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20234500000073

第73章 把生活当做一门艺术(1)

生活的美丑也是世俗加给我们的界定。人必须摘下看生活的有色眼镜,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才能发现世界的美。懂得用心体会生活,就会发现,生活处处都美丽动人,心也能获得逍遥的境界。

超然外物,可得自由

《庄子·田子方》中写道:

列子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的本领,他拉满弓弦,又放置一杯水在手肘上,发出第一支箭,箭还未至靶的,紧接着又搭上了一支箭,刚射出第二支箭,而另一支又搭上了弓弦。在这个时候,列子的神情真像是一动也不动的木偶人。伯昏无人看后说:“这只是有心射箭的箭法,还不是无心射箭的箭法。我想跟你登上高山,脚踏危石,面对百丈的深渊,那时你还能射箭吗?”

于是伯昏无人便登上高山,脚踏危石,身临百丈深渊,然后再背转身来慢慢往悬崖退步,直到部分脚掌悬空,这才拱手恭请列子跟上来射箭。列子伏在地上,吓得汗水直流到脚后跟。伯昏无人说:“一个修养高尚的‘至人’,上能窥测青天,下能潜入黄泉,精神自由奔放,达于宇宙八方,神情始终不会改变。如今你胆战心惊,有了恐惧的念头,你要射中靶的不就很困难了吗?”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放下,就会执著于外物,就会在做事的时候分心,这样的人就不会获得最后的成功,更何谈精神的自由呢?

因此,一个人不但要学会执著,更要学会放,就像庄子所说的,如果能够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一个人不再依赖外物的时刻,就是获得自由的时刻!

心变成一湖水,自然尝不到人生苦涩

有一位智者,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他有一个小徒弟,天资聪颖,但却总是怨天尤人。这天,徒弟又开始不停抱怨,智者对他说:“去取一些盐来。”徒弟不知师父何意,疑惑不解地跑到厨房取了一罐盐。师父让徒弟把盐倒进一碗水里,命他喝下去,徒弟不情愿地喝了一口,苦涩难耐,师父问:“味道如何?”徒弟皱了皱眉头,说:“又苦又涩。”师父笑了笑,让徒弟又拿了一罐盐和自己一起前往湖边。师父让徒弟把盐撒进湖水里,然后对徒弟说:“掬一捧湖水喝吧。”徒弟喝了口湖水,师父问:“味道如何?”徒弟说:“清爽无比。”师父又问:“尝到苦涩之味了吗?”徒弟摇摇头。师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人生中的许多事情如同这罐盐,放入一碗水中,你尝到的是苦涩的滋味,放入一湖水中,你尝到的却是满口甘爽。让自己的心变成一湖水,自然尝不到人生的苦涩。”

老子说:“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愚”,并非真笨,而是故意表现出来的。“沌沌”,不是糊涂,而是如水汇流,随世而转,自己内心却清楚明了。

俗人有俗人的生活目的,道人悟道人的生命情调。以道家来讲,人生是没有目的的,即佛家所说“随缘而遇”,以及儒家所说“随遇而安”。但是老子更进一步地说,随缘而遇还要“顽且鄙”,坚持个性,又不受任何限制。

做人做事,都应如此,莫让心境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心如大海,便可达到出世的境界。

无为之为,无可无不可

李泌一生中多次因各种原因离开朝廷这个权力中心。玄宗天宝年间,当时隐居南岳嵩山的李泌上书玄宗,议论时政,颇受重视,却遭到杨国忠的嫉恨。杨国忠毁谤李泌以《感遇诗》讽喻朝政,李泌被送往蕲春郡安置,他索性“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后来自从肃宗灵武即位时起,李泌就一直在肃宗身边,为平叛出谋划策,虽未身担要职,却“权逾宰相”,因而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收复京师后,为了躲避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灾祸,也由于叛乱消弭、大局已定,李泌便功成身退,进衡山修道。代宗刚一即位,又将李泌召至京师,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使其破戒入俗,李泌顺其自然。当时的权相元载将其视作朝中潜在的威胁,寻找名目再次将李泌逐出。后来,元载被诛,李泌又被召回,却再一次受到重臣常衮的排斥,再次离京。建中年间,泾原兵变,身处危难的德宗又把李泌招至身边。

