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李四光的故事
18827300000033

第33章 尊重事实坚持真理

李四光的财富是什么?是大自然特有的无尽岩石。李四光的攀登之路在哪里?在欧亚大陆的奇峰峻岭上。而祖国的庐山则更是他那辉煌建树的坚固支撑点。人所共识他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恰是在已识“庐山真面目”的基础上傲然崛起的。须知,这里又包含着多么艰难、多么坎坷的过程啊!

李四光在北京大学任教初期,曾经带领学生奔赴河北省邢台地区进行野外调查。1921年春季,他们来到邢台南部的沙河县。

一天上午,大家横穿沙河盆地向东南行进。同学们有说有笑地向前走,李四光却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他发现身边的不远处。地面上突起几块孤零零的大石头,这跟小时候自己家乡私塾学堂见过的那块孤独巨石极为相似。于是,他便不走了,心想:“这里远离山区,哪里来的这儿块大石头?是洪水从太行山上冲下来的吗?不可能。即便是洪水如何汹涌,也很难把这么大的巨石冲到遥远的平原上来,那么,又该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

同学们发现自己的老师落在后面,又一个人目视着几块大石头呆呆地思索什么。出于关怀和好奇,大家也都转回脚步凑到李四光跟前。这时,李四光自言自语地说:

“不行,得到跟前看看去。”

“老师,您说看什么去?”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齐声问道。

“就是那几块石头。”李四光说着招呼同学们,“走,逐个看看去。”

他们来到每个大石头跟前。上下左右都仔细观察一番。发现这几块石头的显露状况有个共同点。即每块砾石上都有一至两个磨光面,其中各含一些隐隐约约的擦痕。特别是有块半掩半露的巨石平面上,留着3组方向不同的清晰痕迹,大家一时难解其因。想不到老师的眼光猛然一亮,兴奋地对大家说:

“冰川遗迹!第四纪冰川期的显示啊!”

“老帅,您是说咱们中同也存在第四纪冰川期?”同学们又是不约而同地齐声惊问。

“对!”李四光毫不迟疑地明确表态,“眼前就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接着李四光的话音,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可地质史上没有这方面记载呀。”

“有的正好是相反结论,认为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期。”

“现在看,这种结论也未必正确。”

“但是,这种结论出自外国权威科学家的认定呀!”

“咱们李老师不也是从国外回来的学术权威吗?”

“这……”说到这里,同学们都把目光投放在老师的脸上,当然还是要听先生的教诲。

李四光环视大家一眼,和蔼地说:

“我从国外留学回来不假,尊称学术权威实不敢当,只是愿在地质科学方面动点脑筋而已。”

“那您的意思是……”

“大胆怀疑,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李四光用这12个字概括自己的意思,接着进一步向大家解释,“我想,作一个科学家必须要有大胆怀疑的精神,没有怀疑就没有发现,就只能永远的循规蹈矩。怀疑是在发现的基础上引起的,发现便是事实;对于事实的思考就为求是,求是就为真理,对于真理就要坚持。”

“对,对!老师又给我们上了一堂哲学课!”同学们被李四光的一番解释感到头脑猛然开了窍。

这次考察是李四光建树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起点。此后,无论工作怎样繁忙,社会活动如何缠身,他都坚持不放弃这个课题。同年夏季,他又带领学生来到山西省大同市进行地质调查。这里同样使他获得新的发现。他们进入大同盆地的口泉附近,目视到这里有一条东西方向延伸的山谷,长达数公里,而谷身的横切面又呈现“u”字形。走进山谷,发现谷中散布着诸多片麻岩、玄武岩和火成岩等巨大石块。毫无疑问,这么多的巨大石块绝不是从外地搬来的,况且石块上都有明显的许多擦痕,肯定这是冰川谷,即山谷冰川经过的地方。

这一发现更加坚定了李四光的科研信心。不过,他也知道,中国有没有第四纪冰川是个重大而又敏感的课题,没有充分的根据和翔实的论证是驳不倒外国专家固有偏见的。目前,仅能就此提出探讨性意见。1922年1月,他用英文写了一篇报道,题为《华北挽近冰川作用的遗迹》,寄给英国《地质杂志》发表。他在这篇报道中指出:地质学家们根据以往的资料,一般认为,整个华北在接近地质时期是处于沙漠广布的条件下,因此自然地倾向于否定大冰川存在的可能。但是,对于这个问题,仅从理论上来争辩,是难以得出结论的。需要摆出确切的事实。最后阐明:“任何为了搞清这个问题的尝试,都必须在野外进行。”

