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世界建筑文化
17875200000066

第66章 非洲建筑文化(3)

金字塔是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最初的时候,法老陵墓叫玛斯塔巴(原意是“凳子”),只是一个大平台,是模仿法老的平台形住房建造的。后来,法老们逐渐发现在平台上再加几层会更有气势和尊严。平台就这样一层又一层地被叠加上去,一直叠加到金字塔形制的最终形成。第一座石头的金字塔是萨卡拉的昭赛尔金字塔(约公元前3000年)。它的基座东西长126米,南北长106米,高约60米,呈台阶形,越往上越小。入口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在围墙的东南角,从这里进入一个狭长而黑暗的甬道,甬道里的两排柱子使空间扑朔迷离。走出甬道就是院子,明亮的天空和金字塔同时呈现在眼前,使人产生从冥界走到现世的假象。

埃及的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是古王国第四王朝(约公元前2613~前2498年)法老胡夫(希腊人称他为齐阿普斯)的金字塔。胡夫大金字塔原高146.5米,四边各长230米,因经数千年风雨侵蚀,原覆盖于外表的石灰已经全部剥落,如今的高度已降低到137米,底边长227.5米,占地面积52906平方米,绕塔一周,约有1公里的路程。整个塔身是由230多万块石头叠成,平均每块重达2.5吨。每块石头全经细工磨平,石块之间没有施泥灰之类的粘着物,完全靠着石块本身的重量紧紧压在一起,以致连一片小刀都插不进去。胡夫大金字塔至今已历时近5000年,塔基还十分牢固,其外形并没有发生明显倾斜,棱角的线条仍然清晰可见。胡夫大金字塔不仅外观雄伟,而且塔内结构复杂,有甬道、石阶、墓室和附属庙堂,墓室的四壁还饰有雕刻绘画等艺术珍品。

与胡夫大金字塔相邻的是他的儿子哈夫拉(希腊人称齐夫林)的金字塔,再向西南,是胡夫的孙子孟考拉(希腊人称米克林)的金字塔。胡夫祖孙三代的金字塔大小各异,工程设计精确,艺术风格庄严,构成了吉萨金字塔群的核心。吉萨这三座金字塔排成一线,蔚为壮观,其中最负盛名的胡夫大金字塔,被列为古代七大奇观之首,始终为世人所瞩目,已成为古埃及文明的伟大象征。

金字塔矗立于世,不能不使人由衷地赞叹埃及古代文明的伟大。因为它的建筑技术在许多方面都是不可思议的,表现出相当丰富的物理学、几何学、数学和天文学知识和惊人的科学水平。天文学家比亚兹·史密斯把金字塔看做是“石头的圣经”,因为通过它可以测算出地球的直径以及与太阳的距离,能推算出每年的天数、岁差时间的长短等一系列数据。如金字塔的自重×1015=地球的重量;金字塔的塔高×10亿=地球到太阳的距离;金字塔的底周长÷(塔高×2)=圆周率(π≈3.1415926)。

金字塔似乎有着无穷的魔力,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引发着人们不断地探索和追寻。埃及有句谚语说:“—切都惧怕时间,而时间却惧怕金字塔。”就连时间都已经成为金字塔这旷世奇迹的证明。

3.庙宇建筑

古埃及的金字塔,大都集中建于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到了新王国时代(约公元前1567~前1085年),庙宇取代金字塔,成为当时埃及的主要建筑。从古代埃及建筑发展史来看,古王国被称为伟大的金字塔时代,新王国则是庙宇建筑的黄金时代。后世西方建筑中,对金字塔和方尖碑的模仿非常少,而埃及神庙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对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非常深远。埃及神庙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修建在平地上,另一类开凿在山体中。前者出现得较早,大都完全用巨大的石料建造而成。

新王国时代,埃及国力鼎盛,首都底比斯的庙宇建筑比比皆是,且造型别致,雄伟壮观。新王国时代的庙宇建筑以神庙为主。当时,太阳神阿蒙已成为埃及全国崇拜的主神,埃及的大多数神庙都是为供奉阿蒙神而建造的。阿蒙神庙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宏大,其建筑设计和外形几乎是固定不变的。神庙总体呈长方形,一般为南北走向,四周以围墙环绕;所有的建筑物都座落在一条中轴线上,在此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神庙的四大组成部分:塔门、露天庭院、列柱大厅和神殿。

(1)神庙型制

公元前16世纪,埃及重新建立了强大的王权,疆域扩展到小亚细亚、巴勒斯坦、腓尼基、叙利亚和非洲南部的努比亚。这时,围绕太阳崇拜,祭司们设计了成套的礼仪将法老神化。而举行礼仪的场所便是太阳神庙。

