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层领导任职理论与实务
19646400000027

第27章 心理调适(1)

第一节心理调适概述

心理调适,是讲人的思维与行为转换。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特定环境下,并受其影响,发生作用。因此,一旦环境发生变化,事物也将随之改变自己的状态,以适应自己存在条件变化的需要。否则,事物就会因此而陷于没有营养的停滞、衰败的境地,乃至遭受消亡的恶果。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而在人与人的组合中,居于领导地位的人也不能背离此理。中层领导心理调适问题就是研究中层领导面对环境改变如何迅速反应,如何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适应自己存在条件变化的需要问题。

在人类社会运行中,领导活动是不可缺少的社会财富创造过程。这个“过程”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领导活动环境三要素所构成。领导这个“过程”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要影响甚至决定社会发展的好坏。而“要素”的三个变数,决定了领导“过程”的顺涩。领导是“要素”的函数,在这个函数中领导者是关键变量,起着关键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虽然居于领导层级,从事领导活动,实现组织、指挥职能的领导者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他们或他们中的某个人的作用,在一定的时间环境条件下,确能改变或影响局部乃至总体的历史进程。

这是因为,包括共同劳动规模和领域的拓宽,社会分工细化与协作的复杂,社会生产的丰富与深化在内的社会总体生产与生活的、物质的与精神的运动所必需的组织、指挥职能和其他职能,是领导者肩负的实现人类生存、享受、发展目标所进行的领导活动的领导行为过程的缘故。

面对社会总体内容庞大、结构复杂的运动,存在着不同的层级结构位上的领导者行为是否正确?社会总体运动预期目标能否达到?围绕目标可否控制各层级领导人行为使其合理、有效?各层级领导行为有无规律可循等等的问题。这些问题自有人类共同劳动以来一直困扰着人类自己。运用现代先进思维方式、科学方法来研究领导行为规律,建立合理的领导行为模式,并将其运用于现代社会管理实践,已成为当今世界由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客观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十余年来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国家生产力与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过去年代我们对领导行为研究的欠缺,缺少科学的领导理论和合理的领导行为模式,以致不少领导者从领导结构位上被淘汰,还找不到思维和行为错位的原因。因此,本章将着重探讨领导心理(思维)的调适。

第二节领导地位与角色

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所扮演的角色不止一个,而是依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对象在不断调整转换着角色。中层领导者,由于其职务职能的客观性,决定其处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层面位置上,他所面对的场所、情景和对象,相对其他人来说,更为复杂、纷繁;他们是上层领导人的领导对象,不仅要面对上层领导人的领导行为,接受指挥、指令和约束,传达指示;还要面对自己所组织、指挥、领导的部属,团结和激励他们共同实现上级目标,完成本层次结构任务。这种层次,还是人事交错的复杂环境,既有大量复杂工作,还有方方面面人际关系。一般讲,事的复杂即大量复杂工作还较好梳理,惟独人的复杂即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实难下手,即使下手,一般讲也难有收效。表面形式上,中层领导人只是上传下达,上令下行,实质上却并非如此简单。中层领导人不但要维护部属利益,代表部属意志,还必须充分维护上级的、单位的乃至国家的利益。在此之余,方才为自己利益目标的实现而扮演自我角色。

为了实现所处中间层级结构地位的责任目标,既代表和体现所辖群体的利益和意志,又能有效地实施上一层级领导者的指令,使自己的中转、中导角色表现是有利的、合理的、表率的,并在实现事业、完成任务中达到自我目标的有效实现,客观上就要求中层领导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丰富的知识积蓄、合理的行为能力。而中层领导者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就需要不断进行心理素质锻炼,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进行心理素质调适。否则,要么不适应职务、地位、知识、能力的需要,无法实现职务职能目标,被转换或调低职务位置;要么不适应职务环境和时代特点的要求,被时代和环境所淘汰。

无可置疑的是,有志者决不应该安于自身缺陷,而应该勇于上进,自我完善,改造环境,进而创造有利自身生存、发展的势态。正如古人所说:“立志当存高远,……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诸葛亮《诫外生书》)。中国古代特别强调:“志”的重要,公元前2世纪成篇的《淮南子》中说:“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强而成功者,天下未之有也。”说明有志且坚毅,事业就会有成。又如公元前3世纪吕不韦在其编著的《吕氏春秋》中所写:“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其赤。”虽然,当今时代和古代已有质的区别,但社会生活中,还有不少不学无术、无知无能之人浑浑噩噩度日,有的还会混到社会结构一定层级领导岗位,这是毋庸讳言的。但理论和实践均告诉人们,这种人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有害事业的。孟子对此曾明言指出:“上无礼,下无学,****兴,丧无日矣。”(《孟子·离娄》上)。

