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论语》
18971100000013

第13章 交际的魅力(7)

海伦,凯勒一生下来便是聋哑盲人,世上所有的不幸全都降临到她的身上,她失去了和周围人进行正常交际的能力,只有当她的触觉帮助她把手伸向别人时,她才会体验到爱人与被爱的幸福。最后,一位虔诚而伟大的教师沙利向海伦伸出了友爱之手,使这位天生不幸的女孩也成了一位快乐、幸福及成就卓越之人,并且令许多天生正常之人也无法企及。

海伦·凯勒曾经这么写道:“任何人出于她的善良的心,说一句有益的话,发出一次愉快的笑,或者为别人铲平不平的道路;这样的人就会感到他的欢欣是他自身极其亲密的部分,以致使他终生追求这种欢欣。”

曾获诺贝尔和平奖,受全世界敬仰的德兰修女,由于和英国平民王妃戴安娜的死期接近,所以有人将她们二人相提并论,但她们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类型。德兰没有戴妃的风华绝代,她个子瘦小,相貌普通;她有的,是一颗美丽的爱心。戴妃在卫生、安全的医院里和艾滋病人握手,会有记者拍下照片刊登在报纸杂志上,让人歌颂她的爱心;可德兰却不知多少次在污秽、肮脏的街道拥抱那些患皮肤病、传染病,甚至周身流脓的垂死病人,把他们带回自己的住处,照顾他们,安葬他们,让人们享受她的奉献。

许多人一谈到德兰修女,都说她是个伟大的人,和她相比,自己实在太渺小了。可德兰修女却说:“我们都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平凡的事。”

德兰修女不曾像摩西那样叫红海分开,两边立起沟垒,让以色列人从平地上走过去;她不曾用五、鱼喂饱五千人,令人跟在她后头拥护她;她不曾闹过叫天地变色的社会革命,让一个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德兰修女所做的,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事:照顾垂死的病人,为他们洗脚、抹身,当他们被别人践踏如尘的时候,还给他们做人的尊严,仅此而已。

或许,我们做人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德兰修女这样的高度,但是我们如果常存乐善好施、成人之美的好心,这个世界又会减少多少忧伤和怨叹。

经常反思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一》)

【今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考虑,尽了心没有?

交朋友,有没有不信实的地方?所传授给别人的东西,自己实践过吗?”

【评注】

谢氏曰:诸子之学,皆出于对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观于子思、孟子可见矣。惜乎其嘉言善行,不尽传于世也!其幸存而未泯者,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中国传统哲学一向强调自我反省精神,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第四》)这是说,看到别人的优点,就要设法使自己也具有同样的优点;看到别人的缺点,就要反思自己,看自己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缺点。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第一》)这也是要求我们经常反思自己,并从反思中获取前进的力量。

省是自我反省,认识自己的错误。只有懂得自我反省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才能赢得真正的朋友。反之,不懂得反省,不知道承认错误的人既无法得到他人的谅解,也无法让自己真正融入到团队之中。

在心理学上曾有个很有趣的实验,用镜子来测试动物知不知道什么叫自我。

实验者先把一面镜子放进黑猩猩笼中,十天之后,将黑猩猩麻醉,在它额头上点一个无臭无味的红点。黑猩猩醒来后,镜子还没有放进来前,它并不会用手去摸额头,但是当镜子放进笼子后,黑猩猩一看到镜子中的“倩影”,便立刻用手去摸额头,而且用力去搓,表示它知道镜中是自己,而且知道自己原来是没有红点的。

如果省略第一步,没有让黑猩猩先接触到镜子,后来它虽然看到镜中的自己头上有红点,但不会用手去摸,因没有以前的自我可作比较,就无从判断。没有比较就不会用力去把不是自己心甘情愿放上去的装饰品搓掉。

这个实验很让人震惊,当一个人不晓得自己原来是什么样时,就只好任人摆布,添多了,减少了,都不会抗争。但是一旦照过了镜子,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那么一有非自主的改变便立刻发觉,而且这个认识出现后是不可逆转的,已经知道便无法再假装不知道,他会在镜子前面一直看,所以有没有自知是非常重要的。

苏格拉底说,一个没有检视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自我反省不仅是了解自己做了什么,最重要的是透过它了解自己真正的意图。柏拉图更进一步说,反省是做人的责任。没有反省能力的人不配做人,人只有透过自我反省才能实现美德与道德的结合。

卢梭在少年时曾经将自己极不光彩的盗窃行为转嫁在一个女仆的身上,致使这位无辜的少女蒙冤受屈,成功后卢梭为这件事陷入痛苦的回忆中。他说:“在我苦恼得睡不着的时候,便看到这个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我的罪行,好像这个罪行是昨天才犯的。”

