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解放昌都
18641100000021

第21章 以打求和(2)

24日清晨,司令部秘书率“森巴”全体官兵,在达扎路恭纪功碑前列队操演毕,边走边鸣枪示威,绕行布达拉宫,到东侧,就餐休息。“森巴”的军官们在主帐篷内享用政府赏赐的油炸面食、果品和肉食等。特别重要的一个仪式是头人和官员要向东方行三个大礼,以示向中央政府和皇帝谢恩。

在大昭寺前,一名身穿白色衣服的士兵和一名身穿黄色衣服的士兵在表演射击刺劈武艺,然后吹奏号乐,全体表演“羊肠式”等各种阵形。表演结束后,全体士兵到鲁固地方抛食驱魔的场所鸣枪示威。“森巴”还要架设大炮,上好火药和铅丸,一名木匠大师傅将炮口对准拉萨河对岸山腰上的几堆大石头,点火放炮。那几堆石头分别代表“罗刹女”和“夜叉”。

藏历正月26日,要在拉鲁庄园的草坪上进行“寨北跑马”活动。噶伦和诸位官员要在事先搭好的帐篷内,观看500名骑士跑马射击,一人跑一次,对准两个箭靶和一个枪靶放两箭和一次藏式火枪。司令部秘书记录射击情况。前藏代本宣布比赛结果,凡射中靶子者,由拉恰列空发给一条哈达。

27日,祈祷大会结束。“森巴”队伍解散,士兵们各自回家。

“森巴”这样的队伍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军队,他们只承担表演、娱乐、仪仗等任务。所以一旦发生外敌入侵便无能为力,须由中央另遣大军入藏。清乾隆以后,西藏内乱外扰加剧,清政府数次派兵进藏,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自雍正开始,开始整顿西藏地方武装。1792年战胜廓尔喀入侵后,清廷在西藏声威大振,乾隆建立了正规的西藏地方军队——加玛军。加玛是汉族的意思,加玛军也就是汉式军队。

在《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中,对西藏地方军队作出规定:

(一)、成立常设西藏地方军,兵员3000名,前藏、后藏各驻1000名,江孜500名,定日500名,每500兵员委派一个代本管理。并驻中央派遣的清军1450名,中央与西藏地方军队共同担负西藏防务。设驻藏游击都司守备官一名,统帅中央驻藏军队与西藏地方军,并由驻藏大臣直接管理指挥。

(二)、按照新的编制,西藏地方军共设六个代本。代本以下设如本,每一如本管250名兵员,如本以下设甲本,每一甲本管125名兵员。甲本以下设定本,每一定本管25名兵员。军官逐级提拔,平民、贵族一视同仁,废除平民只能升任定本的旧例,依其学识技能及战功逐级升位,不得歧视。

(三)、西藏地方军士兵每人每年发粮食2石5升,分春秋两季发给,不得短少。并由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发给免差役的执照。各代本因有达赖喇嘛拨给的庄园,无须另发薪饷。如本每年饷银36两,甲本20两,定本14两8钱。

(四)、西藏地方军装备,十分之一用火枪,十分之三用弓箭,十分之二用刀矛。武器弹药由政府每年派人前往工布及边坝制造补给。

(五)、额设西藏地方军业已议给口粮并免徭役,即与官兵无异,应经常操练,清军担任教官。驻藏大臣每年分春秋两季出巡前后藏各地,检阅军队,练习不纯熟者严加惩责,军官应分别责降示惩。

(六)、严禁清军欺凌西藏地方军及西藏地方军扰民。如内地派藏官员,或有营私舞弊欺凌西藏地方军等事,令该代本禀知驻藏大臣,随时严办。设该代本等操防怠惰,苦累番民,亦令清军将备等禀明究办。

西藏从此有了第一支常备军。它是隶属于中央政府的军事力量。其官兵制服均为清军服饰,军事训练效仿驻川清军绿兵营训练体制,教练大部分由清军中的军官担任。平日每天早晨点火炮三响,吹长号作起居信号,各分驻单位闻讯敲鼓,起床做饭。上午操练军事,傍晚集体念颂《卓玛经》三遍。

当时征兵的办法是按耕地面积“马岗”抽丁,西藏按一马岗抽一个人的办法执行。凡服兵役的差巴户,免除其他一切差役。

加玛军在拉萨北郊训练。每年,西藏地方军要在北校场全部集合,比一次武。驻藏大臣和噶伦都要亲自到场,按官职大小在观礼台就座。驻藏大臣一到,所有人都要肃立,按清朝规矩行军礼,然后才能入座,献茶,就餐,进行殷勤招待。

这一天,各位代本要穿黄缎子宫服和马褂,腰间系着缀金丝银丝镶边的罩裙,头戴顶带花翎,还有玉翠垂肩的金耳环,脚穿红色朝靴。士兵要穿紫色氆氇长袍,腰扎绸缎紫带,上罩青布马褂,下系黑绒罩裙,背上拖着一条清式长辫,头戴蒙古帽,脚穿长皮靴,武器是大刀、长矛等。