从以上之探讨,说明在领导活动中,中层领导者所扮演的角色不止一个。面对不同场景不同对象,决定其扮演的角色需要不断调整和转换,从而也就有相应的规范,相应的态度,相应的行为,相应的方式。中层领导者要善于把角色调整好、转变好,要不断把心理素质调适好,以更好地履行领导职责。

第三节角色心理、行为能力素养

“心理”一词是在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但又受文化发展程度限制的情况下,人类对自身研究尚找不到真正行为原因时,将心“居”身体中央,时有内外因素影响,在“心”中有各种异样感觉、反应的一种命名。经一定时日,人们发现思维与心之间有某种联系,故有“心之观”之说。后随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了人们对自身的研究,发现了脑组织、脑细胞、脑细胞活动的客观存在,才提出了“脑主思”和“思维”的概念。开始,学术界认为两者没有关系,各从孤立角度研究,实验。后来,医学上有学者指出:“心”参与了思维活动。但此说一直未得到科学证实和学术界公认。当今科学技术水平下的共识是:心理实际是指人的脑思维。

现在,“心理学”作为中国心理研究学界的共同提法,与思维科学已为同理,故而这里保留“心理”名词与思维同意、同用。本章所说心理能力,是研究探讨中层领导对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心理适度的可能状态,也指中层领导适应环境、进而改造环境、改造自我,推进事业发展的可能状态。

一、角色心理需要

这里的角色心理,是专指中层领导人的角色心理。任何领导人都是普通的“人”,只不过因其职务原因而在心理要求上与他人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定会反映到他的行为中。

自从人完全摆脱动物圈以后,除遗留了极少原有动物本能外,与动物发生了质的分离,人的一切几乎都是有意识的,即意识性思维、意识性行为。作为人,作为人类,其一切活动就是在人的自身生存、享受、发展需要意识推动下,思维如何创造更好、更多的物质的、精神的财富来满足这种需要,“思维”引导人的行为去实现这个满足。那么这个行为合理吗?有效吗?这就是人的心理,即思维与行为的关系和作用。

必须认定,领导人作为人,他就有人的所有特点,有生存、享受、发展的欲望,天下之人无一例外。

欲望是客观,是事实存在,这是不可否认的,正如我国老祖宗们所说的那样:“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贵贱、智愚、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吕氏春秋·仲春纪·****》)马克思主义的领袖们也对人的需求欲望作了阐述,******说:“不要只提一般政治性口号,应该细心了解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刘少奇曾说:“共产党要为工人阶级生活而斗争,这个原则并没有改变。”列宁也曾说:“觉悟是从物质利益中产生出来的。”无论是老祖宗,还是现代共产主义运动领导人,都是承认人们“欲望”的客观存在,并以各种方式对这种“欲望”予以关注和满足的。

中层领导人的“欲”,一般讲不过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领导人”,有领导者的社会责任感,必须思考自己完成群体目标的需要,并使这个目标实现过程尽可能是顺利的、有利的、高效的。另一方面,是领导者与社会责任并存的个人私欲要求。这两个方面就决定了他必须适应并利用环境力量,激励自己的部属,让部属团结在自己周围,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快速、有效地实现群体目标。这个领导活动的“欲”是任何中层领导人从任职开始就产生,并一直延续到他的“角色”消失时,乃至“角色”消失后的一段时间。而这个“欲”正是中层领导进入角色思维(心理)的起点,亦是角色的心理需要。中层领导人的这个心理需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职务职能因素

所有中层领导人的职务职能,是其职业责任的体现,是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体现。此处提出社会责任是针对我国的社会实情所言的,因为在20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处于“驯服工具论”下的不同社会结构层级的领导人,很少或者没有社会责任的承担,他仅仅是一个最简单的信号“中间传输器”,按照一个统一“信号”行动,无须增加这个信号的强度,只须按各自渠道将其传输到信号的目的层级。没有分解、分析功能,也就没有创新、增加任务。但当今时代,这种“传输器”已被彻底淘汰,替代的是具全新理念的领导概念和要求;职务职能是领导人社会责任的根本。此时,中层领导人的心理需要是职务职能目标的良好运行,目标运行的必需条件是合理的部属组合,科学的物的排列,以及群体人、物结合作用的形式,目标运行情况,信息的反馈通路,调控的有效方法等等。

没有这种职务职能心理需要的中层领导人,在当今时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