,这是20世纪以来,西欧地区延续时间最长的相对和平时期。

提高西欧对世界的影响:从同超级大国的关系看,西欧的一体化增强了抗衡霸权主义扩张的力量。就实力而论,任何一个西欧国家都不能单独同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经济上竞争,在政治上抗衡,更谈不上在军事上对峙。但是,联合起来形成一个集团的西欧,就使超级大国不得不刮目相看。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曾经支持过西欧联合,但力图把共同体溶化到“更广泛的大西洋的团结和合作中”。但是共同体成立以来,同美国在经济领域进行激烈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结果是美国在西欧的贸易和经济地位不断遭到削弱。1958—1976年间,美国在共同体进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12%下降到5.6%。美国因在西欧的投资受到限制以至惊呼:“遇到了我们做梦也想不到的那种挑战”。西欧共同体的基础是经济的一体化,但共同体活动的领域已从经济扩展到政治、社会和安全各个方面。西欧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合作的继续发展,将会提高西欧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从而促进世界多元化的发展。

共同体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对话和合作:1974年7月,共同体开始“欧阿对话”,发展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1975年2月,在多哥首都洛美,共同体同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的46个发展中国家签订了洛美协定。对这些国家的产品进口实行优惠,并提供基金,在原料价格下跌时给予补偿。在其后几年间,又分别同东南亚联盟、拉美的安第斯条约组织作了类似的安排。在建立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同时,也加强了政治方面合作。

1980年同东南亚联盟5国的协定中,强调双方关系“不应局限于经济,还要扩大到政治领域”。这些活动有利于国际联合,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但也并没有改变发达的资本主义西欧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的经济关系。

1974年,中国正式承认欧洲共同体。1974年9月,中国驻比利时大使以驻共同体大使身份递交了国书。70年代,中国和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发展较快。1973年共同体成员国对中国的出口额为7.48亿美元,进口额为6.7亿美元。到1976年,出口额增到13亿美元,进口额9.4亿美元。

1978年,共同体与中国签订了包括最惠国条款的协定。在共同体诸国中,同中国的贸易额,联邦德国占第一位,其下依次为法国、英国和意大利。在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中,欧洲共同体占领先地位。西欧和日本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加强,尽管日本在贸易和投资方面仍继续占主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