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细说中国园林
19532800000016

第16章 北方园林(2)

晋祠的总体布局并没有严格的对称布局,但也大体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群,这一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二是位于中轴线建筑北面的唐叔虞祠、吴天神祠和文昌宫。三是位于中轴线建筑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组成了一个综合建筑群。东西一条主线上的建筑,配合上南、北两组建筑,虽然规划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集中在一起时,却并不杂乱无章,而是布局紧凑,既像庙观的院落,又像皇室的宫苑。

晋祠的建筑艺术特色,是充分利用悬山麓的自然地形,布局灵活,长于借景,以祠庙为主,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形成了疏朗清新的建筑风格。庭园深几许

从晋祠的山门进入,首先看到的是水镜台。此台建于明代,是当年酬神演戏的舞台,重檐歇山顶,四周建有围廊,坐东向西,似与圣母殿遥遥相望。

从水镜台向西,有一条晋水的干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通过智伯渠上的合仙桥,便是金人台。金人台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铁人一尊,每尊高两米有余。其中西南隅的一尊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经历800多年的雨雪风霜,迄今明亮不锈。

穿过对越坊及钟楼、鼓楼就到了献殿。此殿为单檐歇山顶,琉璃雕花脊,面宽三间,进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置栅栏,使整个大殿形似凉亭,显得格外空敞。

从献殿往西,就到了鱼沼飞梁。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34根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住十字形桥面,也就是飞梁。东西桥面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两端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接;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3米,两端下斜与地面相平。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

过鱼沼飞梁就到了宏伟壮丽的圣母殿。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的其他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殿高约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问,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殿四周建有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显得十分宽敞。

在圣母殿南面,有难老泉亭,八角攒尖顶。晋水的主要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滚滚流出。难老泉俗称南海眼,是晋水的主要源泉。泉水从悬瓮山下5米深的岩层中涌出,水清如碧,常年不息,故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为名,称难老泉。

水母楼位于难老泉亭西面,又称水晶宫。全楼分上下两层,楼下石洞三窟,中间一窟设一尊铜铸水母像,端坐于瓮形座位之上。楼上坐西向东设一神龛供奉水母。神龛两侧有八个侍女塑像,体态优美,衣纹飘逸,造型别致,是难得的艺术佳品。 祠区北侧有唐叔虞祠,分前后两院,颇为宽敞。前院四周有走廊,后院东西各有配殿三间。正北是唐叔虞殿,殿宽五间,进深四间,中间神龛内设唐叔虞塑像。神龛两侧有从别处移来的12个塑像,多为女性,高度与真人相近。

从唐叔虞殿往南,可以看见舍利生生塔。此塔高38米,七层八角,琉璃瓦顶,远远望去,高耸的古塔,映衬着蓝天白云,甚是壮观。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著名的有周柏隋槐。周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位于圣母殿左侧,枝叶披覆殿宇之上。隋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这些古树年代久远,至今仍然生机勃勃,浓荫四布·温泉水滑洗凝脂

——西安华清池

唐朝的李隆基是一个有名的风流皇帝,他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千古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公平地说,李隆基当政的前期还是有作为的,他在位30年,基本上国泰民安,只是到了后期,此君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最后引起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全盛的气象大受损伤,一直走下坡路。在西安的华清池,可以处处感觉到这位皇帝的影子。古园话沧桑

华清池位于陕西临潼县南郊的骊山脚下,据西安城东约35公里。相传,西周时周幽王曾在这里建过“骊宫”,当时,温泉四周是纯自然的景色,沐浴时可见星辰,故称之为“星辰汤”。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在这里砌石筑池,取名“骊山汤”。后世还传说,不可一世的秦始皇触怒了骊山神女,被唾一脸,后即生疮,久不见愈,只好求于神女,神女示意以温泉水洗之即愈,所以又称之为“神女汤”。

汉代时,由于此地离长安很近,并且骊山的风景十分优美,因此扩建为“离宫”,并建有多处宫殿,是汉室皇室人员游玩休闲的地方。

华清池的全盛时期是在唐代。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李世民在此营建宫室楼阁,富丽堂皇,名曰“温泉宫”。 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再次在此地大兴土木,环山筑宫,有“二阁”、“四门”、“四楼”、“五汤”、“十殿”。宫殿的周围还建有城墙,并筑御道将骊山离宫与兴庆宫、大明宫连接在一起,并改“温泉宫”为“华清宫”,因宫建在汤池上,又名“华清池”。唐玄宗每年冬天携杨贵妃来此游宴、沐浴。诗人自居易曾在《长恨歌》中对此写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的建筑在兵燹中毁损殆尽。现在的园林及离宫建筑几乎都是清代所修建的。1949年以后,政府出资依照唐代形制几次修 复和扩建,华清池才具备今天的规模。1959年,郭沫若先生游览华清池后感慨万千,挥笔写下“华清池水色青苍,此日规模越盛唐”的诗句,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华清池的风貌与发展。

