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虽然是皇帝的宠儿,把持国家大权,但一手遮不住天,他的权势再大,也有无可奈何的时候,因此,和珅的对敌哲学便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该磕头时便磕头。
对刘墉:一有机会就搞小动作
和珅在官场上走的是这样一条路:紧紧地靠住乾隆,使自己成为乾隆精神、事业上不能离开的一个人,抓权壮势。在此过程中,他尽量地少树敌结大网。可是他毕竟是怀有投机、报复的心理步入官场,付出的代价自然要求回报,而且他走的是“靠官吃官”的发财路子,干些违法乱纪的勾当,上媚皇帝,下压群臣。虽然和珅不轻易树敌,而且也尽量地避免树敌,但无形中,他的所作所为就已经激怒了一些人,在朝廷中就有许多人自觉不自觉地与他对立,成为了他的敌人。
在这些人当中,多是那些要为国尽忠的正直之士,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公正廉洁,但除了这个共同点以外,则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特点。和珅在与这些人的斗争和抗衡中,采用的手段或刚或柔或软或硬或明或暗或持续长久或须臾完成……总之,他对不同的人都采取了拉打挤靠抢逼围的办法,能打则打,能拉则拉。
在这些斗争中,和珅有的得逞了,有的却一直也没有成功。虽然没有成功,但他却始终没有放弃这种争斗,是他不能放,也不想放。他不能放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是邪恶的,得来的一切都是见不得阳光的。他要靠打击别人来捞取金钱、权势,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也知道朝中还有一部分人对自己不屑一顾,对自己干的坏事恨之入骨,一有机会他的那些对手就会联起手来攻击他。他的地位,他的权势,他所拥有的一切都会慢慢地离他远去。他不想放弃是因为他不相信凭着他和珅的实力与心机加狠毒手段会斗不过他的对手而栽在他们手里,这就注定了他一直要不断地斗争,斗争,再斗争。只有斗争了,或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奋斗了,他才会巩固现今拥有的一切,而不会失去,否则他将一无所有。
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是残酷而又现实的,官场上的较量虽然不同于杀场上的血雨腥风,但心之险恶手段之阴狠,使每个人都如履薄冰。和珅是跳出瓶子的千年魔鬼,喊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口号,舞动无中生有的大棒,动不动就拿逆君叛国的帽子乱飞乱扣,对挡住他权路与财路的人格杀勿论,一时间大有邪恶压倒正义之势。和珅的对手不得不竖起大拇指对和珅说一声“高明”。和珅的确是“高明”,是一般人所不及的,但他在拥有这“高明”的赞叹的同时,他毕竟也付出了,而且这种付出是从他很小的时候开始的。小时候特殊的遭遇让他学会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必须不择手段,所以走上仕途的和珅才会如此地狠毒和霸道。
但即使和珅再怎样有本事,对一个人却始终是无可奈何,那个人便是刘墉。
刘墉,字崇如,山东诸城人,大学士刘统勋的儿子,乾隆十六年进士。曾做过编侍讲,安徽学政,山西太原知府,江宁知府,陕西按察史,内阁大学士,户部侍郎,吏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等。
