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左传
18035300000006

第6章 桓公(元年~十八年)(3)

郑昭公打败北戎的时候,齐僖公想把女儿嫁给他,昭公辞谢了。祭仲说:“公子一定要娶她。国君宠妾很多,假如您没有很强的外援,以后将不能继承君位。其他三位公子都有可能是君位的继承人。”昭公没有接受祭仲的建议。夏天,郑庄公去世。

起初,祭地的封人仲足受到郑庄公的宠信,庄公命他为卿。祭仲为庄公迎娶邓曼,生下厉公,宋国大夫雍氏,把女儿嫁给郑庄公,名叫雍姞,生下昭公。因此祭仲立他为国君。雍氏被人尊重,得到宋庄公的宠信,所以就诱骗祭仲到宋国来并把他抓了起来,说:“不立公子突为国君,就要你的命。”雍氏还威胁厉公,向他索取财物。祭仲于是与宋人盟誓,带着厉公回到郑国并立为国君。

秋季,九月丁亥日,郑昭公逃亡到卫国。己亥日,郑厉公立为国君。

桓公十二年

【原文】

十二年夏,盟于曲池,平杞、莒也。公欲平宋、郑。秋,公及宋公盟于句渎之丘。宋成未可知也,故又会于虚。冬,又会于龟。宋公辞平,故与郑伯盟于武父。遂帅师而伐宋,战焉,宋无信也。君子曰:“苟信不继,盟无益也。《诗》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无信也。”

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捍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

【译文】

十二年夏季,桓公与杞侯、莒子在曲池结盟,目的是为促成杞、莒两国议和。桓公想促成宋、郑两国友好。秋天,桓公和宋公在句渎之丘结盟。因为还不了解宋国的和平诚意,所以桓公又在虚地与宋公会见。冬天,又在龟地同宋公会见。宋公终于拒绝讲和,所以桓公同郑伯在郑地武父结盟,然后就率领军队联合攻打宋国。鲁、郑国所以要伐宋,是由于宋国不讲信用。君子说:“如果信义不能长久维持,订立盟约也是没有好处的。《诗经》说:‘君子屡次结盟,动乱仍然滋长。’这都是由于不讲信用的结果。”

楚人发兵攻打绞国,军队驻扎在绞国首都的南门。莫敖屈瑕说:“绞国弱小而轻浮,轻浮就缺少谋略。请不要派军队保卫砍柴的人,以此诱骗绞人。”楚王听从了他的意见。绞人抓到了三十个砍柴的人。第二天,绞人争相出城,到山里去追赶楚国的砍柴人。楚军在北门守候着,同时在山下设下伏兵;结果大败绞人,强迫绞国签订了城下之盟而回国。

在进攻绞国的这次战役中,楚军分批渡过彭水。罗国人想借机攻打楚军,于是就派大夫伯嘉刺探敌情,他三次数遍了楚军的人数。

桓公十三年

【原文】

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鬥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夫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召诸司而劝之以令德,见莫敖而告诸天之不假易也。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

莫敖使徇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以听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宋多责赂于郑,郑不堪命。故以纪、鲁及齐与宋、卫、燕战。不书所战,后也。郑人来请修好。

【译文】

十三年春天,楚大夫屈瑕攻打罗国,鬥伯比为他送行。回来时对他的车夫说:“莫敖一定失败。他走路趾高气昂,心意就不踏实了。”于是去见楚王,说:“务必增派军队。”楚王回绝了,回到寝宫告诉夫人邓曼。邓曼说:“鬥伯比说的意思并不在兵力的多少,而是说君王要以诚信镇抚百姓,以德义训诫官员,用刑威来使莫敖有所畏惧。莫敖依仗蒲骚之役的胜利,将会自以为是,必定轻视罗国。君王如果不适当控制,岂不是等于不加防范吗?鬥伯比所说的意思是要君王训诫百姓,好好地安抚督察他们,召集官员们用美德勉励他们,见到莫敖而告诫他上天对他所犯过错是不会宽恕的。不是这样的话,鬥伯比难道不知道楚军已经全部出发了吗?”楚王派遣赖国人追赶莫敖,没有追上。

莫敖派人在军中宣告命令说:“凡是进谏的人,都要处以刑罚。”军队到达鄢水。一盘散沙地过河,不成行列,没有防备措施。到达罗国,罗国和卢戎两国军民两面夹击,大败楚军。莫敖吊死在荒谷。其他将领被拘禁在冶父,听候处罚。楚王说:“这都是我的过错!”于是赦免了将领们。

