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经(白话全译)
18347700000078

第78章 为而不恃

原典天之道,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自然的法则,不是很像拉弓弦吗?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拉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放松一些,拉得不够满就补充一些。自然的法则,是削减有余的而补益不足的。人世的法则就不是这样了,它是削减不足的来供给有余的。谁能削减有余的,来供给天下的不足呢?只有领悟了自然法则的人才能做到。因此,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力,有所成就而不自居有功,这是他不想表现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名家注解河上公:言张弓和调之,如是乃可用。夫抑高举下,损强益弱,天之道也。天道损有余而益谦,常以中和为上。世俗之人损贫以奉富,夺弱以益强也。

王弼:与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则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惟无身无私乎,自然然后乃能与天地合德。唯能处盈而全虚,损有以补无,和光同尘,荡而均者,唯其道也。是以圣人不欲示其贤以均天下。

朱元璋:天道恶盈而好谦,所以大化如常,无昂而中不下,其功安在?乃损有余而补不足是也。凡治天下,国足用而无余,若乃有余,民穷矣。诚能以有余给民之不足者,则天下平,王道昭明焉。

经典解读在本章中,老子将“天之道”来与“人之道”进行了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透露出一种朦胧的、模糊的平等与均衡的社会理想。

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他要求人类社会也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损有余以奉天下”。这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

老子将天道比做拉弓射箭,太高了就放低一点,太低了就举高一些,拉得太满了就减损一点,拉得不够就补充一些。意在表明,自然大道有余而益谦,也就是说大道对满的、强的损之,对谦的、弱的益之,始终保持中和。

自然之道如此,可人们做事却恰恰相反,喜欢减去不足而补充有余。越有钱的越追求钱财,越有权的越追求权力,贪婪的欲望永无止境。结果,搞得穷人越来越穷,不得已揭竿而起,推翻压迫者,重新分配。

但有智慧的圣人就不同了。当自己满足时,他们绝不去炫耀,反而会贬损自己。一旦自己有余时,就会把多余的东西补给那些欠缺的人。这样贬损了自己,别人也得到了好处,那么你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也就好了,自然不会产生什么矛盾、有什么争斗了。

一个人贬损自己而不去炫耀,他就不会自满,不会因骄傲自大而失败。一个人减损多余,如头上的光环,诸多的钱财、权力等,给予那些需要的人,那他就会获得更多的人情。谁如果同时具备了以上两者,那他就会过得幸福而美满。

总体上来说,这一章是对“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这一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表达了老子对执政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

智慧典例

合上功劳簿就是平凡人

老子说,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意思是,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力,有所成就而不自居有功。不以功自居,坚守“功高不盖主”的正道,是终保荣华、平安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在下者对在上者,切忌以功自居,不居功才能有功,这是人生的辩证法。

楚国将军子发率军攻打下蔡得胜归来。楚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并赏赐给他土地百顷和最高的爵位。子发却坚决不接受。

楚宣王十分奇怪,问道:“将军为什么不接受寡人的赏赐,难道是嫌寡人的赏赐太轻了吗?”子发说:“大王,您的赏赐太厚重了。”楚宣王问:“难道你的功劳不值得这样的赏赐吗?”子发说:“臣自知功劳太小,不足以担当如此赏赐。”

楚宣王说:“将军连年率军东征西战,屡战屡胜,为我们楚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样的功劳还不够高吗?”

子发说:“治理国家,树立国威,让各诸侯不得不重视我国,这是君主您的功劳;行军打仗,发号施令,我们军队还没有到达,敌人就望风而逃,这都是将领们的功劳;士兵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战胜敌人,这是士兵们的功劳。楚国军队屡战屡胜,这都是大家的功劳。没有大家的支持,我又怎么能率领军队屡战屡胜呢?利用大家的功劳为我个人谋取功名富贵,这不是仁人之道。”楚宣王感叹道:“好啊!”

关于此事,有人曾经向庄子请教:“楚宣王用最高的爵位赏赐子发,子发为何不接受呢?”庄子说:“大功告成而不居,正是因为不居功,才能确保功业永存,这才是为臣之道。”

刘秀起兵之初,颍川的冯异就投奔他做了主簿。冯异忠心耿耿,办事能力强,给刘秀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当时,刘秀兵力并不强大,粮草供应也十分窘迫。有一次,刘秀率兵奇袭饶阳,正值三九严寒,又两天未吃饭,真是饥寒交迫!冯异硬是想方设法,为刘秀准备了一碗热汤饭。

后来,刘秀觉得冯异是大将之才,便让他带兵。冯异治军有方,爱护士卒,深得部属拥戴。不久,冯异征战有功,被封为应侯。

大战之后,刘秀总要论功行赏。这时各位将军便纷纷邀功请赏,争得不可开交。冯异却从不争功,每次都独自静坐在大树下,任凭刘秀评定。他因此得了个“大树将军”的雅号。

刘秀称帝后,令冯异从洛阳率兵西进,以平定关中地区。冯异率领大军,一路安抚百姓,宣扬刘秀的威德,所到之处,纷纷归顺,不久便平定了关中地区,又一次立下了汗马功劳。

功成隐退后来,冯异被拜为征西大将军。又连续平定数地,威势寰宇。可是,冯异一直到去世,都尽忠王事,且从来不自居其功,安然得以善终。

其实,不居功是一种生存策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妙法,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修养。

电影《上甘岭》中英雄连长的原型张立春,是立过五次大功的战斗英雄。离开战场多年后,他那双拿枪的大手,却拿起了铁锤。有媒体曾经这样报道他:英雄不居功甘做修鞋匠。

1979年,组织上给曾在“文革”中入狱的张立春平了反,并问他有什么要求。张立春说:“我文化低,不适合做公职人员。给我办个营业执照,让我在街头修鞋吧。”谁能想到,一位超级战斗英雄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很多人都被张立春感动了。

张立春当年的战友,有的当上了局长、处长、科长,留在部队的战友则当上了团长、营长、师长……只有他在街头摆摊修鞋。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这一点在张立春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著名军旅作家魏巍得知他的事迹后,赞扬道:“你永远是最可爱的人!”张立春却说:“合上功劳簿,我就是普通劳动者!”朴实的话,道出了英雄本色。张立春是一面镜子,中国人都应该拿他照照自己!

功,是事业成功的体现,是一个人对事业作出贡献的记录,为人民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者,叫功臣。所以,功臣是受人尊敬的。抢功、争功不可取,功过分明为正常,可有功不居功,就更加凸显有功者人格的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