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华血脉
1972400000010

第10章 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

在台湾以东浩瀚的太平洋洋面上,散落着一串似珍珠般的岛屿,那就是琉球群岛。原是中国的属国,后被日本霸占。

远在中国隋朝建立之后,隋炀帝下令羽骑尉朱宽出海寻访海外异俗。一行人行至今日北起奄美大岛,南至与那国岛之际,忽然看见一片珍珠般的岛屿飘浮在海面上,“若虬龙浮在水面”,遂为其取名为流虬。唐朝在编纂隋书之时,为避帝王之龙讳,又将该地更名为流求。到了明朱元璋时,又将该地美名以琉球,取其琉璃玉和珍珠球之意,喻其是一叶漂流在西太平洋上的一个大自然造就的壮丽奇葩。

在19世纪末之前,琉球王国一直是中国的属国,官制民俗,也一直深受汉家传统影响。她有着独立的国家制度、完善的政府机构以及特立独行的经济方针,他们推行自主的外交权力,拥有精良的武装力量,并有着同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以及官方指定的官史。

事实上,当朱宽到访之时,当地的土著还保持着吃死人肉的传统习俗,直至100年后,由多个按司(酋长)割据的武装小国才在这个地方出现。

12世纪中叶,即中国宋元时期,当地酋长争霸,混战不休。根据琉球王国官史《中山世鉴》的记录,由神女后代所建立的“天孙王朝”在此时灭亡,大位被权臣所篡夺。后来一位地方的酋长诛杀那位权臣,被大家拥立为王。三世之后又再度将王位禅让给天孙后裔,至五世而绝,传给一位叫察度的天女之子即位。察度曾向日本购买铁器以及打造农具,被其国民尊奉为“父母之神”。

其实,根据现已发现的考古证据,元末明初的琉球是由山北国、山南国和中山国这三个王国初步形成的。察度就是当时位于中南部“中山国”的统治者,而琉球真正意义上的王国信史也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明朝长达277年的历史中,中国曾先后向琉球派遣使者多达20余次,而琉球入明朝贡更是多达300多次,这也是同时期同中国相往来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相较的。更引人注意的是明朝统治者曾为发展琉球经济,1392年,也就是明洪武二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赐予琉球“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而这三十六姓中,多为河口一带善于驾船的福州人氏。

据琉球《久米村蔡氏家谱》载:始祖讳崇,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人。“大明洪武二十五年,备三十六姓之例奉敕来铎中山。中山蔡姓,自此始也”。其后,明朝廷再赐姓的尚有泉州林姓,其中林易庵于成化二年(1466年),率长子林琛引琉球入贡,林易庵以年迈请准回乡养老。

当这些移民抵达琉球之后,就在那霸港附近的浮岛上建立了华人定居地久米村,并长期定居于此。闽人三十六姓大多为航海家、学者或者其他拥有一技之长的人,他们在琉球主要负责航海、造船以及外交文书的编写、翻译和对华贸易等事务,因此,在琉球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由明朝统治者赐予的闽人三十六姓对琉球国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包括社会发展及文化的繁荣。而中国的戏剧作品也正是在这时,通过这些闽人传入琉球的。当时的中国,主要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歌颂封建伦理道德的,有歌颂反抗强暴、争取幸福生活的,这些都给琉球社会打上深刻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文化影响的烙印。非但如此,因为闽人三十六姓向琉球的移居,也将中国的园林建筑风格带到了这片土地上。

在治理国家以及传播中国文化方面,闽人也是功不可没的。比如久米村的闽人后裔郑迥,在明嘉靖年间曾入国子监学习,回国后深受当局器重,曾“累官到法司”,也因此有了“三十六姓为法司,自迥始”之说。在琉球国官员的品级中,国相、法司官则分属于正一品和从一品,这也充分说明了闽人在琉球政治地位之高。一代鸿儒程顺就曾以自费生的身份拜读在福州鸿儒陈元辅和竺天植门下,潜心钻研儒家思想长达四年之久。而由他本人出资刊印的《六渝衍义》更是成为琉球人学习汉语以及修身养性的必备课本,后来还传播到日本等地。他本人则以德性著称于琉球,同蔡温并称为琉球国历史上两个伟人。

另外,闽人三十六姓对琉球手工业的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将中国较为先进的技术,比如纺织印染和造船等带入当地。据《球阳》记载,早在公元1659年,就有琉球人国吉尝奉王命,前往福州学习织缎技术,回国之后再行传授推广。所以,到了徐葆光出使琉球时,出现了“家家有机”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琉球盛产麻布,染成很多种颜色,这也是“东洋花布特重于闽”一说的由来。

为改变过去那种“伐竹为筏,不驾舟楫”的落后航运局面,在中国明朝政府的帮助下,琉球国的造船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徐葆光在其《中山传信录》中就曾论述:“贡船,式略如福州鸟船。船掖施橹,左右各二。船长八丈余,宽二丈五、六尺”,这也揭示了琉球造船技术也是从福州引入的。

在历史上,闽人三十六姓又称为福建三十六姓或者久米三十六姓,这是对明朝迁居琉球的所有福建人三十六姓的一个总称。

从明朝初期闽人三十六姓迁居琉球,到琉球被日本所兼并的五百年时间里,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曾多次出任琉球王府的要职,三司官更是人才辈出。像上面提到的郑迥、蔡温等,都是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