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达是智者的大度
人有一分器量,便有一分气质;人有一分气质,便多一分人缘;人有一分人缘,必多一分事业。虽说器量是天生的,但也可以在后天学习、培养。我们阅读历史,多少名人圣贤,有时不赞其功业,而赞其器量。所以器量对人生的功名事业,至关重要!有器量的人在为人处世上的表现就是豁达大度。
豁达的人,常常是乐观的人。而所谓乐观,按照某位哲人的说法,就是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相比,仅仅是因为后者选择了悲观。
豁达的人在遇到困境时,除了会本能地承认事实,摆脱自我纠缠之外,他还有一种趋乐避害的思维习惯。这种趋乐避害,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为了保持情绪与心境的明亮与稳定。这也恰似哲人所言:“所谓幸福的人,是只记得自己一生中满足之处的人;而所谓不幸的人,是只记得与此相反的内容的人。”每个人的满足与不满足,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差异,幸福与不幸福相差的程度,却会相当巨大。
豁达也有程度的区别,有些人对容忍范围之内的事,会很豁达,但一旦超出某种限度,他就会突然改变,表现出完全相异的两种反应方式。最豁达的人,则具有一种游戏精神,将容忍限度扩大。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从未有畏惧之心的老将军,解甲归田后,以收藏古董为乐。一天,他在把玩最心爱的一件古瓶时,不小心差点脱手,吓出一身冷汗,他突然若有所悟:“为什么当年我出生入死,从无畏惧,现在怎么会吓出一身冷汗?”片刻后,他悟通了——因为我迷恋它,才会有患得患失之心,破了这种迷恋,就没有东西能伤害我了,遂将古瓶掷碎于地。
豁达者的游戏精神,即是如此。既然他把一切视为一种游戏,尽管他同样会满怀热情,尽心尽力地去投入,但他真正欣赏的,只是做这件事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游戏的乐趣在于过程之中。那么,他也就解除了得失之心的困扰。
美国总统林肯在组织内阁时,所选任的阁员各有不同的个性:有勇于任事、屡建功勋的军人史坦顿,有严厉的西华德,有冷静善思的蔡斯,有坚定不移的卡梅隆,但林肯却能使各个性格绝对不同的阁员互相合作。正因为林肯有宽宏的度量,能舍己从人,乐于与人为善。尤其是史坦顿,那种倔强的态度,如在常人,几乎不能容忍,唯有林肯过人的心胸,使得他驾驭阁员指挥自如,使每个阁员都能为国效忠。
成功的上司总是豁达大度,决不会因下属的礼貌不周或偶有冒犯而滥用权威。所以作为上司,应该有宽恕下属的大度,这样才更能赢得下属的拥戴。
有一次,柏林空军军官俱乐部举行盛宴招待有名的空战英雄乌戴特将军,一名年轻士兵被派替将军斟酒。由于过于紧张,士兵竟将酒淋到将军那光秃秃的头上去了。周围的人顿时都怔住了,那闯祸的士兵则僵直地立正,准备接受将军的责罚。但是,将军没有拍案大怒.他用餐巾抹了抹头,不仅宽恕了士兵,还幽默地说:“老弟,你以为这种疗法有效吗?”这样,全场人的紧张气氛都被一扫而光。
据说一位店主的年轻帮工总是迟到,并且每次都以手表出了毛病作为理由。于是那位店主对他说:“恐怕你得换一块手表了,否则我将换一位帮工。”这话软中带硬,既保住了对方的面子,又严厉地指出了对方的过失,这样比较易于让对方接受。
每个人身边可能会有各种各样性格的人,这些人的处世方式、待人方式都不相同,这就需要你有宽宏大量的心胸。
永远别丢弃宽容的美德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美好心灵的代表,也是最需要加强的美德之一。宽容是一种坚强,而不是软弱。宽容要以退为进、积极地防御。宽容所体现出来的退让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无奈和迫不得已不能算宽容。
任何人都有自己对人生的见解,我们要尊重他人的知识和体验,积极吸取他人的精华,去除其糟粕。宽容要求我们,就是在别人和自己意见不一致时也不要勉强。
北风和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试谁能让行人把大衣脱掉。
北风鼓起劲,呼呼地吹着,直吹得寒风刺骨,可是越刮,行人越冷,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接下来是南风的了。南风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暖意上身,渐觉有点热,于是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南风获得了胜利。
