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当代浙江概览
18637800000015

第15章 浙江城乡(1)

概述

浙江大地,早在距今100万年前就有远古人类活动的踪迹。距今1万年前,浙江原始先民就率先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发明了磨制石器和陶器,发明了建筑技术,开始了农耕和定居生活。浦阳江和曹娥江的河谷地带,是山地向平原过渡的一个丘陵和河谷平原地带,率先产生浙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1万年的上山文化遗址出土陶器、栽培稻、建筑等遗存和遗迹。距今8000年左右的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和木桨,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独木舟遗存。距今5000-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其干栏式建筑形式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也是目前发现最早、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明显差别的建筑形式。近年在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发现了5000年前的古城遗址,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这是目前发现的同年代中国最大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古越国历史久远,历夏商周,亡而复立。公元前494年,越国为吴王夫差所败。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听从范蠡建议,在会稽山麓新建都城。

据袁康《越绝书》记载:勾践小城,山阴城也,周二里二百二十三步,陆门四,水门一。……山阴大城者,范蠡所筑,治也,今传谓之蠡城,陆门三,水门三。此即为越王勾践时的越国大、小都城,历经2500余年的沧桑变幻,朝朝为城,代代昌盛,演变为现在的绍兴古城。越国为楚国所灭后及至秦汉,浙江“地广人稀,火耕水耨,饭稻羹鱼,兼以果蛤,虽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这就是司马迁《史记》对当地的描述。东汉时候,浙江生产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东吴、两晋、南朝时期,北方人口的南下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瓷器烧制基本形成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四个系统。浙东运河已经开凿,山阴成为吴、会(稽)两郡绢、米交易中心,“民户三万”,“店肆错乱”,有“海内巨邑”

之称。隋唐时期,浙江农业经济大大发展,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活跃。

杭州、嘉兴为江南粮食重地,会稽、余杭、东阳等地都是商业都市。杭州于隋代建城,居民15000余户,到唐代“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家”,俨然一大都市。明州(今宁波)也已成为一个重要港口。五代十国时吴越国王实行保境安民政策,享国70余年,未受战争破坏,并修筑了钱江石塘和杭州罗城。宋元时期,“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两浙成为首富地区。南宋初年,全国性大都市40个,两浙占了22个。明清时期,浙江较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劳动力市场也开始出现。鸦片战争以后,浙江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了英勇斗争,浙江城乡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1844年,根据《南京条约》,宁波被辟为商埠,宁波港有了码头工人,这是最早出现的浙江近代工人。

新中国成立前夕,浙江城乡总体上仍是交通闭塞、基础薄弱的状况。

1949年,全省公路2197千米,能勉强通车的仅1356千米,客货营运车仅700余辆;内河水系隔绝航道浅窄,营运船中轮驳船不到300艘,99%为木帆船;海港设施破旧,宁波港几成死港;铁路仅浙赣线和沪杭线两条干线,通车里程487千米。城市房屋低矮破旧,杭州最高建筑为6层,加上屋顶号称“七重天”;全省仅杭州市有一个日供能力12万吨的小水厂;城市道路仅杭州有114千米铺砖路面;城市桥梁多为石拱桥和木桥;城市道路照明普遍不全。“路不平,灯不明;无风三尺土,有雨满街泥。”这就是当时浙江城市面貌的基本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与其他省份一样,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农村主要体现为实行统购统销的农产品购销体制、严格限制的农村市场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浙江基本建设经历了坎坷不平的曲折道路,也创造了永载史册的不朽业绩。“一五”时期全省国民经济投资中工业占413%,其中电力、纺织、食品、机械等四个部门占841%。经过“大跃进”时期的盲目建设和1961年开始的三年调整,全省基本建设逐步调整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对农业和支农工业的投入大幅增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三五”

和“四五”时期,浙江基本建设在社会政治动乱的情况下曲折前进。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浙江基本建设出现新的局面,特别是以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起步推进全省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使城乡关系变迁和“三农”

发展走上了一条既符合一般规律、又具有自身特点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浙江先后在交通建设上出台了“四自”政策(自行借款、自行建设、自行收费、自行还贷),在水利建设上出台了“五自”政策(自行筹资、自行建设、自行收费、自行还贷、自行管理),通过多种筹资方式,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其后通过实施“六个一千工程”(1000千米标准海塘、1000千米钱塘江标准江堤、1000千米高等级公路、1000万千瓦发电机组、1000万人次空港吞吐客流量、1000万亩标准农田)、“百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千亿基础网络工程”,浙江的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观,水、电、路、气、通信等条件全面改善,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2002年全省实现省会杭州到其他10个市的“四小时公路交通圈”。200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通车,进一步完善了长三角区域公路网布局。2009年12月25日,舟山跨海大桥建成通车,舟山从海岛时代跨入了半岛时代。2010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数达110177千米,其中高速公路3383千米,省际高速公路接口数达13个,公路密度达1081千米/百平方千米,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分别为4293千米和9101千米,二级以上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151%,乡镇公路通畅率达100%,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和通畅率均达到995%,路面硬化率达9944%,班车通村率达916%。全省铁路运输能力快速提升,沪杭线、浙赣线及萧甬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先后实施,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沪杭高铁等相继建成通车,并开行了动车组列车。全省已拥有铁路营运里程1687千米,其中复线1179千米。水运、港口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水上货物通过能力明显提高。全省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达到159个,2010年全省港口吞吐量112亿吨,其中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到629亿吨,居世界海港首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17万标箱,居全国港口第3位,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9704千米,其中等级航道4834千米。机场综合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航空运输快速增长,全省空港年吞吐量达到2871万人次。在信息通信方面,3G网络建设实现省内乡镇以上城镇、高速公路、铁路、港口和重点旅游景点等重要地段全覆盖,宽带接入基本实现千兆到小区、百兆到楼宇、十兆到用户。本地电话用户199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047万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为每百人3692线和9325部。互联网用户达到3970万户。邮政营业平台优势不断凸显,全省服务网点总数达到5043处,邮路总长度(单程)为2367万千米。能源生产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全社会电力装机总量达到5758万千瓦,进入了网络健全、布局合理、调度灵活、供电可靠的以“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超高压、高度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电力工业新阶段。

