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古代书院
18976900000021

第21章 附录

在介绍了各个朝代的著名书院之后,为了加强青少年对书院的进一步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辑各地小有名气的部分书院作为附录。

一、北京

莲池书院因莲花池得名,古莲池起初名为雪香园,是元代汝南王张柔所建,明代以后的志书把它随俗称为“莲花池”。“莲叶托桃”是园中亭顶独特而又自然的样式,绿色翻卷的大莲叶中间托着一只大红桃,传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慈禧太后曾扮成村妇连夜出逃。有一位老工匠,便在莲池设计了“莲叶托桃”的亭顶造型,暗含“连夜脱逃”之意,揭露了慈禧太后丧权辱国的丑行。慈禧太后回京路过保定,看到了“莲叶托桃”当即恼羞成怒,传旨杀了这位老匠人。

清雍正年间,兴建了直隶省的最高学府———莲池书院,书院院长多为学识渊博之士,如章学诚、吴汝纶等,书院开设外文学堂,招收外籍留学生,聘请外籍教师,使学院名誉四方,吸引了大批学生前来求学,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1952年11月22日,毛泽东主席曾游莲池说:“莲池之所以有名,关键是莲池书院有名,莲池书院在清末可称为全国书院之冠”。

二、福建

1、海滨书院坐落于“笏山”西南麓,是当地十八个姓氏的家族集 资筹建的。海滨书院自创建以来,曾历经两次大规模整修,一次为清咸丰年间,另一次是光绪年间。这座书院堂内供奉文化圣人孔子及理学大师朱熹先生,当时尊孔思想极其浓厚,写有字迹的纸张不可随意丢弃,需放进“字纸炉”内烧毁。清末时期,废科举,兴学堂,曾经兴旺的海滨书院逐渐走向衰亡。民国期间,地方政府设址于书院内。相传,1934年,笏石地区两股土匪相斗,一匪藏于“朱子殿”内,另一股匪帮攻打不进,就用火焚烧,最终导致书院的大门被烧坏。

2、兴安书院创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最初是林鸣盛捐资在“兴安里”所建的“明宗书院”。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官办的“正音书院”曾一度附设在“明宗书院”内,到了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明宗书院”正式改名为“兴安书院”。在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兴安书院”的办学成绩名扬海内外。

3、致用书院最初是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闽巡抚王凯泰重新修葺旧西湖书院设立的一所“致用堂”, 第二年,改为致用书院,兼取“学以致用”和“通经致用”之义。光绪年间书院移他处,依山而建。这所书院从创立到停办,山长只有3人,但是培养了很多人才。

4、吴航书院可以称得上是长乐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最负盛名的书院。长乐自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建学,据记载,最早的书院是兰田书院与达泉书院,开创于南宋绍兴年间。在县城的主要有南山书院(明弘治间辟)与吴航书院。后来长乐读书的学子越来越多,并且南山书院狭窄而破旧,乾隆二十六年,筑成吴航书院,吴航书院盛极一时。

5、兴贤书院,据传创建于南宋时期,朱熹当年还曾在该书院讲学授业。“兴贤”,就是兴贤育秀的意思。后书院于元初毁于兵燹。清光绪进行重建之后,规模宏大。

6、和平书院是黄峭始创于后唐的黄氏宗族自办学堂,专供家族子弟上学,是宗族办学的先例。和平书院的大门设计得像一顶官帽,反映了古代“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自宋以后,和平书院逐渐成为一所地方性学校,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杨时等人都曾到和平书院讲学过。福建和平古镇曾出过130多个进士,被誉为“进士之乡”,这与和平书院的教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7、濂江书院始建于宋朝,是福州唯一一所保存良好的古书院,濂江书院有近千年的历史,朱熹及其弟子均在廉江书院的“文昌阁”讲学。“文昌阁”前有一处平台,其正面和背面分别刻有“文 光射斗”和“濂水龙腾”八个楷书大字,书法苍劲、刻工精致,展现了当年学院欣欣向荣的景象。

8、郑氏养蒙书院始建于南宋年间,之后,屡次修葺,该书院面积约有300平方米,屋顶上建有龙凤阁,设有中门,正月初一、二、三日三天大年,清明节还有朝廷文武百官回乡朝拜去世的先贤时都要放三声大炮,打开中门迎接。