太阳神庙的原型便是金字塔前的祀庙。随着阿蒙神崇拜的加剧,埃及各地建造了许多阿蒙神庙。它的典型型制是:密集的圣公羊卧像将人们的视线导向牌楼门,牌楼门前竖立起一对方尖碑。穿过牌楼门便进入围柱式院落,每个柱子前都立着一尊奥西里斯像,但面孔却是法老的。从中轴线上的小门进去便是大殿,这里密密拥挤着许多粗壮的石柱,中央的两排更加粗大,光线通过高侧窗洒进来,被窗格粉碎成奇异的光斑,投射在柱林间。在幽暗的大殿里,只有柱子上的浮雕明灭可见,震人心魄。随后又进入一串厅堂,一个比一个矮,一个比一个小,使人产生步步紧张、步步小心、步步谨慎的心理。最后的密室里放着圣舟,太阳神乘它归天。而法老则接受臣民的膜拜,并乘船巡游,显示他是尼罗河的主宰。在卡纳克阿蒙神庙里,大殿内部净宽103米,进深52米,密排着134根石柱;中央的两排柱子高度竞达21米,直径3.57米;上面架的石梁有9.21米长,65吨重。另外一座在鲁克索的阿蒙神庙,中央柱子也有20多米高。后来,从山体上开凿出来的神庙开始出现,并流行起来。其中,以阿布辛贝的阿蒙神庙最为著名。四个巨大的神像被开凿出来,通过裸露在外面的塔门,有时日光可以从门口穿过内院与柱厅,直射到最里面的密室。由于是从山的侧面挖进去的,内院、柱厅和密室全在山的内部,就不需要那么多的柱子来保证安全,神庙大厅的空间也有了保障。

(2)神庙的塔门

塔门是古埃及神庙特有的庙门形式,因庙门建在两座对称斜壁的巨塔之间,故称塔门。通过塔门,进入露天庭院。这是一座方形的开阔庭院,庭院的三面环绕着列柱式走廊;另一端,即庭院的后部,由一条逐步升高的通道,进入列柱大厅。列柱大厅是一个多柱式大殿堂,大厅屋顶由多根巍峨的圆柱架托着;大厅中央的两排圆柱高于其他圆柱约1/3,形成两层高低不等的屋顶,使大厅中间部分的天花板抬高,阳光和空气可以透过高侧窗进入建筑物内部,从高处照明整个大厅。列柱的运用,是古埃及神庙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列柱大厅继续前行,最后进入长方形的神殿,里面供有神像,为神庙最神圣之处。这里黑暗狭窄,没有一丝光线,是要有意造成神秘的宗教气氛,以激起参拜者对神灵的敬畏之情。

(3)神庙的柱子

古埃及的柱子形式各样,很有特色。虽然没有达到后来希腊古典柱式那样纯粹典雅之美,但它取自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莲蕾、芦苇、纸草、棕榈等,并加以艺术处理,将结构和装饰较好地结合起来。柱子的式样总体上分成束颈式和盛放式两大类,柱身刻满浮雕,直观地烘托了古埃及纪念性建筑的感染力。

早在公元前3000年代,埃及就出现了和雅典帕特农神庙极为相似的柱廊形式。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多利克式建筑的典型,其建筑特点是柱身中间略为突出,柱头简单,无柱础,以庄重朴素而著称,建于埃及萨卡拉的阶梯金字塔附属建筑中的仿纸草石柱,与纯粹的希腊多利克式柱几乎没有多大区别。法国学者商博良认为埃及的这种石柱式样式是希腊多利克式柱的先驱,故命名为先多利克式。

公元前4世纪初,希腊又出现了以精美装饰见长的科林斯式风格,柱头形状如初放的花朵,柱身更为细长。科林斯式柱头同样可从埃及的盛开莲花式柱头追寻其踪迹。这些相似之处绝非偶然。公元前3000年代希腊历史上的克里特文明时期,埃及已与爱琴海地区发生联系。到公元前7世纪初,埃及的工艺品源源而来,进入希腊半岛。为古老的埃及文明所吸引,大批希腊的手艺人、商人、游客、学者纷纷拥入埃及,从事各项贸易活动,朝拜名胜,吸取埃及人的知识精华。在如此频繁的交往中,希腊人向埃及人学习,希腊的建筑受埃及风格的影响是不足为奇的。

与此同时,埃及的建筑风格也传入了古代的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约公元前552~前486年)在波斯波利斯的王宫就是仿照卡尔纳克神庙建造的。王宫中著名的“百柱大厅”,采用了埃及圆柱和柱廊式样,其他如内部布局以及用棕榈纹、莲花纹装饰柱基的手法,同样具有明显的埃及建筑特色。

4.方尖碑建筑

方尖碑是古埃及的另一建筑杰作,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以金、铜或金银合金包裹,当旭日东升照到碑尖时,它象耀眼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

(1)方尖碑的制作

方尖碑一般以整块的花岗岩雕成,重达几百吨,它的四面均刻有象形文字,说明这种石碑的三种不同目的:宗教性(常用以奉献太阳神阿蒙)、纪念性(常用以纪念法老在位若干年)和装饰性。同时,方尖碑也是埃及帝国权力的强有力的象征。从中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133~前1786年)起,法老们在大赦之年或炫耀胜利之时竖立方尖碑,而且通常成对地竖立在神庙塔门前的两旁。现虽已知早在古埃及第四王朝即有方尖碑,但当时遗物无存,仅知的也不超过3米,也不优美。

