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当代浙江概览
18637800000017

第17章 浙江城乡(3)

嘉兴发展协调、充满活力。1953年,毛泽东对平湖新仓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做法做出重要批示,“新仓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嘉兴主动顺应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合作日益加强的趋势,牢固树立与沪杭同城理念,深化接轨上海扩大开放,坚持以构筑大交通网络、高层次接轨平台为抓手,加强规划对接,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与上海等长三角城市在综合交通、能源供应、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对接与融合,不断将区位功能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企业落户,有近3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嘉兴投资。嘉兴是浙江省推进城市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先行之地,是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5个典型城市之一。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自然禀赋构筑了嘉兴区域均衡发展的格局,所辖5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前32位,2/3的镇进入全国千强镇。

城乡发展协调,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行动纲领及7个推进体系文件,以被列为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创新土地使用制度,扎实推进“两新”工程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在前列。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7487元和14365元,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七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1∶1。经济社会发展协调。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96亿元,人均GDP达到9958美元;财政总收入334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68亿元。社会发展水平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及所辖5县(市)均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行列,全部荣获省级文明城市(县城)、省级教育强县(市)称号。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推行“全民社保”,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实现镇村全覆盖。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实现创建省级平安市、平安县(市、区)“五连冠”。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嘉兴市将大力实施与沪杭同城、城乡一体化、创新引领、服务业优先发展、滨海开发带动、生态立市和文化兴市战略,着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城市功能品位、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满意度,加快把嘉兴建设成为长三角创新型经济强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杭州湾宜居型滨海新市,全力打造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努力实现转型升级走在前列,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加快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太湖之滨——湖州市

湖州位于浙江北部,东邻上海,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并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得名的城市。市域面积5818平方千米,东部为水乡平原,西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概称“五山一水四分田”。现辖吴兴、南浔2个区和德清、长兴、安吉3个县、市,总人口260万,其中市区人口109万。

湖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6000多年前的邱城遗址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聚居,市郊钱山漾遗址出土了4700多年前、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蚕丝织物。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吴,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秦时改称乌程县。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建吴兴郡。隋仁寿二年(602年)置州,以滨太湖而名湖州。1983年10月,设湖州市。

湖州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湖州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宋代便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是中国丝绸文化、湖笔文化、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列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就产于湖州,“茶圣”陆羽在湖州完成了世界上首部茶学巨着《茶经》。湖州历来崇文重教,既哺育了曹不兴、孟郊、赵孟瞓、沈家本、吴昌硕、沈尹默等一批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颜真卿、陆羽、苏轼、胡瑗等不少名流,其中开宗立派的书画家众多,有中国书画史半部在湖州之说。辛亥革命时期的陈英士、被周恩来誉为“龙潭三杰”之一的革命烈士钱壮飞,都是湖州人。湖州籍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共有27名。“两弹一星”的23位功臣中,钱三强、赵九章、屠守锷都是湖州人;“新时期铁人”王启民、“海空卫士”王伟、“嫦娥”卫星总设计师叶培健院士等更是当代湖州人的骄傲。

湖州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利。位于长三角中心区域,是沪、杭、宁三大城市的共同腹地和连接长三角城市群南北两翼、贯通长三角与中西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距省会杭州75千米、上海130千米、南京220千米。104、318国道,杭宁、杭长、申苏浙皖、申嘉湖高速公路,宣杭、新长铁路,即将建成通车的杭宁高铁和列入“十二五”规划建设的合湖杭铁路、湖苏沪城际铁路,以及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的千吨级航道长湖申航线穿境而过,拥有全国一流的铁路、公路、内河水运交通网络。

湖州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这是元代诗人戴表元对湖州良好人居环境的赞誉,也是今日湖州的真实写照。湖州被国家列为长三角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509%;省级以上生态县建设实现了“满堂红”,安吉是国家级生态县,德清是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长兴是省级生态县,特别是安吉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生态县,被国家列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市累计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31个,省级生态乡镇46个,占比居全省首位。太湖、竹乡、古镇、名山、湿地和古生态是湖州着力打造的六大旅游品牌,太湖南岸65千米沿湖岸线至今还保留完好的原生态。

近年来,湖州坚持保护和开发相结合,以太湖旅游度假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打造休闲旅游和水上娱乐胜地,太湖明珠、渔人码头、奥特莱斯世界名牌折扣店等一批休闲旅游设施日益完善;竹乡安吉拥有100万亩大竹海和世界上竹子种类最多的竹博园、亚洲第一的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浙北第一高峰龙王山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南浔古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位居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列;德清有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莫干山和江南最大的湿地下渚湖;长兴拥有十里银杏长廊、扬子鳄、金钉子等古生态景观;市区还坐落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飞英塔,塔中有塔,建筑结构奇特;千年古刹铁佛寺的铁观音体态优美,工艺精湛。

湖州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湖州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奋斗目标,全力实施增强“三力”(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奋力崛起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156亿元;财政总收入1723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727亿元;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6778亿元;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178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1609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692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19亿美元。特别是2006年5月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以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72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288元,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已经连续七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降至194∶1。湖州新农村建设的做法,被有关专家学者誉为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社会持续保持和谐稳定,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最安全、最和谐的城市之一,2010年实现了省级平安市创建“四连冠”和县区“满堂红”,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62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湖州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最安全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五连冠)、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等荣誉称号。“十二五”时期,湖州将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统筹城乡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幸福民生和谐区,加快建设“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

