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文化引领 特色发展
19623800000010

第10章 系统建构与特色文化凝练(1)

特色学校建设,需要特色理念的引领,更离不开特色活动的支撑,还要有特色管理文化做保障。打造特色学校,必须坚持系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使学校特色建设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持续发展。换言之,就是要“树人”“立人”“达人”,做到“目中有人”;就是要系统规划,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近期、中期和长远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重庆市九龙坡区在特色学校建设方面走在了重庆市前列,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小学校。这些学校不但在特色项目上大有文章,更在特色学校的系统建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九龙坡区中小学校深挖历史传统,紧跟时代发展,凝练学校特色理念。一方面,学校力求以管理文化为核心,系统勾勒学校蓝图。比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的“主题型文化”建设,以“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系统探索了学校的发展路径和价值追求;杨石路小学围绕“红专并进,修己塑心”的理念,清晰地勾勒出理念突破选择、特色构建策略和文化发展思路;重庆市铁路中学则从星光教育的特色彰显、星光课堂的特色深化、幸福指数的特色升华等方面描绘了“星光教育”的蓝图。另一方面,学校以活动推动特色学校建设的蓝图。比如,九龙坡区杨家坪小学,就以书法教育描述了“立字立人”的特色学校建设路径;九龙坡区第一实验小学则以“塑造师生的阳光心灵”为核心,建构了学校的阳光教育实践模式;九龙坡区九龙小学从楹联教育、课堂活动、开放书架和班级文化建设等方面勾勒出了学校的励志教育体系。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主题型学校文化建设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一句耳熟能详的歌词,2005年,在征得《红梅赞》词作者阎肃老师的同意后,成为谢家湾小学的学校文化建设主题,借此推动了学校育人模式的深层次变革,并通过在价值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学生文化四个方面系统建构了具有学校特质的“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主题型学校文化,形成了较科学的育人体系,让孩子们在团队合作、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综合素质等方面获得了全面的、丰富的、主动的个性化发展,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六年影响一生”——主题型学校文化的理念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下来的一种整体、稳定、独特的精神风尚和行为规范,其核心价值取向是学校的办学理念。2004年,传承谢家湾小学50多年的办学底蕴,从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关键性、全面性的认识出发,学校提出“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理性地定位了小学教育是基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的教育特质。六年与一生不仅仅是时间概念,也是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在哲学层面的思辨与探索。为了让办学理念有效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更为了让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更加形象、生动地贴近小学实际,2005年,学校师生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入实施了“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主题型学校文化建设,精要表达了“思想品德修养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育人价值取向。

二、“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主题型学校文化的建设策略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全员参与、传承积淀、发展创新的过程,主题型学校文化建设因为有鲜明的主题引领,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辐射力、影响力。多年来,在“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学校文化主题的感召下,针对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元素,探索建构了四个方面的主题型学校文化建设的具体策略和途径。

(一)“孩子是校园的灵魂”的价值文化建设

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每一位教职员工教育价值的选择,校长、教师们的点头摇头之间就是学校教育教学和孩子们的发展方向,注重教育价值管理是学校发展方向和成效的最核心要素。学校因教师、孩子的精彩而精彩,教师因孩子的成长发展而幸福。因此,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成为了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校教师员工同心同德地追寻着“知识的积累从这里开始,习惯的培养从这里关注,人格的塑造从这里起步,快乐的童年在这里流淌,矫健的羽翼在这里丰满,七彩的梦想在这里放飞”的价值追求。在一次学校承办“重庆市校园文化现场观摩会”上,一位校长中途来到学校,一进门碰到一位中年大婶,这位大婶礼貌地接待了她,仔细给她介绍学校的每一个角落的文化,并引她来到了会场门外。这位校长疑惑地问她是做什么工作的,大婶微笑着告诉她自己是学校聘用的清洁工。校长吃惊地问她怎么这么了解和喜欢学校的文化,大婶指着工作服背上“六年影响一生”六个字骄傲地说,“我们校长说:六年影响一生,我们都有责任!”

