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宫秘史
19291700000017

第17章 天生我材必有用——王爷朝臣篇(4)

就这样,在张鹏和杨碹的组织和牵头下,十三道掌道御史准备联合上书,状告曹吉祥、石亨的不法之事。在他们上书的前一天,给事中王铉将这个消息泄露给了石亨。石亨和曹吉祥马上展开了行动,他们到景帝那里哭诉,说御史张鹏因为自己杀了宦官张永的从子,所以准备联合他人结成党羽对他进行陷害,实际上是想为张永报仇。

第二天,御史们将弹劾石亨和曹吉祥的奏章递上去后,景帝看后勃然大怒,下令立即将张鹏和杨碹逮捕。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皇帝最忌讳大臣结党,这将直接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也正因为这一点,石、曹二人的诬陷才得以奏效。

而此时,景帝一气之下将杨碹、张鹏等人下了大狱,最后判处张鹏和杨碹死罪,其他的人全部戍边。曹吉祥和石亨为显示他们的宽厚和仁爱,又反过来在皇帝面前替他们求情,景帝让他们之中年纪在30以内的留下,其他的全部调往外地。当时有人说,景帝改变主意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当杨碹等人下狱后,一天突然刮起了大风,随后雷电交加,冰雹从天而降。在这场异常天气中,曹吉祥和石亨家各有一棵大树被雷击倒。有人将这个归因为因果报应。

有人就此上奏,说这是上天的预示,肯定曹、石二人有问题。这些人的外调实际上是贬斥,将他们放到一些环境比较恶劣的地方去任职。在杨碹和张鹏外调的途中,有人给他们传话说,只要他们向曹、石二人认个错,他们就可以官复原位,但是他们没有低头,径直向南部边疆地区去了。

杨碹在宪宗即位后官复原职,后来又升迁为浙江道副使。在这里他尽忠职守,为百姓谋利,不断兴修水利。在当副使的十多年间,他改善了西湖水的灌溉能力,使之能为百姓所用,最后病死在了职位上。

杨源是杨碹的儿子。杨源自幼学习天文,后被授五官监候。正德元年(1506年),刘瑾等八虎引诱皇上沉迷于女色和享乐之中,不务正业。为了使皇上远离刘瑾等宦官,重新亲理朝政,杨源援引天象的变化,屡次上疏武宗,进行劝谏。

一年八月初,天象有所变化。大角及心宿中星动摇不止。于是杨源借此进言说:“大角,是天王之座,心宿中星,是天王正位,这两颗都应该安静才是。如今动摇了,预示不好。”并说:“书上解释为人主不安,国有忧。”他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是在劝谏武宗不要四处巡游,要以国事为重,可见,他也是位难得的忠臣。

不久后,北斗第二第三第四星,不如往常那么亮。这原本是正常的天象变化,为了劝告武宗远离小人,以国家大事为重,杨源又上书说:“北斗七星中,第二颗是后妃之象,后妃不得其宠则不明。”这是在说武宗不应建立豹房而冷落皇后和贵妃;“第三颗主百姓,百姓得不到爱护则不明。”这是在说武宗的荒淫无度弄得民不聊生,官吏的剥削勒索更是使百姓无法生存,做皇帝就应该爱护自己的百姓;“第四颗主皇权,皇帝不能完全掌权就会不明。”这是在提醒武宗,刘瑾等宦官专权已经影响到了皇帝的权威。其实,杨源这么说也是为了国家社稷着想。

但是,杨源的上书使刘瑾等人对他怀恨在心,尽管这样杨源并没有畏惧刘瑾等人的权势,继续向武宗进言。十月的时候,时常会出现大雾,杨源又借此上书说:“这是一种邪气,说明现在小人专权,皇上应该谨防被这些人所欺蒙。”这次进言终于使刘瑾等人再也无法容忍了,他们假借皇帝的旨意,将他廷杖了三十,以示惩戒。希望吓吓杨源,让他以后少在皇帝面前“胡言乱语”。