开凿和竖立方尖碑是一项艰巨工程。据卡尔纳克神庙前一座方尖碑上的象形文字记载,从石矿开凿出这种独块石料,从阿斯旺运到底比斯,费时7个月。在阿斯旺的哈特舍普苏特女王祭庙中就有描绘从尼罗河上用驳船运送方尖碑的图画,到达目的地后,人们将方尖碑抬上一个用土堆成的斜坡,然后将它竖直立于基座上。这充分说明古埃及人在力学上的高度智慧。

古代世界的其他民族,如伽南人、腓尼基人,也都仿效埃及人制作过方尖碑,但通常不是用整块石料凿成,其制作水平也远远赶不上埃及人。今天,古埃及方尖碑的足迹已遍及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人们都可有机会瞻仰到埃及方尖碑的丰采,而在方尖碑的故乡埃及,人们所能看到的方尖碑仅剩下了5块。在现代欧美的许多大城市里,方尖碑的仿造建筑随处可见。美国华盛顿特区白宫南面,耸立着巍峨的华盛顿纪念塔,就是一座模拟方尖碑的高塔建筑。华盛顿纪念塔建于1941年,高达169米,塔身由花岗岩筑成,塔面镶有马里兰大理石。人们乘快速电梯登上顶层后,可以放眼眺望整个华盛顿市区。华盛顿纪念塔已成为一座有名的现代方尖碑,从它那造型独特的塔身上,仍可显示出古埃及建筑艺术的风格。

(2)方尖碑的现状

现存最古完整的方尖碑属于古埃及第十二王朝(约公元前1991~前1786年)法老辛努塞尔特一世(约公元前1971~前1928年)在位时所建,竖立在开罗东北郊原希利奥坡里太阳城神庙遗址前。这块方尖碑高20.7米,重121吨,是辛努塞尔特一世为庆祝他的国王加冕而建的。新王国时代,图特摩斯一世(约公元前1525~前1512年)、哈特舍普苏特女王(约公元前1504~前1450年)和拉美西斯二世(约公元前1304~1237年)都建立过巨大的方尖碑,高度均在20米以上。

埃及的方尖碑在古代已闻名欧洲,它们那高大的身驱,精心打磨的外表和线条明快的象形文字,早就引起了帝王们的好奇和贪欲。罗马帝国的皇帝们曾经从埃及掠走多座方尖碑,把它们安放在广场,点缀京城。仅罗马城即有12座以上,其中就有图特摩斯三世所建的方尖碑,碑高32米,重约230吨,是现存最高的一座方尖碑。该碑原立在卡尔纳克神庙,后被皇帝君士坦丁运入罗马,现竖立在拉特兰的圣·佐凡尼广场。立于卢克索神庙塔门前的一对方尖碑,为拉美西斯二世所建,其中的一座现仍立于原处,碑高25米;另一座已被法国人劫走,现竖直在巴黎协和广场。19世纪晚期,埃及的统治者阿里将一对高21米,重约186吨的方尖碑分别赠给美国(现立于纽约中央公园)和英国(现立于伦敦的泰晤士河畔)。这一对方尖碑原竖立在希利奥坡里城,为图特摩斯三世所建。公元前1世纪时,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前30年)末代女王克娄奥巴特拉七世(公元前51~前30年)将它们移到亚历山大里亚,所以后人称这一对方尖碑为克娄奥巴特拉方尖碑,其实与这位女王并无关系。

此外,除了金字塔、方尖碑和神庙之外,“国王谷”与“王后谷”是古埃及留给世界的又一个惊喜。图坦卡蒙墓就是在这里发现的,它也是20世纪最惊人的考古发现之一。金字塔式陵墓建筑渐渐发展到了极致,金字塔已经足够巨大,法老逐渐意识到建造如此雄伟的金字塔太铺张浪费,并且建造金字塔也没有多少新意。于是在山谷中挖山成陵的方式逐渐流行起来。这种陵墓风格与山体神庙非常相似,不过,其总体样式仍然是柱廊和内部密室。

(3)最大的方尖碑

距阿斯旺市区仅两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古埃及的采石场遗址。采石场沿尼罗河而建,约有6公里长。进入采石场,就进入了花岗石的世界。阿斯旺地区的石质好,顏色多为有小黑点的玛瑙紅,石体光滑润泽,即使在现代也是很奢侈的建筑装饰材料。在采石场遗址上,如果细心,可以看到岩壁上有切割出的沟槽。据说古埃及的石料都是从阿斯旺开采,通过水路运输以满足尼罗河两岸的建设需要。

采石场遗址中有一个著名的未完成的景点——方尖碑。这个巨大的方尖碑橫卧在采石场中,长41米,重达1267吨,原本是女王哈特舍普苏特修建的。如果将这个方尖碑树立起來,它将是全埃及最大的方尖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