卢梭在他的名著《忏悔录》中对自己作了严肃而深刻的批判。他敢把这件丑事公诸世人,显示了他彻底反省的坦荡胸怀和不同凡响的伟大人格。

革命老前辈谢觉哉,一贯严于律己,对自己的过失毫不留情。他把忏悔自己生动地比作“三当”。自己干了错事,自己就跟自己打官司,即自己当“被告”,自己当“律师”,自己当“法官”,为的是让自己的良心受到审判。

鲁迅先生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他每天都要给自己安排一段“冥想”的时间,来自觉地反省自己。这种解剖,本身也就是一种反省。

懂得自省的人会不断提高。如果经常在反省中扪心自问: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哪些东西对自己最为重要?自己能否把每一件事做得更好?这样的心路历程将会成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审视自己的价值观、质疑自己的思路和锻炼自己的判断力的最好方法。经过这种方法的考验,一个人会变得更强大、更自信,他的人生目标也会更加明确。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过深刻自省经验的人是在潜移默化中让自己的身心接受了一次智慧与道德的洗礼——在一系列类似的洗礼之后,他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驱使他用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向成功,也可以为他带来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懂得自省的人会得到他人的信任,会赢得真正的朋友;不懂得自省、不知道承认错误的人既无法得到他人的谅解,也无法让自己真正融入团队之中。面对一个自认为一贯正确、永不犯错的人,你能够轻易相信吗?你愿意把自己的未来托付给他吗?你会结交这样的朋友吗?

当这种人犯了一次错误始终拿不出反省的诚意时,你能相信他今后不会再犯错误吗?

如果你曾经在失败面前迷失了方向,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获得继续前行的动力,建议你花一些时间,培养自省的态度和勇气,在反思中重新认识自己,在反思中寻求进步的动力。

有了错误就改正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今译】

孔子说:“有了错误不改正,这就真是错误了。”

【评注】

朱子曰:过而能改,则复于无过。惟不改,则其过遂成,而将不及改矣。

人活在世上,谁都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谁都难免有丑陋的一面,就连伟大的爱因斯坦都宣称,他的错误占90%,那么我们普通人身上的错误就更不用说了。有了错误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反省错误,改正错误。

只有认真反省加以改正,才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之所以有人拒绝反省,拒绝改错,主要是他们害怕别人因此而看轻自己,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这种想法不过是自欺欺人。

松下幸之助说:“偶尔犯了错误无可厚非,但从处理错误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清楚一个人。”老板欣赏的是那些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以补救的职员。那些一犯错误就辩解开脱的员工,只会引起老板的反感。

有一个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工程师,有学识,有经验,但犯错误后总是自我辩解。他应聘到一家工厂时,厂长对他很信赖,事事让他放手去干。结果,却发生了多次失败,每次失败都是他的错,可他都有一条或数条理由为自己辩解,说得头头是道。因为厂长不懂技术,常被他驳得无言以对,理屈词穷。厂长看到他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推脱责任,心里很恼火,只好让他卷铺盖走人。

能坦诚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再拿出足够的勇气去承认它,面对它,不仅能弥补错误所带来的不良结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谨慎行事,而且别人也会很痛快地原谅你的错误。

在犯了错误之后,绝对不要采取下面的行动:1.撒谎否认。

说谎的人总说:“我没做那件事”,或者“不,不,那不是我干的”,或者“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还有“我发誓”等之类的话。还有一类人犯了错误后,习惯于说:“噢,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情况会好起来的。”或者“出错了吗?哪里出错了?”

或:“不要着急,事情会如你所愿的。”

2.指责别人。

这种人犯错后会说:“这是你的错,不是我的错。”他们也会说:“我的雇员对我不忠实。”“他们说得不清楚。”“这是老板的错。”等等。还有些人会说:“如果再给我点时间的话,我会做好的。”或者“人人都这样,我为何不可。”

3.半途而废。

这种人经常说:“我早就告诉过你那样做不管用!”“这件事太难了,不值得我投入这么多的精力,还是换个简单一点的吧。”“瞧,我都做了些什么啊?我不想自找麻烦了。”

当我们犯了错时,如果我们对自己诚实,就要迅速而诚恳地承认。

这样不但能产生惊人的效果,而且比为自己争辩好得多。

孔子说:“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第七》)一个人所犯的错误首先会被别人看到,而且在别人眼中,问题会显得更加客观和透彻,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己见只会给别人留下不自觉,太清高,太爱面子的糟糕印象,这不但有损自己声誉,也会伤害那些原本打算善意劝谏的师友。为了小小的面子问题而不愿承认错误,不愿改进自己,是一种愚蠢的做法,所以孔子对不愿改错行为引发的后果十分担心忧虑。

