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哲学大师谈人生
18799200000034

第34章 无意识:沸腾的欲望之火(1)

潜意识系统的核心由本能表征性构成,它们追求释放其冲动。也就是说,潜意识是由欲望冲动构成的。当我们提及本能冲动时,真正与其意识相当并能表达其含义的就是潜意识……所以在阐释潜意识的性质时,应责无旁贷地把情绪、感情、情感等包容在内。诸如“潜意识的犯罪意识”“潜意识的焦虑”等等。

——《论潜意识》

一、人的行为受无意识支配

弗洛伊德指出,精神分析学“是一种关于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科学”。他所说的精神分析,就是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相反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从这个角度讲,无意识学说在精神分析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支撑整个弗洛伊德学说的基石和核心。

1. “斯芬克斯之谜”

弗洛伊德通过对自我的分析和对梦的解析,发现无意识不仅同歇斯底里症相联系,而且同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联。由此,从1900年《梦的解析》出版后,弗洛伊德便集中精力研究常态心理。他认真地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发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受到无意识的原始心理活动的强烈干扰。于是,他从1900年开始写作,于1904年正式出版了《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梦的解析》和《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这两本著作的完成,初步建立起了无意识学说的理论体系。

弗洛伊德曾经谈及自己的一个愿望。他说,如果在他死后,能在他的墓碑上刻下“揭开斯芬克斯之谜的人”这样一句话,他就心满意足了。事实上,弗洛伊德自己的50年的研究工作,就是走向揭开斯芬克斯之谜的路径。在西方,斯芬克斯之谜作为神话传说一直脍炙人口,世代相传。

据说在古希腊忒拜城有一个名叫斯芬克斯的怪物。传说她是一个人面狮身的女妖,她上半身是女人,长着美女的头,鹰的翅膀,下半身是狮子,尾巴是条蛇。她经常盘踞在忒拜城外,向每一个行路的人提出难解的谜语,谁要是猜不出来就被她吃掉。

有一天,有个叫俄狄浦斯的青年从远处来到这里,斯芬克斯就向他提出了这样一个谜语:“请问此为何物?早上四只脚,中午两只脚,晚上三只脚。”俄狄浦斯立即回答说:它是“人”,因为人刚生下来用两手两脚爬行,长大用两只脚走路,年老之后拄着一只拐杖就成了三只脚。斯芬克斯听到谜语被破解,就自杀了。

几千年来,斯芬克斯之谜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始终高悬在人类的头顶。在这漫长的逝去的岁月中,多少思想家曾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力图揭示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弗洛伊德所进行的终生努力探索,就是想揭开这个千古之谜。他乐观地认为,他已经揭开了历史上没有解开的“斯芬克斯之谜”。

弗洛伊德认为,以往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对于人及其心理的探索,之所以没有揭示人的自身结构的基础和实质,主要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人的规定性在于意识,在于理性,而把人归结为理性的存在,因而只触及人的心理表层;还因为他们只看到了人是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这两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没有揭示人作为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相互联系的基础。弗洛伊德认为,人是由于其原始本能不断受到压抑,才由自然存在转为社会存在的。正是这种人的自然存在本能不断受到压抑,才使得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文明的人。

这样,人把自身变成具有文明的社会存在,绝非是出于人的什么目的,而是人迫于本能的压抑而用来防卫自己的手段。按照这种解释,人之所以成为人,其最原始的基础就不是什么理性、意识,而是某种本能、无意识。

弗洛伊德说:“你想追究你自己许多显然无意的错误和疏忽吗?请走上特尔斐阿波罗神殿门的铭言(‘认识你自己’)所照耀的坦荡大道吧!”所谓“认识你自己”不过是寻找“你自己”的那个深藏心灵底层的无意识、本能。

2. 无意识:生命的源泉和动力

在研究无意识时,弗洛伊德认为,意识不外有两个来源:从感觉系统而来的外部世界的感性材料是第一方面,由精神世界的无意识通过“检查”而进入意识的则是第二方面。因此,从第二方面来说,无意识是意识的“源”,意识则是无意识的“流”。为了使无意识学说建立在可靠、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弗洛伊德研究了17世纪以来哲学、心理学、医学各学派与此有关的思想,作为无意识学说的理论来源。

在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在每个人的心灵中,隐藏着野蛮的、野兽般的因素,在酒足饭饱之后,把廉耻和伦理抛在一边,竭力追求情欲的满足,甚至那些初看起来颇具理性、老成持重和道貌岸然的人,也隐藏着某种可怕的、非法的和野蛮的情欲。