浙江的城乡关系、结构和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浙江积极修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基本完成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协调推进都市经济圈、城市群和中心镇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推动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建设,着力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和服务功能,实施中心镇、小城市培育工程。2010年浙江城市化水平按第六次人口普查口径提高到6162%,非农从业人员比重达到82%。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8%;城市道路达20112千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167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7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9平方米;城市平均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31标台、公园数1204个、用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分别提高到9987%和9898%。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浙江制定实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快启动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40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着力推动1500万亩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总产量保持在80亿公斤左右。围绕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三化”建设,积极培育十大农业高科技产业,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7%。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和农业服务体系,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土地流转市场,进一步推动农村农民住房建设、危旧住房改造和城镇低收入群体保障用房建设工作。到2010年底,全省已累计改造建设农村住房72万户;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7万多个,带动农户849万户。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强塘固房”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累计建成1181个示范村、21267个环境整治村。

浙江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初步形成覆盖全省、多层次、多形式的卫生服务体系。至2010年底,全省有医院、卫生院223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105个,门诊部、诊所和医务室等7346个,床位184万余张,卫生技术人员28万余人,每千人拥有医生241人,社区责任医生3万余人,每千名城乡居民拥有责任医生数已达079人。浙江提前一年实现90个县(市、区)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浙江的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率和孕前优生检测率分别达805%和904%,在降低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出生婴儿缺陷率和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方面成效显着,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步。浙江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平均期望寿命已达792岁,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浙江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竞技体育不断取得新突破。目前全省共有各级体育社团2978个,会员近50万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23个,社区体育俱乐部、农村文体俱乐部等新型的基层体育组织形式也在不断涌现。浙江运动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共获得2枚金牌、4枚银牌和1枚铜牌,打破1项世界纪录,保持了我国恢复参加奥运会以来浙江届届都有金牌的殊荣。在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上,浙江代表团取得金牌榜第11名、奖牌榜第7名、总分榜第8名的好成绩,实现了奖牌、总分双进前十的目标。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浙江共夺得26金10银7铜,金牌数实现历史最好成绩,列全国第6位。

浙江生态建设全面推进,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全省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78%和96%,已累计创建1个国家级生态县、4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7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38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9个国家级生态村、19个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010年,浙江的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582%,持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

以下重点介绍浙江省的11个地级以上城市和部分特色县市、镇村的基本情况。

人间天堂——杭州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杭州地处浙江省北部,是浙江省省会城市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也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市域面积16596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3068平方千米;全市常住人口81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89万。现辖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滨江、萧山、余杭8个区,建德、富阳、临安3个县级市,桐庐、淳安2个县。

据《万历杭州府志》载:“杭之名起自禹末年巡会稽至此舍航(船)登陆,乃名杭(杭、航古通用)。”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置钱唐县、余杭县,属会稽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设杭州,此为“杭州”地名之始。五代十国时的吴越国在这里建都。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始设杭州市。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从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

杭州向以“东南名郡”着称于世,是中国着名的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家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域内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距今4000-5000年的良渚文化,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2007年发现的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古城,是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全市现有飞来峰造像、岳飞墓、六和塔等2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24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已建成茶叶、丝绸、财税、印学、南宋官窑、西湖、运河、良渚、湿地、刀剪剑、扇子等多个国家级博物馆,是全国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杭州的蚕桑丝织技艺、西泠印社“篆刻”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杭州自古以来名人辈出,白居易、苏轼、岳飞、于谦、章太炎、马一浮、李叔同、鲁迅、钱学森、潘天寿、丰子恺等诸多名人大家都在杭州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人文遗产。目前,杭州市域内有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37所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高校在校学生43万人。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是令人向往的宜居之城、旅游胜地。

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赞叹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杭州城市三面云山环绕一湖碧水,倚西湖而兴,因西湖而名,以西湖为魂,“西湖三十景”交相辉映,春夏秋冬风光旖旎。还有钱塘江的浩荡大潮,京杭大运河的悠扬古韵,以“山青、水清、史悠、境幽”四绝为特色的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目山、清凉峰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千岛湖、大奇山、午潮山、富春江、青山湖等5个国家森林公园。近年来,杭州以举办西湖博览会、世界休闲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为契机,全面推进“居住在杭州、创业在杭州”,打造“东方休闲之都”,实现杭州旅游向观光游、会展游、休闲游“三位一体”转变,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在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排名第2位,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10年,杭州实现旅游总收入1026亿元,接待境外游客276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6305万人次。

杭州是充满活力的经济强市,被评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副省级城市第3位、大中城市第8位,城市整体竞争力排名中国内地城市第5位。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94582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5∶478∶487;财政总收入12454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713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531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608亿元;外贸出口3533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356亿美元;实际到位内资65027亿元;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35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186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9%;人口自然增长率341‰。2010年,杭州有23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29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74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