我们要做的是避免错误的发生,而不是在错误发生后竭力遮掩。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交。”(《论语·子张第十七》)许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原本只犯了一个小错误,但就是不愿意承认,以致不得不用各种手段遮掩和粉饰错误。就像子夏说的,结果一错再错,小错误演变成大灾难,落得个无法收拾的残局。

三国时,袁绍有一次决定出兵攻击曹操,谋士田丰认为时机不成熟,劝他不要出兵。但是,袁绍刚愎自用,不听良言,一怒之下把田丰关进牢房。在战争进行中,他又因谋士沮授的建议不合己意,也将他拘押起来。袁绍战败后,沮授不愿投降曹操,在逃跑中被曹军射杀身亡。当袁绍失败的消息传到后方时,狱吏告诉田丰,说:“主公由于不听先生之劝,结果打了败仗,证明先生的意见是正确的,这下您可以出狱了。”田丰听了这个消息后却说:“我的死期到了。”狱吏不明究竟,田丰向他解释道:“主公如果打了胜仗,还可能借机赦免我;如果打败仗,他会觉得无脸见我,羞愧之下,肯定会拿我出气。”果然不出田丰所料,袁绍一回到驻地邺城,在别人的挑拨下,就气急败坏地下令把田丰杀了。田丰死后,闻者皆为之叹息。

失败后不是勇于检讨失误,承担责任,总结经验教训,而是杀害有谋之士,袁绍如此执迷不悟,那是注定要失败的。

给自己立个规矩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文】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第七》)

【译文】

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浮云一样虚缈啊。

【评注】

朱子曰:圣人之心,浑然天理。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程子曰:不义之富贵,视之轻如浮云也。

我们常说,做人需要一些浩然正气,有了它就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人品就能更加清高。清高不是对人,而是对物,对物多一分清高,做人就少一分俗气。孔子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第七》)孔子说他自己对财富的取得如果是合乎义理道德的,即便是替人执鞭、看门的下等差事,也愿意去做。如果是以不合道义的手段而轻易取得的,宁愿舍弃它,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而无义,不如安于贫穷。予取与求,当以道义为先。无义,虽得之何益?守道,虽不取何惜?天下事有可为、不可为之分,人生也会遇到不知如何抉择而处于两难之间的时候。这时,就看你自己的了。

父母吵架时,儿女到底应帮谁?当婆媳不合的时候,为人子、为人夫者又应该站在谁的立场说话?母亲与太太同时掉落水里,不知所措的,应该先救谁呢?

历史上,许多皇朝为了保全国家安危而实行和亲政策,身负使命的公主,也常在“忠孝不能两全”的两难之间挣扎。

例如唐朝的文成公主下嫁吐鲁番松赞干布,她历经千辛万苦才将唐朝的文化传入西藏,为后人所景仰。然而当初在她只身远赴异地,不久又传来母亲病危的讯息,更加勾起她的思乡之情的时候,她面对的一方面是父母的亲情呼唤,一方面却又身负国家交托的责任,她到底是该回,还是该留?真是两难之间,难以取舍!

又如《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了缓和葛尔丹的关系,将和硕公主下嫁。临别前,稚幼的公主对着孝庄太后说道:“假以时日,当父皇与夫君干戈相向时,我该帮谁呢?”面对如此两难的问题,孝庄太后也不知如何回答,只有淡淡地说:“一切看你自己。”

人的一生并不是什么事都能由自己去决定,痛苦和不幸谁都不想要,但有时往往却接踵而至。祸不单行的日子,你只有用好的心态去处理它,而不应该计较它,在乎它。没有选择时,做心灵的主人,努力把心态调整好,也许是最佳的选择。

有一个故事说:

一个迟暮之年的富翁,在冬日的暖阳中到海边散步时看到一个渔夫在晒太阳,就问道:“你为什么不打鱼呢?”

“打鱼干什么?”渔夫反问。

“挣钱买大渔船呀!”

“买大渔船干什么?”

“打很多鱼,你就会成为富翁了。”

“成了富翁又怎么样?”

“你就不用打鱼了,可以幸福自在地晒太阳啦。”

“我不正在晒太阳嘛!”

幸福是一种感受,你感觉到了,便是拥有。幸福与金钱、权力、地位不一定成正比。富翁不见得就比晒太阳的渔夫更幸福,捡破烂的与大明星完全可以拥有一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