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和珅传
2031500000013

第13章 积极参与战事(1)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春,由于甘肃循化厅的撒拉族群众发动反清起义,清朝在西北的军事重镇兰州受到威胁。乾隆帝得知爆发起义的消息,命令额驸拉旺多尔济、领侍卫内大臣海兰察、护军统领额森特等人,带兵前往镇压。

和珅尽管从未上过战场,却被乾隆帝任命为代表朝廷的钦差大臣。和珅向乾隆帝请求上前线作战,是打算荣立军功,以进一步提高声望,得到乾隆帝更大的信任。和珅心中清楚,虽然乾隆帝经常表白事必躬亲,乾纲独断,然而大清帝国毕竟是统治亿万百姓的国家机器,要操纵这架庞大的机器,实施有效统治,单凭乾隆帝一人“日理万机”是不可能的,皇上要依靠重用一些人,特别是要依靠满族人出身的领班军机大臣,帮助他统治大清帝国。

乾隆帝本人也不回避这一点,他在谈到执政期间所依赖的亲信重臣时说:

“从前当大学士鄂尔泰在之时,朕培养陶成一讷亲;讷亲在之时,朕培养陶成一经略大学士傅恒。皆几经教导,几经历练,而后及此,人才难得,固非一朝一夕所能造就。”

鄂尔泰、讷亲、傅恒以及和珅出仕时的阿桂,都是乾隆帝所倚任的满族领班军机大臣。他们能文能武,出将入相,忠心辅佐乾隆帝,为把“康乾盛世”推向顶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珅从他们的事迹中总结出一条经验,若想当上领班军机大臣,必须在战争中立下赫赫军功,从鄂尔泰到阿桂莫不如此。

乾隆初继位,领班军机大臣是满族人鄂尔泰。

鄂尔泰,姓西林觉罗氏,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他的父亲鄂拜曾为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京师大学堂的校长。鄂尔泰是个大器晚成的人物,他的身体生来瘦弱,满族人当时应童子试,必先试弓箭,他因身体不好,到十六岁才应童子试,第二年中秀才。十九岁补廪膳生,一位主考官对他倍加赞赏,把他视为“国器”。第二年八月参加乡试,九月中举。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二十一岁的鄂尔泰步入仕途,先袭佐领,奉诏充侍卫。

但是,鄂尔泰远不如后来的和珅幸运。他当了多年的三等侍卫,没有给康熙帝留下任何印象。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鄂尔泰转任内务府员外郎,五年后,鄂尔泰时四十二岁,作诗感叹:“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

鄂尔泰的机遇,来自康熙逝世,雍正即位。雍正帝对鄂尔泰的为人早有所知,特别欣赏他的坚持原则、忠君不贰。当雍正还是一位亲王时,鄂尔泰为内务府员外郎。一次,雍亲王要求这位内务府员外郎为他办理分外的事,鄂尔泰以皇子不可交结外臣而加以拒绝。这给雍正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雍正当了皇帝后,召见鄂尔泰,对他说:“汝以郎官之微,而敢上拒皇子,其守法甚坚,今命汝为大臣,必不受他人之请托也。”

鄂尔泰得到雍正帝宠信,成了一朝重臣。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他被任命为云南乡试副主考。人还没离开云南,五月又奉特旨,授江苏布政使。这是一次破格的提拔,清代的布政使为从二品,相当于一省之长。到雍正三年(1725年)底离任,鄂尔泰在江苏布政使任上两年有余。这一时期,鄂尔泰初步展示了他的政治才能。

鄂尔泰在江苏任布政使时的活动可以概括为“兴利除弊”四个字。他亲自制定了《实政十条》:禁打降(雇打手),禁唆讼,禁赌博,禁土豪,禁婚嫁逾制,禁丧葬违礼,禁妇女入庙烧香,禁游方僧道,禁游民,禁赛会。此十条禁令无一不是针对当地的弊害而发。另有《实政六条》,针对地方上缙绅横行及官吏、士民等存在的问题,一一提出饬禁的要求。当时,江苏地方每年中秋节有个虎丘盛会,穷奢极侈,耗费民财,农民终年的劳动,只供一日侈糜,深为可惜。

