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当代浙江概览
18637800000026

第26章 浙江经济(4)

浙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建成1500万亩标准农田、100万亩生态型标准化水产养殖塘等一批农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基本农田管护全面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地力改良进程加快,农田基础设施有所改善。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顺利推进。至2010年底,全省各县(市、区)已编制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规划128个,其中已确定的98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规划建设面积3702万亩;已公布省级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创建点187个,建设面积487万亩;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点289个,建设面积198万亩。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土地流转总面积7075万亩,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362%;生猪、家禽规模经营比重分别为80%、95%,居全国领先水平。设施化生产扩大,设施栽培面积达159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动植物防疫设施有效改善,农业安全生产、避灾生产体系有序构建。“种子种苗工程”深入实施,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应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更加健全,全省共聘任责任农技人员18262名。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全省“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初步构建农民网上社会。

浙江农业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信用担保和政策性保险加速推行,新型市场主体加快发育,经营体制机制更为灵活。

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不断壮大,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企业与农产品基地连接更为紧密。2010年,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5万余个,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71家,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920多万户。全省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118家,总数突破2万家。农业功能强势拓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蓬勃发展,丰富了农业内涵。农产品质量管理全面加强,品牌创建热潮涌动。开放型农业态势良好,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全方位扩大,专业大户走向全国、龙头企业跨省经营的势头越来越猛,“走出去”的队伍越来越大。诸暨珍珠养到五大湖,萧山花农闯荡云、贵、川,黄岩瓜农打拼上海滩,缙云鸭农走红珠三角……这不仅拓展浙江农业的发展空间,也促进了省内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营销业的加快发展。通过充分发挥出口主体、出口产品、出口方式和出口市场“四个多元化”的优势,保持了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势头,一些优势农产品如茶叶、蔬菜、水煮笋、蔺草等出口形势较好,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品出口额增长较快,涌现出一批像徐龙鳗业、华发珠茶、海通蔬菜、黄岩罐头等全国同行业出口的“单打冠军”。

浙江农业生态化路子不断拓展。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保护性耕作、生态化饲养、清洁化生产越发受到关注,肥药减量控害和畜禽排泄物、生活污水净化治理不断加强。农产品品质优化和品种更新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全省粮食、油菜、生猪、家禽优质良种率分别达90%、85%、100%和95%,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378个、绿色食品1081个。全省已建成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区点1920个,从业人员81万人。

浙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七大模式

序号主要模式类型主要特点

1设施栽培农业模式

着眼于提高土地产出率,通过地膜覆盖、大棚栽培、温室栽培、无土栽培等多种方法,营造“全天候”的农业生产条件,创造具有更高产出率的光照、热量、气温和土壤等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作物周年生产、多季收获、高产优质、安全高效的生产模式。

2工厂化生态养殖

主要是指在水产、畜禽养殖业中把工厂化集约生产嫁接到生态化养殖上,实现由集约化工厂化生产方式生产出具有天然养殖特性的绿色农产品,从而既提高农业产业率又提高农产品的价值量。如工厂化生态养鳖、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海水网箱养殖。

3立体种养模式

依据动植物生态共生圈和食物链原理,把耕植业和养殖业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优化组合,充分挖掘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如桑基、果基、鱼塘、稻田养鱼、稻田养鸭、水产虾、鱼、贝类多层混养、柑园养土鸡、竹园养土鸡、稻田种菇等多种模式。

4观光休闲农业模式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休闲时代到来的需要,开发农业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使第一产业的农业具备第三产业的性质,从而提高农业效益的一种有效探索。

比如,把养鱼与垂钓、餐饮结合起来的现代休闲渔业;把果蔬、花卉、茶叶生产与观光休闲结合起来的观光果园、休闲茶园;把林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的森林公园等。

5绿化园艺业模式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农业成为美化生活、优化环境功能的重要产业,也是都市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这一产业把花卉苗木种养业与园艺业和绿化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包括种子种苗业、花卉苗木种植、科研开发、市场营销、绿色园艺工程在内的很长的产业链,既不断增加农业附加值,又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这已经成为浙江高效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6种养加一体化模式

主要是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种养业、养殖业和加工业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紧密地结合成有序的产业链,使农产品得到循环利用,多次增值,开发创造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产品效用及其附加值。

尽可能拉长农业产业链,充分挖掘农业增效和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实现农业高效益和农民高收入。

7有机农业模式

以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专用有机或生物肥、药为主要特点,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土壤和水也必须没有化肥、农药的残留(其土壤必须3年内不施化肥和化学农药)。通过认证的有机农产品以其特殊的绿色安全、高品质,其价格也大大高于一般农产品。

