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当代浙江概览
18637800000013

第13章 浙江地理(4)

【瑶琳仙境】又名瑶琳洞,位于浙江西部的桐庐县瑶琳镇。瑶琳仙境以神奇的地貌和瑰丽多姿的群石景观而享有“全国诸洞冠”之美誉,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风景旅游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瑶琳洞纵深1000米,总面积达28万平方米。进入“仙女聚会”的第一洞厅,“狮象迎宾”宛如一道貌岸然屏风门,左边一头蓬发雄狮,右边一群长鼻大象,恭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过迎宾门,眼前是一座灿烂的“宫殿”,30米高的穹顶上气象万千,五彩缤纷的钟乳石犹如繁星闪烁,又似彩云飘浮。洞厅中央,“鲤鱼”从瑶池上欢腾跃起;“广寒舞台”仿佛仙女舞袖;“蓬莱宫阙”变幻莫测;“银河飞瀑”堪称天下奇观;“水秋石柱”酷似华表;“灵芝仙山”层层叠叠;“玲珑石蛙”呼之欲出;“伏地石狮”闭目养神。还有气势壮观的“石幔垂台”、形象逼真的“石竹丛林”、绰约多姿的“玉兰幽香”、憨态可掬的“熊猫戏球”等。第二洞厅地形跌宕,峡谷幽深,清泉缓缓流过。一支石笋,宛若老翁垂钓;“群狮厅”有大小50多处状若雄狮,或蹲、或跃、或抖鬣长吼、或奋蹄腾越、或相互戏耍,姿态各异;“擎天玉柱”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概。第三洞厅西南隅的“三十三重天”,石笋漫天,层层叠叠。有人把它比作唐代敦煌大壁画,石壁上镌刻着一首宋代诗人柯约斋描写瑶琳仙境的七言律诗,古人在诗中就把这个梦幻般的瑶琳洞比作“仙境”、“壶中天”、“蓬莱岛”、“桃花源”、“武陵村”。进入“石林迷宫”,迎面一支上大下小的石笋“瑶琳玉峰”,如一位身披白绸、手捧鲜花的女神,亭亭玉立,是瑶琳仙境的瑰宝,被定为瑶琳仙境的标志。

与之遥遥相对的是一幅冰凌状下垂的钟乳石和形同仰首海狮的石笋相对峙,钟乳石不时滴下水珠,形成“海狮接水”景观。不远处,高高蹲着的一株石笋像嫦娥身边的玉兔,好像在同游人说:“仙境美,玉兔下凡不思归。”

【灵栖洞天】位于建德市白沙镇西南30余千米的石屏乡铁帽山,是一组奇丽的石灰岩溶洞景观,被誉为“地下艺术宫殿”,是浙江省风景名胜区优秀景点、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国家级富春江-新安江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灵泉洞是一个千年古洞。据灵栖洞中的石刻记载,早在唐永隆元年(680年)就有人入洞探奇。洞内精巧奇异,景观齐全,且有地下暗河,可以泛舟,初步探察有溶洞9个,目前已开放游览的景点有灵泉、清风、霭云三洞和灵栖石林,洞景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整体构成“山青、水清、洞奇、石美、雾幻”的风景区特点。灵栖三洞各具特色:灵泉洞以水见长、清风洞以风取胜、霭云洞以云雾称奇。灵泉洞“碧水四季长流”,300多米长的地下河曲折深邃,轻舟荡漾,有“九曲五潭”之称,洞内有“黄龙垂首”、“水晶宫”等景观。船引水中,钟乳倒映,具有唐诗“石上生灵笋,泉中落异花”

的意境。清风洞气温低至14℃左右,“盛夏之日,风从口出,寒不可御”。洞内景观如珍珠串联,光彩晶莹,石後、石柱、石幔等似白玉雕砌,丰富多彩,共有一廊6厅36景。在36景中,尤以“龙、凤、麟、龟”四灵形象逼真,令人叫绝。因这四灵栖息于此,灵栖地名由此而来。霭云洞云气袅袅,蔚为壮观。洞内精巧灵奇、百态千姿,为三洞之冠,共有7大厅72景,72景,景景不同,尤以“定海神针”和“垂天罗帐”两景最为着名。

