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李四光的故事
18827300000037

第37章 清苦旅居丰富情怀

李四光与许淑彬到达伦敦,因为未能定妥旅馆,担心马上不能够找到便宜的住处。正在为难时,一声“爸爸、妈妈”的亲切招呼,使老两口顿时感到心胸温暖。想不到女儿早在码头上迎候多时了。

这期间,女儿熙芝正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书,听说父母要来伦敦,已于伯明翰附近的斯屈列登租了一间适用的房屋。李四光和许淑彬都高兴极了,连声夸奖女儿有预见性。一家3口又在英国团圆了,有说有笑来到女儿安排的房间里。果然很好,这儿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颇具都市乡村的特色,更加有利于畅叙骨肉深情和安静修改学术论文。3口人一直在这里住了月余,临到大会开幕前夕才又迁到伦敦。

李四光是国际地质学会引人注目的中国地质学家。1933年,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16届国际地质学会上,他就以发表《东亚构造格架》的精辟论文令人赞不绝口。193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17届国际地质学会上,他又以发表《中国震旦纪冰川》的学说使人惊赞。这次盛会,他发表论文的题目是《新华夏海的起源》,照例成为大会的重要论题。不无遗憾的是,李四光在盛会上负有召集人的责任,只能亲自听取所在小组的意见,不能像其他会员那样可以间或串听另外小组的发言,多少失掉一些广泛交流的机会。

李四光是国际地质学会的名人,但是会议期间也有时陷入尴尬的境地。因为大家讨论下届地质学会召开地点时,法国和印度积极申请,理事会投票表决接受法国的申请。这时,有人特意问李四光:“中国何时邀请我们去开会呀?”李四光无法回答。发问的人们便以嘲弄的口吻接着说:“恐怕比印度要晚多了。”

堂堂的李四光面对洋专家的嘲弄,只能是默然一笑。然而,这默然一笑又意味着什么呢?莫要忘记,这时的李四光即将60岁了!自己的大半生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多灾多难大地上度过的。他用尽所有心血扑向这片大地,却偏偏做不了这片大地的主人,天理何在?

好在祖国的同仁关注他、思念他。就在他尚在海外旅居的1948年,国内同仁为纪念他的60寿辰,特编一本学术专刊,许多著名人士纷纷撰写敬佩文章。卷首尤其令人醒目,是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年高德劭的章鸿钊老先辈的“南乡一剪梅”题词墨迹影印页。全文照抄如下:

南乡一剪梅用元人调奉题中研院

仲揆先生六秩纪念增刊

地质掩蒿莱,长待先生抉剔来。

手种门墙桃李满,红也花开,白也花开。

海外且□杯,星历刚从大地回。

著述新来添几许,行遍天涯,誉满天涯。

当这本学刊邮往伦敦,呈现在李四光的面前时,一家3口人的眼眶闪烁着感激的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