鄂尔泰下令严禁中秋惰游妄费。对那时流行在江苏地方的倒卖少女即称为“围涉闺女”恶习,鄂尔泰反复申禁。而最大的弊害,就是官僚地主利用火耗、加征从中渔利;横征漕粮,加害于民;谎报荒熟,侵吞赈粮。鄂尔泰针对这些弊害,相应地提出了革除的请求。鄂尔泰在江苏布政使任上,为当地所做的利民之事还有:修复紫阳书院,聘请教师,考取诸生,为国家培养人才。在紫阳院旁还修建了春风亭,招揽各地贤卿名士。鄂尔泰利用公干之余,与他们谈论经史及治国之道。后来,他把这些人的言论编成文集,题名《南邦黎献集》,风行海内,纸贵一时。

和珅在云南办案之外的所作所为,大概也是在效仿鄂尔泰。但鄂尔泰在雍正朝的最大历史贡献,是策划和主持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乾隆帝写有《赐大学士鄂尔泰》诗,诗中有:“早年勋绩振南蛮,黄阁论思久任艰”两句,具体指的就是他在西南工区的“改土归流”活动。

“改土归流”,是指废除土司制度,建立州县制度,改土司世代袭职制度为清政府任命州县官员制度。所谓土司制度,是元代才正式有的,主要通行于中国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元朝在这些地区设置了宣慰、宣抚、招讨、安抚、长官等土司,任命各少数民族酋长为土官,明朝沿袭元朝制度,清朝代替明朝统治全国以后,土司制度继续存在。

在土司管辖的这些地区,他们自行向当地征收赋税,税额很重,而上缴清朝中央政府的很少。如乌蒙的土官,“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计钱,大派计两”。更甚的是,这些土司之间以及土司和附近州县之间,经常为争夺土地、人口和统治权而挑起仇杀和战争。这对清朝全国的安定和统一,造成了直接威胁。

雍正三年(1725年),鄂尔泰被提升为广西巡抚,在赴任途中,又接到圣旨,授云南巡抚,管云贵总督事。当时的云贵总督杨名时,以总督管巡抚事。第二年十月,又特授鄂尔泰云贵总督兼兵部尚书。雍正六年(1728年)再奉旨:“着鄂尔泰总督云、贵、广西三省,一应军民事务,俱照总督之例管辖。”四十九岁的鄂尔泰,一时成了西南地区最有实权的人物。

鄂尔泰到云贵赴任后,提出了“改土归流”的主张,并在雍正皇帝支持下,围绕“改土归流”开展活动。雍正四年夏,鄂尔泰首先革除了东川、乌蒙、镇雄三府的土目。当时乌蒙土府禄万钟及镇雄土府陇庆候都还年少,兵权分别由其叔父禄鼎坤、陇联星掌握,鄂尔泰将两个实权人物招降。于是,在乌蒙设府,镇雄设州。又设镇于乌蒙,控制三属,并把这些地方由四川改隶云南,设立流官,以统一事权。在这个过程中,鄂尔泰亲赴东川作规划及指挥对乌蒙的用兵。他因平定这两个土府之功,诏授骑都尉世职。

广西泗城地区自明初以来为岑氏所据有,清朝顺治年间归附,改为泗城军民府。雍正五年,土知府岑映宸既纵其众出掠,又发兵屯寨立营。加上在此之前清朝用兵长寨时,有一些不服的人向泗城逃窜。因此,鄂尔泰奏请对岑映宸的不法行为采取行动。雍正帝命令他与广西巡抚韩良辅及前巡抚李绂共同解决。岑映宸知道走投无路,缴印投降。事定后,鄂尔泰把他送到原籍浙江,所有泗城土知府一律改设流官,原地区分别由广东、贵州直接管辖。

贵州东南与广西、湖南交界处,有个古州(今榕江),周围千余里,居住有苗族、侗族和布依族人,人口十余万,相当于两三个州县之地。雍正初年,经鄂尔泰推荐,调张广泗为黎平知府,剿抚兼施,将这里平定,从此打开了这里到湖南、广西的通道,外地的盐、布、粮食源源不断地运来,当地人民深受其惠。张广泗因功升为巡抚。鄂尔泰与张广泗协商决定,在黎平府设古州镇总兵驻军,都匀府属八寨、丹江,镇远府属清江设协营,作为外围,后来,清江协也设总兵驻防,加强了对当地的控制。

