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多党合作在四川·工商联卷
1829400000009

第9章 发展历程(7)

经过筛选,最后定在红岩村,而提供场地的介绍者就是李宗坊的姑父范英士。皖南事变后,范英士转入地下工作,其公开身份是成都市政府秘书长。在范英士的精心安排下,周恩来及其办事处才得以在饶国模(李宗坊的铜梁同乡,李觉鸣的儿子李诚“宗熙”的干妈。其毕业于成都益州女子师范学校,二哥饶国梁是黄花岗72烈士之一)创办的“红岩村”安家落户,并最终安全地完成了中共中央赋予的历史使命。

红岩村不仅是八路军办事处的联络点,而且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新华日报的所在地,中共的重要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邓颖超、叶剑英,民主人士沈钧儒、史良、刘清扬、邓初民,记者范长江、高崇明等均是这里的常客。而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等,则常居住在这里。

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下榻红岩村,曾专门邀请饶国模共进午餐,并握住她的手说:“刘太太,我们党离不开你这样的群众支持。”

与此同时,饶国模利用自己哥哥是老同盟会员和丈夫刘某是国民党党员的灰色身份,掩盖本质上的红色;同时利用自己“农场主”的特殊身份,在虎穴狼窝中支持党、援助党,为革命做了不少事情。

新中国成立后,饶国模又把自己的“红岩村”等房地产全部交给国家,因而被誉为“革命的妈妈”,并由毛泽东亲笔签署,任命她为西南军政委员会监察员。1950年,周恩来邀请她到北京,在西花厅设宴招待她,举杯向她致敬,共庆胜利。

此后,先后担任重庆市人民代表、全国妇联执委、全国政协委员的饶国模组织了妇女互助会,并创办了20多个街道托儿所,以解决不少街道妇女的就业和儿童的读书问题。

1960年5月,饶国模在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议期间,突患脑出血而住院,经抢救医治一月无效,于1960年6月14日病逝,享年65岁。

1950年,李宗坊作为四川代表团团长,到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青年代表大会时,受到周恩来的亲切会见。从1955年12月起,在成都市民主青年联合会第3~5届委员会期间,李宗坊连续被选为副主席。

在1962年10月20日到1993年8月6日的民建成都市第5~9届委员会期间,李宗坊先后与黄鱼门等被选举为副主委、名誉副主委。

除上述职务、名誉外,李宗坊还先后担任第二商业局副局长、成都市工商联主委、名誉主委、市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常委、省人大常委、民建四川省常委、全国工商联常委、省工商联副主委、名誉副主委、市人大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由于身居要职,他年年都要到北京开会,几乎年年都要在会上见到周恩来。

1964年12月20日到1965年1月5日,全国人大、政协四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来到大会餐厅向大家祝贺新年,并依次到每桌敬酒,与代表、委员们亲切交谈。

见此情况,李宗坊与不少代表和委员便纷纷离座,不约而同地围到周恩来身边。谈笑风生间,周恩来转过身来,向站在其身后的李宗坊亲切问道:“你来自哪里?是什么界别的?”李宗坊激动而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我是成都市工商联的。”周恩来听后,像看透了李宗坊的心思,便一下子就调转话头:“工商联?过去是资本家!没有啥!不要背阶级成分高的思想包袱。我生在苏北淮安。爷爷、叔叔都做官,我出生也不好嘛,官僚资本家!但出生不由己,道路可选择,重在政治表现。”

从此,就这语重心长的一席话,使李宗坊及在场的工商界人士无不卸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回到成都后,当时兼任省、市青联副主席的李宗坊,立即将此事在省、市团委、青联、政协和工商联等会议上专门作了传达,从而给了大家极大鼓舞,使大家增强了听党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但尽管如此,在“文革”动乱期间,李宗坊仍然被“革职”,押送到成都凤凰山农场“禁闭”。白天,他种植棉花、劳动改造,夜晚,则与市工商联的其他“黑五类”等一起“悔过自新”。

1966年8月28日,随着黄鱼门因病在成都撒手人寰,李宗坊的“政治待遇”就上升到了原来黄鱼门的“一号”位置。从此,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每天晚上都要作为“主角”,接受红卫兵的批斗、向“革命群众”交代问题。

看着李宗坊还继续“逍遥法外”,近在咫尺的成都西北中学的“红卫兵小将”们极不服气,他们蜂拥着冲进了李宗坊地处永靖街45号的家门,开始了“抄家”。

由此,一场在所难免的浩劫拉开了序幕。然而,在“抄家”过程中,奇迹发生了:当“小将”们把李宗坊家的写字台抬出去,并打开抽屉东翻西找时,他们被几张裹成一团、已经发黄的任命状惊得目瞪口呆:任命状上面赫然写着周恩来的名字和盖着鲜红的中央人民政府印章!直到过了好一会儿,派出所的民警等闻讯到来之后,“小将”们的头儿才发号施令说:“哦,这是周总理的任命!这个人真是不简单,也不大像‘资产阶级反动派’。算了算了,我们不抄这里了,换个地方去!”

