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华血脉
1972400000057

第57章 华侨的牺牲与丰碑

在墨尔本唐人街竖有一块铜匾,上面刻写着这样的文字:“此匾纪念墨尔本中国人团体的拓荒先锋于公元1854年到利通宝街这个地区立业。这些华侨先人是来自中国广东省四邑。”

这是华侨开发和建设悉尼、本迪戈、达尔文、巴拉腊特、阿腊腊特等一批重要城镇的历史丰碑。

阿腊腊特在墨尔本西北部,是一个只有1万多人口的乡镇。1997年8月,该地动工兴建一座“广东金山博物馆”,以纪念华侨为开发阿腊腊特所建立的功绩。馆前广场上矗立着两尊华人兄弟矿工的铜像,铜像附近有两座铜碑,分别用中英文刻着歌颂华人历史功绩的文字,详尽地记录了华侨开发阿腊腊特市的艰辛历程。碑文说:

1857年一支700人的中国淘金队伍,从中国珠江流域南部的四邑地区(现广东境内)出发,于同年3月从香港登上一艘美国P·P圣人号快速帆船,4月抵达澳大利亚国。当时维多利亚州有禁止华人上岸的法令,他们一直航行至南澳一个叫罗希的地方才下船。

他们用扁担挑着全部财产,头戴苦力帽,辫子盘在头顶上,经过400公里跋涉于5月底才到达目的地。该地点被命名为“广东矿脉”,并成为最丰富的冲积层金矿区。在最初的12个星期里,挖出的每筐金矿沙中黄金含量多达64至80英两。在开始的5周中,该地是被称作“广东矿脉”,后改称阿腊腊特山,简称为阿腊腊特。“广东矿脉”的开采一直持续至1912年,长达55年之久。

阿腊腊特市发展的顶峰时期,该市人口曾多达5万人,其中9000是中国人,平均每50名居民中就有9个中国人。最后一批中国矿工于1926年离开阿腊腊特迁往旺特基矿区。在阿腊腊特公墓中掩埋了300多名已故的中国人,大多数坟墓无墓志。

1861年6月18日,阿腊腊特及城郊近百名社会各界人士和67名中国人联名,向当时成立不久的维多利亚法院提交了一份请愿书,要求废除一切依据种族而设立的人头税及各种赋税。此前,中国人每季度要缴2英镑的保安费,1英镑居住费和采矿费,另交10英镑的维多利亚殖民政府的入境费。1862年华人税取消后,阿腊腊特市的华人人数增加了3倍。当地居民信任吃苦耐劳的华人,并欢迎他们在这里留居。这些华人后来都很成功,为此,阿腊腊特成为全澳大利亚金矿区民主的典范。

经过华人华侨和澳大利亚人民140多年的开发与建设,现在,阿腊腊特市工农业生产都很发达,城市建设井然有序,公共设施、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设施也很先进,是一个兴旺发达的小城镇。可以这样说,没有广大华侨的艰辛劳动,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就没有澳大利亚这些城镇今日的繁荣兴旺,因而也就没有澳大利亚的今日。1988年澳国庆祝建国200周年时,联邦政府总理霍克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在这200周年庆典之际,我们的思潮转向澳大利亚殖民的历史,那是一部有成功也有过失的历史,很可悲的是,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在过去没有被其他澳大利亚人所完全接受。同时,华侨华人的贡献也没有得到合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