这篇文章虽然称之为报道,实际上已经融进了李四光的学术见解,就是一篇简短的论文,而且颇具挑战性锋芒。文中虽然没有指名道姓,通称“地质学家们”,不过地质界的学者们都知道其茅头指向曾任柏林大学教授、校长和国际地理学会会长的德国学术权威李希霍芬。因为他曾先后7次来中国进行地质调查,足迹也是遍布大江南北,著有题为《中国》洋洋3卷专著,而对冰川遗迹却只字未题。但是,这洋洋3卷一直被中外学者奉为经典之作,向来是不容置疑的。现在,李四光居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这是多大的胆量和勇气!然而,当年李四光毕竟在国际地质界小有名气,人们在他与李希霍芬之间,仍旧是迷信后者的。李四光也深知这个现实,他决定先从引起国内地质界的反响作起。

当年5月,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会上以《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证据》为论题进行学术演讲,引起国内学者的共鸣,获得丁文江和翁文灏等先辈地质学家的支持。但是,出席大会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听完李四光的演讲却轻蔑地一笑,以其冷傲的态度,当着李四光的面拂袖而去。

李四光对这位傲慢的瑞典专家不以为然,他知道成见一旦占据上风,就有着强大的习惯性,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它,只能再拿证据,再进行充分论证。这以后,他一方面进行□科鉴定的研究,一方面随时调查其他地区的冰川遗迹,忙得马不停蹄。简言之,他相继到过长江流域和安徽各地。根据各地调查的实例,先后发表了《关于研究长江下游冰川问题的材料》和《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等一批有理有据的文图并茂的学术论文。而庐山的奇特发现则最后成为众所公认的事实。

那是他在庐山一度安家的时候。游客们在此观赏的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李四光和他的学生们,则是“踏遍青山觅占粹,探明庐山真面目”。他们在这个大约东西10公里,南北25公里的山区中,从西南向东北顺次观察各个时期地层的分布和各种构造穿插情况;他们又下到山麓审视东西两侧断层造成的峭壁和局部地层转动的现象;他们还辨析岩层的中间叠起、周围陷落等块垒式构造的地质成因;他们更在攀登含鄱岭探查中找寻到大小不一的许多有价值的各种风化砾石……

“冰川遗迹!”李四光再一次兴奋地高呼起来。

学生们也同时为老师的异常兴奋而震惊。大家围过来,如获珍珠一般地收集着,带回去。经过日夜不眠地反复观察、实验、分析、判断和论证,李四光拥有充分概据地认定: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为山谷冰川,也就是高山长年积雪所形成的冰床,沿着山谷缓慢下移而逐渐消融。

试问,来到中国进行地质考察的哪位外国地质专家能像李四光这样的呕心沥血?哪一位外国权威学者能像李四光这样拥抱和亲吻自己的领土?那么,不是持有如此强烈的爱国激情,不是拥有如此不屈不挠的奋进意志,不是具备如此的渊博学识与智慧,又怎么能够由现象到本质地得出如此科学的结论?

1933年11月12日,李四光在北京(1928年至1949年期间北京改称北平)举行的中国地质学会第10次年会上以《扬子江流域之第四冰川期》为题,发表长篇演说,引起全场轰动。但也毋庸讳言,仍有很多中外学者不敢对此持有赞同态度。于是,有人提议邀请国际闻名的地质专家巴尔博、德日进和诺林等和一些中国学者亲自到庐山考察。这时,李四光作为主讲人,引领中外学者观看了他们所发现的所有冰川遗迹,并且予以逐个讲解。大量中外学者均被眼前的奇特地质景观迷住了,即使那些顽固反对『{1国曾经存在第四纪冰川的洋专家们,也大都被李四光的讲解和论证而折服。但也还有个别洋人不肯服输,竟然在鸡蛋里硬要挑骨头。而诺林却把李四光拉在一旁悄悄地说:“假如这些现象是在我家乡发现的,则无疑是冰川造成的。”

一切全明白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妨碍着科学真理的探索。李四光当然感到非常气愤,但他毕竟拥有广纳百川的大度胸怀,斟此也就没有跟这种人斤斤计较。恰在这个时候,他又以慧眼在都阳湖畔发现了更加确凿的冰川证据,致使想在鸡蛋里挑骨头者也哑口无言了。这是一笔载入中国和世界地质史册的大事记,时间是1934年的春天。

此时此刻,李四光向世人豪迈地宣告:至是,中国冰川现象始得谓之确定!客之怀疑冰川现象者,至此可以涣然冰释了!

李四光胜利了!中国人胜利了!真理的光芒在人类地质画卷上映现着不可磨灭的7个大字——中国第四纪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