宋国屡次向郑国索取财物。郑国不堪忍受,所以率领纪、鲁两国的军队和齐、宋、卫、燕四国的军队作战。《春秋》没有记载战争的地点,是由于桓公没按预定日期到达。

郑国人前来鲁国,向鲁国请求重归旧好。

桓公十四年

【原文】

十四年春,会于曹。曹人致饩,礼也。夏,郑子人来寻盟,且修曹之会。秋八月壬申,御廪灾。乙亥,尝。书,不害也。冬,宋人以诸侯伐郑,报宋之战也。焚渠门,入,及大逵。伐东郊,取牛首。以大宫之椽归,为卢门之椽。

【译文】

十四年春季,桓公和郑伯在曹国会见。曹人奉送食物,这是合于礼制的。

夏天,郑伯的弟弟子人前来鲁国,重申以往的邦交,同时也重温在曹国的会见。

秋季,八月壬申日,储放祭礼谷物的粮仓发生火灾。乙亥日,举行尝祭。《春秋》记载这件事,是由于火灾并未对用作祭祀的谷物造成大的损害。

冬天,宋人率领诸侯军队攻打郑国,是为了报复在宋国的那次战争之仇。诸侯联军烧毁了郑国都城的渠门,攻进城中,到达宽大的街道。攻打东郊,占领牛首,还带回郑国太庙的椽木,作为宋国卢门的椽木。

桓公十五年

【原文】

十五年春,天王使家父来求车,非礼也。诸侯不贡车、服,天子不私求财。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夏,厉公出奔蔡。

六月乙亥,昭公入。许叔入于许。公会齐侯于艾,谋定许也。秋,郑伯因栎人杀檀伯,而遂居栎。冬,会于袲,谋伐郑,将纳厉公也。弗克而还。

【译文】

十五年春季,周桓王派遣大夫家父前来鲁国索求车辆,这是不合于礼制的。因为诸侯不向周王进贡车辆和礼服,天子不应向诸侯求取财物。

郑大夫祭仲专权,郑厉公担心这件事,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杀掉他。雍纠想在郑国都城的郊外宴请祭仲,雍纠的老婆雍姬知道了这件事,对她母亲说:“父亲和丈夫,谁最亲近?”她母亲说:“女子在未嫁之前人人都可能成为女人的丈夫,父亲却只有一个,这怎么能相比呢?”于是雍姬便告诉祭仲说:“雍纠不在家里而打算在郊外宴请您,我怀疑这件事,因而告诉您。”祭仲就杀了雍纠,把尸体摆放在周氏水池边示众。郑厉公用车装上雍纠的尸体出奔,他说:“大事同妇女商议,死得应该。”夏天,郑厉公逃亡到蔡国。

六月乙亥日,郑昭公回到郑国即位。许叔进入许国的都城为君。

桓公和齐侯在艾地会见,目的是为了一同商议安定许国的事。秋季,郑厉公利用栎地的人杀死守栎大夫檀伯,自己因此就居住在栎地。冬天,鲁桓公和宋庄公、卫惠公、陈庄公在袲地会见,是为了商讨攻打郑国,以便送厉公回国的事。但由于战争失败,就各自退兵回国了。

桓公十六年

【原文】

十六年春正月,会于曹,谋伐郑也。

夏,伐郑。

秋七月,公至自伐郑,以饮至之礼也。

冬,城向。书,时也。

初,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属寿于左公子。夷姜缢。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寿子告之,使行。不可,曰:“弃父之命,恶用子矣!有无父之国则可也。”及行,饮以酒,寿子载其旌以先,盗杀之。急子至,曰:“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又杀之。二公子故怨惠公。十一月,左公子泄、右公子职立公子黔牟。惠公奔齐。

【译文】

十六年春天,正月,鲁桓公和宋庄公、蔡桓侯、卫惠公在曹国会见,又谋划攻打郑国的事。夏天,攻打郑国。秋季七月,桓公攻打郑国以后回到国内,举行了祭告宗庙、大宴臣下的“饮至”礼仪。

冬天,在向地筑城。《春秋》记载这件事,是因为工程不阻碍农时。

起初,卫宣公和庶母夷姜私通,生下急子,把他托付给右公子。后来卫宣公给急子在齐国娶妻,齐女很漂亮,卫宣公就自己娶了她。生下寿及朔,把寿嘱托给左公子抚养。夷姜因失宠悬梁自杀。宣姜和公子朔诬陷急子。宣公让急子出使齐国,同时暗使坏人在莘地等候着,准备杀害他。寿子把这件事暗地里告诉了急子,让他逃离卫国。急子不同意,他说:“违背父亲的命令,这算是什么儿子?如果世界上有无父的国家,我就可以遵照你的意见去做。”等到急子动身去齐国前,寿子用酒把急子灌醉,寿子在车上装着急子的旗帜走在前面,坏人就杀了寿子。急子赶到说:“要杀的是我,他有什么罪?请杀我吧!”坏人就杀掉急子。左右二公子因此都怨恨卫惠公。十一月,左公子泄、右公子职共立公子黔牟为国君。卫惠公就逃到齐国。

桓公十七年

【原文】

十七年春,盟于黄,平齐、纪,且谋卫故也。

及邾仪父盟于趡,寻蔑之盟也。

夏,及齐师战于奚,疆事也。于是齐人侵鲁疆,疆吏来告,公曰:“疆场之事,慎守其一,而备其不虞。姑尽所备焉。事至而战。又何谒焉?”

