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细说中国园林
19532800000002

第2章 中国古园林概说(2)

建筑是中国古园林三大构成要素之一。园林建筑既能够给人提供居住和游览E的方便,同时本身也创造了园林美,也是游人直接的审美对象。园林建筑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有宫殿、厅堂、楼阁、斋、馆、轩、榭、台、亭、廊、舫、舟、桥等。与一般的居住建筑相比,园林建筑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多曲。平面除方形外还有六角、八角、圆形、扇形等,屋顶外形、屋角起翘、檐口滴水、檐下挂落以及梁架部件也呈现出很协调的曲线;还有桥、廊等都因地制宜地变成了曲桥、曲廊。这种多曲的特点是与山水风景多曲线相适宜的。二是布局随宜多变。园林中很少采用那种强调中轴线、强调对称的布局方式,这是为了适宜山水地形的高低曲折变化。三是具有雅朴的风格。与世俗之风相对,园林(特别是文人园林)建筑追求宁静自然、简洁淡泊、朴实无华、风韵清新。四是空透。园林建筑的墙很少是实墙,为了泄景的需要,墙上要开花窗,厅堂也多开落地窗,四面厅四面都是落地窗;如亭、轩、榭之类有的完全没有墙,或者只有一面墙,几根柱子顶着屋顶,内外完全通透,打成一片。文化

园林之美有形的部分,日山水,日花草树木,日建筑,而无形的部分则是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化。中国古园林中蕴涵的文化,一是指园林艺术本身所积淀的文化形式,如皇家园林中有仿效东海三神山的审美趣味;私家园林中的文人园林,追求脱俗、隐逸的人格理想;等等。二是指种种园林活动所积淀的文化内容,如诗歌题对、书画琴棋、品茶饮酒、谈玄说佛、弄风吟月,等等。三是指依附于园林建筑的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如楹联、匾额、题字、诗词、碑刻、绘画、音乐、戏曲,等等。园林文化是园林的灵魂,古园林之所以珍贵,除了可见的古旧文物之外,最重要的是文化内涵极其深厚,这是任何新建园林所不可比拟的。·国中国古园林的审美经验

欣赏中国古园林是一个复杂的审美过程,除了熟悉园本市的整体风格和构园要素以外,还要掌握一些园市市艺带的深层次的审美经验.这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基南原则、园市林的空间美、借景与对景、园赫的意趣和意境等。造园的基本原则

古人在上千年的造园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造园的基本审美原则,这就是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起首篇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个原则意思是,园林虽由人工设计造成,但是创作者的目标是模仿自然,甚至希望与自然的真山真水合一,因此越接近自然的真山真水,就越能体现造园的水平,其园林的品格越高。实际上,受各种条件所限,完全与自然合一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造园者不是简单地抄袭自然,而是要经过艺术的概括和提炼。如堆叠假山是为了表现真山水的真实气势,园中景色不是自然山水的缩小,而是取真山水最有典型性的局部,使它与园林小环境相适应,这样的假山虽然不及真山水的形貌,但得了真山水的精神。如苏州环秀山庄的假山,为叠石名家戈裕良所造,假山的占地面积不大,但山景和空间变化多端,形神兼备地模仿了自然真山真水的绝壁、危崖、顶峰、涧谷、山洞、石室,与四周的厅、舫、楼、廊、阁、亭等建筑互成对景。步入假山其中,崇山峻岭,层层叠叠;涧谷溪流,山气氤氲;石洞石室,深藏不露;移步换景,有亭翼然,真是妙不可言。熟悉这个基本原则,欣赏园林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指导纲领,在欣赏园林各个具体的艺术形式时,就有了一个可遵循的最基本的审美标准。园林的空间美

园林艺术与绘画、摄影、戏剧等形式相比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园林艺术的空间性,欣赏园林必须进入园林之中,园林的风景、建筑与游人共同组成了欣赏环境,这个三维的环境就是园林的空间美。园林的空间构成包括边界和主题。所谓边界是指园林欣赏环境的范围,没有这个范围的界定,也就没有空间。因此,欣赏园林的空间,总是由一个一个的范围所限定的。但是范围只是限定的空间,这些空间必须有自己的主题,才能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美。

就园林空间的范围来说,中国古园林空间设计有一个重要的原则,这就是“隔而不断”。为了使园林更耐看、更含蓄、更富有韵味,无论是山地园、滨水园还是平地园,一般总是将全园分隔成不同的景区,在景区中又有几个比较大的观赏空间,在大的观赏空间之余又有一些小的观赏空间,如小庭院,园中园等。如江南园林的私家园林,讲究“水必曲,园必隔”,尤其是小园,更是注重遮挡视线的廊、墙和树木假山,越是小园越重视分隔,只有分隔,才能丰富园林的层次,才会有曲径通幽的感觉,否则,园林一览无余就无法表现空间的美。但是这些分隔不是绝对的,常常通过花墙、回廊上的漏窗、月亮门互相疏通,相互借景,使各个园林的景区成为一个整体。

