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华血脉
1972400000063

第63章 同命运共患难的海外抗日战争

华侨是中华民族在海外的支系。东南亚是海外华侨最为集中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华侨人口已超过600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南亚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亚太战场的重要区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南亚的三年半中,在南洋的中华儿女是东南亚各国广大人民群众中最为坚决、顽强地抗击日本侵略的反法西斯战士。他们在困难的条件下,为保卫第二故乡,为捍卫人的尊严,为反法西斯的正义事业,英勇地开展和坚持了武装斗争。从东南亚最东部的菲律宾、印尼的加里曼丹到中部森林茂密的马来亚半岛再到最西部的缅甸,到处都留下了华侨抗日战士的足迹。他们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东南亚各地的日军,有效地配合了中国战场的抗日斗争,配合了盟军在东南亚地区的对日作战和反攻,为在东南亚战场上战胜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亚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华人华侨史、亚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他们的崇高精神和可歌可泣的事迹,永远值得后人颂扬和纪念。

在新加坡。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紧接着,日本袭击英国在太平洋的战略基地新加坡。当时新加坡是东南亚最大的国际港口城市,也是东南亚华侨最集中的城市。新加坡华侨的抗日武装斗争,集中体现在悲壮的“新加坡保卫战”中。

12月8日晨4时,日本法西斯的轰炸机群空袭新加坡。12月12日,英国在马来亚海域仅有的两艘主力舰“威尔斯王子号”和“却敌号”在马来亚海面被日本飞机炸沉。接着,马来半岛上的槟城、怡保、吉隆坡等相继沦陷。英国殖民当局对华侨的政治活动,一向采取严格限制的政策,在英军迅速败退、新加坡形势危急的情况下,新加坡英国总督汤姆士爵士,才不得不于1941年12月28日把陈嘉庚先生等新加坡的华侨领袖和知名人士请到总督府,希望“南侨总会”动员和领导新加坡几十万华侨协助英军抗日。

大敌当前,新加坡华侨同仇敌忾,迅速动员起来。12月30日,“南侨总会”在中华总商会召集会议,讨论协力抗战事宜,成立了“星洲华侨抗敌动员总会”。陈嘉庚当选为主席,胡愈之、郁达夫等为执行委员。决定组织“星洲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在短期内开展战时青年干部训练和宣传工作;立即筹组华侨义勇军,以投入保卫新加坡的战斗。

华侨义勇军由共产党员林江石领导,一星期之内就有3000多人报名入伍,后来陆续报名者达数万人,实际参加的有1300多人。

1942年1月下旬,日本侵略军从马来亚各地向南推进。2月8日,日本侵略军开始在新加坡登陆,壮烈的新加坡保卫战开始了。华侨义勇军奋不顾身,在“保卫星洲”的号召下,经过多次血战,歼灭大量日本兵,先后击沉30多艘日本橡皮艇。华侨守备军也参加了新加坡保卫战。这是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馆发动组织的一支华侨抗日武装。华侨守备军以学生为中坚,其次为教员、富商子弟、技术人员、汽车机工、橡胶园和矿场工人等。

由于军事战略上的严重失误,驻新英军在对日作战中陷于困境。1942年2月13日,英国殖民当局决定放弃新加坡,华侨义勇军被迫宣布解散。两天后,新加坡沦陷,日寇肆意报复,进行大规模的“大检证”,对华侨进行疯狂屠杀。在短短几天内,数万华侨惨遭杀害。义勇军领导人林江石被捕后坚贞不屈,被日寇残酷地折断手、挖出眼珠,折磨至死。但是,新加坡华侨同胞们并没有被日本法西斯的屠杀所征服,很多人转到马来亚内地,投入到马来亚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洪流。

在马来西亚。1942年2月15日,英国驻马来亚陆军总司令珀西瓦尔率8万英军向日军无条件投降,马来亚沦陷。日本占领马来亚后,“主要由华人组成的游击队坚持积极抵抗”,以马来亚华侨作为重要力量的马来亚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抵抗运动揭开了新的一页。

在新加坡抗日义勇军被迫解散后,部分义勇军战士以及数千名华侨工人,携带武器进入马来半岛的深山丛林中,开始了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42年4月,马来亚共产党联合各支抗日游击队,在马六甲组建马来亚人民抗日军。队伍很快扩大,由一开始的4个独立队,发展到8个支队、2000多人。1943年成立了统一的司令部——中央军事委员会,负责指挥军事行动,成为威震马来半岛的一支最有影响的抗日武装。人民抗日军运用“主动、积极、灵活、坚决”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日军一次又一次围剿。在3年多时间内,人民抗日军共与日军作战340多次,打死打伤敌军官兵5500多名,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解放了马来亚一半以上的乡村地区,有力打击了日军的统治。

在当地沦陷的三年半时间里,马来亚人民抗日军长期隐藏在森林中,一直在热带丛林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坚持战斗,弹药奇缺,武器陈旧,蚊蝇遍地、疾病传染。由于粮食缺乏,他们往往依靠吃榴连核,吞硬木薯等充饥。在三年多时间里,共有1000多人在抗战中阵亡、病死、失踪,为抗日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的英勇事迹,在东南亚抗日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以华侨为主体的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是东南亚乃至亚洲人民反法西斯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沉重地打击了马来亚的日本占领军,并和盟军相互配合,为马来亚的光复作出了贡献,为亚洲反法西斯斗争写下光辉一页。东南亚盟军最高司令官、英国的蒙巴顿勋爵在奖赏马来亚的抗日英雄时说:“我知道,你们是多么为这些人和他们所领导的抵抗运动而骄傲。我们,联合国的成员,感激他们”。

