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世界建筑文化
17875200000013

第13章 亚洲建筑文化(5)

约200年前,世界上还没有“四大文明古国”之说,那时,欧洲人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就是古希腊文明、中华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根本不知道还有比这三个文明更古老的,那就是古西亚文明。在古希腊语中,“美索”代表“两者之间”,“不达米亚”表示“河”,于是,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所孕育的平原就被古希腊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圣经·旧约》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定名为“天堂”,并相信传说中的伊甸园就坐落其中。于是,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孕育下,古西亚产生了威严、凝重又不失优雅的建筑艺术。

(第一节)西亚建筑起源与发展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叫两河文明或两河流域文明,指在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发展起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在这里诞生了古老的古西亚文明。古西亚的建筑成就在于创造了以土作为基本原料的结构体系和装饰方法。古西亚建筑发展了券、拱和穹窿结构,随后又创造了可用来保护和装饰墙面的面砖与彩色琉璃砖。这些使建筑的材料、构造与造型艺术有机结合的成就,对后来的拜占庭和伊斯兰教建筑产生很大的影响。

1.西亚建筑起源

在公元前3500年时,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开掘沟渠,依靠复杂的灌溉网,成功地利用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湍急的河水,从而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创建了第一个文明。到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地区已出现12个独立的城市国家。各城市国家为了争雄称霸,相互征战大大削弱了苏美尔人的力量,最后迫使他们臣服于闪米特人。闪米特人的著名领袖萨尔贡(意为真正的国王)一世。建立阿卡德帝国,苏美尔文明从城邦国家过渡到统一王国时期。但它的寿命短暂(历时280年)。来自伊朗的新入侵者打败了萨尔贡一世的孙子,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又一个个重新出现,直到乌尔城邦崛起,再一次统一各城邦,建立起一个纯粹的苏美尔人的帝国(史称乌尔第三王朝)。

苏美尔文明实际是城市、城邦文明。在世界历史上最早建立城市的民族。早在公元前4300至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内部平原上建立了不少城市,如欧贝德、埃利都、乌尔、乌鲁克、捷姆迭特·那色等。城市的建立,标志着两河流域南部地区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向文明时代的过渡。公元前3500到前3100年,两河流域由农村到城市的发展过程进一步加快了,到公元前3100至前2800年,两河流域南部已经形成了数以十计的城邦即城市国家,主要有埃利都、乌尔、乌鲁克、拉伽什、乌玛、苏鲁帕克、尼普尔、基什、西帕尔等。

苏美尔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考古学家在基什附近的奥海米尔土丘发现了一块约在公元前3500年的石板,上面刻有图画符号和线形符号。这是两河流域南部迄今所知最早的文字。两河流域书写的材料是用粘土制成的半干的泥板,笔是用芦苇杆(或骨棒、木棒)做的,削成三角形尖头,用它在半干的泥板上刻压,留下的字迹笔画很自然地成了楔形,因此称为楔形文字。写好后的泥板晾干或烧干,长期保存。苏美尔人所创造的楔形文字,被后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所承袭,并随着商业和文化交流的扩大而传播到整个西亚。

两河平原缺乏石矿和树,因此苏美尔的建筑都是泥砖造的,砖与砖之间没有灰浆或水泥连接。泥砖建筑随时间会损毁,因此它们过一段时间就得被拆除、铲平和重造。随着时间的延续两河平原的城市因此不断抬高。这样的古迹被称为台勒。在中东到处都可以见到这样的古迹。苏美尔人最壮观和最著名的建筑是塔庙,它们建筑在巨大的平台上。《圣经》中的巴别塔可能也是类似的建筑。苏美尔的圆形印章上还有类似于直到不久前伊拉克南部沼泽阿拉伯人还在使用的芦苇造的房子。苏美尔的庙和宫殿使用更加复杂的结构和技术如支柱、密室和黏土钉子等。

为了使建筑具有防水性能,他们还开始用在墙面镶嵌碎陶片的手法,同时也将其作为一种装饰,其作用类似现在的马赛克。这种方法对以后两河流域的建筑装饰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两河流域地区建筑的一种特有的装饰手法。

2.古巴比伦建筑

在苏美尔城邦国家分裂之后,出现了著名的古巴比伦文明。约公元前2000年,苏美尔人的霸权被闪族消灭,闪族部落的阿摩利人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将古代苏美尔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苏美尔文明也从此被称为巴比伦文明。

巴比伦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达城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古亚述城为中心,称为西里西亚,或简称亚述;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思为“巴比伦的国土”。巴比伦尼亚又分为两个地区,南部靠近波斯湾口的地区为苏美尔,苏美尔以北地区为阿卡德,两地居民分别被称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