李泌屡蹶屡起、屹立不倒的原因,在于其恰当的处世方法和豁达的心态。其行入世,其心出世,所以社稷有难时,义不容辞,视为理所当然;国难平定后,全身而退,没有丝毫留恋。李泌已达到了顺应外物、无我无己的境界,正如儒家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则建功立业,“藏”则修身养性,出世入世都充实而平静。李泌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朝廷内外倾轧混乱,若要明哲保身,必须避免卷入争权夺利的斗争之中。心系社稷,远离权力,无视名利,谦退处世,顺其自然,乃李泌的处世要诀。

身做入世事,心在尘缘外。唐朝李泌便为世人演绎了一段出世心境入世行的处世佳话。他睿智的处世态度充分显现了一位政治家、宗教家的高超智慧。该仕则仕,该隐则隐,无为之为,无可无不可。

李泌有一阙《长歌行》:“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这既是他本人一生的写照,也是他对于后人的忠告。

冲虚自然,仿佛一泓活水

郭子仪被唐德宗称之为尚父。尚父这个称谓,只有周朝武王称过姜太公,在古代是一个十分尊崇的称呼。由唐玄宗开始,儿子唐肃宗,孙子唐代宗,乃至曾孙唐德宗,四朝都由郭子仪保驾。唐明皇时,安史之乱爆发,玄宗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命令他率军讨逆。唐朝的国运几乎系于郭子仪一人之身。

唐代宗时,天下大乱,新疆联合西藏造反,快要打到长安了,皇帝下诏请郭子仪出山。当时他连一支部队都没有,跟在身边的只有老部下数十个骑士,一接到诏命,他只好临时凑人出发,勉勉强强把没有经过训练的后备兵,连退伍老弱都加以整编,也只凑了5000人,去抗拒敌人10万雄兵。他到了前方跟随军的儿子讲,这仗不能打,我一个人去敌营,或许还有点办法。郭子仪出发之际,他的三儿子郭晞紧紧拽住父亲的马缰:“回纥人如狼似虎,父亲大人是堂堂元帅,怎么能自己送上门去当俘虏?”郭子仪告诉儿子:“现在敌强我弱,如果硬拼,我们父子都要战死,江山社稷就危险了。如果能与回纥谈判,说服他们倒戈,那就是黎民百姓的福气,扭转战局,在此一举。”他推开了儿子,向回纥军营策马而去。回纥首领药葛罗听说郭子仪来了,将信将疑,他生怕有诈,命人弯弓搭箭,严阵以待。郭子仪摘下头盔,脱掉铠甲,放下兵器,缓缓而行。当他来到药葛罗面前时,回纥酋长们一起拜倒,表达了诚心诚意的欢迎。郭子仪凭借一己之力说服回纥首领,单骑退兵,从此名震千古,传为佳话。

不止一次,许多危急都被郭子仪化解了,当天下无事了,皇帝又担心功高镇主,命其归野。朝中的文臣武将,都是郭子仪的部下,可是一旦皇帝心存疑虑,要罢免他时,他就马上移交清楚,坦然离去。等国家有难,一接到命令,郭子仪又不顾一切,马上行动,所以屡黜屡起,四代君主都离他不行。

郭子仪将冲虚之道运用得挥洒自如,以雅量容天下。皇帝面前一个颇有权位的太监鱼朝恩,用各种花样专门来整他,他都没有记恨,一一包容。最后鱼朝恩居然派人暗地挖了郭父的坟墓,郭子仪不动声色,在皇帝吊唁慰问时哭着说:“臣带兵数十年,士兵在外破坏别家坟墓的事,我都顾及不到,现在家父的坟墓被人挖了,乃因果报应,与他人无关。”

郭子仪洞悉世情,汾阳郡王府从来都是大门洞开,贩夫走卒之辈都能进进出出。郭子仪的儿子多次劝告父亲,后来,郭子仪语重心长地说:“我家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家的奴仆吃官粮的有1000多人,如果我筑起高墙,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人与郭家有仇,嫉妒郭家的人煽风点火,郭氏一族很可能招来灭族之祸。现在我打开府门,任人进出,即使有人想诬陷我,也找不到借口啊。”儿子们恍然大悟,都十分佩服父亲的高瞻远瞩。

