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不能发展人的任何潜能,反而让人不是人。现代人唯一永恒的性格特征是随机应变、见风使舵。人得以发展的只是那些最适合于被出售的特质。没有一种特定的态度占统治地位,如果说有,也就是随时准备迎合他人的期望。
——埃里希·弗洛姆
如果市场上某种东西比较畅销,它随时准备更换,比如说,营业员应该用诚实、可靠、负责这些特质来打动顾客,于是他就表现出这样的面目。至于他是否真的诚实,无关紧要,也没有人去关心,他自己也不关心,他只关心利用诚实能在人格市场上换来什么。市场性格没有任何确定的、不可改变的、具体的特质,因为任何固定的性格特质总有一天会与他人的要求相冲突,这时它便会判为无用的东西。
大多数现代人完全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一、迷失的自我
市场性格能够成为一种主要的性格特征,这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的事了。
现代市场所反映的需要往往是一种虚假需求,只是体现了人们不断变换着的追奇求新的欲望而已,人们的欲望更新的周期正越来越短,而什么样的新花样能对得上人们的口味则无法预知。比如一种相机,质量好,在生产者看来样式也好,仍有可能供大于求,于是就有可能被扔进死亡的裁判所,似乎当初就不该生产,以后当然也就不会再生产了。因此,就商品的交换价值而言,被投入市场的那一天也就是它的命运“裁决日”。
这种市场机制对现代人的性格形成发生着深刻的影响,活着就是在市场上倒卖自己。
1.接受性格:最好的是别人给予的
相信大家都读过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其中有一个人物我想大家该印象深刻吧,他就是上官金虹的随从荆无命。荆无命剑术很高,人却像一个没有七情六欲的木偶,亦步亦趋地跟随着上官金虹。
他像一根木头一样,永远都是站着,当他用剑杀人的时候,他才感觉他是他自己。当他和上官金虹走在一起的时候,他的生命好像完全融入了上官金虹的生命里,他们完全就是一个人;上官金虹迈左脚,荆无命抬右腿,他们的脚步走成了一个人的脚步,光凭脚步的声音,你听到的只是一个人在走路,他们配合得那么好,简直就是天衣无缝。
当上官金虹死去的时候,荆无命呆呆地站在上官金虹的尸体旁边,一动不动。阿飞走进屋子里的时候,甚至根本没有感觉到有他这个人存在。而他也似乎根本没有发现别人进来,他虽然就站在阿飞身旁的那张大桌子后面,却仿佛是站在另一个世界里。他眼睛虽是在瞧着上官金虹,其实却是在瞧着他自己。
如果用现代的语言来说,荆无命就是一个没有自我的机器人,也就是具有接受性格倾向的人。上官金虹的生命就是他的生命,他就是上官金虹的影子。生命若已消失,哪里还有影子?他虽然活着,却已只不过剩下一个空空的躯壳而已,正如一把无锋的剑,就算还能存在,也已失去了意义。
弗洛姆对这种性格的人曾经做了精彩的分析。他描述说,具有这种倾向的人,特别乐于被动地接受所需要的东西,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种人觉得一切好的东西都来源于外界,相信他所需要的东西,例如物品、慈爱、爱情、知识、快乐等,最好都能来自外界的给予,因为在他看来,别人的总比自己的好,“野花总比家花香”。
举一个例子来说,这种人在选择他们所爱的对象时,常常不加区分,如果有一个女子给他一个媚眼,他就会激动得一夜睡不着;如果有一个女子和他多说了几句话,他就会高兴得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因为他淹没在这样一种渴望被人爱的体验中,以至于只要有人给他以爱或似乎在爱他,他就会被“迷住”。同时,这种人对任何爱他的人突然不爱他了或对他有一点疏远,都极其敏感。只要觉得自己被爱着,就满足了。
这种人在思想方面也是一样,即使他绝顶聪明,也只不过是最佳听众。他只想听取别人的意见。如果让他发表自己的意见,他就感到无话可说,束手无策。他只是希望别人能够提供它所需要的知识,而他自己则不愿为此多费一点力气。离开了他人,眼前一片漆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事例,有一个孩子考上了大学,离开了父母。在大学里的第一天晚上,别的同学都睡了,唯独他一个人坐在床上。别的同学问他为什么不睡,他说没有人给他铺床,不知道怎么铺床垫和被子,因为在家的时候,都是母亲帮他铺床叠被子,现在就是要等母亲打电话过来告诉怎样铺床。听起来可笑,这也正好说明了这个孩子具有接受性格倾向,没有自我。