刘墉在诗、词、画方面都颇有造诣,而且人也十分的诙谐幽默。刘墉为官清廉,深得百姓爱戴。刘墉不仅很有文才,而他还同和珅一样,很有政治头脑,极得乾隆皇帝的赞赏。但可惜的是,两人一正一邪,成为势不两立的冤家对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们肯定会是一对最好的搭档。
在王刚和李保田主演的《宰相刘罗锅》里,也许人们都已领教了那些两人过招的精彩片段,让人又气又恨又笑的同时,又带来了深深的思考。虽然剧中所演的有些夸张,但事实上,的确是在两人的斗争中有着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而对此,和珅也是无可奈何,一筹莫展,明明是想给刘墉下个绊子,搞点小动作,但最后却把自己给套进去了。
刘墉奉乾隆皇帝的命令,查处全国贪污腐败的官司,辗转了许多省市,最后回到北京,一路上惩治了许多官吏,有的被杀了头,有的被撤了官。
虽然是这样,但和珅心里却极为高兴和得意,因为刘墉这次所查办的官员,虽说死的死,撤的撤,那都是些个无名小卒,只不过是做了替罪羊,而他自己的那几个心腹,一个也没有出事。那些小卒子没就没了,也不影响大局,以后还可以再培养,只要主力不曾动摇就行。
为了能对付刘墉,和珅就得研究刘墉。他发现刘墉这个人也有弱点,就是仗着自己多智什么赌都敢打,有时候看上去有点不分轻重。为了打倒刘墉,和珅要从这方面下手。
刘墉把所查的结果启奏皇上以后,在家休息了三天。三天以后又去上早朝了。
刘墉来得特别早,不到五更天就到了。接着大家陆陆续续地都来了。
可过了五更天,还不见皇上召见,大家便随便聊起来。有的人便拍刘墉的马屁说:“刘大人查案,这一路辛苦了,惩治贪官污吏,为民除害,深得民心,百姓都喊您‘刘青天’呢。您的功劳和声望比已故的刘中堂刘大人还要高呢。”
这很明显是在拍马屁,说刘墉比他父亲强,但这话刘墉听了不受用。
和珅突然意识到整治刘墉的机会到来了,于是凑上前来皮笑肉不笑地说:“抓几个小官小吏算什么本事?谁下去,都能抓几个来,只不过是摆摆样子罢了。若有大官犯了错,他就不一定敢抓。”
刘墉说:“哪位大官犯了法,你说出来,看我敢不敢参他一本?”
和珅道:“有大官犯法,我要是知道了,还轮到你来参他,如果能找到他犯法的证据那才算是本事。”
刘墉道:“哪怕是最大的官,我也能查出他犯法的证据,参他一本。”
这句话的矛头直指和珅,因为在当今朝廷之中,和珅的官位是最大的。虽然阿桂官也大,但长年在外,根本就管不了事。这话是说给和珅听的,谁心里都明白,和珅更明白,脸上不由得有些变化。
和珅见刘墉果然上了自己设有陷阱的路,赶忙把套送过去,他说道:“刘大人,这当今有一个最大的官,我若是说出他的名字,你敢参他,我就给你磕三个响头。但你若是不敢,就得给我磕三个响头。”
刘墉心里想:和珅一向目中无人,也太嚣张了,我必须戏弄戏弄他,让他收敛一些,于是就说道:“和珅,这话可是你说的,咱们不得反悔。你说出他的名字,看我敢不敢参他,如果我不敢,跪在地上就给你磕三个响头。”刘墉和和珅真的较上劲儿了,在座的心里谁都明白,虽说是一个打赌,但实质上则是两个人谁也不服谁。和珅见火烧起来了,不由得暗自高兴,现在刘墉已经进入自己设的圈套了,只要自己再用一把力,就能把这个该死的克星推到地狱里边去。
和珅说道:“刘大人,咱们可说好了,我说出他的名字,无论是多大的官,你都敢参他奏他一本?”
刘墉说:“是的。”
和珅遂请两位王爷做证,如果刘墉不敢参奏,则要向他磕三个响头。两位王爷本就是十分爱凑个热闹的,见两人的赌打得这样,都十分乐意。
然后刘墉和和珅又击了三掌,算是这个赌打定了。刘墉忙让和珅说出所奏人的名字。
和珅顿了顿说道:“放眼天下,这官做得最大的莫过于当今皇上。皇上,你敢参吗?”