而杨源依然没有屈服于这种威胁,随后又进行了多次进言,最后被刘瑾等人假传皇上的旨意廷杖了六十,发配到了边疆,此后不幸死在了戍边的路上,死时极为凄凉,他的妻子只能就地拿些芦苇把他盖上。又一代忠臣就这么凄苦地死去了。

虽然,杨氏父子最后都没有以非常好的结局收场,但是他们的忠谏因此而名传天下,为当时士大夫留下了做官的好榜样。他们的功德也为时人所传诵。

嘉靖为何不杀抬棺上疏的海瑞

海瑞是我国明代政治家,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他敢于直言进谏,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有“明朝第一清官”的美誉,被老百姓尊敬地称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传至今。

正德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14年1月22日),海瑞出生于海南。他的祖父曾经当过知县,伯父做过监察御史。海瑞的父亲海瀚是正德年间的廪生,读书能明大义,安贫乐道。母亲谢氏粗识史书,持家有方。海瑞4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从此家道中落。

海瑞童年时期的生活并不殷实,父亲不幸病逝后,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异常清苦。母亲很刚强,当时年仅28岁,坚持不改嫁、不求人,自己抚养海瑞长大成人。海瑞非常孝敬母亲,做官遇到难题时也常向母亲请教。在母亲的亲自督导下,海瑞自幼即诵读《大学》、《中庸》等书,加上母亲为他所请的良师指点及严格要求,海瑞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使海瑞很早就有了报国爱民的思想。

海瑞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中了举人,被派往福建南平任县学教谕。他和另两个训导迎接提学御史时唯他居中不跪,被传为美谈。他说这是学校,不是衙门,不应跪接,得到了“笔架博士”的美名。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二月,海瑞进京参加会试,结果是榜上无名。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二月,海瑞第二次公车北上,还是名落孙山。

海瑞当了淳安知县后,抱着“知县知一县之事。一民不安其生,一事不得其理,皆知县之责”、“浮沉取名,窃取官爵,非知县也”的决心,对淳安进行了大规模治理。他首先惩治那里的不法之徒。

那时的县官很多都是贪赃枉法之徒,审判案件时,只要谁贿赂的钱财多,谁就有理,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自从海瑞来到淳安,把过去的积压案件都查得清清楚楚,老百姓都说淳安来了个“海青天”。

此外,在知县任上,海瑞的生活极为简朴,完全不同于当时官场上铺张浪费的官员。明朝的俸禄在历代各朝中算是比较低的,官员们因为俸禄远远不够支付日常用度,想方设法从百姓身上捞取钱财。海瑞却坚决不多取一分一毫,而是安于贫寒。他从来不接受别人的礼物,也从未置过一亩土地。身为县太爷,仍旧身穿着青衫布袍,吃的也是粗茶淡饭,甚至家里吃的蔬菜都是自家仆人种的。有一年他的母亲过生日,家里没钱了,就向朋友借了些钱,到市场买了二斤肉,别的就什么都没有了。

海瑞痛恨恶霸豪强,同情人民疾苦,勇于向那些剥夺农民土地的土豪劣绅进行斗争。当时的浙江总督胡宗宪,是海瑞的顶头上司,一向对海瑞不错,经常当众称赞他。胡宗宪本人却行为不端,借着有当朝宰相严嵩做靠山,鱼肉百姓,敲诈勒索,做尽了坏事。他的儿子也不是什么好人,平日只知道为非作歹,寻欢作乐。

有一次,胡宗宪的儿子带着一帮人路过淳安,住在县衙的官驿里。他料想海瑞一定会花费大笔金钱,费尽心力地招待他。可是海瑞刚刚来到淳安时就立下规矩,不管是哪里来的达官贵人,一律不准搞特殊招待。胡宗宪的儿子正等待县太爷来款待他呢,谁知驿差端上来的竟然是普通饭菜,县太爷也没有出面,顿时恼羞成怒,一下子就把饭菜给掀了,命令随从把送饭的差役绑起来毒打了一顿。

听到官差的报告,海瑞想了好一会儿,终于想出一个对付胡公子的办法。他镇定地对差役说:“总督一向为政清廉,吩咐各县招待过往官吏不得铺张浪费。现在来的这个人要吃要喝,态度蛮横,一定是个冒牌货。我可不能让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无赖坏了大人的清誉,一定得重重惩办这个奸徒。”

