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
1752600000067

第67章 捷克和波兰

捷克和波兰国家的兴起公元六——七世纪时,在欧洲中部东起维斯瓦河,西到易北河的区域内,居住着西斯拉夫人。其中捷克人和摩拉维亚人居易北河上游,波兰人居维斯瓦河和奥得河流域。九世纪时,形成摩拉维亚国家,但并不巩固,在遭到匈牙利入侵后,摩拉维亚国家于十世纪时瓦解。

摩拉维亚国家灭亡后,十世纪形成了捷克国家。起初捷克国家封建割据严重,中央权力衰弱。108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授予捷克王公弗拉提斯拉夫二世(1062——1092)以国王称号,捷克成为帝国的组成部分。十三世纪时,捷克成为欧洲的强国之一,国王瓦茨拉夫一世(1230——1253)时曾打败了入侵的蒙古军。十四世纪,捷克国王成为帝国七大选侯之一,有时也被选作皇帝。

十二——十三世纪,捷克封建制度形成,许多农民丧失土地,依附于封建主,逐渐变成农奴。与此同时,大批德国移民迁入捷克境内,其中不少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给捷克生产的发展带来好处。但德国封建主也侵入捷克,包括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他们把持捷克教会主要职位,占领大片土地,剥削捷克农民和德国移民。捷克国王为了增加收入,还招徕德国商人、手工业者进入捷克城市,或让他们自己建立城市,享有特权。于是在捷克境内形成一个德意志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城市贵族的特殊集团,直接压迫剥削捷克广大人民,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

波兰国家建立于十世纪,一度相当强大,但不久即陷入分裂割据状态。德国移民也进入了波兰,但没有捷克那么多,他们主要在城市中,构成城市上层。从十一世纪起,德意志封建主沿波罗的海东侵,攻打波罗的海沿岸斯拉夫人,后又不断侵袭波兰的土地。为了进行侵略,在教皇的支持下,德意志封建主组成骑士团,以宣传基督教为借口,武装进攻波罗的海东岸南岸各地。十三世纪初,立窝尼亚骑士团占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地。不久,波兰封建主为了攻打普鲁士人(波罗的海南岸当地居民),招来了德意志的条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杀戮普鲁士人,占领大片土地。1237年,条顿骑士团和立窝尼亚骑士团合并,对波兰形成很大威胁,以后为了国家独立,波兰和德意志封建主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捷克农民战争十四世纪时捷克的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农业生产高涨,三田制普遍推广,经济作物种植也不断扩大。工矿业尤其发达,铁、铝、铜等矿闻名于欧洲,库特纳山是银矿业中心,那里铸造的货币格罗什通行全欧。国内外贸易繁荣,城市众多,十四世纪末有城市一百多个。

由于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捷克南部农村已流行货币地租,农民受到封建主和商人的双重剥削,处境困苦,农村分化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在城市中,广大城市平民受德国城市贵族的压迫剥削,也十分不满。农民和平民构成反封建的主力。

城市市民不满城市贵族的欺凌,渴望赶走德国城市贵族,以取代他们的地位。捷克中小封建主,既对大封建贵族专横跋扈不满,也反对由德意志贵族把持的教会,在未来的民族战争中,他们和市民一道,曾一度参加起义农民队伍。但他们是不坚定的、动摇的,最后走上背叛的道路。

反封建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教会。由于教会不仅是最大的封建压迫者,而且还体现了德国封建主对捷克人民的压迫,因而从十四世纪末起,捷克人民掀起了反对教会的斗争。领导这一运动的是捷克教士约翰·胡司(1371——1415)。

胡司出身于农民家庭,曾任布拉格大学教授、校长和伯利恒教堂的传教士,他主张进行宗教改革,摆脱德国封建主对教会的控制。胡司对教士的骄奢淫逸,贪污受贿的丑行进行无情揭露和辛辣嘲讽,他认为教会占有大量土地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没收教会财产,收归国有。他要求教士服从世俗政权,废除豪华的宗教仪式,用捷克语做礼拜和传教。

1412年,教皇派人到捷克兜售赦罪符,骗取人民财物,胡司激烈抨击,号召改革,愤怒的布拉格下层居民和贫苦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反对罗马教廷的无耻掠夺,但遭到镇压。胡司被迫离开布拉格,转入南部农村继续活动。

