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位评委的帮助下,女孩渐渐走出自己龅牙的心理阴影,在一次全国大赛中,她极富个性化的演唱倾倒了观众,征服了评委,最终脱颖而出。而她就是着名的流行乐后卡丝·戴莉。
上帝总是公平的,他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总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我们不必为自己的平庸和丑陋感到自卑,只要善于发现,完全可以从这些自认为丑陋的缺陷中找到有价值的一面。只要我们能以一种平和淡定的心态来对待人生、笑对人生,那么自己所有的缺陷看起来都是不足为道的。
人生亦当如此。人生不无遗憾,当我们与不幸不期而遇时,就要既来之则安之,淡然处之,宽容以待。当你把自己生命中一切遭遇都看作是或圆满或凄美的风景,用一种看风景的心情来笑看人生旅途时,一切都会归于淡然和美好。
5.失去流沙,得到山与海
福祸相依,这是一种永恒的定律。
如果说让人看淡得失不计较,未免有些冠冕堂皇,让人听起来不过是一些安慰人的体面话。的确,“得到”是主动的,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失去”是被动的,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追求。
一生中,人们有得亦有失,但大多数人都不会主动想要“失去”。因此,几乎任何的“失去”都是客观的,就看你能不能说服你的主观意识来接受它。能接受的人就是淡定之人,不能接受的人便选择逃避,有时明知道最后会失去,却依然选择飞蛾扑火。那么这样的人,我们能说他是明智的吗?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得失呢?为什么平白无故地要接受失去,这放在一般人身上都不是一件容易事。选择逃避吗?能逃得掉吗?不管你承不承认,失去了就是失去了。所以,我们不如这样来看:把得到不要看成一件简单的事,得到从来不会那么幸运,它需要客观条件的允许和主动努力配合,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的佐助才能实现。而这种得到也是有限的,如果你太过贪婪,就会让你适得其反,最终失去更多。
因此,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你不能随意给事物定位,认为哪个是你应得的、哪个是你不应该失去的。得到与失去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全在于你自己怎样去看待。比如,塞翁失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体现了古人在看待得失时的精明睿智。
东汉时靠近边塞的地方住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翁。老翁精通易数,会占卜算卦,能知过去未来。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挣脱了马缰,翻越边塞,直奔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邻居听说后都前来安慰老翁,只见老翁心中已有数,平静地说:“谁知道这事不是一种福呢?”
这句话果然应验了。几个月后,那匹丢失的马突然跑回家中,还带着一匹胡人的骏马一起回来。邻居们知道这个情况后,都前来向他表示祝贺。老翁此时却无动于衷,愁眉不展,接着他坦然道:“这未必不是祸啊!”果然,老翁的儿子十分喜欢这匹新来的烈马,而且他的儿子生性好武,喜欢骑术,一天到晚骑着烈马到野外练习骑射。结果有一天,烈马脱缰,把他儿子重重地摔了个仰面朝天,以致大腿断裂,成了终身残疾。邻居们听说这件不幸的事情后,纷纷前来慰问,老翁却不动声色,淡然道:“这件事未必不是福。”果然,只一年不到,胡人侵犯边境,大举入塞,四邻八乡的精壮男子全被征召入伍,结果死伤无数,而靠近边塞的居民更是十室九空,剩下一些老幼病残无人照料,唯独老翁的儿子因跛脚残疾,没有被招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残年余生。
由此可见,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这种变化深不可测,实难预料。“塞翁失马”阐述的是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倚伏观。
古人尚且有此等高深的胸怀和智慧,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就更应该看透这一点了:得与失有着必然的联系,你得不到时就意味着正在失去,在你失去的时候又何尝不是一种意识不到的“得到”呢?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得到和失去就是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没有得到,失去就不会存在,没有失去,得到又从何而来呢?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应该以一颗宽广的心来对待得与失,热爱生活才是快乐的源泉。
祸能转成福,福也能变成祸。祸之所以能够转成福,是因为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或灾难时,便急切地希望能够平安渡过,于是千方百计想寻求解脱的办法,所以能够心存敬畏,凡事小心谨慎,不敢妄为,于是,福也由此产生。福之所以会变成祸,不过因为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们一旦养尊处优惯了,便会随心所欲地过着放荡奢侈的生活,肆意地表现出骄横的样子,于是做事轻易草率、待人辱慢失礼、专横跋扈,所以祸端就此产生。
一个人经历的患难多了,便可以磨炼他的坚强意志,而一个从未经历磨炼的人,因为无法适应各种不同的处境,反而很容易丧失生命力。所以“得”往往是“丧”的开端,“丧”则为“得”埋下了些许伏笔。由此可见,我们一世为人,身在福中,应该知足,却不能常常希求福上加福。生活中即便有所得,也应该适可而止,不可无厌贪多。这样,当福之所至,不会过于惊喜;当祸之所至,也不致过于慌乱。当我们处在幸福的环境中要有所顾虑,尽量避免招惹灾祸,这样幸福才可保持长久。当我们在生活中获得某些好处,也要考虑到有得必有失,不如把所得的好处留给与他人分享,这样便能常常获得好处,所以有智慧的君子处于安泰的时期不敢忘记危难的存在,在平静的年代里不敢忘记会有动乱发生。
需要明白的是,福祸所依的观念源于一个“宽”字。一个人只有心胸足够宽广,才能受得起大富大贵,一个人只有足够淡定才能容得下大苦大难。不论福还是祸,都能装得下,你才能看透福祸之间的必然关联,才能更坦荡、更淡然地不计得失。
6.不去计较太多,幸福会靠近
幸福,像用手抓沙子一样,越用力得到的越少。
有一个和尚在寺院里修禅,时日一长,就生了焦躁之心,他对师父说:“师父,我决定去云游四方,提高自己的修为。”
师父看了看他说:“我看你长进很大,只要继续在这个寺院中便可精进,又何必云游?”
