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世界主要国家安全机制内幕
17837700000023

第23章 印度篇(1)

印度国安会是政治的产物

政客对建立国安会缺乏兴趣

早在印度独立之初,一些有识之士就在向政府进言,印度需要认真管理国家安全。但这样的警告并没有得到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的重视。1962年中印战争结束后,印度国内针对印度败给中国进行了全面的经验总结,除了国防准备不足之外,很多舆论都在强烈指责政府,认为缺乏军事与安全部门协调是导致印度军队蒙受耻辱的重要原因,一些专家明确建议印度尽快建立一个类似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那样的机构。在随后的一些年,印度政府在军事预算方面的投入几乎每年递增,可是当局在建立机制化的安全协调机构方面却并没有更多建树。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在建立国家安全机制问题上显得那么不情愿?

印度国大党的总理曾经长时期大权独揽,在他们的逻辑中并不需要这样的机构。印度作为一个民主国家,其外交与国家安全政策运行机制与其他国家的议会民主政体并没有太大差别。它拥有一套完整的机构:外交部、国防部、情报机构和军队,这些机构大多由总理和内阁管辖。换句话说,总理和内阁主导着印度外交政策的制定。议会每年对国防和外交预算进行表决,议员或政党有权要求政府就某些问题作出解释或展开讨论。然而议会在政策的执行中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遇到危机时,政府所做的决策并不需要议会表决,议会甚至无权对外宣战和批准条约(因为总理是多数党领袖,因此也就没有必要要求议会表决)。尼赫鲁担任印度总理长达17年(1947年-1964年),在这期间议会在制定外交和国防政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尼赫鲁去世后出现了几位国大党总理,其中包括夏斯特里、英·甘地、拉·甘地,在他们的领导下,印度议会在制定外交政策方面的作用被进一步削弱,外交和国防政策的制定大权最终都集中到总理手中。

随着国大党力量日渐削弱,印度出现了一系列多党联合政府。在联合政府执政时代,总理独揽大权的能力有所衰落。比较有意思的是,印度前后所出现两个版本的国家安全委员会都是在非国大党主导的联合政府执政时期诞生。1990年版本是新人民党的维普·辛格执政时期,1998年版本则是由印度人民党总理瓦杰帕伊拍板。

印度政治领袖对建立安全体制缺乏热情源于他们对军方插手政治的担心。在印度独立之前,印巴军队原本就是一家,大概是观察到巴基斯坦军人频繁策动军事政变的后果,从尼赫鲁时代开始,印度政治家以及文官就一直在小心翼翼地警惕并限制军方的作用。按照一般人想象,印度拥有强大的军队,其军方一定会在外交政策上具有很大发言权。但事实恰恰相反。在印度政府的决策体制中,虽然包括武器以及战略决策等军事因素仍属于政府的重点考虑对象,令人惊讶的是,世界上没有哪个大国像印度这样,文官政府在制定外交与安全政策时常常会忽略军方的意见。

其实从军方在印度现行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架构中的地位就可以窥见到这个趋向。在印度国安会最高委员会中并没有军方代表。三军参谋长仅仅是在有需要时才会被邀请参会。例如,2004年7月,印度当时的陆军参谋长NC·维吉就参加了会议,那是国大党上台后召集的第一次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

印度文官对自己的权力把持很紧,他们并不愿意与任何“局外人”分享影响力。在印度公务员考试中,行政局和外交服务局的公务员属于最难通过的,因此行政官和外交官一直被视为印度精英中的精英,他们每个人都被认为有能力行使巨大的职权。不仅如此,印度文官总是“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外人”。一位美国专家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印度行政官和外交官不愿进行咨询,也不愿让外人插手政治,完全是因为他们想遮掩自己的错误和维护权力”。从这些文官的角度看,印度政治领袖对于建立国家安全体制的不热心,恰好可以让他们堂而皇之地继续保持对外交安全政策方面的影响力。