鞭炮、锣鼓和军乐响了一阵之后,操练比武开始。表演的基本是西藏地方军训练情况。先比大刀长矛,再比骑射、厮杀和箭术,再就是火炮打靶。

北校场上人欢马叫,兵士被分成两方。一方穿氆氇藏装和黑条纹白褂子,穿藏式靴子,头戴红缨帽;另一方练身穿虎斑图案的黄色衣服,头裹蓝布。双方士兵手持大刀、棒槌、长矛。鸣金击鼓时,双方拼刺对打。

操演结束后,当场给优胜者献哈达,发奖旗。

清朝平定廓尔喀以后的一个较长时期,是清王朝在西藏行使权力的鼎盛时期。加玛军的建立只是这段历史的一个缩影。此后,西藏地方军的作战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为抗击英军的两次侵略打下了基础。

1888年3月20日,英军2000人向西藏边界隆吐山西藏地方军工事发起进攻,西藏地方军以土枪、刀、矛、斧与英军激战数日,英军伤亡百余人未能占领西藏地方军阵地,于是调集重炮将西藏地方军阵地全部摧毁。西藏地方军且战且退,英军伤亡惨重,不得不停止进攻。而懦弱的清政府竟与英国侵略者妥协求和。

1903年12月,在上校荣赫鹏带领下,2000余名英印侵略军自亚东再次侵入西藏。西藏地方军集中3个代卒的兵力在谷鲁一带布防抗击,牺牲千余人,两名代本战死。1904年4月9日,西藏地方军集中4000多兵力于遮杂仓伏击英军,激战6个多小时,打死打伤敌人280余名。4月11日,英军侵入江孜,西藏地方军800余人据守乃宁寺与英军血战,歼敌120余名。5月7日,英军猛攻江孜城堡,激战3天,英军伤亡惨重,狼狈败退。英军用的是机枪、大炮、来复枪,而西藏地方军用的是大刀、长矛、火枪、土炮。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英军也用了近100天才占领江孜城堡。而今,巍巍宗山仍耸立在江孜古城,那古老的城墙即使残败了,仍如一条长龙卧在那里,透着凛然之气。宗山,曾被藏汉军民的鲜血染红。

清朝末年,英帝国主义乘清府日渐衰弱,逐步扩张在西藏的势力。1909年,清廷命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兼驻藏大臣。同时派钟颖率2000名川军入藏。十三世达赖命西藏地方军在昌都以西阻止,被击溃。1910年川军到达拉萨,达赖逃往印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驻藏川军发生内乱,达赖乘机返回拉萨。清军不战自败,被遣返内地。达赖将加玛军6个代本扩编为10个代本,设立马基康(司令部)统一指挥管理,委任达桑占堆为西藏地方军总代本。

西藏地方军的性质此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本来它采用的是清军体制,是抗击外敌、保卫国防的中国地方军队之一,且这一体制延续了几百年。英国人却对它进行了英印式的改头换面,成为与中央政府抗衡、亲帝国主义的西藏地方武装。西藏地方军改换了军装、军旗、改变训练方法。土兵的服装近似英印军人的服装,穿黄色制服、皮鞋,头戴盔帽。各代本穿灰色制服,戴制帽,上有一个金制帽徽,帽盔上缀有金顶子。训练时,将英语练兵口令译成藏语,练兵依照英军的方法,口令则使用藏语。

西藏地方军还不断送贵族子弟、下级军官去英国、印度学习,聘请英籍教练在江孜建立了一个贵族军官学校。其驻防地由南部靠近印度的江孜定日等地移向北部和东部靠近内地的黑河、工布江达、昌都一线。

1950年初,西藏地方军已扩充至17个代本,加上6个民兵代本,总兵力1.75万人。其中三分之二的兵力布防在金沙江沿岸。

金沙江如一条粗大的绳索,拴住了如一群群牛羊般的西藏地方军。

昌都战役发起前,解放军对西藏地方军已有了比较准确的了解。

这是一支离现代军队标准甚远的队伍。

西藏地方军虽已扩充为十几个代本,但代本以下的各级编制人数仍保持着100多年前的规模,其一个代本的兵员定额还不如解放军一个营。除少数几个代本的部队可着统一的服装外,其他部队着装完全是兵民不分,武器装备更无法和解放军相比。他们的主要武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式步枪,另外每个甲本有两挺老式轻机枪。其指挥机构简单,无作战地图,一切由指挥官一人决定,所以战术思想落后,战斗动作混乱,不善于组织火力,不会选择地形,构筑工事。如本以上指挥官的指挥部离火线很远,胜则争先,败则早逃。思想上靠神权统治,以念经、保护达赖等为由控制部队,战前须打卦问卜,选择吉日出战,并要烧香拜佛,求神灵保佑;战斗中,士兵不讲战略战术,身背护身符,口念咒经,乱打乱冲。部队纪律混乱,官兵聚众赌钱,酗酒殴斗。官兵年龄普遍偏大,军官最大的70岁,士兵最老的有60多岁,均携带家小,出发时拖儿带女,家属乱叫乱喊,随处生火烧茶,像一个带武装的游牧部落。