就这样,李宗坊家的写字台和被抄出去的东西又被完好地放回到了原处。

为此,李宗坊指着周恩来当年先后给他签署的3张任命状、他和周恩来在一起的照片等珍贵文物,不无感慨地告诉笔者说:“我是‘文革’期间,成都市工商业人士中,唯独被中止‘抄家’的。这主要是‘周恩来’三个字救了我一命,更使我们家免遭一劫!”

“特园”成为全国多党合作样板

鲜琦 鲜翔

1977年,鲜英夫人金竹生去世。8月,鲜英获得平反后,其骨灰移至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西九室。

1985年,鲜家人落实政策得到不足3万元的赔偿,从重庆市解放东路292号搬回了上清寺,可以住人的鲜宅故居就只有近300平方米的超大厨房和幽静的书斋小院。其儿子鲜继根回忆说,如果不是修“民主之家”纪念馆,鲜家人还会一代代永远在这里住下去。

1997年,鲜英与其夫人金竹生的骨灰一同安葬于重庆歌乐山。从此,鲜英夫妇一同长眠于歌乐山的苍松翠柏之间。

2004年3月初,由中央统战部、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完成的21集电视连续剧《同舟共济》,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该剧反映了从国共重庆谈判到新中国成立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族党派为争取和平、民主和建立新中国所作出的艰苦斗争和巨大努力,全面展示了统一战线在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和杰出贡献。该剧中,有许多与鲜英、“特园”、“民主之家”等有关的人物和故事场景。

2004年12月,重庆市委副书记邢元敏,副市长童小平,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辜文兴到渝中区上清寺“特园”,对即将修建“民主之家”纪念馆进行考察调研,决定把原特园“达观楼”、“康庄”遗址作为整体,统一规划、分步修复。第一期工程以修复“康庄”、建立“民主之家”纪念馆为主,并在纪念馆内专门开辟展室,同时还要开辟中国民主同盟在此发祥的史实展室;原“达观楼”所在地的现存房屋作为历史文物,要注意保护好,待将来片区改造时,再纳入统一规划,重新修建。

2005年,由重庆市委统战部、市发改委牵头,重庆市财政局、规划局等有关部门配合,按照基本建设程序,作出了抓紧做好总投资近2000万元、保护面积约1600平方米的详细规划方案。

2008年5月12日,“民主之家”纪念馆——“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开馆仪式暨中国民主党派历史研讨会在重庆举行。中共重庆市委领导,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榕明,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厉无畏,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等共1000余人参加开馆仪式并参观展览。

2009年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视察重庆、参观“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时,对加强宣传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出了重要指示。据此,重庆市委决定对“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进行扩建。次年1月,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主体工程奠基仪式在上清寺原鑫乐向阳电影城旧址隆重举行。陈列馆建成后将展出历史图片1000多幅、各类历史文物资料2000多件,成为内容最为丰富、史料最为翔实、展览语言更为多元化、展陈手段更为先进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综合性展览馆。

2010年3月7日,由北京和润阳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全国政协、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重庆润视影视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28集电视剧《民主之澜》在中央电视台开播。电视剧《民主之澜》、电视连续剧《风雨同舟》(原名:《重庆谈判》)等片均有着许多与鲜英、“特园”、“民主之家”等有关的人物故事场景,无疑是对众多在中共领导下,参与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民主党派、工商界、无党派人士等的最好纪念。

2010年11月14日,由中央党史研究室、重庆市委、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重庆市广电总局联合开机摄制的八集文献纪录片《千秋红岩》摄制组执行导演刘松峰等一行人,专程来到成都就张澜、鲜英和“民主之家”、“特园”之类的事宜,采访知名作家鲜琦和张澜的外孙儿杨泽本先生。《千秋红岩》这部文献纪录片于2008年开始筹备,并于201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期间面向全国播放。

2011年3月18~2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梅颖在渝考察调研并参观了新建的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张梅颖对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的建成及开放表示了衷心的祝贺,对展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表示:重庆是中国民主党派的精神家园,陈列馆的建立及对外开放,是扩大统一战线和坚持多党合作的重要举措,为传承历史、弘扬多党合作的优良传统提供了重要平台。希望各级民盟组织和广大盟员充分利用好这个传统教育基地,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开创民盟工作的新局面,推动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制度不断向前发展。

全国各级工商联的主要工作内容有: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的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为此,四川省工商联和各级地方组织,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积极参与经济社会重大决策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为党和政府联系管理非公有制经济起到了桥梁助手作用。无论在中共四川省委、省委统战部召开的政治协商和省政府召开的重大经济决策的征求意见会议上,还是在省人大、省政协会议上,省工商联都多次就四川的改革开放、廉政建设、脱贫奔小康、依法行政、依法治省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等重大方针政策问题,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和广大会员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建言献策;紧紧围绕改革开放、两个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等专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一些有质量、有分量的调查报告和建议,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视。

为此,本篇从四川省工商联几位会长、主席、委员的角度,记录他们在经济工作、社会生活中积极参与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