荷属婆罗洲(加里曼丹岛)是日军在印尼最先登陆的地区,这里的华侨也较早开展了抗日活动。起初,华侨自发组织了一些抗日游击队,其中有中国国民党直属支部领导和组织的,也有由当地爱国华侨和印尼抗日分子联合组成的。1942年底,“西婆罗洲反日同盟会”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山口洋。“西盟会”联合和吸纳了各地的抗日团体,先后在西婆罗洲坤甸等主要城镇组织了15个“西盟会分会”,成员总数3500余人,绝大部分是华侨工人、店员、种植园农工、渔民及教师。

西婆罗洲是印尼各岛中唯一建有抗日根据地,进行武装抗日斗争的地区。“西盟会”领导的抗日斗争,给日寇以沉重打击。日军对其恨之入骨,千方百计妄图消灭这一抗日组织。日本法西斯在占领荷属婆罗洲的三年八个月中,先后进行了三次大搜捕,被捕的三千多人中有两千多人均被日军枪杀和活埋。印尼独立后,为了纪念这些被日军杀害的华、印(尼)抗日人士及爱国者,当地人民及华侨在坤甸、山口洋和东万律建立了三座“华、印(尼)人士遇难纪念碑”,它们至今仍然矗立在这三个城镇的中心。

1942年初,日军入侵缅甸。中国远征军于3月12日入缅与英军共同对日作战。在缅甸的一些华侨青年加入了远征军,许多华侨主动担任缅语翻译。1944年,以中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在缅北反攻时,缅甸华侨在八莫组织了华侨互助会,在蜡戌与中国驻军共同组建了华侨警卫队,开展战地服务,直接从军事上配合和支持了盟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对日作战,为缅北反攻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在越南,日军与法国殖民当局表面上搞“合作”,以“共同防守”越南。越南共产党领导越南人民开展反对日、法帝国主义的斗争,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1941年在胡志明领导下建立了越南统一战线的组织,即“越南独立同盟”,华侨们踊跃参加“越盟”各个基层组织的抗日、抗法活动,成立了“越南华侨救亡会”等华侨抗日团体,开展锄奸和罢工、罢市、抗拒征粮等反抗日本统治的斗争。1943年4月、1944年12月和1945年2月,先后有三批在越南中部和南部从事地下抗日活动的国民党人被日军逮捕,李仲珣、许文茂、吕棠、陈树等30人在惨遭酷刑后被杀害。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会安和西贡堤岸为他们修建了烈士墓和纪念碑。

1942年1月2日,日本侵略者占领了菲律宾首都马尼拉。5月6日,接替麦克阿瑟将军职务、驻守菲律宾的美国远东军总司令温莱特将军被迫率部向日军投降。然而,就在这个月的19日,一支由当地华侨组成的抗日支队在吕宋岛的中部诞生了。这是海外华侨历史上的奇迹,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奇迹!

华侨支队成立初期,隶属于菲律宾人民抗日军,作为它的一部分,正式的番号是“菲律宾人民抗日军第四十八支队”。为什么要叫“第四十八支队”呢?当时民抗军总部深知:在中国八路军、新四军威名远扬,最善于打游击战。同时,华侨支队的一些人在移居菲律宾前,曾经在祖国土地上的对日作战中学习过游击战术。他们参加民抗军后,便将这些游击战术教给了其他队员,深得广大官兵的敬佩。所以用八路军、新四军的数目合在一起,成为“四十八”,用来称呼华侨支队。

华侨支队成立的时候,共有队员52人。当时,正值民抗军开展的雨季攻势,正打得有声有色,华侨支队便立即投入到如火如茶的战斗中。

1942年底,日本鬼子发动了12月大“扫荡”,激起吕宋岛中部民抗队的猛烈反击。在炽热的“反扫荡”战中,华侨支队第一次和敌军在干仑巴直接交锋,干仑巴之战,华侨支队以少胜多,击毙日军数十人,自己仅一人受伤的战绩取得了全胜。消息传至马尼拉,整个华侨社会好像触了电般的兴奋起来,纷纷为自己的子弟兵捐款、捐药,开展慰劳活动。华侨支队从此也越战越勇,威震整个吕宋岛。

在三年多的游击战争中,“华支”转战吕宋岛13个省份和马尼拉市,作战260余次,毙、伤、俘敌2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其他战利品。队伍在战斗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52人,发展到1945年初的五个大队,700多人。由于华侨青年英勇善战,威名扬吕宋,以至日本占领军提出了“专打48支队”的口号。

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也赢得了菲律宾人民的尊敬。华侨支队的存在还打破了中菲两民族间的隔阂,清除了当地人民长期轻视华侨的传统习惯。当地人民爱护华侨支队的队员有如自己的亲子弟,常常主动供给他们最好的住地和食物,亲切地称他们为“火地艾”。虽然华侨支队在1944年取消第四十八支队番号,扩建为华侨抗日总队(下辖五个大队),但当地人民照旧亲切地称他们为“火地艾”。这个称呼流传了整个吕宋岛,人们常常是一提到“火地艾”,总要伸出大拇指称赞。战后,为了纪念菲律宾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华侨烈士,后人在他们长眠的土地上,建立了一座“菲律宾华侨抗日烈士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