三、河南

1、颍川书院在三国时期是最著名的书院,位于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曾经有郭嘉、荀彧、荀攸、戏志才等众多的名士从这里走出。颍川郡是大禹的故乡,并且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

2、洛学书院,是清代河南睢州著名的书院,雍正年间,由睢州知州刘蓟植创建,后被水淹没。后来,洛学书院与睢州州署并于袁可立故宅,著名的“石仙堂”成为洛学书院讲学的场所,一时间学子云集。

3、伊川书院,原名伊皋书院,位于今天的河南洛阳。宋时期,文彦博将鸣皋镇的一处庄园赠给程顾,作为他其著书讲学的场所,匾题“伊皋书院”,程颐曾在此讲学20多年。靖康年间,因金兵南下书院被毁。后元、明、清,几经重建重修。

4、花洲书院始建于宋代庆历年间(公元1045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 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范仲淹被贬谪邓州,他为振兴学风创办花洲书院,同时借闲暇时间到书院执经讲学、授业解惑。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范仲淹于花洲书院的春风堂前,挥笔写下著名的《岳阳楼记》,花洲书院也因为范仲淹和《岳阳楼记》而成为天下文人雅士凭吊景仰的一处文化圣地。

四、湖北

1、沧浪书院位于湖北省武穴市大别山下,兴建于唐代,并于清朝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复兴。清代魏洪宾为沧浪书院题联:“灵山积翠浮书幌;梅浦清流入砚池”。近年彭达先生个人捐赠资金千万元,在大别山老区创建零收费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校,就沿用了“沧浪书院”的名称。

五、湖南

1、东山书院始建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迄今已达百年,起初被称作东山精舍,1900年改为东山书院。1905年,东山书院改为湘乡县公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这是人才荟萃的一个时期,毛泽东曾经就读于此。虽然书院历尽百年沧桑,但在东山人的努力下,其仍保存完好。

2、三潭书院位于湖南省凤凰县,属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书院建筑,清朝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由苗族乡绅捐银筹建,两年之后落成,起初命名为“新吾”。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捐银乡绅之一吴自发回乡探亲,见山下有三个碧潭,便为其更名为“三潭书院“。百余年来,三潭书院培育了众多人才,同时书院是研究湘西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历程和少数民族建筑的重要史料之一。

3、观澜书院创建于南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是当地曹氏之家族书院。创立者为曹行锡,他为教育曹氏后代创立了家族书院。观澜书院以儒学为宗,崇儒重道,主张以礼教民,重视伦理,极力维护家族的法纪,具有典型的家族书院的特征。元朝左元龙在重修的观澜书院作记时,高度赞扬了曹氏建院之举。书院到了清朝时仍颇有名气,张之洞曾经为书院题联:“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移其行;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

4、城南书院原是南宋大儒张拭的父亲张浚的居所,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张栻开始在这里授业解惑,朱熹也曾在此讲学论道。盛极一时的城南书院在元代废为僧寺。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巡抚左杏庄按照城南书院的原貌进行大规模复建,历经两年落成。道光皇帝亲自书写“丽泽风光”四字的匾额榜挂于讲堂,城南书院再次成为湖南的最大书院之一。

5、恭城书院位于通道县罗蒙山下,始建于1105年,原名“罗蒙书院”,后被大火烧毁。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罗蒙书院”在旧址重建,并更名为“恭城书院”,这座经历了200多年风雨的古书院成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侗族书院。书院建筑完整而有序,由门楼、斋舍、讲堂、通廊4个部分组成。

6、渌江书院始建于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渌江书院是当地办学最长、影响最广的书院。渌江书院起初是学宫,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被正式命名为渌江书院。渌江书院前有千年古樟,古樟下还刻有王守仁的诗。

7、渔浦书院建于清光绪初年,当地名儒以及乡绅慷慨出资建成,但是中途资金短缺,差点半途而废。当时有个富裕的乡绅李长青摆酒宴客,酒过三巡之后,李长春慨然出资百万,而李长青以前有吝啬的名声人们都感到非常羞耻,奋勇捐钱,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书院终于落成。渔浦书院建成之后与娄江书院、娄东书院、两溪书院共称慈邑四大书院,一时学子纷至,自此后人才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