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学点心理学大全集
18610300000074

第74章 与生俱来的心理防御机制(1)

◆“压抑”:为什么女子完全记不起前男友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遭遇很多挫折和冲突,当人们难以承受这些不如意对自己造成的压力时,便会感觉非常焦虑,此时,就促使人们的心理发展了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冲突,缓和不如意事件对自身的威胁,这样一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的积极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消极的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

在诸多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中,其中的一种是“逃避性防卫机制”,指的是个体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这就像鸵鸟在面对危难情况时把头埋在沙堆里一样,它们认为只要对危险情况视而不见,就可以降低自己的焦虑感和恐惧感。

逃避性防卫机制的形式之一是“压抑”,这种机制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属于一种“动机性的遗忘”(motivatedforgetting),个体在面对不愉快的情堵时,不知不觉有目的地遗忘(purposefulforgetting),与因时间久而自然忘却(naturalforgetting)的情形不一样。例如,我们常说:“我真希望没这回事”,“我不要再想它了”,或者在日常牛活中,有时我们做梦、不小心说溜了嘴或偶然有失态的行为表现,都是这种压抑的结果。

压抑作用,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已把事情忘记了,而事实上它仍然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在某些时候影响我们的行为,以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所做的事情。比如,一个女孩满心喜悦地筹办婚礼时,相恋八年的男友突然告诉她,对方已经有了其他的心上人,不能与女孩举办婚礼了,面对这一重大打击,女孩的家人非常担心她会做出一些非常的事情,因为女孩非常爱男友,对于他们的婚姻抱着必然的心态。然而,当家人安慰女孩时,女孩却表现出完全不认识男友的样子,女孩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就是“压抑”。

◆“否定”:为什么有的人难以承认亲人离世的事实

有些人在面对亲人突然离去的噩耗时,常常会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不愿意接受这个残忍的事实,而且如果其他人告诉他这一信息的话,他也会非常气愤,指责对方在臆造悲惨的事实。这种现象便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否定”。

“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否定”与“压抑”极为相似,不过“否定”不是有目地的忘却,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一个女子的婚姻因为第三者插足,他的丈夫毅然决然地离他而去,女子一直都非常爱自己的丈夫,但是当女子的朋友安慰她的时候,女子却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她对朋友说:“离了婚更好,我终于又恢复了自由自在的单身生活了,反正这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也让我受够了。”女子在面对丈夫的背叛时,她的内心其实是极为痛苦的,但是她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痛苦状,反而认为离婚对于自己是一件“好事”,完全扭曲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这种心理状况是“否定”的典型表现。

“否定”的另一个典型表现是,完全不承认某些悲惨事实的存在,比如有的人身患绝症后,偏执地认为这不是真的,完全不接受这一事实。

心理学家在对即将动手术的病人所作的研究中发现,使用“否认”并坚持一些错觉的人,会比那些坚持知道手术一切实情、精确估算愈后情形的人复原的好。所以,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某些时候拒绝面对现实或者对现象有错误的信念,对他们的健康是十分有益的。不过,有时候,拒绝面对现实则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比如,如果一个人身患重症后,完全不接受这一现实,也拒绝相关的医疗措施,这种讳疾忌医的后果必然是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以致原本的小病演变为大灾大难。

◆“退回”:为什么大人偶尔也会表现得像个小孩

夫妻相处时,女人对付男人的的杀手锏常常是“一哭二闹三上吊”,每当妻子使出这种招数,丈夫往往会不战而败。从人的发展过程来看,“一哭二闹三上吊”本是儿童的伎俩,但是某些成年人也照用不误,这种现象便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退回”。

“退回”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时,表现出与其年龄所不相符的幼稚行为反应,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比如,一个儿童本来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母亲生了弟妹或者家中突遭变故时,而表现出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极端依赖等婴幼儿时期的行为。

退回行为不仅仅是小孩的专利,有时也会发生在大人身上。比如。当遇到意料之外的重大事情时,有的人会无意识地喊一句“妈呀”;有的夫妻发生冲突后,妻子便负气跑回自己父母的家中,向父母哭诉自己的遭遇;一个女子被丈夫所胁迫,丈夫强迫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这名女子坐在地上,像四五岁的又同般大哭大闹;一个初中生因为与同学关系恶劣,总是受到其他同学的取笑,为了逃避上学,他便用“肚子疼”、“喉咙痛”等借口欺骗家人……上述种种都属于“退回”的行为。

当人长大成人后,本来应该运用成人世界的法则来处理事情,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适当采取一些较幼稚的行为反应,并非总是具有负面意义的。比如,有的父亲趴在地上扮马扮牛给孩子骑,有的妻子向丈夫撒娇等,这种“倒退”,是以一种非常的方式来讨取他人的欢心,只要掌握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反而会给平淡的生活增添很多情趣。不过,如果出现“退化”行为的原因是为了以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意图利用自己的退化行为来争取他人的同情和照顾,用以避免面对现实的问题与痛苦,其退化就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负面的心理症状了。

◆“潜抑”:痛苦也有滞后期吗

在现实生活中,当某些事情发生后,我们往往会产生一些情绪反应,一般而言,我们会做出自然而直接的表达。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我们的反应却很不寻常,基于各种原因,很可能我们无意识地将自己的真正的感受做了压抑。比如,张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销售总监,在他拜访一个非常重要的客户之前,他接到了女朋友的电话,声称要和他分手,张先生非常注重他和女朋友之间的这段感情,然而当得知女朋友要和自己分手后,张先生的反应却非常平淡,表现地波澜不惊。二十分钟后,张先生面见客户,成功地把自己和公司的产品推介给客户,为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当结束拜访后,张先生却不可遏止地悲痛起来,对女朋友提出分手的事实感到非常心痛。