和珅话音刚落,满屋子一下子都静了下来,所有的人都呆住了,两位王爷也说不出话来。刘墉的心更是猛地往下一沉,心里说道:这个和珅,可真够狠的,他给我下了一个套,参奏当今圣上,这弄不好可就是死罪。和珅啊和珅,可真狡猾啊!但又一想,现在都到这个份上了,这个套怎么也得钻进去,钻不过去也得钻。于是把心一横,便说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就是当今圣上,我也敢参他。可咱们说好,参了皇上,你可得给我磕三个响头。”
和珅点头答应,两人又击了三掌,把在座的所有人都震住了。两位王爷呆的把嘴张开,半天都忘了合上。这时候,太监已宣告王公大臣们上殿了。
最能体现一个人才能的,并不在他读了多少书,懂多少知识,而体现在他的随机应变上。待刘墉进入金銮殿,已是显得十分的胸有成竹,待两边文武百官站好以后,刘墉便走出来向皇上请罪。皇上问他何罪之有。刘墉道是欺君之罪。乾隆让他把事情的原委说清楚,刘墉便说道:“臣奉旨查案,到江南杭州的时候,看见一个戏班子的戏,随即就让它给迷住了,那声音婉转动听,体态轻盈优美,臣从来没有见过哪个剧种可与之相比,于是就把这个戏班子带到了京城,安置在家里。臣虽明是请假,实则是在家看了三天戏。”
乾隆听了,就差没站起来询问刘墉了。康熙、雍正、乾隆的母后都极爱看戏,乾隆自小在他们身边长大,受其熏陶、感染也极爱看戏,尤其是现在已八十多岁,上了年纪就更迷恋,听刘墉这么一说,心里便有些发痒,说道:“这虽然是欺君之罪,不过朕准你将功赎罪。”“臣刘墉想请皇上去敝府看戏,将功赎过。”乾隆准奏,便想退朝去看戏。
却又听刘墉说道:“臣有一本要上奏,臣不敢奏。”
乾隆道:“为什么不敢?”
刘墉道:“臣要奏的乃是皇室中人。”
乾隆问:“你有证据吗?”
刘墉答:“有。”
“是何罪过?”
“是一流放罪。”
乾隆道:“朕来问你,此人是何人?”
刘墉道:“臣不敢说。只有皇上恕臣无罪,臣才敢说。”
乾隆说:“如果你有证据在手,无论是谁,犯了法,就都要定罪。你尽管说,朕恕你无罪。”
刘墉给皇上磕了三个头才说道:“臣所奏之人正是当今圣上您。”
乾隆听后,为之一震:“大胆刘墉,你竟敢参朕,朕犯有何罪?”
刘墉答道:“偷坟掘墓,流放罪。”
乾隆都从龙座上站起来了,刚要发火,转念一想,必是刘墉……于是反而露出了笑脸,说道:“你说朕偷坟掘墓,你有证据吗?”
“有。前几年,乾清宫失火,烧了房屋,重建时无处取木,您便从明陵搬来了木头,这难道不是偷坟掘墓吗?只不过,皇上您没有亲自动手,是臣做的。”
乾隆说:“你所说的流放是对朕的惩罚吗?还要不要带刑具?”
刘墉道:“皇上不用带,皇上脖子上挂的念珠就是刑具,而流放的地点就是臣家。”
乾隆听后便说:“有本早奏,无本退朝。”皇上那是等着去刘墉家看戏呢。
乾隆知道刘墉费了这么多周折请他去看戏其中必有原因,后来就找来了刘墉,问为什么,刘墉便说是和和珅打赌,以磕三个响头为赌注,激他参奏皇上。乾隆帝没说什么,但还是找来和珅数落了他一顿,责怪他玩得太过火,把玩笑都开到皇上身上来了。
和珅本想一招致刘墉于死地,没想到让智者刘墉三下五除二地化险为夷,心里不由得非常懊恼,只有再找机会了。
和珅最后发现,刘墉虽然博学多智,但毕竟性情耿直,得理不饶人,有时连皇帝也不放过,时时惹皇帝不高兴,所以乾隆尽管信任他,但从来就不想提拔他。为了压制住刘墉,在皇帝面前,和珅时时注意让皇帝把他们二人相比较,让皇帝觉得出还是和珅更可靠。
和珅同刘墉一邪一正,但事实上和珅一直在压着刘墉,这也许是两个人的血统不同吧!
乾隆想提拔刘墉做吏部侍郎,这下子可触到了和珅的敏感神经。吏部主管着天下官员,苏凌阿做着吏部侍郎,连吏部尚书也惧他几分。他在各处都安插了自己的人手,吏部就完全掌握在他的手里。刘墉这个人一向公正,如果他插进来,事情肯定会生出许多枝节,而自己也可能会受到牵制。于是,他便对皇上说:“历朝历代,面貌丑陋者,就不得列为朝臣。像刘墉这样的人如果加官晋爵,不但有辱国容,让外人看了,还以为我大清无人,各个都像他这样的呢。”
原来刘墉个子矮,脸又黑又麻,背后还有一个“驼峰”,人称“刘罗锅子”,让人看了确实有点不舒服。听完和珅的话,刘墉却说道:“皇上,和中堂此言差矣,自古以来,就有眼斜貌丑者为官,且为官清廉,流芳千古。”
乾隆说:“你说的是哪一位,我怎么不知道?”
