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
1752600000059

第59章 黄金之国

宽广的非洲大陆,200多万年前就有人类的足迹。现在居住在那里的黑色人种,同白种人和黄种人一样,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在这里,我们向大家讲讲西部非洲著名的黄金之国——加纳的故事。

无边无际的撒哈拉大沙漠,荒无人烟。放眼眺望,除了灰蒙蒙的沙子,还是灰蒙蒙的沙子。那高低起伏的“峰峦”,并不是山脉,而是一个又一个的沙丘。那汹涌奔腾的“河水”,并不是江河,而是随风迁移的流沙。这里没有河水,也没有树草,有的只是干涸和炎热。

一个骆驼队在沙漠中艰难地前进着。在一头骆驼的身上,坐着一位年约40岁的中年人,穿着阿拉伯式的白色长袍,双目凝视着大漠的远处,似乎在盼望着什么。他,就是地中海岸边摩洛哥王国的著名学者贝克利。为了探索加纳古国的秘密,贝克利随着经商的骆驼队,已经在沙漠里走了整整两个月了。“啊,奥达戈斯特就在眼前了!”领头的商人指着远处的地平线。用干燥的舌头舔了舔已经开裂出血了的嘴唇,笑了起来。

贝克利随着商人所指的方向望去,果然在地平线上呈现出一条黑色的带影。“黄金之国快到了!”他呢喃着,不禁想起了关于加纳的一个古老的传说……

加纳这个古国,早在公元3世纪已经建立了。它经历了四个王朝。而以西塞王朝统治时间最长。这个王朝的保护神是一条神蛇。据说,它住在一个山洞里。这个山洞隐没在一片被称为“圣林”的大森林里。圣林由卫兵守护着,只有祭司才能进去。每天,祭司要送许多食品进去。每年,还要进献一个美丽的姑娘给神蛇。多少年来,不知牺牲了多少个姑娘,老百姓愤怒到了极点。

一次,朝廷要把首都最漂亮的姑娘西娅献给神蛇。原因是,她的未婚夫阿马杜,是一个力大无穷的小伙子,国王要他做宫廷侍卫;但是,阿马杜不要高官厚禄,婉言谢绝了。从此,他得罪了国王,因而朝廷有意要报复他。

“勇士岂能甘心受欺!”阿马杜下定决心要消灭这条妖蛇。他叫西娅准备好一匹骏马,等候在圣林附近的地方,然后向圣林走去。

阿马杜打死了看守的卫兵,闯进了圣林。诺大的林子长满了巨大的树木,树与树之间绕缠着盘旋的藤萝,把阳光全遮住了。阴森森,黑洞洞,令人毛发悚然。“有什么可怕的!”阿马杜勇敢地在大树林中前进着,搜索着。突然,“呼——”的一声,迎面刮来一阵阴风,蹿出一个黑影。阿马杜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条有水桶那么粗、10来米长的大蛇。这家伙头上还戴了一个黄金的顶冠。“它一定就是妖蛇!”阿马杜一个箭步跳了过去,手起剑落,把神蛇的头砍了下来。

“有人钻进圣林了!快来人啊!”神蛇的头飞上了天空,发出了轰雷级的叫喊。只见神蛇的身子一扭,又长出了一个头,喷着毒焰,向阿马杜蹿来。说时迟,那时快,阿马杜利剑一挥,神蛇的第二个头又被砍了下来。神蛇马上又扭动身子,长出了第三个头。阿马杜没等它过来,就跳过去又把蛇头砍了下来。这样一连砍了七次,神蛇仍使劲地扭动着身子,但是,这次再也长不出新的头来,最终瘫在地上死了。

阿马杜立即奔出森林,和西娅一起,跨上骏马向远处奔去。等到国王的卫兵赶来,已经不见他俩的踪影了。

从此,加纳朝廷再也不在百姓中挑选美女去喂蛇了…

“奥达戈斯特城到了!”领队的商人打断了学者的沉思。贝克利定睛一看,一座巍峨巨大的城市就在眼前。奥达戈斯特是加纳古国的门户,位于现今的毛里塔尼亚境内。这里有高大结实的草屋,有耸入云霄的椰枣树,还有一株株怒放着红花的指甲花树。居民有当地的黑人,也有白皮肤的柏柏尔人。过了奥达戈斯特,就是加纳的边境。

贝克利详细地察看了加纳的入境手续。在关卡旁边,入境和出境的商队都排着长队,加纳的官员在认真地检查货物,收取关税。凡是运进一驮(指骆驼负载的货物)食盐,要交纳一个金底纳尔(一个底纳尔的黄金,相当于72粒大麦的重量)。如果运出一驮食盐,却要交纳2个金底纳尔。一驮铜矿砂,要征收5个密斯卡儿(1个密斯卡尔的黄金,相当于1/8盎司)。一驮杂货要征收10个密斯卡儿。一切都管理得井井有条。

