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解放昌都
18641100000019

第19章 备战昌都(7)

3日早晨,在印度驻锡金大臣的官邸,雪康呈上噶厦的指令。大臣说:“军火已从西里古里军营经过印度大吉岭里波昂军营发来此处。有关这件事我给你提几条注意事项:第一,印度政府自始至终对西藏是真心友好和关心帮助的。由于西藏东部有遭赤色侵害之危险,我们便迅速帮助出售这批军火,这纯属我们内部事务,因此,你必须保证严守机密,尤其不得接触新闻记者。第二,目前锡金地区的时局也不太安宁,等这批军火运到后,你得及时接收并尽快运往西藏。否则,若稍有停留,就有遭歹徒抢劫的危险。”

最后,交接枪支弹药的地方定在锡金市以北5英里一个名叫博哲埃斯谷的地方。该地原为一所藏文学校,以后由印军一个团驻扎。

这批军火计有:2英寸口径火炮68门、3英寸口径火炮62门、各附带炮弹数箱;步枪有200多箱,枪炮加上子弹共达2400多箱。

藏历4月初,噶厦发电报给雪康称:“昌都一带边界等处情况十分严重,因此,此处各军营已派士兵50多人到江孜印军驻地,专门学习大炮的装卸和使用技术。你将军火交接的收尾工作详细交待给可靠代理人后,携带一定数量的武器和凭据立即亲赴江孜。有关学员毕业后向各地分配之事,已给江孜总管和二宗本另去指令。”九天后,雪康一行抵达江孜。

部分土兵正用新运来的武器进行训练。参加训练的藏兵来自第一、二、三、六代本,共计五十余人。他们学了二十多天后,奉噶厦命令,除少数返回拉萨外,大部分携带武器前往藏东和藏北一带。

当雪康忙于在帕里和锡金运送军火之时,一个美国人悄悄追随而来。

藏历3月15日,雪康到印度噶伦堡察珠仓之子处提取汇兑好的运费。次日下午3点多,他正在午休,仆人达珍喊醒了他:

“老爷,一个外国人问帕里宗本在不在?”

雪康抹了一把脸,准备出门迎接。却见一男一女两个人闯了进来。据进来的那位印度妇女介绍,金发碧眼的男子是美国常住加尔各答的商务代表,她是这位代表的翻译。

美国商务代表翻了一下笔记本,然后用印地语问道:

“你是帕里宗本雪康公子吗?”

“是的,你们找我有何贵干?”

“请你不要见怪。我们是属于国际统一阵线组织的。所以我以自己人的角度问您,听说西藏昌都一带有严重的赤色恐怖活动。你是噶厦的官员,能否给我介绍一些这方面的情况?”

“我虽是政府方面的人,但目前常驻西藏边境的帕里宗,西藏又没有新闻报可看,所以不太清楚有什么情况。各国收音机里讲的,你比我更清楚。这方面倒有些说法,沸沸扬扬,但详细情况我确实不了解。”

“藏政府从印度政府购买的军火听说派你来接收。请问军火究竟有多少?”

“我只是负责从边境接收驮子的任务,至于枪支弹药有多少,是什么枪支,则一无所知。”

“有多少驮子?”

“因我的交接工作刚刚开始,有多少驮还不清楚。”

“那么,这些军火买来是为了防御赤色恐怖的吗?”

“这是肯定的。”

“既然如此,假如藏政府向我们美国提出武器援助要求的话,美国政府一定会给予帮助的。您认为如何?”

“我相信会援助的。谢谢!但此事只能由政府之间直接商谈,此次我没这个任务,故无可奉告。”

雪康与美国商务代表的对话就此结束,但噶厦政府对美国寄予的希望却越来越大。

这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夏格巴等人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便迫不及待地会晤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韩德逊,要求美国提供反对共产党的援助。6月16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电韩德逊说,美英正讨论“鼓励西藏抵抗共产党控制”的办法。7月,艾奇逊再次致电韩德逊,“现在国务院能够对西藏人给予关于美国援助西藏的保证”。要韩转告西藏人,美国“已准备协助采购和资助”。韩德逊告诉夏格巴,如果西藏打算抵抗共产党的侵略,并且需要帮助,美国政府准备在军用物资方面予以帮助,还将提供军事援助。但美国不会与中国开战,美国军队参战也难以满足自己后勤补给的需要。西藏占据有利地形,其需要武器胜过需要士兵。8月7日,美国政府正式通知印度政府:如果藏政府能够为武器弹药等物资从其邻国中转进境作出安排,美国愿意以这类武器装备援助西藏。

西藏地方当局这一系列表现,说明他们执迷不悟,已下定决心与中央对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一切善良愿望和耐心等待,只能被看做软弱可欺,看来只有以打促和、先打而后和了。昌都是西藏的门户,西藏当局又在这里摆下重兵,于是在昌都地区进行一场军事较量便不不可避免了。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为促成和谈,作出积极努力。1950年4月,中印建立外交关系,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临时代办申建于7下旬到达新德里,并很快会见了夏格巴等人,传达中央争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敦促他们迅速前往北京谈判。8月21日,周恩来总理给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一份备忘录,重申中央人民政府赞成并主张以和平友好方式解决西藏问题。中央人民政府已命令驻印大使在接见西藏代表团时,欢迎他们前往北京面谈。