灵栖石林面积有1万平方米,造型奇特,高低参差,疏密有致,景组分明。

置身其中,沿蜿蜒山路,抚岩穿石,可欣赏到“凤求凰”、“十二生肖”等18组惟妙惟肖的造型石景,颇为引人入胜。

【双龙洞】位于金华北山西北麓,因洞口有钟乳“青龙”、“黄龙”分悬两侧,故名。此洞又被道教尊为“第三十六洞天”,所以又名洞天。双龙洞由外洞和内洞两部分组成。外洞约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洞底平坦,顶崖平如石盖,四壁石质细腻,纹如肌理。洞内泉水清澈,自东壁下小穴内潺盢流出,终年不断。内外洞之间,有一条12米长的水道,水面离穴顶仅30厘米左右。欲进内洞,人必平卧船中,方能牵引擦崖而过。内洞约2100平方米,满目钟乳,绮窗翠缦,琼楼玉阙。仰望洞顶,即见双龙翻腾空中。北有黄龙吐水,东有大龟小蛇狮象石。折往东北,即至龙宫。双龙洞上方有冰壶洞和朝真洞,与双龙洞合称金华北山三奇洞。冰壶洞洞口朝天,口小肚大,洞深约120米。入洞须沿石级扶栏而下,如入壶中,故名。洞中有瀑,飞珠溅玉;瀑下无潭,潜流四散。周围还有雷峰塔、观音井、仙牛角等景观。朝真洞亦名真人洞,洞穴曲折起伏,分为四段,有花瓶洞、螺蛳洞、石弄堂、石棋盘、一线天等景。

【长屿硐天】位于温岭市,2002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5年由方山-南嵩岩和长屿硐天两处省级风景名胜区组合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长屿硐天是以千百年人工开采而形成的石硐群为特色,集雄、险、奇、巧、幽为一体,富涵古今石文化精髓,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为功能的山岳岩硐型省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618平方千米,分为八仙岩、双门硐、崇国寺、野山4个景区和戚公祠、文笔塔、烽堠遗址、金清大桥、中闸等9个区外景点。整个风景区内奇峰耸立,怪石嶙峋,形姿殊异,争相竞秀,是火山岩峰石奇景大观园。有的呈秀峰叠峙,蔚为壮观;有的纤巧秀丽、造化精妙;有的似人似物、类禽类兽;有的独立成景;有的巧妙组合成各种造型景观。而规模宏大的石窟硐府则是一道美妙的地下风景线,长崖峭壁、雄伟惊险;硐内积水成潭,清碧涟漪,别有一番情趣。

【龙游石窟】是位于龙游县城北衢江北岸3000米处凤凰山麓的地下石窟群,是我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大奇观。自1992年被发现以来,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使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引起了历史学界、考古学界、建筑学界、旅游界以及有关方面的关注。在童坛山的山腹中最初发现的24个大小不一、布局精妙的人工洞窟,目前已开发出其中的5个洞窟供游人参观。这些洞窟的形制、规模大体相当——洞厅面积小则数百平方米,大则逾千平方米;洞高在20-40米不等;洞口均呈矩形;洞壁陡峭,洞顶则呈圆弧形斜伸;洞中有2-5个粗大石柱撑顶,其横截面均为熨斗状,大者需5人合抱;洞顶、洞壁和石柱的表面无一例外地凿刻着细密的斜纹,状若虎斑;从洞口至洞底均有一条宽大石阶,石阶呈波流形;每个洞窟的底部均有1-2个凿挖而成的石池和人工斜坡……专家和学者纷纷对石窟形成的年代及用途提出各种不同的推想和论证,主要有采石场说、墓穴群说、藏兵洞说、储冰库说、巨石文化说以及外星文明说、道家福地说、造反的采矿人安身之处等。目前,在衢江北岸,类似的石窟星罗棋布,附近288平方千米的地下至少有50余个洞窟。在古代并不发达的科技水平下,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地下工程实在让今天的人们匪夷所思。而窟中的重重谜团,更使得观者“入窟尽是探奇者,出窟全变猜谜人”。

浙江的名岛

【舟山岛】位于杭州湾东南方向、浙江东北部海域,是舟山群岛的主岛、浙江第一大岛、中国第四大岛。古称“海中洲”,又因岛形如大舟浮海,故名“舟山”。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皇帝以为既然山名为舟则动而不静,海疆不宁,诏改舟山为“定海山”。舟山岛面积约503平方千米,距大陆最近点(浙江宁波市北仑区长柄咀)约81千米。该岛呈东南西北走向,除四周局部狭窄的冲积平原外,主要地貌为山地丘陵,高度一般为海拔100-400米,最高点黄杨尖海拔5036米,山上有黄杨树、野山茶树等。海岛岸线曲折,水深域宽,南海岸近40千米的岸段小岛列峙,形成众多航门水道和天然避风良港,东、西岸段各为着名的沈家门港和定海港,港湾优良,航线通畅,海运可直通宁波、上海、温州乃至世界各地。

现岛域中部和西部属舟山市定海区,南部为普陀区。舟山市、定海区政府均驻地定海城关镇,普陀区政府驻沈家门街道。舟山岛附近的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盛产各种海鱼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鳓鱼、鲳鱼、虎鱼、虾、蟹、海蜇等,沿岛海边上又大量养殖对虾、蛏、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