从雍正四年到雍正十年,鄂尔泰在西南边疆共六年,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大力推行“改土归流”,取得了巨大成功,他本人也被封为伯爵。西南地区经过“改土归流”,进一步促进了全国的统一,废除了落后的土司制度,打破了原来的原始封闭状态,加强了西南各少数民族间及与内地的联系。鄂尔泰从提出“改土归流”到亲自领导实践,反映了他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才能。

雍正末年,贵州发生了大规模的苗民叛乱,鄂尔泰因此引咎辞职。乾隆继位之后,重新起用鄂尔泰,并采纳鄂尔泰的建议,任命他的老部下湖广总督张广泗为经略。乾隆元年(1736年),张广泗亲率大军至贵州凯里,分兵三路,每路各五千人,同时并发。清军连破上九股、卦丁等苗寨,余苗退入牛皮大箐。所谓牛皮大箐,乃指北丹江,南古州,西都匀、八寨,东清江、台拱地区,周围盘亘数百里的深山老林,危岩切云,老樾蔽天,地势险要,气候变化莫测。故叛苗潜伏其中,以为清军万不能至。张广泗檄诸军合围,分别守住箐口出路,逐渐缩小包围圈,于五月发起总攻,获逆苗首领包利等人,斩万余级,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接着又乘兵威清理附逆熟苗,斩获一千三百余人,生擒二千四百余人。是年九月,贵州苗乱彻底平定,张广泗因功授云贵总督,进三等阿达哈哈番世职。

鄂尔泰因赞襄乾隆帝处理苗疆事务有功,封为三等襄勤伯爵。鄂尔泰死后,门生胡中藻与其侄鄂昌以诗文获罪,乾隆帝命将鄂尔泰撤出贤良祠。虽然如此,乾隆还是承认鄂尔泰“有古大臣风,诚亦不可及”,并赋诗称鄂尔泰“……内外勤宣久。初政命总理,顾问备左右。具瞻镇百僚,将美惠九有”。给予很高评价。

和珅虽然官至户部尚书,但终究年纪轻资历浅,不能与鄂尔泰相比。乾隆帝主持过多次大规模战争,认为尽管和珅这一次的对手是乌合之众的起义军,但毫无作战经验的和珅也很难获胜,于是又让大学士阿桂到前线督师,实质是为和珅保驾护航。但阿桂报告说,他眼下所在的河南黄河工地施工方殷,而且身体欠佳,一时不能马上起程。乾隆帝便下谕和珅兼程前进,督办一切,放手由他指挥军队。

再来看一下起义军方面的情况。这次起义表面上因教派之争而引发,实质上是撒拉族下层民众反对清朝朝廷对他们的压迫所致。

清政府为了加强对循化地区撒拉族和回族的统治,在撒拉族聚居点草滩坝工,设立循化营。据文献记载,循化营“适居十二工之中,据其腹心,以制其手足”。这里所说的“工”,系雍正时期撒拉族居住区划建制,每工包括若干个行政村落,有各自的伊斯兰教首领称为“掌教”。当时的撒拉族居住区共有“十二工”,在十二工之上,有称为“尕最”的总掌教作为最高宗教领袖。乾隆中叶,撒拉族地区的经济虽得到发展,人口繁衍,但对清朝纳粮当差负担十分沉重。而直接统治“十二工”的各级“掌教”与“尕最”,在清朝庇护下,控制着寺院的土地和财产,世代相袭,形成封建门宦制度与天课制度。在清朝政府与封建宗教门宦制度双重压榨下,撒拉族下层民众既要以无偿劳动豢养各级“掌教”与“尕最”,又要承受清政府的征调负担,生活处境日趋恶化。

为了反抗封建门宦制度与天课制度,安定回民马明心在撒拉族聚居区另创新教,与原来马来迟所创的老教相对立。新教和老教对比,除在宗教仪式上摒弃老教的小声默念而提倡摇头念经跳舞外,更主要的是在政治上废止门宦制度与天课制度。新教不仅反对老教的总掌教和掌教盘剥教徒,而且还对贫苦教徒有所周济。新教因符合贫苦人民的愿望,信者日众,在不长时间内,甘肃省皋兰、狄道、河州、巩昌、安定、会宁、金县、渭源、秦州、固原、西宁、平凉、灵州、伏羌、凉州、肃卅、盐茶厅等数十州县内,新教徒数量大量增长并超过了老教。

