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家软实力
1855300000012

第12章 精神与物质的博弈: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

硬实力是指物化了力量或物质力量,是国家实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般包括经济、军事、人口、领土、自然资源等因素,它和软实力一起构成国家实力(Power)的主要内容。汉斯·摩根索认为国家实力主要由九种要素构成:地理、自然资源、工业能力、军事准备、人口、国民特性、国民士气、外交质量和政府质量。118其中,前五项属于硬实力部分。正如亨廷顿指出的那样,物质上的成功使得某种文化和意识形态富有吸引力,而经济或军事失败导致的信任危机和经济危机足以毁灭一国生存的资本。119约翰·伯顿也认为:“国家靠实力生存,用实力实现目标,因此实力的运用成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20只有以强大的军事、经济基础作后盾,才能在科技和教育等方面有所发展,才会有能力去展示自己和制定利己的发展战略。

硬实力和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两种形式,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形态上,硬实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力,是国家实力的外在表现形式,能够直接产生震慑效果;而软实力是无形的,是国家实力的内在表现形式,通常是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能够潜移默化地同化别人。二是在行为体方面,硬实力的拥有者主要是国家,国家是军事、经济力量等实力因素的持有者,而软实力的行为体既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三是在发挥作用的方式上,硬实力的使用是一种直接的手段,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软实力多是一种间接的、相对隐蔽的手段。倪世雄在总结奈的观点时认为,软实力是一种“合作型”权力,而硬实力是一种“对抗型”权力。121

从相同点上看,作为实力的两种主要形式,其基本含义是一致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是一国通过影响他国的行为实现本国目标的能力。硬实力和软实力是实力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加强的两种形式。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表现为:

首先,软实力要以硬实力为基础。一般情况下,一个经济落后、军事羸弱的国家永远不可能在国际事务中具备足够、有效的影响力,它的文化、价值观等也难以转化为软实力。也许会有学者举例证明软实力并不一定要依靠硬实力的强大:中国在20世纪50、60年代经济水平很低,但在国际上,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影响力巨大,软实力相对经济迅速发展后的80、90年代甚至更为显著。之所以产生这一现象,是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硬实力虽然较低,但是中国用于对外援助的比例却远远高于现在,甚至达到了超出硬实力能够承受的状况。据最新解密的外交档案显示,“从1950年起至1960年6月底,我国同某些兄弟国家和亚非民族主义国家达成协议由我国提供无偿援助和贷款总额为40.28亿元人民币,其中援助兄弟国家35.39亿元(无偿援助25.79亿元,贷款9.60亿元),援助民族主义国家4.89亿元(无偿援助2.38亿元,贷款2.51亿元)。在援助总额中,用于提供成套设备的为9.86亿元,其中对兄弟国家9.62亿元;对民族主义国家2470万元。” 那么,在当时我国的经济总量中,40.28亿元的外援总额占有多大比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这个数字接近1953年到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基建投资计划427.4亿元的1/10。122这些占很大比例的对外援助在一定程度上让我国当时的软实力达到了一定高度。因此,我们可以说,当时的中国主要是依靠输出国家的硬实力而大幅提升自己的软实力水平。但是,如果长期坚持输出国家硬实力,势必严重伤害国家实力。因此,单薄的硬实力基础无法长久地支撑超重的软实力,最终导致中国外交政策以及对外援助政策的大调整。

其次,硬实力的增强并不会一定带来软实力的提升。软实力的实现需要以相应的硬实力作为基础,但硬实力的强大并不一定意味着会有同等规模的软实力,即两者的发展并非一定同步。即使一国非常富有,军事技术非常先进,但如果它不注重软实力的培育,或者被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是一个不道德的国家,它的软实力仍会很低下。例如,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虽然投入巨资增加对外援助,以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期待在国际事务中充当更重要的角色。然而,日本公开否定历史的行为,使日本的国家形象在东亚地区受到严重伤害,其软实力因此大大受挫。所以,一国政府在努力发展经济、军事力量时,也应制订相应的政策,认真挖掘现有的软实力,为软实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不当和过度地运用硬实力将损害软实力,并对国家的内政外交造成消极的影响,从而反过来制约硬实力效果的发挥。如前苏联对邻国阿富汗的入侵,美国对越南、格林纳达等国家的入侵,对国家信誉和威望都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而严重损害了各自的软实力。

越南战争不仅消耗了美国的硬实力,也使其软实力遭受损失。

最后,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反过来也可以作用于硬实力。软实力可以通过内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加强硬实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都在有意无意地使用软实力,试图向全世界宣传和证明各自充满历史乐观主义的思想理念,以增强必胜的信心。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指出,与历史上那些渴望获得全球霸权的欧洲帝国不一样,美苏在各自阵营内部明显地处于主导地位,“而且美苏每一方都利用自己的意识形态来加强对各自仆从国和附庸国的控制。这又有点使人想起宗教战争的年代。”123在21世纪,全球化加速发展,软实力变得日渐重要。一个国家仅仅依靠硬实力难以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还需要辅之以软实力。对一个有远大目标的国家来说,软实力和硬实力更是缺一不可。美国对国际经贸领域内相关规范和制度的主导地位,无疑有助于美国企业在贸易和投资等方面占据有利地位,从而增强其经济硬实力。面对“9·11”事件的惨痛教训,约瑟夫·奈告诫美国人:“在这样的世界上,我们的最大错误莫过于只看重于其中的一个方面,相信只依靠军事力量就能保证美国的强大。”124软实力对硬实力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接受,因此,德国前外长费舍尔指出:“德国的海外学校不但传播德国的文化和语言,而且充当德国工业出口的大本营。”125

总之,软实力与硬实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两者缺一不可,离开硬实力谈软实力是不现实的,同样,离开软实力谈硬实力也不可取。此外,具有强大硬实力的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自然具有诱惑力和渗透力;经济落后的国家则难以拥有强大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