进入加纳古国境内,只见一块块农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高梁秆上随风摇晃着红彤彤的丰穗。黍尖上沉甸甸地弯下金光灿灿的谷子;棉田中雪白雪白的棉花在炽热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辉。农民们的打扮更是奇特:男的不留胡子,女的不留头发,个个肤色漆黑。他们赤着膊,只扎一块围腰布,用铁制的农具干活。远处的村庄上,盖着一座座圆形的草屋,这大概就是农民的家了。河边,黑人们三三两两地在淘取金沙。贝克利问了一下当地的人们,方才知道,调出的沙金是属于百姓的,而山里开采的矿金是属于国王的。国王动用了成千的奴隶来开掘黄金,贮存着不知多少的金块。据说,国王最大的一块金子有巨石那样大,可以用来拴一匹骠健的骏马。

贝克利来到了加纳的首都昆比(今马里共和国首都巴马科市以北)。这是一座融合非洲人民与阿拉伯人民两种文化的大城市,有宽敞的街道,有巨大的石砌建筑物,有饰着可兰经的楼房,甚至还有高大的清真寺。加纳国王并不信仰伊斯兰教,但是,来自北非洲的商人,居住在撒哈拉大沙漠南北的柏柏尔人,都是穆斯林。所以,在城里建筑了12座清真寺。

“真是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啊!”信仰伊斯兰教的贝克利不禁高兴地叫了起来。。

“咚咚咚!”手鼓响起来了。城里的人们都兴奋地聚集了起来。贝克利也随着人群向前望去。

加纳的士兵们列队向城西走去。有的手执盾和矛,有的拿着弓和箭,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的。贝克利询问了当地的人方才知道,加纳国王拥有20万人的军队。其中弓箭手有4万名。今天是国王接见的日子,有一个盛大的场面呢!贝克利就跟着当地的百姓向城西王宫区走去。

接见的仪式是这样的:国王坐在一个大帐篷里。他头戴一顶高高的金王冠,佩戴着金的项链和手镯。帐篷的四周是一些披着金制马衣的马匹。在国王的身后,站着10个手持盾牌和镶金宝剑的侍从。右边站的是王国里一些亲王们的儿子,他们穿着华丽,把黄金编入他们的头发中间。首都的总督坐在国王前面的地上,他周围坐着的大臣们,一个个肤色黝黑,头发弯曲,身上被着宽大的绸缎。“咚咚咚”,长长的手鼓——他们叫作“德巴”的敲响了,接见的仪式就要开始了;老百姓一齐下跪,用尘土撒在头上,表示对国王的敬意;外来的阿拉伯人则站在一旁鼓掌,贝克利也跟着一起鼓掌……

贝克利参观了接见仪式之后,来到了市场。人们正在这里进行着有趣的交易。

市场设在一块空地上。商人们把一堆堆的货物,分门别类地陈列在地上,然后走出市场敲起手鼓。黑人们听到“咚咚咚”的鼓声,都出来买货了。他们在自己需要的货物旁,放上一定数量的金子,什么也不拿就走开了。于是商人们走过来,把放在可以成交的货物旁的黄金拿走,而对于那些认为不能成交的货物旁的黄金则不去动它。商人拿定黄金之后,黑人们再进市场,把收过黄金的货物拿走,而在未收黄金的货物旁增放一些金子。待商人拿走了黄金之后,黑人才把货物取去。整个市场没有人讲一句话,而且买主与卖主是互不见面的。外地人把加纳人的这种贸易方式说成是“无声的买卖”。正因为把货物运到加纳就能换回黄金,所以有许多阿拉伯商人宁可花几个月的时间,穿过危险可怕的撒哈拉大沙漠,来到这个黄金之国,同加纳人做生意。

加纳古国是非洲最早的王国之一,自3世纪至4世纪,前后约存在了10个世纪。它以盛产黄金闻名于世。1067年,贝克利把他在加纳的所见所闻撰写成书,取名为《非洲见闻》。第一章 拜占廷

查士丁尼复辟奴隶制度的反动政策及其破产罗马帝国在395年分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领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移民建立的城市拜占廷旧址,故又称拜占廷帝国。

在人民起义和日耳曼人进攻的打击下,早已腐朽不堪的西罗马帝国于476年覆灭了。奴隶和隶农的起义、日耳曼人的进攻,也震撼了奴隶主在拜占廷帝国的反动统治。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527——565)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力图挽救奴隶制度的灭亡。他刚一上台,便组织力量,整理自罗马共和国到查士丁尼在位时颁布的法令和元老院的决议,先后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法理汇要》、《法学总纲》和《法令新编》,统称《民法大全》。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典,对以后欧洲各国的法律有较大影响。