海瑞立刻带着差役赶到驿馆,把胡宗宪的儿子和他的随从统统抓了起来,带回县衙审讯。任凭胡公子如何张牙舞爪、暴跳如雷,海瑞一口咬定他是假冒公子,将他行囊里的银子全部搜出来充公,又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才撵出县境。等胡公子回到杭州向父亲哭诉的时候,海瑞的报告也已经送到巡抚衙门,说有人冒充公子,还非法吊打驿差。胡宗宪一听,明知道自己的儿子吃了大亏,又怕这件事传扬出去会失了自己的体面,只好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了。

过了不久,京城里的一位御史来到浙江视察。这位御史也是靠着严嵩的势力,一路上到处敲诈勒索,闹得地方官吏都怕他到来。这位御史却又偏要装出一副清廉的样子,预先通知各地官员,说是接待不准铺张浪费。海瑞也接到了这位御史的通知,他看透了御史虚伪丑恶的嘴脸,立即提笔写了一封信给御史说:“接到大人的通知,要求我们招待从简。可是大人在各地都是大摆宴席,享用山珍海味,我们实在难以适从。如果按照您的通知办,就怕怠慢了您;如果像别的地方一样办,又怕违背了大人的一番心意。请大人明示,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呢?”

御史看了这封信,气得七窍生烟。他一向听说海瑞刚直,不畏权贵,又听说胡宗宪的儿子最近刚刚吃了大亏,就改变主意,不去淳安了。回到京城以后,这位御史怀恨海瑞,指使手下编造罪名,弹劾海瑞,尽管海瑞的政绩很好,还是被降为兴国知县。海瑞在兴国任知县一年有余,后来很快因功被荐,应召入京。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海瑞任户部主事时,看到边境不宁,嘉靖皇帝崇信道教,一意修仙,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刚愎自用,喜欢阿谀逢迎,拒绝廷臣劝谏,以致国事日非,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皇帝还大建宫观寺院,修道炼丹,一心只想成仙,不顾百姓死活。

于是海瑞为民请命,写了一道《治安疏》上奏嘉靖皇帝。在这份奏疏中海瑞直言指斥皇帝昏庸无道,要求皇帝整治朝纲,被后人称为《直言天下第一疏》。此疏一出,震惊朝野,极大地触怒了嘉靖皇帝。

但是海瑞在上这份奏疏之前就知道一定会触怒嘉靖,弄不好要掉脑袋,早早就买好了棺材,告别妻子儿女,遣散僮仆,并托人一旦出事就帮他料理后事,然后从容赴朝。海瑞的奏疏处处击中嘉靖皇帝的痛处,虚伪的嘉靖顿时大怒,将奏疏扔出好远,命令锦衣卫赶快把海瑞抓起来,不要让他逃跑了,最终以“骂主毁君,悖道不臣”之罪,下旨将海瑞捕入狱中,打了六十大板,又转到刑部大牢等待处置。

结果嘉靖皇帝当年就死了,隆庆皇帝即位以后大赦天下,海瑞获释并复官为户部主事,后来被任命为应天府巡抚。他仍然打击豪强,爱民如子,大力减轻人民负担,还亲自带领百姓修筑了吴淞江水利工程,为民造福。

海瑞一生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据说在他临死的前三天,发现兵部送给他应得的柴火钱多了七两银子,还立即让人送回去。他死后,同僚们在清点他的遗物时,发现全部家财只有当月应得的一点薪俸,连办丧事也是同事们凑钱办的。当装着海瑞灵柩的船在江上行驶时,两岸的百姓都自动穿孝来哭送他,送行的队伍长达百里。一直到今天,海瑞在人民心目中仍然是清正廉明的象征。

袁崇焕为何要杀毛文龙

毛文龙是明朝著名的武将。他年轻时穷困潦倒,学麻衣相术,以替人测字看相谋生,后浪迹江湖,来到山海关外边塞,度过二十多年的军中生活。

毛文龙于天启元年(1621年)被友人引荐给辽东巡抚,成为标下游击。后金(清)攻陷辽阳,他从海道遁回,乘虚占据鸭绿江边的镇江堡小岛,升任副总兵,随后晋升为总兵。皮岛也称东江,地理位置居于辽东、朝鲜、山东登莱二州的中间,号称孔道。