胡司是市民阶级的思想家,他只是攻击教廷和教会的腐败,并不要求取消宗教,也不否定封建制度。但他和拥护他的学说的宗教改革派(后被称为胡司派)的活动,在备受压迫的人民群众中燃起了反对封建教会的熊熊怒火,加深了罗马教廷、德国教士和贵族对他的仇恨。1414年,在康斯坦茨(今德国境内)召集的宗教会议上,对胡司进行了审判,并于1415年以异端的罪名把他活活烧死。

胡司遇害的消息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极大愤慨。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平民纷纷起来捣毁教堂,驱逐教士,夺取教会土地。1419年7月,布拉格市民举行起义,占领部分城市,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武装队伍的支持,开始了捷克历史上伟大的农民战争。由于这次农民战争是在胡司宗教改革的旗帜下开始的,也称为胡司战争。

起义的基本群众是农民、手工业者、矿工等,他们构成革命阵营的左翼,根据地在捷克南部的塔波尔城,称塔波尔派。塔波尔派主张取消封建赋税和农奴义务,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建立由人民管理的共和国。塔波尔派中的激进分子甚至要求废除私有财产和实行财产公有,建立没有等级的、自由的教会公社。

捷克的中小贵族、富裕市民等构成革命阵营的右翼。由于他们主张一般信徒在领圣餐时和教士一样有权用圣杯饮酒,被称为圣杯派。圣杯派主张教会独立,没收教会财产和传教自由。他们害怕人民群众的激烈行动,主张用温和的手段达到改革的目的,一贯动摇妥协,最后终于投降叛变。

捷克人民的起义使反动派大为震惊,在教皇主持下,1420年春,宣布组织讨伐捷克异端的十字军,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孟德率领,向布拉格进攻。英雄的捷克人民奋起保卫自己的祖国,他们在杰出的军事指挥官约翰·杰式卡(1378——1424)的统率下,在布拉格附近构筑工事,阻击敌人,经过浴血奋战,打退了十字军的进攻,杰式卡用铁链将辎重车联结成为使敌火无法攻破的坚固的活动营垒,进攻时则在车上架设轻便的大炮,行动迅速,德国骑士一听到战车的轰隆声,就掉头逃跑。到1421年春,解放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并于1421年秋天和1422年夏天取得了粉碎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军进攻的辉煌胜利。

1424年,杰式卡不幸去世,新推选出来的军事指挥者大小普罗可普兄弟继续领导农民军作战,于1427年和1431年粉碎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十字军的进攻。为了消灭敌人,农民军还主动出国追击,到达萨克森、勃兰登堡和波罗的海沿岸。

当农民军在军事上取得对国内外反动势力巨大胜利的时候,革命阵营内部发生了分裂。圣杯派本来就是农民起义军的暂时同路人,在第三次十字军被击退后,他们瓜分了教会的财产,扩大了自己的土地,赶走了德国城市贵族,把持了城市政权,其要求已得到满足。他们害怕反封建运动的深入发展会损害自己的既得利益,因而力图和教皇、国王妥协。反动派在第五次十字军进击失败后,改变策略,施展诱降活动,和圣杯派达成协定,同意已经没收的教产不必退还,俗人领圣餐可以用圣杯饮酒。于是圣杯派完全叛变,成为扼杀农民战争的刽子手。

1434年5月,圣杯派军队向农民军进攻,双方军队在里旁展开激烈的战斗。由于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塔波尔派内部出现叛徒,大普罗可普阵亡,全军覆灭。一万多名伤兵遭到圣杯派的残酷屠杀,连妇女小孩也不能幸免。但农民军余部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战斗,到1437年,捷克农民战争才最后被镇压。

封建贵族对农民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强迫农奴回到自己的主人那里去;未经主人允许,农奴不得自由迁徙,否则按逃亡者治罪。捷克农民重新处在封建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中。

捷克农民战争是欧洲历史上最著名的农民战争之一。捷克农民和城市平民高举反对封建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大旗,为了阶级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给德国在捷克的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使捷克在一定时期内脱离神圣罗马帝国而独立,在捷克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捷克农民战争从思想上动摇了神权的统治,并对以后的宗教改革发生了影响。捷克农民战争影响所及,远远超出一国范围,起义军在国外作战时受到各地被压迫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反过来又促进了这些国家反封建斗争的高涨。