郭子仪晚年在家养老时,王侯将相前来拜访,郭子仪的姬妾从来不用回避。唐德宗的宠臣卢杞前来拜访时,郭子仪赶紧让众姬妾退下,自己正襟危坐,接待这位当朝重臣。卢杞走后,家人询问原因,郭子仪说道:“卢杞此人,相貌丑陋,心地险恶,如果姬妾见到他,肯定会笑出声来,卢杞必然怀恨在心。将来他大权在握,追忆前嫌,我郭家就要大祸临头了”。果然,后来卢杞当上宰相,“小忤己,不致死地不止”,但对郭家人一直十分礼遇,完全应验了郭子仪的说法,一场大祸消于无形。

郭子仪的一生便是“挫锐解纷,和光同尘”的最好解读,做人如此,做官如斯,已是人中之极了。

冲虚自然,仿佛一泓活水,永远不盈不满,来而不拒,去而不留,除故纳新,流存无碍而长流不息。凡是有太过尖锐、呆滞不化的心念,便须顿挫而使之平息;倘有纷纭扰乱、纠缠不清的思念,也必须要解脱斩断。

天地万物都有真善美

在《庄子·田子方》篇中,庄子杜撰了一则孔子拜见老子的故事:

孔子拜见老子,老子刚洗了头,正披散着头发等待吹干,那凝神寂志、一动不动的样子好像木头人一样。孔子在门下屏蔽之处等候,不一会儿见到老子,说:“是孔丘眼花了吗,抑或真是这样的呢?刚才先生的身形体态一动不动的,真像是枯槁的树桩,好像遗忘了外物、脱离于人世而独立自存一样。”老子说:“我是处心遨游于混沌宇宙初始的境域。”

孔子问:“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老子说:“你心中困惑而不能理解,嘴巴封闭而不能谈论,还是让我为你说个大概。最为阴冷的阴气是那么肃肃寒冷,最为灼热的阳气是那么赫赫炎热,肃肃的阴气出自苍天,赫赫的阳气发自大地;阴阳二气相互交汇融合因而产生万物,有时候还会成为万物的纲纪,却不会显现出具体的形体。消逝、生长、满盈、虚空,时而晦暗、时而显明,一天天地改变、一月月地演化,每天都有所作为,却不能看到它造就万物、推演变化的功绩。生长有它萌发的初始阶段,死亡也有它消退败亡的归向,但是开始和终了相互循环,没有开端,也没有谁能够知道它们变化的穷尽。倘若不是这样,那么谁又能是万物的本源?”

孔子说:“请问游心于宇宙之初、万物之始的情况。”老子回答:“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至美’、‘至乐’了,体察到‘至美’也就是遨游于‘至乐’,这就叫做‘至人’。”孔子说:“我希望能听到那样的方法。”老子说:“食草的兽类不担忧更换生活的草泽,水生的虫豸不害怕改变生活的水域,这是因为只进行了小小的变化而没有失去惯常的生活环境,这样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就不会进入内心。普天之下,莫不是万物共同生息的环境。获得这共同生活的环境而又混同其间,那么人的四肢以及众多的躯体都将最终变成尘垢,而死亡、生存终结、开始也将像昼夜更替一样,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扰乱它,更不去介意那些得失祸福!舍弃得失祸福之类附属于己的东西就像丢弃泥土一样,懂得自身远比这些附属于自己的东西更为珍贵,珍贵在于我自身,而不因外在变化而丧失。况且宇宙间的千变万化从来就没有过终极,怎么值得使内心忧患?已经体察大道的人便能通晓这个道理。”

孔子说:“先生的德行合于天地,仍然借助于至理真言来修养心性,古时候的君子,又有谁能够免于这样做呢?”老子说:“不是这样的。水激涌而出,不借助于人力方才自然。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对于德行,无须加以培养,万物也不会脱离他的影响,就像天自然地高,地自然地厚,太阳与月亮自然光明,又哪里用得着修养呢!”

孔子从老子那儿回来,把见到老子的情况告诉给了颜回,说:“我对于大道,就好像瓮中的小飞虫对于瓮外的广阔天地啊!不是老子的启迪揭开了我的蒙昧,我不知道天地之大那是完完全全的了。”

老子告诉孔子,他“游心于物之初”乃是“至美至乐”。

一个真正得道的人,他的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艺术品,任何事物都充满了难言的真善美。花落了,可以葬花;叶落了,可以做成美丽的标本。他不会被世间的荣枯牵绊,也不会因为万物的流逝而或喜或悲。忘记一切,超脱一切,就能在一切当中逍遥自如。由此观之,人如果能够忘记各种欲念是非,把生活当做乐趣,他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快乐。

放松些,会活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