公元前2007年,阿摩利人入侵两河流域,摧毁了阿卡德人和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王朝。公元前1894年左右,阿摩利人建立起一个以幼发拉底河河畔的巴比伦城为首都的王朝。从那时起,美索不达米亚就被称为“巴比伦尼亚”,那里所有居民都被称为巴比伦人。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是两河流域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这个国家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君主——汉穆拉比。汉穆拉比用武力统一了两河流域后,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他个人集宗教、军事、行政、司法和水利建设等各种大权于一身。为了更有效的统治自己的国家,他颁布了著名的《汉穆拉比法典》。法典共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完备成文的法典。

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石碑上,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浮雕刻画了太阳神沙玛什向汉漠拉比授予权杖和法典的场面:太阳神身材高大坐在宝座上,而汉漠拉比站立在神的面前接受权杖,汉谟拉比肃穆而立,太阳神的威严和汉谟拉比的谦恭形成对比,整个场面充满了宗教的肃穆,人物的大小比例显示出地位、身份的不同,而这种描绘手法一直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西方人掌握了科学透视的法则。遗憾的是,属于古巴比伦时期的建筑并没有保留下来,而我们经常提到的壮观的巴比伦城实际上是此后的另一个文明——新巴比伦王国所建立的。

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记载了关于建筑的规定:对建筑场地上的每一栋建筑物,建筑师有权得到法律所规定的报酬。但是,如果房屋坍塌压死了房主,建筑师就要被处死;如果压死了房主的儿子,那就要杀死建筑师的儿子抵命。由此可见,当时的营造业是相当发达的。巴比伦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最接近之处,也是“众神居住的圣地”,在阿卡德语中,巴比伦便是“神祗之门”的含义。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游历巴比伦时写道:“就其壮丽而言,它是我们所知道的任何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这一时期的建筑有高耸入云的观象台和壮丽巍峨的宫殿。宫殿的功能融世俗性、防御性和宗教性于一体,并以其坚固厚实的城墙著称,据说墙厚足以容纳两辆四轮马车对面行驶。

古巴比伦王国在汉穆拉比统治时期达到极盛,但是汉穆拉比死后,帝国就瓦解了。王国先后受到赫梯人、喀西特人的入侵,直到公元前729年终于被亚述帝国吞并。

3.亚述帝国建筑

公元前3000年代末期,在两河流域的北部,一支叫亚述人的部落兴起了。到了公元前8世纪后期,亚述国已经成为两河流域最强大的国家。在国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746~前727年)时代,亚述人建立了一支当时世界上兵种最齐全、装备最精良的常备军。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和他的后代,凭借强大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伦尼亚和埃及等地,成为两河流域和北非一带最强大的军事强国。

公元前743年,亚述军队攻陷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由于城中军民拼死抵抗。城破之后被亚述士兵斩下的头颅,竟然堆成一座小山。亚述人还把成千的战俘,绑在上端削尖的木桩上,让他们慢慢在痛苦中死去。对于孩子,亚述人也不肯饶过,统统杀掉。城中所有的贵重物品,都被运回亚述。公元前8世纪,亚述王辛赫那里布,将都城由萨尔贡城迁到底格里斯河左岸的尼尼微。在犹太人的经典中,尼尼微被称为“血腥的狮穴”。

亚述帝国的兴起,取代了古巴比伦的政治地位,但亚述文明基本上是巴比伦文明的支流。亚述人从不重视来世,他们不修筑陵墓,也不修筑宏伟壮观的神庙,他们的建筑艺术仅见于豪华壮观的宫殿。各代君王都要大兴土木,建造新的宫殿居所,因此这一时期建造了两河流域历史上最为宏伟富丽的宫殿建筑。由于材料的特殊性、气候因素和连年战火的灾难毁灭,亚述王宫至令所剩无几,位于豪尔西巴德的萨尔贡二世宫殿是其主要代表。

在西亚地区,亚述王萨尔贡是一个传奇人物,公元前722年,萨尔贡二世即位为王。萨尔贡二世是一名因战功显赫而得到提升的下级军官。在他统治时期,亚述军队打败了以色列、埃及,镇压了埃及支持的叙利亚和腓尼基等地的起义。萨尔贡二世使亚述帝国进入了鼎盛时期。亚述王大兴土木,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宫殿。整个宫墙都用彩色琉璃面砖装饰起来。在金碧辉煌的萨尔贡宫中有一个人首牛身的怪兽,长着五条腿,背上还有一双翅膀。也许它像中国的龙一样,只是一个活在人们想像中的动物,但它一定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