(二)“从知识育人走向文化育人”的教师文化建设

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走进谢家湾小学,看到老师们在阳光和谐的人际氛围和乐此不疲的专业追求中享受着教育人生,您会为老师们爱生如子、积极进取的情怀和精神所感染,为她们呈非正式的、个人化的、积极健康的、不为权威所支配的职业状态所吸引。这份平和、激情与幸福源自于学校54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厚积淀,也源自于近几年来“从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的学校教师文化建设的不懈努力。

1.教育观念的人文化和社会化

抓教学不能仅仅把目光锁定在课堂上,因为课堂现象背后的本质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教材、学生的有机融合,是教师对教育、对孩子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综合体现。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在于转变教师观念,摒弃浮躁和功利,心平气和地教书育人。学校努力让教师松开紧拽教材与学生的双手,通过调整心态、打开视野、转换角度、健康情趣、升华教育思想,从人文化与社会化的教育观念出发,树立新的学生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于是,学校每周一小时的教育沙龙,不是纠结于怎么讲一节课、怎样改作业,而是在烛光下清除心灵垃圾的心理自助餐活动、如何搭配营养早餐的培训、社会各界专家名家的专题报告、怎样面对爱情和婚姻以及校长娓娓道来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的渗透。于是,教师的培训成为最优先、最有价值的投入,学校从多层次为老师提供国内外的学习机会和展示平台;涉及提干、人事、工程等学校的所有重大事项都由教代会、办公会等民主决策,公开透明地按程序实施。在“2011年谢家湾小学首届文化年会”上,各科老师在来自各级部门的领导、专家和同行们的关注中,满含深情、充满创意、个性张扬地演绎着自己对教育、对学校文化、对学生的情怀和理解,来宾们纷纷感叹这是一次难得的、令人感动的、引发思考的文化盛宴。通过共同营造创造与分享、安全与信任的学校组织氛围,教师对学校的疏离感减少,校园越温馨,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教育教学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2.教育方法的人性化和个性化

课堂上,老师们以开放的心态和胸怀接纳每一个孩子,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共同构建对话、合作的“绿色课堂”。科研中,老师们走进彼此的课堂,在课程规划、进度掌握、教材处理、教学技巧等专业领域进行主动自发的研究,相互讨论、观摩、对话,70%的教师主动申报并参与了国家级课题独立子课题的研究。生活中,老师们潜心研究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成为孩子们、家长们的知心朋友。例如,欧宏老师所在的住读班上有一位孩子,父母都在西藏,由于家庭亲情的缺失,这孩子脾气异常暴躁,上课时会突然将书本扔向老师,生气了会把花盆从三楼砸向操场……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欧老师每天记录他的成长日记,联络旁边医学院的心理学教授,请教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为了消耗他过剩的精力,每天放学后陪他在操场跑步、到朵朵读吧聊天等,年复一年,欧老师在孩子越来越好的状态中幸福地与孩子一起成长。

3.教师评价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在价值追求和能力选择的同时,如何评价教师的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学校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教师评价的科学化。一是自主管理。共同建立符合学校价值追求的工作标准,从严密监管到文化自觉中去认识自己、管理自己、发展自己。二是尊重个性。倡导和而不同的团队氛围,在责权利相对统一的情况下,尽量照顾教师的个体特性,扬长避短,建立起阳光坦荡、求真求实、百花齐放的组织氛围。三是开放多元。沟通是绩效,培训是绩效,了解、尊重、包容、欣赏都是绩效。例如:在老师们都满怀期待每年盛大的梅花奖颁奖晚会上,每一个教职员工都会在自己最在意的人——家属的瞩目中走上领奖台,体会别样祝福和职业情怀。她们中有刚毕业却能把班级带得活而不乱的张静,有重庆市十大名师赵晓岚,有敬业乐业的李葵、吴世昌、谷艳、白英,也有在全国、全市赛课获一等奖的李妍妍、罗雪莲、黄世鱼、马春、郑继、李春梅、谢典、李云竹、马杰等;更有宁愿牺牲获一等奖的机会,也要淡定从容地在赛场上分享自己个性化课堂的李晓琼、伍丽霞、赵春花、杨光荣、吴晴漪、洪霞……

