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当代浙江概览
18637800000003

第3章 绪编浙江源流

浙江,原为江名,是省境内最大河流——钱塘江的古称。浙江是全国以江为名的两个省份之一,简称“浙”。

浙江之名,首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所载“浙江出三天子都”,其后《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多有记载。《庄子·外物篇》称浙江为“膌(Zhe)河”,浙、膌在越语中音同,在汉字中异体同音、同义。晋代虞喜在《志林》中说:“江有反涛,水势折归,故云浙江。”唐代卢肇《海潮赋》中说:“浙者,折也。盖取其潮出海曲折而倒流也。”由于向东北方向的江流至萧山闻堰小砾山折向西北方向,至杭州九溪又折向东北方向,若以杭州西湖为一“点”,正好成一反“之”字,故又称“之江”。

浙江大地,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出现远古人类活动的踪迹。建德乌龟洞遗址、安吉上马坎遗址、长兴七里亭遗址等近百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现,分别将浙江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历史推至5万年前、80万年前和100万年前。特别是浙江境内已发现的1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充分证明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中最着名的文化遗存有距今1万年的上山文化、距今7000-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距今6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距今5000-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以及距今4000-5300年、被誉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等。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浙江分属吴、越两国。越王勾践(前497-前465年)时以会稽(今绍兴)为都城,于公元前473年灭吴国,并大会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成为春秋霸王之一。战国时期的公元前306年,楚国灭越国,设江东郡。秦朝时,浙江分属会稽郡、鄣郡、闽中郡。汉朝时属扬州刺史部。三国时归入富阳人孙权建立的吴国,仍属扬州。南朝时分属扬州、东扬州。唐时先属江南道,继属江南东道;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以浙江为界河,设置浙江东道节度使和浙江西道节度使,“浙江”作为行政区域名称自此始。五代十国时归入临安人钱建立的吴越国,属江南道。北宋时属两浙路。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分置两浙西路、两浙东路。元代时属江浙行中书省;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虽未称帝,但已控制大江南北广大地区,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浙江行省,此为浙江作为行省之始。明初改元制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辖11府、l州、75县,辖境与现省域基本一致。清康熙初年改为浙江省,省名及建制沿袭至今。辛亥革命后,杭州新军于1911年11月发动起义,成立浙江都督府;1927年2月底,北伐军占领浙江全境,7月成立浙江省政府。1949年7月2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浙江省现设杭州、宁波2个副省级市,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等9个地级市,35个县、1个自治县、22个县级市、32个市辖区,728个镇、443个乡、341个街道。

据2010年11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浙江省常住人口544269万人,占全国常住人口总数的406%,列全国各省区第11位;其中省外流入人口118240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217%。总人口性别比为10569;60岁以上人口占1389%,其中65岁以上占934%。

浙江省内居住的少数民族人口1215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22%,包括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人口数在1万以上的有苗族、土家族、畲族、布依族、侗族、壮族、彝族、回族、仡佬族、水族、白族、满族、瑶族等13个,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38%。少数民族人口中来自省外的有961万,占791%。世居浙江的少数民族为畲族,常住人口166万(户籍人口197万)。在浙江设有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另设有18个畲族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