笛卡尔曾经专门研究过人内心的情欲,并尝试着对它进行分类。休谟曾经断言,理智只能是情感的奴隶。17~18世纪德国思想家莱布尼茨试图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在个性中划分出“自我”现象领域和“自我”意识领域。

按照莱布尼茨单子论哲学观点,人也是由单子构成的,被称为“精神单子”。当“精神单子”处于沉睡状态时,只具有无数的“微知觉”。这个“微知觉”其实就是属于无意识领域。康德认为,在人的心灵中可能存在着并且干扰着理性的“模糊的”观念,而理性企图把这些模糊观念置于自己影响之下,但却往往不能摆脱这些观念的影响。黑格尔在《精神哲学》中说,在无意识深处,有一个无穷无尽的形象的和意识中没有的观念的世界。他详细地考察了这种沉睡于人的深处的形象和观念加入人的生活经验,是怎样上升到意识的层面的。

与此不同的是,哲学史上有另外一种观点,它把无意识问题看作是非理性的东西。例如,叔本华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就把无意识的意志看作是万物的起因,而观念则是意志的第一事实。叔本华认为,现实客体都是由无意识的意志创造的。世界和人的真正本质是属于无意识领域的生存意志。这就表明,无意识不仅属于人的精神领域,而且也属于本体论的存在本身。他由此断言:无意识是一切事物的起始的、自然的状态,所以,它也是有些物种中作为无意识的最精华部分的意识的成长基础。

这些思想,对弗洛伊德产生了很大作用。正如弗洛伊德后来自己说的,“精神分析并不是首先迈出这一步的。要指出我们的前辈,可以指出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尤其要首推伟大的思想家叔本华,他的无意识的‘意志’相当于精神分析中的精神欲望”。

尼采得出了与叔本华基本相同的结论,他曾说:“无意识乃是一切理想境地的必要条件。”在尼采那里,人的意识是丝毫没有吸引力的,因为对于无意识来说,意识是起次要作用的。弗洛伊德曾非常认真地研究了尼采的观点,在创立精神分析学时,认真吸取并且采纳了尼采的这些思想。

弗洛伊德也认真地研究过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爱德华·哈特曼的著作。在哈特曼那里,无意识是作为人的心理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作为生命的源泉和动力而出现的”。他肯定无意识在每个人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反对把心理归结为有意识的活动,强调无意识在个性创造过程中的作用。这些后来都构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成分。哈特曼还提出了认识无意识的可能性问题,这后来也成为弗洛伊德学说的一项重要课题。

此外,当时的神经病理学及其医疗实践,也涉及到无意识问题,这可以说是无意识学说的直接思想来源。

弗洛伊德非常赞赏以前哲学、心理学和医学在无意识问题上的见解,认为它们揭示了无意识的地位、实质和根源。但在弗洛伊德以前,尽管已有了关于无意识的各种有价值的见解,但在无意识的动机、意义或研究方法等问题上,还没有一个人能提出有学术价值的、系统的观点。弗洛伊德接过前人的“接力棒”,决心把无意识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3. 无意识主导我们的精神活动

弗洛伊德在认真研究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一切精神过程实质上都是无意识的”,“有意识过程只不过是我们的全部精神活动的个别表现”。据此,他又得出结论,人的心理是由各种不同成分构成的聚集物,这些不同成分就其性质来说,不仅是有意识的,而且也包括无意识的和前意识的。

有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构成了人的全部精神生活领域的三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意识不过是整个心灵或无意识的分离的部分和外部动作,前意识是有可能通过心理检查而进入意识的那部分心理活动,换句话说,前意识是接近意识或者多少易于被意识接受的那些精神材料。而无意识则是一种被压抑的精神活动,它是不能够进入意识的。

弗洛伊德不是局限于一般地描述这三个系统,而是试图揭示这三个系统的运转机制。特别是设法揭示心理活动的无意识领域向意识领域转化的机制。

在心理结构的三个系统中,弗洛伊德最感兴趣并着力剖析的是无意识的具体内容。弗洛伊德首先确定了无意识学说的理论基础的客观依据。从理论上说,无意识学说是建立在身心平衡论的基础上的。身心平衡论是指人的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各有因果律。人的一切活动即便是自身意识不到的某些细微的动作,也都有它的对应物。这说明,任何心理活动都有其深层心理根源,而不是生理根源。