新教的迅速传播,引起了拥有门宦特权的老教掌教的不满和恐慌。他们对新教多方迫害,甚至挑起新旧教之间的械斗。乾隆帝公然下令地方官员“帮扶旧教,灭除新教”,“以安旧教回众之心”。甘肃地方官员秉承乾隆帝旨意,将新教首领马明心驱逐出循化,马明心的忠实信徒贺麻六乎等人所建筑的三所新教礼拜寺也被封闭。在矛盾进一步激化的情况下,终于在循化撒拉族聚居地区爆发了大规模武装起义。

起义军领导人苏四十三是甘肃省河州回族人,祖父辈就在循化厅撒拉尔地方定居,他本人和贺麻六乎都是新教的忠实信徒。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正月,他率领撒拉族新教徒千余人攻入清水工的河东老教区,杀死老教头目,正式发动了起义。

陕甘总督勒尔谨闻知苏四十三发动起义后,立即将新教首领马明心及其女婿逮捕,监禁于兰州监狱,同时派出兰州知府杨士巩、河州协副将新柱率兵前往镇压。三月十八日,苏四十三派新教徒装作老教徒前去迎接副将新柱,新柱得意洋洋地对他们说:“新教若不遵法,我当为汝老教做主,尽洗之。”当天夜晚,苏四十三率领一千多人偷袭在白庄宿营的清军,把河州协副将新柱、外委刘汉时全部杀死。次日清晨,起义军又猛扑起台堡,击毙兰州知府杨士巩、守备徐彦登、外委陈代得、土司韩成磷等。

起义军的胜利促进了起义队伍的壮大。三月二十一日,起义军乘胜攻占河州,兵锋直指清西北军事重镇兰州。陕甘总督勒尔谨十分恐慌,他亲自领兵扼守狄道州,并再三向乾隆帝告急,请求调兵救援。乾隆帝当即命令西安提督马彪带领绿营军队二千人,西安将军伍弥泰、宁夏将军莽古赉各率满洲八旗军一千人就近驰援。

和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委以钦差大臣兼程赶往甘肃战场。当和珅率京城八旗兵开赴前线时,起义军正在苏四十三率领下加紧进逼兰州。起义军行军至洮河西岸,渡船全被清军烧毁,无法渡河。幸亏洪济桥、唐家川等六处新教徒及时赶来,为苏四十三捆扎木筏,使起义军渡过洮河进抵兰州城西关。苏四十三率义军在西关杀死清都司王宗龙及士兵三百余名,随后竖起云梯围攻兰州城。正当兰州城旦夕可下之时,清领侍卫内大臣海兰察带部分清军抢在和珅之前抵达兰州,使战场形势发生了逆转。

海兰察,索伦人,姓多拉尔氏,世居黑龙江,是乾隆一朝最能打仗的猛将。乾隆二十年(1755年),他以索伦马甲参加平准噶尔之役,单身一人穷追叛军头目辉特部台吉巴雅尔,在塔尔巴哈台山中将其射坠落马生擒,获“额尔克巴图鲁”称号,破格升任头等侍卫,绘像紫光阁。乾隆帝撰文赞扬他说:“烈风扫枯,迅其奚难。亦赖众杰,摧敌攻坚。于塔巴台,射巴雅尔。是其伟绩,勇鲜伦比。”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清军出征缅甸,海兰察所部为全军前锋,途中遇缅甸军,他一人就射死三人,生擒七人,手下士兵杀敌二百人。后来清军主动撤兵,海兰察奉命留守云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开始的两金川战役,海兰察又被从云南调到四川,受命为参赞大臣。在长达五年的战争中,海兰察不避险阻,亲冒枪石,每攻必克,超逸出群,受到乾隆帝多次嘉奖。平定金川后,海兰察被封为一等超勇侯,乾隆帝在紫光阁亲自为他敬酒,并再次撰文称赞他道:“射巴雅尔,超授侍卫。荐至都统,参画军计。坚碉险砦,无不克登。勇而有谋,封侯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