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做孩子贴心的故事妈妈:隐喻故事魔法术
20173700000066

第66章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彼得·雷诺兹的绘本《点》的故事很简单,却是一个很温暖的故事。绘本里的图画尽管简单却内涵丰富,真切地诠释了赏识教育的真谛。

这个故事讲的是图画课结束的时候,一个叫瓦斯蒂的小女孩的纸上还是一片空白,她不知道画什么,也不知道怎么画,但是她遇到一位非常好的老师。老师在看到瓦斯蒂的一张白纸时,就跟她开玩笑说,她画的是暴风雪后的北极熊。然后老师让她随便画点什么,瓦斯蒂就在那张白纸上用笔使劲戳了一个点。老师说:“请签名!”于是,这个点被镶进画框,挂在了老师办公桌前。瓦斯蒂说:“我还能画出更好看的点。”于是,她画了各种各样颜色不同的点。老师为她的点组织了一次展览,她的点轰动了全校。这时候一个她的崇拜者,对她说:“我就是不会画画,怎么办啊?”她说:“请你随便画画。”那个孩子颤抖着画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线条,然后她说:“请签名!”

在绘本团体里,可以先让成员欣赏《点》的封面,白底画面正中央画了一个涂满菊红、菊黄、黄色等颜料占了整个封面大半部分的圆,圆里面有一个大大的、黑颜色的英文字“the dot”(点)。左下角是一个小女孩正举着顶端有油漆刷子的长竹竿,在很用心地为那个大圆点涂颜色。看到这个封面,我们很容易猜到这是讲小朋友画画故事的绘本。

绘本作者彼得·雷诺兹,是一位喜欢使用简单线条、淡彩及留白的画家,单纯、自然的画面体现了他独具魅力的风格。绘本中的每一页插图,都像是白色图画纸上的圆点,这就更突显了故事的主题—对孩子实施赏识教育,就如同那普普通通的一个点,看似平淡无奇的点点滴滴,却可以带来无限的可能。

瓦斯蒂抓起一支笔,用力在纸上点了一下……这幅画面是很耐人寻味的。从瓦斯蒂身体的轮廓来看,她原本是背对着桌子上的图画纸的,沿着那支笔,有往上延伸的两条弧线,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动态画面:瓦斯蒂向右后一转身,抓起一支笔,不情愿地用力一戳……她脸上的表情,以及混合着咖啡和黑色的红颜料背景,让我们感受到瓦斯蒂当时无可奈何的情绪。

瓦斯蒂的无可奈何情绪是很容易被阅读绘本的孩子们理解的,因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一般都会充满了畏惧心理。因此,帮助孩子树立起良好自信心就是一位好老师的最突出的能力,因为当孩子对学习充满信心时,就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了。故事里的老师,尽管说话不多,却字字珠玑:

“啊,暴风雪里有一只北极熊!”

“你就画个几笔,看它最后会变成什么?”

“嗯……”

“请签名!”

就是这样的有爱心、有耐心也有趣的老师,让一个确信自己“我就是不会画画”的孩子,出人意料地成为学校画展上的闪亮人物。孩子的成长倾注了老师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还有对每个孩子无限潜能的相信。根据皮革马利翁效应,当老师看到孩子的潜能时,孩子往往就能创造出奇迹。所以,老师说“啊,暴风雪里有一只北极熊”是极具创意地接纳瓦斯蒂的交白卷,把空白的图画纸联想成暴风雪和北极熊,这也是对瓦斯蒂的认同。于是,瓦斯蒂也就接纳了自己“不会画画”的部分。然后老师引导她:“你就画个几笔,看它最后会变成什么?”最后老师说“请签名”,表达了对瓦斯蒂的画的肯定和赞赏。

难能可贵的是,这位老师还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瓦斯蒂的赞赏,他把瓦斯蒂画的点,精心地装裱起来并配上画框,悬挂在自己的办公桌前。这就使瓦斯蒂对画画的想法和感觉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她觉得自己可以画出比这更好的画。然后她拿出了水彩笔,画了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点,甚至营造出了一个点的氛围。瓦斯蒂的画赢得了许许多多的称赞。

瓦斯蒂遇到的是一位用心的老师,他愿意投注全力陪伴孩子,帮助孩子突破限制性信念,释放内在的潜能。绘本《点》告诉我们,爱不仅仅是想的或是用说的,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上,这样的爱与关怀,就表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上。于是,赏识与爱就悄悄传递,瓦斯蒂也学老师,去赏识那个把线条画得歪歪扭扭的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