但不容忽视的是,西藏地方军体质好,熟悉地形,射击技术好,单兵作战能力强。

十八军先遣支队进驻甘孜、巴塘等金沙江以东地区后,立即对西藏地方军展开强大政治攻势,印发了大量传单和进藏公告,通过藏族各阶层进步人士,把我党的政策传达到西藏地方军内部。

先遣支队领导两次写信给昌都总管拉鲁:“希望金沙江以西全体西藏地方军官兵,不要再为帝国主义奴役西藏人民、分裂祖国统一的宣传所迷惑。”并要求藏方迅速派代表和谈。

1950年6月8日,驻扎在甘孜的吴忠和天宝收到拉鲁的一封回信。

这是一封赤裸裸的“独立表白书”。

中央同西藏地方的关系竟成为“中藏关系”,把金沙江称为“彼此边疆”,自称“西藏边使”,完全是一副两国之间的外交口气。

西藏地方军之所以如此猖狂,关键在于其背后有噶厦政府和帝国主义势力撑腰。正因为如此,劝和的格达活佛才被毒死,中央人民政府的和谈要求被置之一旁。

种种迹象表明,西藏地方当局执迷不悟,下决心和中央对抗。

在此情况下,只有采取一种办法了:以打促和,先打后和。

根据这些情况,解放军应采取何种战略战术?

西藏地方军依托金沙江,重兵布防,扼守入藏咽喉要道,以昌都为枢纽,以昌都经生达至邓柯为重点,沿国德至盐井千里金沙江西岸,分南北两线做分区配置。

据此,解放军决定采取正面进攻与千里大迂回相结合的方针,在部署上与西藏地方军针锋相对,分南北两个集团,对付西藏地方军南北两线部署,将解放军主要兵力用于西藏地方军主要防守的北线,生达邓柯地区,以精兵奔袭类乌齐、丁青,出击恩达,兜击敌人空虚的后方昌都,并抢占邦达,切断西藏地方军主要退路,制止西藏地方军西逃;主力则分路合击,割裂西藏地方军布防,协同一致地向心机动,力争在金沙江以西澜沧江以东的类乌齐、恩达地区有一个好的战役合成。

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在于利用昌都以北宽阔草原、地广人稀的条件,充分发挥突然性达到战役迂回。

只要形成包抄与囊括整个战役地幅和西藏地方军阵地的有利态势,西藏地方军在通信落后、兵力分散、道路艰险的条件下,即使发现我出现在其侧后,也无法摆脱。只要西藏地方军跑不了,战役目的即可胜利实现。因此,在战役指导上,要求部队走得快是决定性的一着。

在最糟糕的地形条件下,要走出最快的速度。这是一对难解的矛盾。

十八军的将士交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卷。

同这样的对手作战,关键在于能抓得住它,不要让它逃脱。不管它在什么地方坚守,解放军都不在乎,消灭它的办法是很多的。如果让它跑掉或溃散,我们将被迫在更深远的纵深与之作战,或分散搜剿,那不仅要付出更大代价,而且难以在中央要求的时间内完成解放全藏的任务。

解放军要伸出一个巨掌,将西藏地方军攥在手心。

昌都战役打响了。

二、千里大迂回重击“葫芦头”

慎重初战,是毛泽东的一贯作风。

从8月18日到23日6天时间中,毛泽东曾3次电询昌都战役准备情况。可见此役在他心中的分量。他指示“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他要求在西藏地方军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歼灭其全部有生力量,避免以后再与西藏地方军漫山遍野地打游击战与消耗战。

8月18日,他给西南局去电,询问有关情况:

西南局:

你们关于向昌都进军各电均悉。今年如能进到昌都当然是很好的,问题是:(一)甘孜到昌都一段很长道路是否能随军队攻进速度修筑连通车;(二)昌都能否修建机场及是否适于空投;(三)一个师进攻昌都是否够用,西藏地方军似有相当强的战斗力,必须准备打几个硬仗,这方面你们有足够估计否。我们对于以上几点尚不清楚,请分析电告为盼……

西南局贺龙、刘伯承于8月20日向毛泽东写去了昌都战役实施计划报告,逐一解答毛泽东提出的问题。其中提到,昌都之战决定使用十八军4个主力团及2个营,战斗部队共有13万人,连同指挥机构16万人,火器配备也是好的,等等。

经过一个不眠之夜的深思熟虑,8月23日,毛泽东复电,同意了昌都战役实施计划。明确提出了昌都战役要达到的目的:

西南局,并告西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