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华血脉
1972400000024

第24章 留在东南亚地名街名中的中国人

作为海外华人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东南亚的开拓、发展与繁荣都是和华人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从流传至今的东南亚无数汉语地名中找出证据。

在东南亚的很多国家,有不少地名是旅居海外的华人所起,并且带着极其鲜明的华人特色。比如印尼中爪哇省省会三宝垄,就是一个非常地道的中国式地名。三宝垄得名更和中国有莫大的关系,三宝指的是明朝太监郑和,垄就是山地、坟场。当初郑和船队下西洋就曾航抵于此,并对其垦殖开拓,其名也由此而来,在城中至今尚保存有郑和庙及其副使与随从之墓。如今,三宝垄已发展成为印尼的第三大港。

而东南亚最为著名的城市国家新加坡,则更是四处可见华人活动过的痕迹。在这个高度现代化的花园城市里,11世纪之前曾是一个沼泽遍布、丛林莽莽的蛮荒之地。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劳动人民经过数百年的不懈努力、奋力开拓,才形成今天的面貌。所以,在新加坡,大约有1200个用汉语命名的地名,带有纪念华人奠基和开拓意义的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比如蔡厝港、杨厝港、洛阳港、亚妈宫、打铁街、柴船等等。

东南亚有很多地方,虽说有当地居民为其起的原始名字,然而,因为读起来太长或是颇为拗口,往往被长居于此的海外华人简化为汉名。久而久之,也和原地名一样并通于世。比如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的省会泗水,本来爪哇语音应译为苏腊巴亚,意为蟒蛇和鳄鱼,由于此地原为荒凉的沼泽地,华人感到读起来非常拗口,先谐而读为“泗里未”,后又进一步雅化便成了地地道道的汉名“泗水”。东南亚很多地方都有着这样由简化而演变而来的汉式地名。比如印尼的格雷西,华人称其为锦石,博佐内戈罗称新埠头,巴苏鲁安则称岩望,普罗博森戈称庞越,纽万吉称外南梦等等。

柬埔寨首都的直译为百囊奔,华人称其为“金奔”,后谐化为众人所熟知的“金边”。老挝首都华人则译成万象,也是音译参半的译法,一直被沿用至今。

有的地名,虽说在殖民统治时期,曾被英国政府强行予以更改,然而,从其更改后的地名中,我们仍然可以窥见明显的华语痕迹。比如宏茂桥,本来被华人呼之为红毛桥。英占领这里以后,官方将其音译为英文,后人又再返译为汉语,方才形成如今这—雅致的名称。而新加坡有的地名,更多的则渗透着华人创业之初的斑斑血泪。比如孤兀,在新加坡海峡中的禁龟屿,这里曾是囚禁契约华工的地方。当年“猪仔”在进港之前,都要将华人送往该屿进行检疫。华工被逐个驱入事先调好的药水池中,就像乌龟那样,慢慢浸泡。如果体温升高,就要被关押,直到退烧后,才被允许登岸;有的人甚至被囚禁长达一个多月之久。该地名中的“禁”和“龟”两个字,就深刻地反映了当年华人心中,那段难以抹去的沉重阴影。

东南亚很多城市的奠基和建设,也都凝结着华人的辛勤和汗水。这些,我们也可以从当地华语地名中找到明证。

在印尼首都雅加达,有一条街,名为八茶罐街。相传是宋朝末年,福建连江县学人郑所南义不帝元,在其南渡抵达爪哇之后,用其随身所携带的八只瓷罐,装满茶叶作为礼物,登岸后晋见当地的土酋,诉说自己身无立锥之地的苦衷。土酋见礼后大喜,随之又以纵横一里之地相赠。经郑率众辛苦垦辟,形成街道后,遂以来源而名之。

除此之外,马来西亚吉隆坡巴生港对面的海南村和槟榔屿,柔佛州首府新山、丰盛港和永平港,泰国曼谷的三聘街以及龙仔厝等,都是具有浓郁汉化色彩的地名。

龙仔厝是泰国的“渔都”,原本荒凉。在十六世纪初,因中国渔民聚集而成市。地名遂以华人的汉语习惯而起。龙仔本身兼有渔人与华人的双重含意,厝是人居住的地方。现在龙仔厝已成为泰国最大的渔港,其渔船数量和渔的捕获量都居世界首位。

在东南亚地区,还有一些地名,虽说不直接源于华语,然而与海外华人的参与开拓,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所以也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比如马来西亚的最高峰基纳巴卢山,基纳在马来语中是“支那”(中国)的意思,巴卢即为寡妇,全称意思就是“中国寡妇山”。

相传,明朝时,有一位中国青年军官乘船抵达这里,同当地酋长之女相爱并喜结良缘。一天,青年军官奉召返回中国,新娘朝夕登上此山远眺,盼望夫君能够早日归来,后来,因极度失望坠崖而死。当地人怀念她的一腔真情,就称此山为“中国寡妇山”。山上至今还留有很多汉字崖刻,山麓居民则尽称为中国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