人们把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达到目的的做法称为“南风效应”。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
“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宽容比惩戒更有效。北风和南风都想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俄国着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留学德国期间,师从于名望很高的物理学教授沃尔夫。在学习上,他对罗蒙诺索夫严格要求;在生活上,他对罗蒙诺索夫多方照顾。罗蒙诺索夫因生活困难,欠下了债务,又是沃尔夫解囊替他偿还。突然有一天,一件令人费解的事发生了。《德国科学》杂志突然登出一篇驳斥沃尔夫教授某个错误观点的文章,文章的署名就是“罗蒙诺索夫”。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人们开始议论了。有的说,罗蒙诺索夫无情无义;有的说,罗蒙诺索夫是一个疯子。然而,更叫人诧异的是:支持罗蒙诺索夫发表这篇文章的正是沃尔夫教授本人。
《寓圃杂记》中记述了关于明朝人杨翥的两件小事。
杨翥的邻人丢失了一只鸡,指骂是被姓杨的偷去了。家人告知杨翥,杨翥说:“又不只我一家姓杨,随他骂去。”
有一个邻居,每遇下雨天,便将自家院中的积水排放进杨翥家中,使杨家深受脏污潮湿之苦。家人告知杨翥,他却劝解家人:“总是晴天干燥的时日多,落雨的日子少。”
久而久之,邻居们被杨翥的忍让所感动。有一年,一伙贼人图谋抢劫杨家的财宝,邻人们得知后,主动组织起来帮杨家守夜防贼,使杨家免去了这场灾祸。
宽容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任何忍让和宽容都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是痛苦的代价。人生中谁都会碰到个人的利益受到他人有意或无意侵害的事情。为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要勇于接受忍让和宽容的考验,即使感情无法控制时,也要紧闭自己的嘴巴,管住自己的大脑,忍一忍,就能抵御急躁和鲁莽,控制冲动的行为。如果能像杨翥那样寻找出一条平衡自己心态的理由说服自己,就能把忍让的痛苦化解,表现出宽容和大度来。
宽容是深藏爱心的体谅,宽容是一种智慧和力量,宽容是对生命的洞见。
宽容不仅是一种文明、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
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才能够赢得多少人的尊敬。
容忍和谦虚是一副调和剂
世界上多少悲剧,多少恐怖,皆因人与人之间的不能容忍而发生!不能容忍,实和愚昧同一意义,而且这种愚昧,还是野蛮人和暴徒的愚昧;因为他们对于世间的事物认识不清,由隔膜而误会,由误会而发怒。法国人有句话:“能够了解一切事物,便能宽恕一切事物。”所以,我们如果要做一个文明的人,非首先了解世间的事物不可。我们现在以心理学的眼光,来分析不能容忍的特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一种特性,都有它的原因和目的。”譬如:在家庭之中,小玛利在母亲宴客的席面上她的一件新衣上被泼了一点菜汤。玛利对于这件扫兴的事自觉很羞愧,然而她的母亲认为这是在教养上对于社会的一种过失,不能容忍,便当客人的面大声责骂小玛利。可怜的小玛利被母亲责骂之后,又被喝斥离开席面,使她在客人面前失去体面,觉得非常痛苦。然而,母亲却自以为已经安慰了自己的良心了。
再举一个例子:约翰旅行到了法国,在法国一个乡村的小客栈里开了房间。栈主领他来到最清洁的一间房里,然后很抱歉地告诉约翰说,这房里没有自来水和浴室的设备。因此,约翰便骂法国人是退化的、不讲卫生的野蛮民族。接着他便得意地向那主人夸口道:在他本国,无论大小旅馆,每一间房都有冷热自来水和浴室的设备,又说这并非是奢侈,乃是必需品。然而,约翰的话,并不是全对的。这且不必说,那个老实的客栈主人,本想讨好客人,现在却适得其反,觉得很痛心。可是,约翰所得的优胜,实在也不过是虚伪地说谎罢了。
