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虚拟社会管理
1877500000040

第40章 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对政府官员提供的挑战

网络的普及和运用,为政府更好的问政于民、施政于民,官员更好的履行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提供了技术条件,也对政府官员的传统思维和行政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网络上,官员无法获得像现实社会一样的优越感,更多的是要承受来自网络的压力。面对这些,积极面对、主动融入者有之;消极回避、被动接受者有之;敌视恐惧者有之,人民论坛杂志社2010年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70%的受调查者认同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高达88%的网友认为官员“网络恐惧”是“好事,说明社会进步了”。[ 《70%的受调查者认同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人民网-《人民论坛》。2010年5月6日。]“网络恐惧”症体现了官员对网络的态度,更体现了互联网对官员能力和素质带来的挑战。目前,与互联网发展对政府管理提出的要求相比,部分政府官员的能力和素质还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可以说,在网络时代,政府官员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既体现在知识水平、应对能力等方面,也体现在心态、作风等方面。

一、互联网飞速发展对政府官员网络知识提出挑战

当前,互联网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方兴未艾,社交网站、微博客、微信、米聊等新业务层出不穷并受到网民的热捧。政府官员要问政于民、问政于网,必须与时俱进,掌握必备的网络知识,成为网络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近年来我国政府官员的网络知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网络的发展速度相比还存在这明显的差距。部分干部由于年龄、知识结构等原因,对互联网这一新生事物知之甚少,很少通过上网获取信息;部分干部忙于日常事务,鲜有时间上网,即使上网也是浏览新闻,对微博等社交类工具应用甚少;部分干部则认为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而刻意回避网络。

官员网络知识的匮乏在基层党员干部中尤为突出。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基层干部(运用互联网)大多处在‘菜鸟’水平,弥补‘本领缺陷’尚需要干部与‘网’俱进。重庆市2010年的调查表明,尽管干部整体上网率已超过90%,但多属浅层单向触网状态,81%的人只是上网‘看看新闻’,不会使用Q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达42.7%,对微博等社交网站完全不了解的达81.3%。多位受访的互联网管理部门官员指出,BBS、新闻跟帖、博客、QQ群、3G、微博等被网民广泛运用,网络已进入Web2.0时代并逐渐开启Web3.0时代,但基层干部仅仅掌握了门户网站的新闻浏览和发布技巧,而对于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可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基层干部对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方面的认识普遍滞后。”[ 《基层干部多是“网络菜鸟” 对网络或恐惧或麻木》,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10月2日。]

二、网络舆情事件频发对政府官员处置应对能力提出挑战

网络时代是一个“人人都是麦克风”、“个个都是记者”的时代,它终结了过去政府“一个声音喊到底”的局面。[ 《从“一个声音喊到底”到“人人都有麦克风”》,半月谈,2011年5月12日。]网络舆论存在两个舆论场[ 两个舆论场的概念最早由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提出,一个是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人民群众议论纷纷的“口头舆论场”。],一个是新闻网站以及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在网络延伸为主的“主流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以新闻网站的跟帖、论坛、博客、微博等自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前者主要是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宣传;后者主要是网民对时事热点、社会问题、政府行为的评论,“民间舆论场”已成为网络舆情事件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民生问题多发、社会矛盾凸显并在网络热议中形成网络舆情事件。妥善处置网络舆情事件,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对各级党委政府的应急管理以及党员领导干部的应对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

近年来,随着网络舆情事件的频频爆发,各级党委政府在处置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党员干部的应对能力也有所提高。但从政府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案例来看,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时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轻视甚至无视网络民意的存在,不对外公开相关信息,澄清事实,反而逃避网络质疑;惧怕网络舆论,重封堵轻疏导,试图压制网络上不同的声音;缺乏应对技巧和能力,回应时或避重就轻、官话套话连篇,或紧张无措、不知所云,或针锋相对、雷人雷语频出。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但容易激化矛盾,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也会使党委政府以及政府官员的形象受损。