名士之乡——绍兴市

绍兴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宁绍平原西部,西接杭州,东临宁波,北濒杭州湾,面积8256平方千米,人口439万,其中市区面积362平方千米,人口65万。全市地貌可概括为“四山三盆两江一平原”,即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龙门山、诸暨盆地、新嵊盆地、三界-章镇盆地、浦阳江、曹娥江、绍虞平原。现辖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3个县级市,绍兴、新昌2个县和越城区。

绍兴素有“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的盛誉,又有水乡、酒乡和书法之乡、戏曲之乡、名士之乡的美称,相继获得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全国节水型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称号。

绍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5000-7000年前,绍兴属于河姆渡文化圈的中心区域。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建立都城,至今有2500年建城史,是江南两个至今城址未变的古城之一。1131年,宋高宗赵构改年号为绍兴,升当时的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名人辈出,毛泽东曾赋诗称绍兴为“鉴湖越台名士乡”,北京中华世纪坛的40个中华名人雕塑中绍兴人占了4位(王羲之、蔡元培、鲁迅、马寅初),北京大学的历任校长中绍兴籍的有4位(何燮侯、蔡元培、蒋梦麟、马寅初),两院院士中绍兴籍的有63位。

绍兴是越剧、绍剧的发源地,其中越剧是我国第二大剧种,其影响力仅次于京剧。绍兴是书法之乡,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堪称书法一绝,兰亭被誉为“书法圣地”。

绍兴具有丰富的物产资源。绍兴全境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境内地貌类型多样。绍兴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现有10处市级以上森林公园,其中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现有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超过13万公顷。矿产资源主要以铁、铜、金和硅藻土为主,其中,铁、铜矿储量占全省的60%以上,硅藻土储量为全国之最。绍兴水资源丰富,境域内河道密布,湖泊众多,主要包括曹娥江、浦阳江、浙东运河3条河流和30多个湖泊,水资源总量超过65亿立方,素有“水乡泽国”美誉。绍兴黄酒是中国黄酒的代表,鉴湖是绍兴黄酒制作的唯一水源。

绍兴具有秀丽的山水风光。“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历史上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400多位着名诗人都留下了赞美稽山鉴水的绚丽诗篇。绍兴风景名胜秀甲江南,尤以山水风光、古城风貌、人文景观为特色,有大禹陵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鲁迅故里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9个,拥有国家级的镜湖城市湿地公园。近年来,绍兴创新古城保护模式,编制并实施了《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对旧城的保护和改造,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做好“水乡风情”、“江南古城”、“休闲度假”文章,发展文化旅游、全城旅游,形成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越乡风情与山水风光相得益彰、名人名居文化与粉墙黛瓦建筑交相辉映的城市景观。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48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8亿元。

绍兴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83亿元,人均GDP达9378美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37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34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5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16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651元。全市经济总量居全省第4位、全国同类城市第14位。绍兴是浙江省地级以上城市唯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省唯一的商标战略示范城市,城市综合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地级市第6位。

绍兴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改革开放以来,绍兴逐步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民营经济为主、轻纺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52∶581∶367。轻纺产业占工业经济40%以上。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383个,其中超亿元市场41个,超10亿元市场19个,超100亿元市场3个;拥有块状特色经济38个,有40多个主导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绍兴是亚洲最大的化纤面料生产基地,“中国轻纺指数”从这里面向全球发布;下辖的诸暨市是全国最大的袜业生产基地,年产量达120亿双,占全国总量的2/3;嵊州市是全国最大的领带生产基地,年产量达3亿条,占全国的80%、世界的40%。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243亿元,保持全国地级市领先地位。拥有上市企业42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30家。

绍兴具有优越的投资环境。作为长三角先行规划、先行开发的重点城市,绍兴已与日本、美国、丹麦等国的26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关系,产品远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自美国、日本、欧盟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办厂超过5100家,11家全球500强企业落户绍兴,被世界银行评为国内投资环境六大“金牌城市”之一。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超过270亿美元,自营出口达到211亿美元,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随着嘉绍跨江大桥和绍兴滨海新城建设开发的不断推进,绍兴融入长三角和全球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绍兴具有和谐的社会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居浙江省第4位。城乡统筹稳步推进,进入整体协调阶段。城市生态环境优越,在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评中连续三年居浙江省第一位。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制度层面实现了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全覆盖。

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居全省第2位。2010年成功举办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和世博会主题论坛。

绍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古城绍兴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

“十二五”时期,是绍兴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时期。绍兴将着力抓好经济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和谐社会建设这三件大事,组织实施转型升级、平台建设、基础设施、民生和谐等四项工程,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浙中重城——金华市

金华古称婺州,地处浙江中部。《金华府志》有云“金星与婺女争华”,故曰“金华”。全市总面积109万平方千米,人口467万。现辖婺城、金东2个区,兰溪、东阳、义乌、永康4个县级市,浦江、武义、磐安3个县。金华市树为樟树,市花为山茶花。

金华素有“历史文化之邦、名人荟萃之地、文风鼎盛之城、山清水秀之乡”的盛誉。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