一般而言,从时间的角度来说,人的情绪反应与事实的发生是紧密衔接的,但是当得知女朋友要和自己分手的信息后,张先生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做出应有的情绪反应,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要拜访的客户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便是因为张先生采取了潜抑的心理防御机制。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潜抑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当事人不能察觉或回忆,使其避免遭受痛苦。

◆“反向”:为什么关爱的背面是嫉妒

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表现出来,便将这些欲望和动机压抑到潜意识,并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相反的行为,这种表现就是“反向”的心理防御机制。也就是说,采用“反向”行为的个体其所表现出的外在行为与他的内在动机是相反的。在韩国的肥皂剧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节:一个女孩因为自己的朋友比自己优秀,心里十分嫉妒对方,但是她明知自己的这种心理不会为外界所认可,便格外地表现出非常关心朋友的样子,尤其是在公开的场合,女孩的这种关心会表现地更为强烈,这种刻意为之的表现便是一种“反向”行为。不过,这并不能说明,女孩对朋友的“嫉妒”已经被“关爱”所取而代之。实际上,女孩的嫉妒心理仍然存在,只不过这种心理带着“关爱”的面具示人罢了。

如果认真观察的话,可以发现真正的“关爱”与反向的“关爱”有着明显的区别,一般而言,反向的“关爱”总是表现地十分夸张,具有明显的表演的痕迹,就像古语中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愚人一样,欲盖弥彰,有时候反而显现地格外不真实,暴露了自己的真实心迹。

“反向”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如果恰当使用的话,可以帮助人们压抑在的不良动机,避免做出一些具有伤害性的举动,但是如果过度使用的话,个体不断压抑自己真实的欲望和动机,并且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就会活得非常辛苦、孤独,以致造成严重的心理困扰。

◆“合理化”:自欺欺人是人类的本能

一个男人背叛了自己的妻子,与其他的女子风花雪月,但是却对别人说,他之所以离开妻子,是希望妻子能遇到更好的男人,因为自己不能提供给妻子百分之百的幸福。这真是男人出轨的真实动机吗?大多数情况下,答案为“否”,这种说辞不过是男人为了寻求心理安慰采用了“合理化”心理防御机制罢了。

“合理化”属于自骗性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所谓“合理化”,是指当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迫处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或愿望,从而为自己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合理化”是人们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其实质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来证明行动的正确性,从而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比如,哥哥抢了妹妹的糖果,当妈妈批评哥哥时,哥哥反而振振有辞地说道:“我是担心妹妹吃了太多的糖会牙疼。”——这便是一种以“合理化”行为表现出的心理防御机制。

一般而言,“合理化”可分为三种方式:

1.运用“酸葡萄心理”

伊索寓言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炎热的夏日,一只狐狸经过一个果园,他停在了一大串熟透而多汁的葡萄前。狐狸正好非常口渴,所以他后退了几步,向前一冲,准备摘下诱人的葡萄,然而狐狸根本就够不到葡萄。狐狸又试了好几次,但是他始终都无法得到葡萄。最后,狐狸决定放弃了,便昂起头,边走边说:“哼,我敢肯定它是酸的。”

“酸葡萄心理”便来源于上面的故事,指的是人们通过努力仍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后,便对其赋予消极意义,认为它们其实并不是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即人们在遇到“挫折”或“心理压力”时,便采取一种“歪曲事实”的消极方法以取得自己的“心理平衡”。

2.运用“甜柠檬心理”

“甜柠檬心理”同样来自伊索寓言:

有只狐狸原本想找些可口的食物,可是怎么都找不着,只找到了一个酸柠檬,这实在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但是狐狸却说:“这柠檬真甜,正是我想吃的。”这种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自我安慰现象,便是“甜柠檬心理”,指的是个体在追求预期目标而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就百般提高已经实现的目标价值,从而达到了心理平衡、心安理得的现象。

3.推诿

此种自卫机制是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其他理由,让其他客观因素为自己的失败和不足满足,从而获得心理的安慰。比如,学生考试成绩差便责怪老师教得不好;员工在企业里始终没有获得晋升便埋怨上级为人不公;球员在球场上输了比赛,不说技不如人,反而指责场地不好、裁判不公。

人生在世,会与很多挫折和不如意不期而遇,除了因自己错误的行为引发的挫折外,当我们遇到难以接受的挫折时,暂时为自己寻找一个让自己安心的理由来安慰自己,以避免心灵遭受重创,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心理防御方式,正如人们常说“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只要有利于自己的身心,适当地为自己找个台阶下也无可厚非。不过,如果一个人经常“合理化”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借各种托词以维护的自尊,并不利于促使个体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强迫型精神官能症和幻想型精神病患者就常使用此种方法来处理其心理问题。

◆“仪式与抵消”:为什么出轨的丈夫会送礼物给妻子

有的丈夫在外面做了背叛妻子的事后,为了寻求心理安慰,便会为妻子买上一份昂贵的礼物。当然,有的妻子也不是吃素的,当她收到礼物后,在高兴之余,还会质问一句:“快点坦白,到底做了什么对不起我的事了?”丈夫的行为与妻子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在心理学领域,这属于自骗性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仪式与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