蔡桓侯卒。蔡人召蔡季于陈。秋,蔡季自陈归于蔡,蔡人嘉之也。

伐邾,宋志也。冬十月朔,日有食之。不书日,官失之也。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卿以厎日,礼也。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于朝。

初,郑伯将以高渠弥为卿,昭公恶之,固谏,不听,昭公立,惧其杀己也。辛卯,弑昭公,而立公子亹。君子谓昭公知所恶矣。公子达曰:“高伯其为戮乎?复恶已甚矣。”

【译文】

十七年春季,鲁桓公和齐侯、纪侯在黄地结盟,目的是促成齐、纪之间的议和,同时也是为了商讨攻打卫国的事情。

鲁桓公和邾仪父在趡地结盟,这是为了重申在蔑地所订的盟约。

夏季,鲁国和齐国的在奚地发生战争,这是两国的边疆冲突。当时齐军侵犯鲁国的边境,守疆官吏前来报告,桓公对他说:“边境上的事情,我们要谨慎防守自己一边并戒备发生意外事端。姑且尽力设防吧。如果有意外事情发生就出兵迎战,又何必先来报告呢?”

蔡桓侯卒。蔡国人把蔡季从陈国召回。秋天,蔡季从陈国回到蔡国,被立为国君,这是由于蔡人赞许他。鲁国攻打邾国,这是鲁国接受了宋国的请求。冬季,十月初一,发生日食。《春秋》没有记载日子,这是由于史官的疏忽。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地位与卿相同。让他推算历象,这是合乎礼制的。日御不遗漏每月的大小干支,详细记载,在朝廷上通告百官。

当初,郑庄公打算任用高渠弥为卿。昭公怨恨他,坚决从旁劝阻,庄公不采纳。昭公即位后,高渠弥担心昭公会杀掉自己,便在辛卯那天杀了昭公,立公子亹为君。君子认为“郑昭公可算是很了解他所厌恶的人了。”公子达也说:“高渠弥将来怕要被诛杀的吧?因为他报复私仇实在是太过分了。”

桓公十八年

【原文】

十八年春,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申纟需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

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

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

鲁人告于齐曰:“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旧好,礼成而不反,无所归咎,恶于诸侯。请以彭生除之。”齐人杀彭生。

秋,齐侯师于首止;子亹会之,高渠弥相。七月戊戌,齐人杀子亹而高渠弥,祭仲逆郑子于陈而立之。是行也,祭仲知之,故称疾不往。人曰:“祭仲以知免。”仲曰:“信也。”

周公欲弑庄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遂与王杀周公黑肩。王子克奔燕。初,子仪有宠于桓王,桓王属诸周公。辛伯谏曰:“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周公弗从,故及。

【译文】

十八年春季,鲁桓公准备离鲁外出,同姜氏一起前往齐国。申纟需劝谏说:“女人有丈夫,男人有妻子,不互相轻慢亵渎,这叫做有礼。改变了这种情况,一定会坏事。”

桓公和齐襄公在泺地会见,然后就同文姜到了齐国。齐襄公和文姜通奸,桓公责备文姜。文姜将此事告诉了齐侯。

夏季,四月丙子日,齐侯设宴招待桓公。宴后派公子彭生帮助桓公登车,桓公死在车上。

鲁国人通知齐国说:“寡君害怕君主的兵威,不敢安住,前来贵国重修两国往日的友好关系,礼节完成后却没有回国,又无法追究罪责,在诸侯中造成很坏影响,请求用彭生来消除这种影响。”齐人便杀掉彭生。秋天,齐侯率领军队驻扎在卫地首止。郑国公子子亹前往会见,高渠弥作为助手参加了会议。七月戊戌日,齐人杀掉子亹,车裂高渠弥。祭仲去陈国接回郑公子子仪,立为国君。这次会见,祭仲事先预料到齐侯的目的,所以借有病而没有同去。有人说:“祭仲有预见而逃过一场杀身之祸。”祭仲说:“的确是那样。”

周公黑肩企图杀掉周庄王,另立王子克。辛伯把这个密谋报告给庄王,并帮助庄王杀掉周公黑肩。王子克逃亡到燕园。

当初,子仪受到桓王的宠信,桓王把他托付给周公黑肩。辛伯曾劝谏周公说:“凡是妾与王后并同,庶子和嫡子相等,权臣和卿士权力等同,地方大城和国都一样大,这些都是导致国家灾祸的原因。”周公不听从辛伯的意见,结果招致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