在萨尔贡二世王宫中的一对“人首兽身有翼兽”为亚述雕刻之杰作,它们有着武士的头、鹰的翅膀和雄狮的身体,象征着同时拥有智慧和强大的武力,最令人惊叹的是为了使侧面和正面的观者都能感受到神兽的完整性,在它们侧面又增加了一条腿,这样这只“五条腿”的怪兽无论在正面还是在侧面看上去都是四条腿。亚述人对于描写复杂而庞大的场面有着比较成熟的构图能力,他们在浮雕中表现了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背景,如军队攻城、宫殿建造、狩猎群狮等,人物关系和远近景物的处理清晰而错落有致,风景、树木、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处理显示出艺术家对透视原理和远近感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其中一幅描绘狮子受伤后的咆哮和挣扎的浮雕极为生动,狮子的痛苦和狂怒的形象具有一种悲剧性的壮美和力量,展示了亚述人所特有的写实手法。

辛那赫里布(公元前704年~前681年在位)是萨尔贡二世的长子,他在位时力图扩大先父的战果。据史载,他的辉煌战果包括占领89座城镇、820个乡村,俘获7200匹马、11.1万头驴、8万头牛、80万只羊以及20.8万名俘虏。

尽管辛那赫里布的战绩卓越,但真正让历史铭记他的还是他兴建的“盖世无双皇宫”。这座皇宫每边长近200米,包括两座亚述风格的大殿、一幢椭圆形建筑物以及一个植物园和一座凉亭。王宫内的浮雕长达3000米,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宫殿四周花园环抱,园林水源充足;殿内房屋设施舒适,由水井、滑轮、吊桶等组成的供水设施可将水送到国王的浴室;浴室内有淋浴,格子窗和通风孔不断向室内送入新鲜空气,还配备有带轮子的火炉在冬天为房间供热。在这座宫殿的西北,辛那赫里布还为他的后妃们盖了一座后宫,为皇太子盖了一座东宫。辛那赫里布还加宽了尼尼微的马路,增建了城市公园,修建了供水网,从郊外60公里处引水入城。

在辛那赫里布之后的亚述王伊萨尔哈东(公元前680~前669年在位)手中,亚述帝国达到其顶峰。公元前671年,伊萨尔哈东远征埃及,攻占孟斐斯城,使亚述成为地跨西亚、北非,版图几乎囊括整个西方文明世界的大帝国。

伊萨尔哈东之后继位的是世界文明史上赫赫有名的巴尼拔。巴尼拔兴建了巨大豪华的巴尼拔王宫,并在宫中设置泥版图书馆,收集当时亚述人所知的全世界各地的书籍。图书馆的藏书室里堆满了刻有亚述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这些泥版就是2500多年前亚述人的图书,内容包括语言、历史、文学、宗教、医学及天文等方面的知识,是研究当时历史最宝贵的资料。

由于亚述是依靠武力和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所以根基不稳,中央政权对许多地区鞭长莫及,无法行使有效统治。同时,亚述人的残暴统治也激起了被压迫民族的反抗,加上王室内部的争权夺利最终加速了帝国的衰亡。

公元前612年,新崛起的邻国新巴比伦王国联合伊朗高原的米底人攻陷了亚述首都尼尼微。公元前605年,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击败了亚述的残余部队。曾在历史上称雄一时的亚述帝国灭亡,其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瓜分,此时距亚述的鼎盛时期不过50余年。

4.新巴比伦建筑

公元前612年,迦勒底人联合米底人推翻勒亚述帝国。迦勒底人建立的的帝国也是以巴比伦城为首都,历史上称为“新巴比伦王国”。这个王国在尼布甲尼撒统治时期打到鼎盛。尼布甲尼撒曾两次攻陷耶路撒冷,毁灭犹太王国,把大批犹太人当奴隶押往巴比伦。这就是圣经上所说的“巴比伦之囚”。尼布甲尼撒还下令重建巴比伦城,在城内建造了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重建后的巴比伦城宏伟壮丽,直到100多年后,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来到巴比伦城时,仍称它为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

巴比伦城堪称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城市,19世纪末的德国考古学家在它的遗址上挖掘了10年才完成了这一遗址的发掘工作。欧洲伟大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前425年)曾经为该城惊叹不已。复原后的伊施塔门呈矩形,根本没有用拱搭门,明显有模仿埃及门楼的痕迹。门楣上面用玻璃砖拼出的各种各样的神兽图案,属于古巴比伦人自己的创造。在巴格达的博物馆中曾经存有伊施塔门上的琉璃砖残片。据说,在2003年美伊战争中,这些玻璃砖残片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