(三)“让课程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载体”的课程文化建设

课程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重要平台。学校从学生发展需要的视角构建课程体系,让课程成为师生发展的平台和载体,转变了教师“课程即教材”的陈旧观念,树立了“校园即课堂,时时皆课程”的新观念。

1.必修课程齐头并进

学校围绕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健全机制,营造氛围,引导老师们充分认识小学各学科学习与孩子终身发展的内在联系。自觉杜绝界分主科副科的意识和行为,各个学科主动均衡地受到重视和发展,形成了艺术、体育、科技、综合实践等学科与语文、数学、外语学科相得益彰的课程观念。

2.个性化的选修课成为开放的课程

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和课余时间,开设了《生活礼仪》《巴渝风》《军营生活》等本土化课程,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由学生自主组织、参与、评估的学校“朵朵剧社”,形成了书法、语言、陶艺、街舞、舞蹈、声乐、攀岩等五十几个各具特色的社团,成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参与授课的老师除了本校老师外,还包括学校大量聘请的社会各界的专业拔尖人才,甚至各行业的家长代表、街边艺人也都成为了社团指导教师。

3.独特环境成为隐形的课堂

为了实现多元化的学习生活空间,学校用心良苦地让校园环境成为了隐形的课堂。坚持“三性”:一是功能性——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在生源非常饱和及建筑面积仅11000平方米的空间里,将三分之一的空间专门用作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功能室,孩子们可以自由进出使用。二是思想性——渗透办学思想。学校的校徽、校歌、校旗、栏杆甚至每一颗螺丝钉,无不渗透学校的办学理念与主题文化。三是发展性——引发关注思考。走廊里的花瓷砖是学生到陶瓷厂学习绘制后亲手烧制的所有作品;校园的楼顶上肆意绽放的梅花装饰板是孩子们和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生们一起创作的;整个校园几乎全是学生的校园生活照片或作品,校长室也不例外;动态的小梅花评比栏每周更是吸引了孩子们垫着脚尖去关注。

4.充分整合资源,形成机动的课程

巧妙运用各种教育契机,为学生发展整合课程资源。例如:每年到校考察有80余个省级以上团队,每天都有驻校交流的十几个市内外的同行朋友,这些交汇活动都成为了课程;近几年重庆市的“唱读讲传”活动也成了课程,每天的晨会、午会、班会时间潜移默化的活动取代了枯燥的说教;自主开发的《校园经典》课程中,孩子们或朗诵、或阅读、或书写、或舞蹈、或演唱,形式不一的亲近经典、演绎经典,既对国家课程有了很好的补充,拓展了素质教育的途径,又有效地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让每个孩子发展自己的优势”的学生文化建设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孩子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主体,学校努力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习惯、品格、情感、知识、技能等人生底色。几年来,确立了“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的学生文化建设主题,并从以下四个方面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1.阳光自信的成长

孩子们是否阳光自信不仅仅是心理健康问题,更多是源自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掌握、生活体验的升华等。为此,学校在营造氛围、机制改革、丰富途径等方面大胆探索。例如:六一节是孩子们童年时期特有的珍贵经历,为了让孩子们拥有鼓掌六年不如自己精彩一刻的难忘体验,舞台从一个扩展到了几十个;同样,“朵朵合唱节”“朵朵体育节”“经典诵读风采赛”“故事大王挑战赛”“校园小歌星”“小小书法家”等主题活动,辅以“个个能登台”“人人有奖项”的评价机制,培育了孩子们阳光自信、率真善良、有见地、有情趣、活泼开朗的群体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