所以,心理现象只能用心理原因来分析,表层心理只能用深层心理即无意识来说明。弗洛伊德还认为,无意识学说又是以经验事实为根据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本身未曾意识到的领域,如梦、过失等现象都存在着各种未能知觉到的心理活动。即使人的有意识活动中,也常常出现一些时隐时现、模糊不清、遮盖人的真实动机的意念。这些现象构成了人的全部精神活动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活动的最主要的内容是人的本能冲动。本能就是在机体内部的刺激下,形成的有关欲望、情感、意向等。这些本能的东西,不能进入意识而被压抑在无意识领域,或者以改装的形式如梦、过失、歇斯底里等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无意识在心理结构中处于最深层的领域,是人的本能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被压抑情感、欲望的储存库。被压抑的无意识并不安分,它总是寻找机会向意识领域渗透,以求满足。

无意识较之意识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意识是无意识发泄欲望、寻找满足的替代物,它本身存在着否定、怀疑、矛盾的因素;而无意识只是寻求快乐的满足,不包含否定、怀疑、矛盾的因素;由于物质世界的持续性,作为物质的反映的意识也具有时间特性,而无意识的特性则是超时间的,它没有暂时性的排列次序,它的活动过程也不随时间流逝而改变;意识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以现实为出发点,是后天的产物,人的一切情感活动时刻受社会现实影响,因而与人类文明相联系,而无意识具有封闭性,它远离现实,只是遵循唯乐主义的原则,依靠自身力量去寻求快乐,满足欲望。

虽然弗洛伊德非常重视对无意识的研究和阐释,但并没有排斥其他的心理成分。他把意识看作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由于意识对无意识的控制,才阻止了心理深层的那些本能冲动,使人的各种活动按一定的现实规范,正常协调地进行。

这种情况同时表明,意识和无意识又时时处在激烈的冲突之中。意识常常受到无意识的干扰或冲击,同时又严格控制着无意识的胡作非为。由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对这种冲突的自动调节,才保证人的一切活动正常进行。

至于心理结构中的前意识,弗洛伊德认为,它是无意识同意识之间的过渡领域。前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别在于,前意识是现实意识不到,却有可能被回忆起来的那些心理材料,它具有动态性质;而无意识则是人意识不到的东西。前意识与意识也有区别:意识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选择,因而具有质的规定性;前意识则是接近意识的心理现象,它能较快地进入意识领域,又能迅速地退回自身的地位,所以没有质的性质,而只有量的属性。

弗洛伊德还指出,精神世界的这三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动态的心理结构。正常人的心理活动,是在这三者协调、平衡状态下进行的,这种心理结构具有常态性质。如果这三者的协调、平衡状态被打乱,那就成为非正常人的心理结构,因而具有变态性质,变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调节,最终将导致歇斯底里症状。

根据对意识的上述分析,弗洛伊德指出:第一,意识是心理结构的外表,即它是一个系统的功能,这个系统即是在空间上第一次被外部世界接触到的人的知觉系统。第二,大多数意识过程都具有暂时性,它们不久就可能成为内隐的,但又很容易再次成为有意识的。正是由于意识具有这个特点,所以它往往是不可靠的。虽然如此,意识的价值、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因为意识毕竟是人的心理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意识光芒的指导,我们将迷路于深层心理学的晦暗之中”。

二、意识只是“冰山一角”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精神分析学理论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人的精神活动由意识和无意识两大部分构成,而无意识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对心理结构的研究中,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内容做了进一步区分,把其中受反抗最强烈而很难成为意识的部分,看成无意识的本身,并将它命名为“潜意识”。

1. 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的性质,决定了它成为心理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大部分被我们称之为意识的东西长期地潜伏着,也就是说,都是潜意识的。潜意识的指示价值远比它作为一种特性更为重要,有迹象揭示了这样一个系统:它的某些构成个人行为的部分是潜意识的。它不但指一般的潜伏观念,而且还特别指那些具有一定动力性质的观念,这些观念尽管强烈而活跃,但却仍不能进入意识。

弗洛伊德非常确切地知道,它们和意识的心理过程,有着举不胜举的连接点,在一定力量的帮助下,它们可转变成意识的心理过程,或为之所替代。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除了断言心理活动本身是潜意识的之外,别无选择。潜意识并不和被压抑的东西相一致,而一切被压抑的东西都是潜意识的,这也是真实的。但不是说所有潜意识的都是被压抑的。

同样为潜意识的性质所决定,要把构成它的主要内容和成分洞察得一清二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还在提出潜意识概念之初,弗洛伊德就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艰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