8月29日,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上写下批语:

周(恩来):

请注意进攻昌都的时间。请考虑由外交部适当人员向印度大使透露,希望西藏代表团9月中旬到达北京谈判。解放军就要向西藏进军了,西藏代表团如有诚意,应当速来,并希望印度政府予该代表团的旅行以可能的协助。

毛泽东

9月17日,我驻印度大使袁仲贤约见夏格巴等人,催促他们到北京谈判,要他们务于9月20日前到达北京。9月23日,又约见他们,告诉原定20日的期限已过,人民解放军将照计划行动,发生的后果由他们负责。如果他们很快到北京,仍然是好的,要他们立即动身。但该代表团根本没有到北京的打算。他们一直抱有暖昧态度,一方面迫于形势,表面上表示要和谈;另一方面,他们坚持反共独立的政治幻想。

为此我军为了打好昌都这一仗认真地进行战前准备工作。尽管困难重重,然而众志成城,在解放西藏人民,巩固西南国防,誓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这一坚定信念的鼓舞下,全军上下齐心协力,保证了各项准备工作按计划进行。特别是经过筑路大军数月的艰苦奋斗,于8月末修通了自雅安至甘孜的公路之后,各种作战物资源源运抵甘孜,准备工作的步伐大大加快。从甘孜到金沙江边还有二百多公里不通公路,但其中有些地段地形条件不算太坏,我们组织部队进行了有重点的抢修,使汽车可以通到雀儿山下,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和军前指组织了一部分轻型汽车和胶轮大车,甚至把军、师领导乘坐的吉普车也组织起来,不通汽车的路段则使用骡马、牦牛,采取分段倒运的办法,向江边送了20万公斤粮食。对部队渡江后的物资运输问题,我们也早作了安排。开始,曾考虑组织骡马运输队,但以后我们总结从内地到甘孜的行军经验,感到沿途如不能预设兵站,则使用骡马运输问题很大,主要是骡马饲养要求高,饲料难以解决。

从甘孜到昌都要一二十天行程,即使从江边的德格出发,也需十天左右。这样远的路程,骡马运输队要自带饲料,能驮运的其他物资就很有限了。经过调查研究,认为以牦牛作为主要运力是比较可行的办法。牦牛的主要缺点是速度慢,管理困难,但它最大的优点是以草为食,可以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不需携带饲料;而且牦牛较为便宜,完成运输任务后或在断粮时,也可宰杀充食;至于管理问题,稍加训练即可解决。早在6月间,我们便派出干部到康西北牧区的石渠县,经两个多月工作,采购牦牛6000头。德格女土司降央伯姆和玉隆大头人夏克刀登等人也各卖给我们数千头到数百头不等。合计共购得牦牛144万头。

我们将其中的9300头编为5个运输队,在战役发起后取捷径直奔昌都。其余5100头则分散给各参战部队,随军行动。为保证部队渡江,委派杨军组织从内地和当地雇请的船工在邓柯造船。仅一个多月时间,便造出可载25~30人的木船十多只。此外,参战部队还准备了一些橡皮舟和牛皮筏。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敌情是战前准备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藏军这个新对手,我们过去知之甚少。受领进藏任务、特别是进入甘孜地区之后,经过对多方搜集的资料进行研究,总的印象,藏军的素质较低,战斗力不强。历史上西藏兵民不分,遇有战事临时征集。清朝乾隆年间才决定组建正规藏军。当时规定总定额为3000人,共设“代本”6人、“如本”12人、“甲本”24人、“定本”120人;每个代本统领500人,如本统领250人,甲本统领125人,定本统领25人;以后又在定本之下设置了“居本”,统领12人。上述的各种“本”都是军官职称,以后人们逐渐也把他作为各级相应编制单位的称谓了。

到我军进军西藏时,藏军虽已扩编为十几个代本,总兵力增加较多,但代本以下的各级编制人数仍大体保持一百多年前的规模。人们习惯上把藏军的代本、如本、甲本、定本、居本比作我军的团、营、连、排、班,其实是很不确切的。一个代本的兵员定额还不如我军的一个营。至于武器装备就更无法与我军相比。他们的主要武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式步枪,另外每个甲本有一两挺老式轻机枪。

藏军缺少正规的军事训练。官兵除步兵武器射击技术较好外,其他军事技术和战术水平都很低下。藏军的高级军官大都出身贵族,不少人平时作威作福,打仗贪生怕死。藏军士兵也是世袭的,因而很多是“胡子兵”。不仅军官携带家眷,不少士兵也有妻儿随军。这是一支封闭式的地方武装。民国以来,他们除在二三十年代同川军和青海的地方武装交过手外,缺少正规作战经验。除藏军外,西藏各地还有由土司、头人掌握的土兵,其装备和战斗力更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