1982年,华清池被列入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同年2月,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被列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务院公布华清宫遗址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华清池跻身百名“中国名园”之列。

近年来,唐华清宫遗址区域内相继发掘、出土了我国现存惟一一处皇家御用汤池群落和我国最早的一所皇家艺术院校,并在其遗址上建起了唐御汤遗址博物馆和唐梨园艺术陈列馆。温泉水滑洗凝脂

华清池园林规模宏大,占地面积有85560平方米。此园充分利用了骊山的山势,建筑轴线十分巧妙地与骊山西绣岭第一峰相重合。温泉是全园的中心,所有景点基本上都是围绕温泉而建。在园林布局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一是东区,区内有荷花阁、飞霞阁、五间厅和三间厅、一虹挑两亭,其中温泉石壁上的《温泉颂碑》是我国碑石艺术宝库中的精品之一。二是中区,是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有莲花汤、海棠汤、太子汤、尚食汤、星辰汤、文物陈列室、皇帝级的药浴。三是西区,内有九龙湖、飞霞殿,还有一座由90块汉白玉组成的《杨玉环奉诏温泉宫》大型壁画,它描述了开元二十八年唐玄宗在骊山温泉宫第一次召见杨玉环的场面。庭园深几许

华清池的正门为东门,门楣上悬有郭沫若先生所书的园名匾额。这座园林被一道龙宫墙分成东西两部分。入门向南是东区,这一片是较开阔的园林区,稍往南一点有一个较大的温泉,名日“长汤”。进长汤之前要经过涤尘池,两池之间以游廊连结,廊的墙壁上嵌有书法刻石,称之为“现代碑林”。

再往南行,穿过望湖楼的三个门洞,就到了环园。环园为园中园,园中有荷花阁、五间亭等建筑,园内植有奇花异木,点缀有湖石之峰,显得格外清幽僻静。

从望湖楼往南行,就到了五间厅。此厅坐南朝北,单檐歇山顶,其南边是山崖,正好依山就势而构。厅的北向可以俯瞰荷花池和潺潺的清流,周边的环境十分清幽,著名的西安事变就发生在这里。

五间厅东侧的登山盘道旁有一座桥形建筑物,每当夏秋日落时,自西向东望去,但见夕阳似火,红霞万状,宛如雨后长虹,故名“飞虹桥”。从五间厅再往东行就可以看到秦代的骊山阁道,还可以看到著名的阿房宫遗址。

进入华清池的西区,迎面可以看到九龙湖。九龙湖面积有5300平方米,分上下两池,池中以九龙长堤分隔。堤上有晨旭亭、晚霞亭。池北岸是一组由飞霜殿为主体的仿唐宫殿建筑,较有名的有沉香殿、宜春殿等。这些建筑高大轩昂,具有皇家建筑的气派。

飞霜殿是1959年按唐代建筑风格恢复重建的。飞霜殿在唐代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寝殿。当时殿前的汤池之中,整日雾气升腾,每当冬季大雪降临,园内玉龙飞舞,银装素裹,唯独在飞霜殿前化为白霜,故此得名。飞霜殿前的汤池叫九龙池。九龙池西侧的九曲回廊直通如同龙船浮于水面的石舫。石舫上有当年玄宗皇帝的御汤“九龙汤”。

1982年4月,人们在基建施工时偶然发现了唐华清宫御汤建筑遗址。经考古专家发掘清理,历史上所记载的唐代的星辰汤、莲花汤、海棠汤、太子汤和尚食汤,都被发掘出来。于是在这些遗址上建成了唐华清宫御汤博物馆,并于1990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出九龙汤向东行,便是上下龙池间的石筑九龙长堤,上面的“望山亭”、“白莲榭”和池南岸的“晚照亭”相映成趣。堤半壁间的九龙戏水,声声如吟,自成一景。经禹王殿东行,穿过三洞门,便是原来依山所建的华清池的屋宇庭院,树木茂密成林,楼阁起伏雄伟。五间厅、桐云轩、望河亭、棋亭、碑亭、飞虹桥等建筑鳞次栉比,参差错落其问,中间是一个荷花池,池中有荷花阁,池西是贵妃池旧址。池上方有小方亭,名飞霞阁,据传是贵妃浴后登临晾发之地,故名“晾发台”。游人登临其上,举目回望,更觉心旷神怡。·塔殿巍峨是祖庭

——河南少林寺

河南的少林寺名闻天下。此寺之出名,一曰禅宗,佛教禅宗的初祖菩提达摩在此地面壁九年,又初传法于慧可,为禅宗的祖庭。二曰武术,少林武术集民间武带之大成,历史悠久,功夫深厚,历来视为中国武术的名门大派,为武带之正宗。并且近年来少林武带在海外的影响越亲越大,其影响已超过少林寺之绝学禅宗。少林寺既有这两门绝学,历史上一直香火不绝,内建筑宏伟庄严,堂皇富丽,为寺观园市本的胜地。古园话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