印度不愿考虑建立新的国家安全体系的原因可能还在于,印度认为自己早就有一套仿效英国的三级国家安全管理体系。在这个体制内,印度内阁国防委员会是属于最高级别的决策机构,印度总理担任主席,其成员包括国防部长、外交部长(尼赫鲁曾经长期担任这一职务)、财政部长以及其他重要的内阁部长。除了国防秘书之外,印度三军参谋长也属于这个机构的成员;第二级是包括一些军方指挥官及文官在内的国防部长委员会;第三级是参谋长联席委员会。此外,诸如印度联合情报委员会(1999年该委员会改名为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处)和印度联合计划委员会,也都归属在这个三级国家安全管理体系之内。

印度的问题在于,安全机制的确存在,但是政治家们并没有以正常的方式保证让这个机制运转。正如印度前总理拉奥所描述的那样,“由于印度总理、国防部长、陆军参谋长以及其他高级军官、参谋长委员会、联合情报委员会要么是昏昏欲睡,要么是效率低下,所有重要问题的解决大多仅仅是靠他们头脑中的一个临时的考虑。”难怪1999年在印巴格尔吉尔冲突之后,印度官方关于格尔吉尔评估委员会在对巴基斯坦在印控克什米尔从事“渗透”活动的报告中写道:“52年来的一个客观评估表明,印度一直面临国家安全威胁,好在其所产生的损害程度还不算太大,印度才得以十分幸运地没有解体。但是印度再也承担不起这种临时性的安全运转机制。”

印度需要建立自己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不过这只是印度战略精英的呼声。印度领导人在考虑国安会问题时通常是与政治挂钩,只有当建立国安会符合政治需要时,他们才会积极推动,这大概便是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印度一直受到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

1.0版国安会缘何夭折

1990年建立的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1.0版)其实并未经历更多缜密论证,负责其运转的官员基本来自印度联合情报委员会。联合情报委员会于1947年效仿英国模式建立,其主要目的是向最高军事当局提供整合的情报评估,以供他们在采取军事行动计划时参考。由于联合情报委员会只能起到提供情报评估作用,而并不能应对国家安全的更多领域问题。在一些专家建议下,1990年,以维普·辛格为总理的印度政府决定设立一个国家安全委员会作为负责国家安全问题的最高机构。如此匆忙地做出决定,到哪里去物色人呢?很自然地,联合情报委员会成为一个最好的利用资源。因此,印度1.0版国安会基本就是联合情报委员会日常工作服务的延伸。维普·辛格总理做出建立国安会的决定并非真正出自于其对安全问题具有高屋建瓴的认识,更多的还是为了实现其竞选时对选民的一种承诺。

印度国安会1.0版只有两个下属机构,一个是顾问委员会,其中包括42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另一个是内阁秘书处领导的战略政策小组,这里囊括了涉及安全领域部门的秘书,以及来自陆海空三军的参谋长。时任联合情报委员会主席MK纳拉亚南被任命为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纳拉亚南后来成为印度第三位国家安全顾问)。1.0版国家安全委员会自成立以后刚刚召开过一次会议,人们便发现这个机构以如此集中的方式去讨论范围广泛的安全问题有多么困难。后来随着纳拉亚南离任,乔希被任命为联合情报委员会主席并续任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不过,在其任上没有召集过任何一次会议。而乔希的继任者再也没有获任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这意味着1.0版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实际上已经夭折。

随后的几位印度总理中虽然也有人对恢复国安会表示出浓厚兴趣,但始终未能如愿。直到以纳拉辛哈·拉奥为总理的国大党政府开始执政时,他明显感到要求恢复国安全的压力加大。1993年在一次针对恢复国安会的争论中,拉奥非常深刻地阐述了印度是否需要一个国家安全委员会。在这个问题上,拉奥的态度非常明确:不赞成,因为印度是议会制国家,现行的机构完全能够处理它所面对的安全问题!

虽然1.0版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计存在明显缺陷,但那一段时期印度人围绕国安会的争论点并不在此,大家关心的是印度究竟是否需要国安会。1995年5月16日,拉奥总理在印度议会上发表长篇演讲阐述其对于国安会的认识,他的讲话很好地概括了反对意见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