和尚说:“诸位师兄师弟都比我有慧根,我看他们都到达了一定境界,只有我跟不上他们的觉悟,想来我不适合待在这个大乘寺院。”
师父对他说:“人与人有别,他们修他们的禅,你悟你的法,这又有什么关系?”
和尚说:“他们修禅,就像骏马,一日千里;而弟子却如驽马,即使尽力,也不及他们十之一二。”
师父大笑说:“骏马有骏马的活法,驽马有驽马的好处,各人有各人的缘法,你越是计较,越是耽误自己的修为。我们参禅就是要了悟万物缘法,你为此烦恼,哪里还能参禅!”
骏马和驽马都有自己的活法,太过在乎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就是自己给自己找烦恼。有的时候糊涂一点儿不是坏事,笨一点儿又何妨?同样在努力,同样在做事,要注意的是自己做到的,而不是他人做到的,眼睛里只有他人,哪里还能参禅?
计较越多就会失去越多,因为人们计较的常常是一些小事,计较生活中的小事,会落个心胸狭窄、气量不够的名声;计较事业上的小事,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耽误了正事;计较感情上的小事,就会以偏赅全,对人产生偏见,影响两个人的关系。比较下来,就会发现得到的不过是一肚子怨气,失去的却是名声、机会、感情,小事耽误大事,由此看来,计较不如比较。就像故事中的和尚,哀叹自己无能或者忌妒其他修行者的好命都于事无补,不如自己专心悟道,不是说“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吗?花更多的时间达到别人用很少的时间达到的事,其实并不丢脸。天资有差距,过程自然会有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自己得到的成就也是一样的。想要计较的时候不如先比较,看看那些自己没有的东西,而后努力得到,自然就不会再计较。不计较是豁达,缩短差距是积极的体现,一个豁达而积极的人,什么事做不成?
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史密斯先生焦头烂额,他的工厂出现了资金问题,如果不想倒闭,只能尽快裁员。史密斯先生大笔一挥,半数员工被解雇。
史密斯先生是个暴躁的人,平日动辄对员工训斥,被裁的员工无不对他咬牙切齿,甚至有人和他当面争吵。只有一个人没有对他横眉冷对,这个人就是清洁工人杰克。
当众人都已离开工厂,杰克却独自一人擦着机器上的机油,史密斯先生看到这一幕,奇怪地问:“你已经被解雇了,为什么还要留在这里干活?”
“解聘书明天才生效,今天我仍是这里的员工,必须完成今天的工作。”杰克说。
“我平日经常对你发脾气,你难道不生气吗?”史密斯先生问。
“先生,您是我的老板,给了我工作,我必须尊敬您。”杰克回答。
半年后,史密斯先生的工厂情况好转,杰克收到工厂的聘书,邀请他回去工作。而半年前和他一样被辞退的员工则没有得到这个机会,依然为找工作而烦恼。
人与人的相处常常存在着计较。今天你得罪了我,明天我记恨了你,烦烦琐琐,就像念珠一样没有尽头。与其这样煎熬,不如豁达一点儿,就像故事中的杰克,记得老板的好处,便不会在老板有难的时候落井下石,当然也就能得到老板的尊敬与扶助。
现实生活中,利害与冲突不断,我们置身其中,有时深受其害。这个时候只能告诉自己不要计较太多,不要让自己徒增烦恼。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不被人事所累。不计较,既代表了一个人有智慧,又代表了一个人心胸开阔。
面对利害与冲突,对事不对人是一种智慧。豁达的人并非任由他人打压,他们能与人保持友好的关系,就是知道对事不对人的重要。在一件事上,每个人都有不得已,该理论的时候就理论,不能让的时候寸步不退;但这件事过去以后,互相理论的人仍然可以做朋友,欣赏彼此的为人与品性,在其他方面合作无间。不必为区区一件事在意,你计较得越少,收获得就越多。
7.吃亏的另一面是福
吃点小亏没什么大不了。
很久以前,在水城威尼斯有个手艺精湛的鞋匠,鞋匠有个活泼热情的妻子,妻子最爱干的事就是出门参加宴会,她喜欢跳舞,喜欢交友,喜欢宴会的气氛。可她的丈夫很爱吃醋,总是想办法阻止她去宴会。有一天,丈夫送了她一双鞋,并对她说:“我不想再为宴会的事和你争吵,不如这样,你只要每次宴会都穿我做的这双鞋,我就同意你去。”妻子说:“好,就这么决定!”
当妻子打开鞋盒,看到的是一双跟部又细又高的皮鞋,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奇怪的鞋,穿在脚上,走路歪歪扭扭摇摇晃晃,好像随时都会跌倒,可为了和丈夫赌气,妻子还是穿着这双鞋去了当晚的舞会。
没想到,这双鞋让妻子成了晚会的主角,高跟鞋使妻子看起来个子更高,身材更苗条,姿势更美,所有女人都向这位妻子询问在哪里可以订到这么美丽的鞋子,这一晚妻子不但成了威尼斯最有名的妇人,也为她的丈夫带来了大批订单,这就是现代高跟鞋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