从宗教方面来说,弗洛姆指出,这些人如果是宗教信徒,他们就会有着这样一个上帝的观念,即他们无需动手,便可从上帝那里得到一切;只要上帝存在,他们就会衣食无忧,金钱美女应有尽有。如果不信宗教,就去依靠他人或某种机构,甚至总去寻找一个“有魅力的帮助人”,其实与依赖上帝没什么区别。另外,这种人通常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忠诚,这种忠诚来源于别人的提携和帮助,对帮助他的人感恩戴德,但同时他提心吊胆,害怕失去别人的恩典。
因为他们很渴望别人的帮助,想通过这种依赖来获得安全感,因而他们不得不忠诚于那些他们所依赖的人。有时帮助他们的人对他们有非分之想或者让他们干坏事,他明知不可为,偏偏又去做了,因为让他开口说个“不”字实在太难,而且很容易陷入忠诚与承诺的冲突中。因为他们对每件事或每个人都乐意说“是”而不是说“不”,结果导致判断力日渐萎缩和退化,于是更加依赖他人,在他人中寻找自我,就像《多情剑客无情剑》里的荆无命一样。
弗洛姆指出,这种人不仅依赖权威来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和帮助,而且还依赖一般人在任何方面的支持。假如有一天,当他们孤身一人相处时,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为没有别人的帮助,他们什么也干不了,更不可能事业有成了。当他们碰到一些从根本上说来,应该是由他们自己做出决定并承担责任的时候,他们便退缩了,于是去寻求帮助,搬来救兵。有时甚至很荒唐,例如,在人际关系中,当他不得不对某人做出某种判断或决定时,他竟会去向与他做出决定相关的这个人征询意见。
属于这种性格类型的人极其爱好吃喝,他们往往希望通过吃喝来消除焦虑和意志消沉,希望在醉梦中摆脱一切不顺心。弗洛姆毫不留情地讽刺说,这些人的嘴巴有着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常常张开着,似乎不断地需要别人的喂食一样。在他们的梦乡里,或者在他们的幻想中,被别人喂养象征着被爱,而挨饿则象征着挫折和失望。
总的来说,具有接受倾向性格的人,表面上看起来是乐观、友善的,对生活和他们自己的才能有一定信心,有时还会雄心勃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然而,当有一天天翻地覆,一切都改变了,外界给他提供支援和动力的源泉受到威胁,或者被切断了后,他就会感到心慌意乱,焦虑不安,甚至有时希望一死了之。他也可能热心助人,但他们主要是把为他人服务当作博得别人好感的活动。
2.剥削性格:喜欢夺人所爱
剥削性格具有和接受性格一样的基本前提,这就是说,拥有这种性格的人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于外界。他们不管想要什么,无论情感还是自身的安全感,都需要到外界去寻求,认为自己很渺小,只有拥有了某种东西的支撑,自己才是快乐和幸福的,靠自己不能创造出任何东西来的,最大的愿望就是剥夺别人,看到别人痛苦的表情,他会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喜悦和快感。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具有剥削性格的人与接受性格的人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因为具有剥削倾向的人并不期望像接受礼物一样得到别人的东西,而是通过强力或欺诈的手段,从别人的手里抢夺东西,一心想着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但是他还是不满足的。
关于剥削性格的人,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可以说是最典型的代表。老葛朗台很精于计算,能审时度势,像老虎、像巨蟒,平时不动声色,看准时机会果断迅速地扑向猎物,万无一失地把大堆金银吞进自己的钱袋。有人发革命财,有人发复辟财,而他革命财也发,复辟财也发。索缪城里没有一个人不曾尝到过他的利爪的滋味。
其中有一段关于老葛朗台的剥削性格描写:“这前额和嘴跟他一模一样!”欧也妮正说着,葡萄园主开门进来。看到丈夫两眼盯住盒子上的黄金,葛朗台太太吓得嚷道:“上帝啊!可怜可怜我们吧!”