要表现园林的空间美只限定范围是不够的,还必须设定一定的主题,如有个性的山石溪泉、古树名木或亭台建筑,才会增强园林空间美的感染力。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岫云、瑞云)就是一个观赏主题,其庭院、建筑、植物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各种元素一起组成了一个极美的观赏空间。一般来说,大的观赏主题,如以大假山和楼观建筑为主题的空间,不宜用高墙将它们围住,可以用矮墙曲廊或者用散点峰石、自然山水稍示分隔。而一些小的景致为主题的景区,因为主题小,边界过于通透就会削弱主题的感染力。如常见的庭院主题,一座石峰、几株青竹,或者几块奇石下种着一栏芍药,要是放在大的欣赏空间,使之混杂在山水之中,也就无所谓主题了,而恰恰在高墙深垒的庭院之中,才能突现这种主题的幽雅。借景与对景

借景是中国古园林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这是欣赏园林艺术必须了解的。所谓借景是指将不属于本园(或本景区)的风景通过一定的手段组合到眼前的画面中来,以增加园景的进深与层次。中国古代的造园家非常重视借景手法的运用,并且创造了许多借景的手法。

如远借,在郊外园林中往往远借远处的山峰、江流或建筑物,如北京颐和园借景于玉泉山及玉峰塔;圆明园借景于西山;杭州的刘庄借景西湖等等。有些城市园林一般筑有高墙,为了远借,往往就设立高楼或假山的观赏点,如苏州沧浪亭的看山楼,留园的远翠阁,上海豫园的望江亭、观涛楼,等等。

如邻借,又称为对景,距离较短的两处景点可以互借,既可以是园外之景,也可以是园内之景。如苏州拙政园西部假山上的两宜亭,因此亭的位置较高,立于亭中,拙政园西部、中部的景色都在眼中。这种邻借往往要通过建筑的门窗,或者是亭榭的柱与栏杆,或者是假山之洞口,把这些中介当成借景对景的画框。如通过月亮门,借来邻院的一丛梅树,在月亮门的画框中,梅树就如活生生的画面一般。又如窗前的一丛翠竹,窗框就如同画框,翠竹就是画面的内容。

还如实借和虚借。实借是指借入的风景形象是山水、树木花草以及建筑等实景;虚借则是指借自然界一切变化不定的、活的、变幻的风景信息,诸如风花雪月、朝曦晚霞、暮鼓晨钟等,也就是所谓“因时而借”。有些园林设立观赏春花秋月、夏云冬雪的景点,就是因时而借。虚借的成立,往往需要造园家与观赏者有很高的审美水平,有丰富的联想和敏锐的感受,特别有些因诗词而引发的虚借更是如此,如“南浦云”、“西山雨”、“秋江月”,等等。园林意趣和意境

古代的造园家所创造的山水风景,除了形似自然山水以外,一般还蕴涵着很深的文化精神因素,这就是园林的意趣,有了这种意趣,园林才有了诗情画意,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这些意趣也有一些常见的主题。如鱼乐我乐,就出自《庄子·秋水篇》,庄子与惠子在濠梁观鱼,惠子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回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这种物我合一、逍遥优游的思想对后世的文人士大夫影响很大,因此在园林中往往设立观鱼的景点,这种景点文化含义就来源于庄子的隐逸思想。这样的例子有上海豫园的鱼乐榭,无锡寄畅园的知鱼槛,等等。

如沧浪之水,出自上古的一首歌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据说孔子曾对弟子说:“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其义是教导弟子们要清高自爱。后来在《楚辞·渔父》中又引申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此意趣来构筑园林的有苏州的沧浪亭,这是宋代诗人苏舜钦罢官之后回苏州所建,明显有着隐居故里、独善其身的含义。还有苏州网师园的濯缨水阁,也含有文人归隐林下、不混于浊世之意,之所以不用“濯足”而说“濯缨”,主要是怕朝廷怪罪。

又如舟船之趣。古人要悠游山水,舟是不可缺少的东西,“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辞》),这种舟船之趣也是园林设计的重要主题。园林由于受条件所限,舟船之趣往往不是真船,而是旱船,或者是石舫。这种旱船只是在湖岸或池边建筑的形似船的一个水榭或楼厅,其名称有不系舟、画舫斋、画舫、香洲、石舫、清宴舫、紫洞艇等等。欣赏旱船景,不能只是简单地看外形,而要去寻找泛舟于湖山之间的感觉,这样才能得舟船之真趣。

还如山林野趣。这是指园林模仿自然真山水的境界,园林中的土石假山,山上栽种的各种植物,山林之中豢养的各种小动物,等等。这种境界源于古人远离世俗、隐逸江湖的愿望,因此远离任何世俗的影响,去除一切人工的雕琢,就是山林的野趣要得到的感觉。

相对于园林意趣来说,园林意境是更高层次的审美经验。园林意境源自诗画的意境,是指内情外景交融而产生的审美感觉。这种审美活动不仅仅需要外境的美,而且需要人的心灵参与,更需要游人有相当的文化背景,特别是有书画诗词方面的修养,才能在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中达到上交融的审美感受。由于园林意境属于高层次的审美经验,一般人难以掌握那种微妙的感觉,那么可以借助园林匾额、楹联、门楣、刻石的点题,在文字引领下进入园林意境的审美。如水边山石,如果石上刻有“浣月”,就突出了月夜观水石交融的主题,=寻着这样的主题,就能找到那种清空澄明的意境。又如庭中梅花,如果题名为“舞影”,就突出了梅树枝影在粉墙上的形象,又好像给人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脱俗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