波兰农奴制的加强十四世纪初年,波兰王权依靠中、小贵族的支持,逐步消除封建割据,实现了统一,全国经济也得到一定发展,波兰日益强大。1385年,通过王室联姻,波兰和立陶宛合并。立陶宛是十三世纪兴起于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十四世纪它占有现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大片土地,直到黑海北岸,是一个大国。波兰立陶宛合并后,开展了反对条顿骑士团的斗争,1410年,波兰、立陶宛联军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大败条顿骑士团,骑士团的势力从此衰落,到1462年双方立约,波兰获得波罗的海沿岸部分土地,骑士团土地缩小,逐渐附属于波兰。在十五世纪,波兰又通过王室联姻,一度联合了匈牙利、捷克等,形成欧洲最大的国家之一。不过这些联合并不能持久,封建主之间争权夺利,暂时联合迅即破裂。

十五世纪下半叶开始,波兰经济高涨,工商业城市增加,华沙就是十六世纪发展起来的,另外,波罗的海沿岸城市如托伦、格但斯克,也迅速发达,经营对外贸易,主要输出粮食,供应西欧。但总的来说,波兰当时的经济水平比西欧还是要落后得多。

十五世纪末开始,波兰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特征是向劳役庄园制过渡,农民的处境大大恶化,形成了农奴制。当时,由于国内外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由于西欧资本主义兴起,对商品粮的需求大增,刺激波兰封建贵族攫取更多的粮食,供应国内外市场,发财致富。

波兰封建主,首先是教会,其次是小贵族,都力图扩大自己经营的土地,他们一方面侵夺农村公有地,同时也直接剥夺农民土地,使乡村无地少地农民大量增加。夺取大片土地后,波兰封建主设置庄园,用劳役租形式剥削,以取得谷物,于是劳役地租成为主要地租形式,原先的实物租以及已经流行的货币租又复减少。农民服劳役的时间不断增加,到十六世纪末,劳役长达每周五日以至六日,此外,农民还要负担各种实物缴纳,各种捐税以及各项杂役,遭受残酷剥削。

波兰封建主的国家还颁布许多法令,加强对农民的超经济强制。1496年取消追捕逃亡农民的期限,使封建主可以无限制地追捕农民。1518年规定,封建主对农民享有审判权。1543年,完全禁止农民迁徙。以后又有许多规定,无主人同意,农民土地不得继承、买卖、抵押,其子女也不能结婚等等。于是农民变成道地的农奴,在人身上完全从属于主人。

农奴制强化和劳役庄园制流行,当时并不是波兰一国所独有,它是易北河以东中、东欧各国的普遍现象。它和西欧封建社会初期劳役农奴制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进行的是商品生产。封建主扩大自己经营的土地,剥削农奴,所得粮食主要是为了供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特别是因为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开始兴起,工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日益大量依靠东欧供应粮食,因而更刺激了东欧劳役农奴制的加强。

波兰农民掀起不断的斗争,反抗封建剥削和奴役的加强。十五世纪末,波兰南部曾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十七世纪起义继续不断。1630年,克拉科夫地区的农民发动起义,摧毁庄园,焚烧官吏宅邸,给封建主以很大打击。

小贵族在加强农奴制的同时,还加强了对工商业的控制,获得免税输出粮食及免税运输商品等特权,工商业者受到排挤,引起以后波兰经济衰落。

小贵族在经济上的得势,必然要反映到政治上来,十六世纪的波兰成为小贵族专制的国家。表面上看,十五世纪末波兰兴起国会,建立了等级君主制,但是国会中没有城市代表。它分为上、下两院,下院是小贵族代表,权力越来越大。国会有权选举国王、宣战、媾和、决定军政、财政各项大事。下院实行自由否决权,即决议必须一致通过,任何一个贵族的反对均可使法案不能成立。小贵族专横跋扈,对人民的剥削压迫愈来愈厉害。

1569年,波兰,立陶宛建立了新的合并体制,组成波兰立陶宛王国,两国成立一个国会,选举产生一个国王,但内政上则有自治权。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波兰和俄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十七世纪波兰封建主入侵俄国,干涉俄国内政,最后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