三、网络参与的平等性对政府官员的传统沟通方式提出挑战

传统社会中,官员在与群众的沟通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居高临下地向群众传递政府意志,群众是被动的接受者,表达诉求的途径较少。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沟通方式,打破了官员与群众沟通不对等的格局,政府官员在现实社会中引以为傲的行政级别、权力优势在虚拟社会中都不复存在。网络参与具有开放性、平等性的特点,党和政府可以借此传递方针政策,政府官员可以发布施政理念,普通群众更可以在评论政府的行政作为,批评官员的行为,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网络的普及是对传统沟通方式的颠覆,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切实转变观念,以开放的胸怀、平等、谦卑的姿态主动融入网络并按照网络的方式行事才能在与群众的沟通中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不过,与快速普及的互联网相比,与不断升级的民众网络参与相比,目前政府官员适应网络新型沟通方式的步伐还不够快、问题还比较多,突出表现在沟通意识欠缺和沟通能力不济两大方面。比如,部分官员缺乏平等交流的气度,重说教、轻民意,习惯于讲大道理、说大话,听不得反对声、质疑声;部分官员在网络沟通中缺乏灵活性,遇到网民的质疑时,手足无措,出现有理说不清、有理变没理的局面;部分官员虽有微博等新型沟通工具,但却无沟通之实,鲜有言论发表,也不回应网民的诉求,成为事实上的“僵尸”用户,甚至有官员把微博等沟通工具当成获取政绩的工具,片面追求“粉丝”数量;还有少数官员由于对互联网新应用的无知,将个人在现实社会的丑恶面搬上网络,成为网络笑柄并断送政治生命。

三、网络监督对政府官员作风建设提出挑战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虽然有群众监督、媒体监督以及上级部门、纪检机关监督等,但由于群众表达权的限制以及政府对媒体的高度管控,对官员的监督更多的依赖于上级部门、纪检机关。互联网的出现为群众监督官员打开了一扇窗,网络成为对政府官员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互联网不仅强化了群众监督的力度,而且扩大了对政府官员监督的范围,既有对公德的监督,也有对私德的监督。大到官员的违法乱纪、贪污腐化、重大事件的问责,小到官员的言谈举止、衣着穿戴都在网络的监督范围之内,都有可能引发网络的热议,给官员带来“麻烦”,甚至成为下台的导火索。社科院《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数据显示,2010年涉及官员舆情占到个人舆情事件总量的29%,排名第一。舆情热度靠前的60起影响较大的事件中,有22起有官员被免职的情况出现。[ 《微博已成为网络舆论中心》,《南方日报》2011年7月14日,A07版。]网络监督的力量可见一斑。

贪污受贿、违法乱纪、横行霸道、腐化堕落、生活糜烂等涉官负面事件频发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仇官”心态,加剧了社会对官员的不满和不信任,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以及政府官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面对互联网监督的挑战,党员领导干部应积极面对,主动迎接,必须高度重视自身作风建设,既要遵纪守法、廉洁从政,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又要自觉树立比以往更高的私德标准,管好自己的私生活、自己的亲属,言行举止都要经得住网络的监督和考验。而从微博调情、微博开房、官员艳照门等这些挑战公众容忍底线的涉官网络舆情事件来看,政府官员的作风建设还任重道远,与党和人民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四、互联网对政府官员的心态提出挑战

互联网是党和政府深入了解民情、体察民怨、改善民生的重要渠道,它加深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也进一步拉近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互联网对党和政府提升执政能力、更好的为人民谋福祉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互联网也颠覆了政府官员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他们无法依靠权力在网络上颐指气使、发号施令,而是必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网络舆论的各种压力,必须以开放、包容的胸怀面对网络舆论的种种指责,这对政府官员如何保持良好心态,适应网上网下双重压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政府官员对待互联网的心态折射出能力、信心、涵养、气度等素质。在面对网络压力时,有些干部调整心态、顺势而为,主动融入网络接受群众监督。但也有些干部心理失衡,甚至扭曲,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种不良心态:高高在上的心态,部分官员受传统行政思维影响,认为网络问政、网络监督仅仅是一个形式,政府行为与决策不应为网络舆论所影响,网络舆论应听命于政府,为政府服务;敌视的心态,部分官员将网络视为政府之敌,认为网络曝光政府及官员负面新闻的行为是对政府形象的伤害,因而经常采取封帖、删号等手段压制网络舆论;恐惧心态,面对网络监督,部分官员由于能力、作风等问题,噤如寒蝉,不敢作声,生怕成为网络焦点而丢掉“乌纱帽”,部分基层官员甚至将自己看成是“网络弱势群体”[ 《网络政治:县官恐被妖魔化》,《半月谈内部版》2011年第2期,];无视心态,对网络的无知导致部分官员无视网络上群众的诉求和政府负面信息,认为网络上反映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这种心态在基层党员干部中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