刘墉说道:“陶渊明,他就是一个斜眼。他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果他不是一个斜眼,怎么能在东篱采菊,却又看到了南山呢?”
满朝文武百官和皇上听后没有一个不哈哈大笑的,甚至就连那和珅也笑得捧腹。
笑过以后,和珅又说道:“皇上,刘墉这纯粹是戏谑之言,这是对皇上您的不敬。”
但皇上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刘墉这样说,虽然有些强词夺理,但却才思敏捷,十分的诙谐,着实是一个人才。
但和珅哪能放过,他得尽力阻止刘墉进入吏部,如果那样的话,他的麻烦和损失将是无法计量的。
于是,他便又为难起刘墉来,让他学一学曹植七步成诗,以他背上的“驼峰”为题,在七步内作出一首诗来,如果能吟出来,那么,就会痛痛快快地让他到吏部去上任,如果吟不出来,则要治他对皇上不敬的罪过。皇上也很想考查一下刘墉的才能,便答应了。
但这岂能难得了刘墉,刘墉向来是对这些有一些研究的,于是随口便说道:
背驼负乾坤,胸口满经纶。
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
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
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
乾隆皇帝听后大喜,立命刘墉为吏部侍郎。
和珅听到以后,像是霜打的茄子——蔫了。他的心里头这个气啊!这一下看来,他真的要有麻烦了。
刘墉升任吏部侍郎以后,的确给和珅找了许多的麻烦,但却都没有危害到和珅的最本质的利益,毕竟那里各处都安放了他和珅的人,刘墉能惩办一个,两个,可也不能都惩办了吧!所以也没能把和珅怎么样。
后来,要考察官员,和珅便想尽了办法把刘墉调到了户部。他本想这是整一整刘墉,自己掌管吏部,把刘墉放到并没有实权的户部,可谁知,到了户部,刘墉竟把和珅给耍了,让他栽了跟头,这才叫“聪明反被聪明误”,一报还一报吧!
有一天,刘墉到库中去支银子,看见有几个人从库中出来,慌慌张张、鬼鬼祟祟的,像做贼一样。刘墉看了也没说什么,随后走到库里,看银子明显地松动。刘墉假装不知道,拿着银子就走了。回来以后,便暗暗派两个侍卫盯着那几个守库的护卫。侍卫看到那几个护卫把库里的银子揣在怀里带到家中。侍卫们见了,就把他们给捉住了。刘墉把几个人关押起来,大刑伺候。几个人扛不住,便一一认罪,录了口供以后,又签字画押。因为府库里的银子与市面上的银子成色和分量都不一样,在那几个护卫的家里很快就搜到了这些银子。
刘墉把这些银子和口供交给皇上,皇上看后勃然大怒,急诏和珅。
乾隆问和珅:“你身为管库大臣,平时对手下管教严格吗?他们的品行怎样?”
和珅答道:“臣平时对他们要求极为严格,这些人都是满族的后代,人品也都很端正。”
“真的吗?”
“臣岂敢欺瞒皇上。”
乾隆把刘墉的奏折递给和珅,和珅看后大惊,说道:“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臣素与刘墉不和,这肯定是他含恨在心,想栽赃陷害于我,请微臣亲自审查,一切便可知晓。”
乾隆道:“你还查什么?现在已人赃俱获,这本是你平日疏忽所造成的,而今还这样袒护属下,成何体统?”
和珅见乾隆真的生气了,忙跪倒在地说道:“臣辜负了皇上的厚望,失于明察,从今以后一定严加管束,决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情,请皇上治罪。”
乾隆道:“你平日忙于其他事物,忽略了这些我也不怪你,可是你一味地偏袒他们,太不像话,你看这几个护卫该怎样处置?”
和珅说:“发配黑龙江。”
乾隆道:“此事交大臣们好好议一议。”
最后,经过商议决定,护军头领问斩,其余的充军伊犁,而和珅身为管库大臣,疏于管理,降二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