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华血脉
1972400000029

第29章 被叫作“猪仔”的“契约华工”

广州是开风气之先的城市,自宋元以来就有大批的外国人来此经商。他们来自海外的蛮夷之地,乘的是巨大的木帆船或者喷着烟的蒸汽船。人称蛮夷或白鬼子,鸦片战争以后更多。他们向一个个梳着长长大辫子的中国人讲述着黄金的故事——在隔着大洋的另一边,在一个名叫加里福尼亚的地方,有成山的金子供人挖掘,不论是谁,只要到了那里,挖出黄金后就能成为富翁。为了扩大影响,一些中国人被雇来充当中间人,在各村游说,他们不厌其烦地散布着挖金发财的故事。他们说,白鬼子有船,可以把人带到他们国家。如果没钱买船票,可以借贷,或由中间人代付旅费,等以后发财了再还债……

听的人,议论纷纷着,半信半疑着,犹豫不决着,但也不乏跃跃欲试者。

因为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经过太平天国的蹂躏,东南地区满目疮痍,民众生活困苦,农村更加凋敝。与其在家等死,不如出海闯生路。当时的清政府也不得不向世界打开门窗,时值美洲发现金矿,而被西方殖民的东南亚种植园经济也方兴未艾,急需大量劳工。于是,面对中国庞大的劳力资源市场,各国纷纷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设立招工公所。清政府迫于西方压力,也不得不允许西方国家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因为应募者要订立契约,时人称为“契约华工”,又叫“卖猪仔”、“当苦力”。

1845年,英国在厦门开设“大德记卖人行”和“和记洋行”;1850年,西班牙又在厦门开设“瑞记洋行”。汕头、香港等地也都常年设立有“卖人行”、“猪仔馆”。这些口岸一度成为西方各国贩卖“契约华工”最猖獗的地方。

道光二十七年(1848年),是不起眼的一年,可开启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史诗。

据记载,最早出洋到美国的中国人,是没有留下姓名的两男一女,他们是第一批达到美国的华工。他们从广东某地,勇敢地登上了一艘外国人的蒸汽船,离开广州港,在茫茫的大海中远去……他们在海上飘了几个月后,来到了那个传说中遍地黄金的美国西部港口弗朗西斯科。几个月以后,果然有小袋的金块和金粉寄回到他们的家中。于是,受到了极大诱惑的中国人兴奋起来,激动起来,也勇敢起来了。第二年(1849年),大约有800多名男人和2个女人追随着他们的同胞去了。又过了一年(1850年),又有3000多男人和5名妇女踏上了汪洋之路。

此后,越来越多的华人移民,在白人设在亚洲的招募处应募,他们口灿莲花,半蒙半诱地将许多中国人弄上了驶向美州的船,他们被称之为“苦力”。

西方殖民者在招募的同时,也往往采取诱拐、绑架等非法手法,从事掠夺华工的勾当。1852年,英国赫姆斯号船长菲希伯恩曾描述过他在厦门港口见到的情景:

“那些‘苦力’都被关在奴隶屯集所一样的木棚,10—12人一间,里面肮脏不堪,每间12x14呎,只有卧身之地,棚顶极低,地面铺竹。他们总共有500人左右,都是一丝不挂,门外挂有‘闲人免进’的英文招牌。”

这些洋行、公所通过雇佣“客头”、“猪仔头”,将贫民诱骗至“猪仔馆”,签订契约,以出国后的工资为抵押,换取出洋旅费,成为所谓的“契约华工”。

被拐卖的漳州籍契约华工大多数从厦门出洋,诏安、东山、云霄等县部分“契约华工”则从广东汕头出洋。据《古巴华工事务》一书统计,漳州一带被拐卖当“苦力”的就有5万余人。《岭东六十年纪略》记载,1879年,经由汕头出国的诏安籍华侨有216人。

“契约华工”像牲畜一样的被扔在船舱的最底部,空气龌龊,拥挤不堪。每天只有很少的食物,死人的事每天都在发生。他们忍受不了这种旅途中的煎熬侮辱,为求活命,只有奋起反抗了。比如,1852年3月21日,美国船只“罗伯特?包恩”号,装运着410名华工,从厦门出发开往美国的旧金山。华工上船后,美国人即逼迫华工在卖身契上签字,不签者立即遭到鞭笞。途中,华工忍受不了船上美国人的迫害和侮辱,奋起抗争,却遭到更严厉的报复。但报复愈猛,反抗愈烈。他们打死了船长、大副、二副和水手共6名,控制了船只。在返航途中,华工误认为琉球群岛即为台湾岛,有300多名华工兴奋地在琉球的石垣岛登陆。留在船上的小部分华工,继续向西航行,却被追赶过来增援的美国军舰截住。他们都被捆绑起来,载回厦门。登上石垣岛的华工,也遭到英、美海军的追捕,不是被打死,就是被逮捕。据日本冲绳县编写的《历代档案》统计,这批起义华工中,多来自福建龙溪县、海澄县、南靖县等。最后仅有35名幸存者,另有17人被诬为“海盗”,遭到判刑。

此后,“卖人行”为了防止华工反抗,无不把华工捆绑上船,关进底舱的夹层里。因颠簸、潮湿、饥渴、憋闷而致疾病蔓延而病倒的,不计其数。每天清仓,他们都把病号抬到甲板上,任凭风吹、日晒、雨淋,而不积极救治。对那些重病患者,则于三更半夜拋进大海。此外,还有饿死、打死以及受不了虐待而自杀身亡的,途中死亡率往往达一半以上。少数幸存者到达目的地以后,被迫从事繁重的劳动,所受奴役和剥削的残酷,实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所罕见。

这些华工,一般很难偿清契约的重债,在劳役期间所得的菲薄收入,顾主和工头还通过高价赊购日用品,设赌局、开烟馆等方法,进行勒索和盘剥,直到血汗榨干,老死异邦。

这一时期,也有部分华人以自由劳工的身份前往东南亚从事商业、手工业与农业活动。

也有一些人因政治原因移居海外。譬如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侍卫官李世贤曾经带领一支部队驻扎在漳州,坚持斗争。不少漳州人迫于生计,也加入到这支太平军中。后来起义军在广东被打败,许多士兵纷纷逃往南洋避难,成为华侨。除此之外,尚有部分人是因为灾荒而不得已出国谋生的。

被压榨的契约华工由于深受“猪仔馆”和船主的非人待遇,不断反抗,各界舆论也纷纷质疑、抨击。后迫于内外压力,各殖民国家相继出台了改善华工状况的条例。但实际上华工的待遇依然没有多少改善。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临时政府颁布禁止贩运“猪仔”与保护华侨的法令后,罪恶的苦力贸易才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