四——六世纪时,拜占廷仍保持奴隶制的剥削关系,但已孕育着封建主义的因素。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对奴隶和隶农的统治。法典竭力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权,强调皇帝具有无限的权力;奴隶和隶农无权,必须服从主人,逃跑者要受严惩。查士丁尼还企图用立法措施来防止刚出现的封建主势力的扩大,如禁止他们豢养亲兵和在庄园中私设监狱等,可是又不得不承认拜占廷奴隶制社会的变化,因而在《法令新编》中出现了允许释放奴隶的规定。

查士丁尼梦想恢复罗马奴隶制帝国,他动员了帝国的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发动了一系列的反动战争。534年,拜占廷军队远征北非,消灭了汪达尔王国。侵略军在侵占的地区,把土地分给罗马奴隶主的后裔,把已释放的奴隶和隶农归还奴隶主。535年,拜占廷军队侵入意大利,占领了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后来又攻占了罗马,征服者把奴隶制枷锁重新强加在意大利人民和东哥特人身上。与此同时,查士丁尼乘西哥特内乱的机会,派兵占领了西班牙东南部。

残酷的阶级压迫,繁重的徭役和捐税,战争的重担,全部落到国内城乡劳动人民身上,引起广大奴隶、隶农和城市贫民的不满和起义反抗。查士丁尼上台后不久,532年在帝国的心脏君士坦丁堡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尼卡起义。起义群众捣毁贵族和富人的住宅,焚烧官署,攻打监狱,袭击皇宫。统治阶级吓得胆战心惊,查士丁尼准备弃城逃走。后来统治者在起义队伍中制造分裂,残酷镇压了起义。被侵略地区的人民也积极起来反对拜占廷。北非人民从536年起,进行了持续十年之久的反对奴隶制复辟的人民起义;东哥特人不甘心当奴隶,起义反对拜占廷帝国,意大利奴隶和隶农与之汇合,一度解放了罗马和意大利的大部分土地,将侵略军逼迫到半岛西南角。到555年,查士丁尼已无力发动新的侵略战争。貌似强大的拜占廷帝国在同斯拉夫人、匈奴人以及在同伊朗的战斗中,总是打败仗。查士丁尼死后不久,伦巴德人从北方攻入意大利,奴隶和隶农也举行起义,拜占廷军队被赶出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六世纪八十年代,拜占廷在西班牙的领地也被西哥特人夺回。查士丁尼恢复奴隶制罗马帝国的反动政策终于彻底破产。

拜占廷帝国的社会变革及其衰落六世纪末七世纪初,拜占廷社会经历了激烈的转变。人民起义到处发生,席卷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巴尔干各地,城市里人民的反抗斗争也不断爆发,这些都严重打击了奴隶制的反动统治。与此同时,外族的进攻也越来越厉害,斯拉夫人、阿瓦尔人不断南下,进入巴尔干半岛。摧毁奴隶制大庄园,夺取土地,进行分配,并定居下来,与原有居民融合。七世纪中期,巴尔干半岛上有些地方斯拉夫人成了主要居民。

在人民起义和外族进攻的双重打击下,奴隶制国家的反动统治土崩瓦解。602年,多瑙河驻军在下级军官福加斯领导下举行起义。在首都人民的支援下,起义军攻占君士坦丁堡,杀死皇帝,福加斯即帝位(602——610)。元老贵族反对福加斯,酿成一系列的内战,最后福加斯被推翻,代表地方封建贵族势力的希拉克略(610——641)取得政权,与残余的奴隶主妥协,进行统治。拜占廷由此变成封建国家。

希拉克略上台后,拜占廷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日益取得支配地位。帝国这时起了很大变化,版图大大缩小,七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占领了中东和北非,拜占廷只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中央集权有所削弱,由军区首长统一管理军区内的行政和军事,地方权力加强。罗马统治的影响日见薄弱,官方语言由拉丁语改为希腊语。但奴隶制经济成份作为残余还存在很久,一直到十一世纪。

在封建制度的发展中,封建大地主不断兼并土地,逼使许多小农破产,阶级矛盾激化。九、十世纪屡次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宗教为外衣的人民反抗运动也不断发生,给统治阶级以沉重打击。外族进攻也连绵不断,九——十世纪巴尔干半岛兴起强大的保加利亚王国,多次打败拜占廷,逼使它退据半岛南部沿海地方。十一世纪保加利亚衰落后,小亚细亚又兴起了塞尔柱突厥人,整个小亚全归其所有。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陷,拜占廷国家灭亡。六十年后重建的拜占廷只能苟延残喘于海峡的弹丸之地,到1453年最后被土耳其所攻灭。

拜占廷保存了一些古典文化,后来传入西欧。拜占廷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在东欧,特别是对俄国的影响大。九世纪时,拜占廷传教士基里尔和美多德创造了斯拉夫字母,是现代俄、保、南斯拉夫字母的起源。俄国的宗教、艺术、建筑等起初多受拜占廷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