如有机茶、有机蔬菜等。

浙江的海洋经济

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海洋资源丰富。浙江拥有丰富的港、渔、景、油、涂、岛、能等资源,海岸线总长6696千米,居全国首位,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深水岸线506千米,占我国大陆的31%;500平方米以上海岛2878个,居全国首位;滩涂资源400万亩,开发条件良好;浙江拥有全国最大的渔场,海洋渔业潜力很大;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海洋文化特色鲜明;海洋能蕴藏丰富,可开发潮汐能装机容量占我国大陆的40%、潮流能占我国大陆1/2以上。

二是区位条件优越。浙江东临太平洋,北承上海,南接福建,西连长江流域和内陆地区,位于大陆沿海“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的汇集点,又与台湾毗邻,区域内外交通联系便利,紧邻国际航运战略通道,具有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加快开发开放的有利条件。

三是产业优势突出。2010年,浙江沿海地区实现生产总值22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2万元;海洋生产总值3500亿元。浙江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海运业发达,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7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404万标箱,宁波-舟山港跻身全球第一大综合港、第六大集装箱港。船舶工业产值850亿元,居大陆第3位。海水淡化运行规模10万吨/日,居大陆首位。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等发展加快。

四是科教能力较强。拥有一批国家级的重点科研机构和院校,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居中国大陆第4位,海洋本、专科专业点数居中国大陆第2位,海洋科技教育实力较强。

五是体制机制灵活。全省海洋综合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有序推进,以海洋科技创新载体为平台,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投入机制开始形成。同时,浙江市场化程度较高,民营企业积极进入海洋开发领域,逐步成为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生力军,市场机制不断完善。

浙江长期坚持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缓解资源环境要素制约、拓展发展空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全面谋划,积极推进。1993年、1998年和2003年先后三次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发展战略目标也从“海洋经济大省”提升到“海洋经济强省”。2007年,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做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港航强省”的重要决策。近年来,浙江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增长点之一。2011年2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舟山群岛新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后,我国设立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是“一个中心、四个示范区”。“一个中心”是:建设中国内地的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四个示范区”是:中国大陆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中国大陆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中国大陆海陆协调发展示范区、中国大陆海洋生态文明和清洁能源示范区。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示范区地区(沿海七市)生产总值突破26万亿元,海洋生产总值接近70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6∶41∶53,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92亿吨,形成较为完善的“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港航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显着,海洋科教文化大陆领先,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目标。到202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20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40∶55,科技贡献率达80%左右,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35%左右,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总体发展格局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一核”即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打造中国大陆海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重点区域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地;“两翼”即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北翼,打造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温台沿海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南翼,打造东南沿海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三圈”即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打造大陆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活力较强、产业层次较高的重要区域;“九区”即杭州大江东、杭州城西科创、宁波杭州湾、宁波梅山物流、嘉兴现代服务业、绍兴滨海、舟山海洋、台州湾循环经济、温州瓯江口等九大产业集聚区,打造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新区培育的主要载体;“多岛”即舟山本岛、岱山、泗礁、玉环、洞头、梅山、六横、金塘、衢山、朱家尖、洋山、南田、头门、大陈、大小门、南麂等重要海岛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打造中国大陆海岛开发开放的先导地区。

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重点领域:一是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中国大陆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设立石油化工、矿石、煤炭、粮食、建材、工业原材料、船舶等七类交易区,在部分岛屿统筹规划一批国家战略物资储运基地。优化完善集疏运网络,重点建设一批深水港区及部分进港航道和集疏运网络,推进港口合作,发展多式联运,完善港口物流供应链。强化金融和信息支撑,引导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浙发展船舶融资、航运融资、物流金融、海上保险等航运金融服务,完善航运物流信息系统,加快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二是建设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群岛新区范围为舟山市现有行政区域范围,功能定位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主要任务是建设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群岛型花园城市。发展目标是建成我国大宗商品国际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我国东部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我国海洋海岛科学保护开发示范区、我国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我国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三是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重点是发展包括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清洁能源、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勘探开发服务在内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金融服务、滨海旅游、航运服务、涉海商贸和海洋信息与科技服务等在内的现代海洋服务业。择优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包括高端船舶及船用设备制造、临港石化产业、精品钢铁基地、部分地区汽车及零部件基地、国家级高档造纸基地等。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主要是发展现代海洋捕捞、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贸易;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建设舟山现代远洋渔业基地;优先发展高效生态海水养殖业,建设一批生态型水产养殖园区;规划建设一批海洋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优质特色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