老头儿像饿虎扑向熟睡的儿童那样朝梳妆盒扑来。“这是什么?”他一把抢走了宝盒,把它放到窗台上。“真金!是金子!”他叫出声来。“好重的金子!足有两磅。啊!啊!原来夏尔是用这个换走了你的宝贵的金币。嗯!你为什么不早说呀?这交易上算啊,乖孩子!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承认。”欧也妮手脚都在哆嗦。
老头儿想去拿把刀子撬下一块金片,他不得不把盒子放在椅子上。欧也妮连忙扑去抢,箍桶匠一直注视着女儿和盒子,伸手猛推一把,使女儿跌到母亲的床上。
弗洛姆认为,在爱情和慈爱的生活中,这种人常常采取强占和窃取的方法,热衷于从他人那里“抢走”别人所爱的人。他们认为别人的老婆最有魅力,也是他们苦苦寻觅的那种,因此为了从别人的手里抢夺过来,他费尽心思,甚至通过各种卑鄙下流的手段。他不管被他所抢夺的人是否真的很有吸引力,因为对他来讲,一个人越是被他人所眷恋和追求,对剥削倾向的人越有吸引力。具有这种剥削倾向的人不会去爱那些无人迷恋的人,他的最大的快乐在于剥夺别人的心爱之人。
另外,在思想和智慧方面的追求中,他们也具有同样的态度。这种人不会创新,没有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而是喜欢去剽窃别人的成果。他们或是以直接剽窃的形式,或者通过更加狡猾的方式,把别人的作品改头换面,改变一下用词,再用不同的表达方法替换一下,于是就大言不惭地宣称,这就是他们自己研究的新成果,然后,还到各种研讨会上加以炫耀。现在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并不令人惊讶,这样干的人常常是一些非常聪明的人,而且,好多还露了馅。我们知道,如果这些人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的才能,他们完全能真正创造出他们自己的新思想。有的人天赋很好,但缺乏创造性,就可以从这种性格倾向中得到说明。
弗洛姆说,这种人对物质方面的东西的去向,也是同出一辙。他们认为,最妙的是从别人手里抢走的东西,是那么的美,那么的惹人喜欢,总是比自己的双手劳动创造的东西好。他们利用和盘剥他们能够压榨的任何人和任何东西,只要被他看中了,绝对逃不出他的手掌。这些人的座右铭是:“抢来的果子最甜”,“别人碗里的饭最香”。极端的例子就是,一个盗窃成性的人,虽然有钱买东西,但他还是乐于享受那些偷来的东西,这个时候他根本没有负罪感。
他所喜欢的是那些能榨取油水的人,而讨厌那些油水已被榨干的人。这种人往往有一张刻薄的嘴,常常对他人评头论足。他对人的态度是既怀着敌意又想去操纵。他把每个人都当作剥削的对象,并按其可利用的价值来加以估价。他的最大满足是夺人所爱,所以他常常过高地估计别人的所有物,而低估自己的所有物。一个东西一旦成了自己的,就失去了吸引力,它的价值主要在于争夺的过程中。与接受倾向的人所具有的对生活的一定程度的信心和乐观精神相比,剥削倾向的人更多地具有猜疑、挖苦、妒忌等特征。
3.囤积性格:一毛不拔是最好的
具有接受性格和剥削性格的人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这二者都期望从外界获得一切东西,外界是他们的生命支柱;而囤积倾向的人与此有着本质区别。这种倾向的人对从外界得到所需之物缺乏信心,不相信他们有可能从外界获得任何新东西,而希望通过囤积和节约来建立自己的安全感。他们把花钱看成是一种威胁,尽情吃穿享乐则是要了他们的命。把财物积存起来是一种快乐,而眼看着自己的财物一天天地减少,他们则会痛苦得直掉眼泪,有时甚至祈祷上帝永远不要减少他们的财物。
弗洛姆指出,看起来他们似乎生活在一堵墙的包围中,他们的主要目标是以此作为牢固的阵地或仓库,尽可能多的把东西带进来,而尽可能少的带出去。
另外,他们不仅吝啬金钱和一切物品,而且也吝啬情感和思想。对他们来说,爱意味着只是一种占有,他们并不给予爱,只要占有了“被爱者”他们就以为真正得到了爱。具有囤积倾向的人对他人、甚至回忆都有一种特殊的忠诚。他们的多愁善感使过去的一切都显得极其珍贵,他们紧紧抓住过去的一切不放,沉溺于对以往情感和经验的回忆中。他们对一切都有所了解,但毫无用处,不能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通过面部表情和手势,我们也能识别这种人。他们往往嘴唇紧闭,一副固执的样子,以手势代表全部态度。接受倾向的人往往似乎是诱人的、坦率的;剥削倾向的人往往刻薄而咄咄逼人,敢做敢为;而囤积倾向的人的态度则是生硬死板的,他们似乎在强调他们与外部世界之间隔着一道墙。
弗洛姆讽刺说,这种性格的人另一个特征是学究式的有条理。囤积倾向的人对一切事物、思想、感情,就像对钱财一样,有条不紊,他的条理非常刻板,别人要是和他生活在一起不腻歪死才怪呢,整日的生活总是枯燥无味的。他不能忍受房里的东西被丢得凌乱不堪,他会自觉地去把这些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对他来说,外部世界是一个会冲破他的坚固阵地的巨大威胁,井然有序意味着一种防御,把一切东西都放置在适当的位置上,以躲避外来侵犯的危险。
强制性的清洁是他想脱离与外界联系的另一种表现,凡是在他的阵地之外的东西,都被看成是危险的、“不干净的”,必须通过清洗,以消除与他人接触时所带来的污染与不洁净。正如有些教规所规定的那样,凡是与不干净的人或物接触后必须进行洗礼,以免除外来的威胁。他们希望一切事物在适当的时间,出现在适当的位置上;与守秩序和爱干净紧密联系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恪守时间,这也是一种防御和应对外界威胁的方式,如果有一天他们的时间出错了,则意味着他们的生命就要被外界吞噬掉了。
如果一个囤积性格的人感到自己的阵地受到外部世界的威胁,他的第一反应绝对是固执的,以致像一个机器人。一个经常性的“不”字几乎成了他对付侵犯的自动屏障。如果受到逼迫,稳坐不动就是他对他人的威胁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