在后金窥视辽东的形势下,这个地区对于明朝极具战略价值。毛文龙登岛后,披荆斩棘,筹备器用,召集流民,通行商贾,南货绸布,北货参貂,挂号抽税,不到几年,皮岛就称为东江雄镇。

天启三年(1623年),毛文龙率部将张盘等攻下金州,命张盘驻守金州,自己仍退回皮岛,互为掎角之势。由于此战告捷,朝廷晋升毛文龙为左都督挂将军印,确认并扩大他总镇皮岛的军事权。当时朝廷上下都以为毛文龙在海外有牵制努尔哈赤军队的功劳,天启皇帝在谕旨中多次称赞他。

崇祯皇帝即位后,因毛文龙的独特地位与作用,继承天启对他的优容方针。朝廷中有一些大臣认为毛文龙拥兵跋扈,千方百计对他加以掣肘。毛文龙对于自己势处孤立,动遭掣肘,向皇帝表示不满,崇祯皇帝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劝慰他。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崇祯并不赞成对毛文龙进行压制,而主张对远在海外孤军奋战的毛文龙采取特殊政策,以激励其奋勇报国之心,在这一点上崇祯的想法还是正确的。

可是,崇祯元年(1628年)新任督师蓟辽兼登莱天津军务的袁崇焕却不这样看问题。袁崇焕以钦差大臣出镇行边督师,毛文龙毫无疑问在他的节制之下。他早就听说毛文龙在海外多年,势如割据,不受节制。在离京前,他与内阁辅臣钱龙锡谈到平定辽东事宜时,明确主张“先从东江做起”,所采取的基本态度是: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

所以,袁崇焕首先在经济来源上卡住毛文龙,迫使他就范。这一举措不仅控制了毛文龙粮饷装备的供给渠道,而且切断了海上贸易的命脉,给了毛文龙致命一击。为此,毛文龙向皇帝申诉。崇祯皇帝对此没有表态,因为他有他的难处。当他任命袁崇焕为督师时,已经授予他尚方宝剑,可以全权处置蓟辽及登莱天津一切事宜,当然包括东江在内。

当时,毛文龙见皇上没有表态,于是就再上一疏,倾诉他孤撑海外的苦衷。毛文龙似乎已经预感到将要发生的祸变,对皇上说:“诸臣独计除臣,不计除奴,轻江山而快私忿,操戈矛于同室。”这其实也是他对袁崇焕此番督师的总体评价。

崇祯皇帝没有办法,从中只好充当和事佬,因为他已经承诺只要袁崇焕实现“五年复辽”的大计,一切可以便宜从事,朝廷不加掣肘。他只得淡淡地答复毛文龙,军中一切事宜,当从长商榷。这位明朝的末代皇帝无论如何没有料到,时隔不久毛文龙就身首异处,再也无法“从长商榷”了。事情又是怎样的呢?

因为,当时的袁崇焕要杀毛文龙早已成为定局,他先前所说“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前半句不过是一个幌子,他曾在皇帝面前夸下五年复辽的海口,手持尚方宝剑,统揽辽东军事大权,不能容忍出现那种“经抚不利”的互相掣肘现象。他要求朝廷撤销辽东巡抚与登莱巡抚两个建制,对于一向不听节制的毛文龙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任其所为。

但是,毛文龙不仅有一支独立的武装,而且深受皇帝信赖,除了用尚方宝剑先斩后奏,别无他法。进士出身的袁崇焕毕竟比行伍出身的毛文龙工于心计,督师的官衔和权力也使他处于主动地位,对付毛文龙可是绰绰有余。

此后,袁崇焕用计谋逮捕了毛文龙,当众宣布毛文龙十二条当斩的罪刑,将毛文龙斩于帐前。威震辽东的总兵没有死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手下,而死在督师钦差的尚方宝剑之下,对于毛文龙而言是悲剧性的结局,对于袁崇焕而言是悲剧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