再来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夫人去赴一个宴会,主人邀请了一位青年女音乐家来弹琴,以娱来宾。演奏之后,主人问某夫人琴奏得好不好?某夫人答道:“琴是奏得很好的,可是,亲爱的,你没看贝她所穿的衣服是多么不体面呀!”在某夫人的心中,那位青年女音乐家的地位和身份早已因为衣服的不得体而降低了。
以上三例可以证明不能容忍的原因是根据下面的四点:
1.愚昧;
2.低劣的感情;
3.缺乏同情心;
4.牺牲他人而取得一种虚伪的主观的优胜。
所以越是愚昧的人,越不能忍耐。野蛮民族,不了解现代的机器,便不能容忍它,当它是魔术,降低它的价值。有知识的人旅行到异国,目的是在开阔眼界,增加同情,他不但应该仔细观察该地的风俗以及该地人的生活方式,而且应该同情和了解人类的各种品性。至于愚昧的人,无论他旅行到什么地方,他的思想和见解,永远还是在他自己的蚝壳里。在新的环境里,他学不到什么,见不到什么;他只会拿他自己的旧蚝壳去比那新环境,若有不同,他便认为不对。
善于破坏为自己所不了解的东西,这同野蛮人和小孩一样。野蛮人洗劫罗马的时候破坏了着名的图书馆,这是因为他们自己不会读书之故。有神经病的人,就是那不肯好好补救低劣心理的人,对于为他所不了解的事物,他认为不对,并且从事破坏活动。
我们对于新的环境、新的事物,要努力研究,以求达到能够了解的目的;倘是好的、对的,我们便应该吸取、学习。这是最正当最科学的方法,也正是容忍的方法。不能容忍的人,因为他是愚昧的,只晓得向来如此,现在也应该如此,所以他拼命反抗和破坏一切新的环境、新的事物、新的思想和新的人物。
凡人想到生活的真正愉快和优胜,只有努力提高他的见识,努力求知;因为他所知道的愈多,他在生活上的帮助也愈多,愈加快乐;同时,他对事物的了解越多,即对于人类社会越有用,也就越优胜。
可是野蛮人、小孩以及神经病者是得不到生活愉快的,他们眼光如豆、思想简陋。一见有新的思想,新的人物来和他们接近时,他们便感到非常的不安,不能容忍,一定要设法破坏、抵抗。因此,他们实在是世界上最残酷的人。在小孩的眼睛里,黑和白是相反的两种颜色,然而在了解色彩的成年人看来,黑和白不过是光的两个等级。在小孩和神经病者的眼睛里,是和非也是绝对相反的两面,而在正常的成年人看来,是和非实在是相对的两件事。正常的成年人知道:“在今天如果是错的,到了明天也许就对了。这好比在从前如果是罪恶,而现在已经成为正义一样。”
见识愈广,思想愈开阔,人格愈健全,他的生活愈能安定,而种族、国籍、主义、思想、风俗、习惯乃至大小颜色等等所给他的印象,也越来越少。他是用对人类社会的有利的标准,来检验一切不认识的新环境和新事物的。对的,有利的,努力采取学习;不对的、无益的,置之高阁。只有愚昧的小孩,自以为自己和一些高贵的人家同住在甲街上是很荣幸的,相信在乙街或丙街上的孩子是他天然的仇敌,是恶魔所生的小鬼;而那些住在乙街和丙街上的孩子也有同样愚昧的信念,为相互报复,双方便用石子、瓶子、棍子混战起来。
在职场上,我们还有去掉虚伪的谦逊。
真正的谦逊,是人类一种最好的品行。因为他有自知之明,知道在这广大的世间复杂的社会里,他的能力和头脑实在太简单太渺小,不够解决人世间一切问题,他只能尽他的能力诚恳地去干他职责以内的工作,尽他的头脑勇敢地去研究他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偶有所得,偶有成就,他绝不夸张,因为他知道他的所得和成就,和过去别人的所得和成就比较起来,太微乎其微,毫不足道。这样积极的谦逊的人,才是人类中最高尚最可钦佩的人。
然而因为真正的谦逊是很难得,便成了一种宝贵的东西,所以就有许多假的来冒充,使人世间发生了许多的不幸和烦恼。这假冒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大家所不喜欢的虚伪!
现在,我们从心理学上来研究探索这虚伪的发生和效果:
古代的罗马人就已知道:“谁爱一个常为苦痛所困的人呢?”他们实在是最早的无意识的心理学家,他们攻击这些常为苦痛所困的人,希望这些人绝迹于世间。然而他们失败了,这些人不但没有因为他们的攻击而绝迹,而且势力至今越加发达了。当然,所谓常为苦痛所困的人,自不能比之于早年基督教的殉难者。这犹如科学界中的牺牲者,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方使人类得到幸福、免除灾难,自不能比之于安坐在家里终日烦闷受苦的人。因为庸人的受苦和烦闷,对于人类社会的福利,无一贡献,他们虽然谦逊,却是虚伪的谦逊。
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讲过谦逊的光荣给他的学生听。他竭力攻击人类装腔作势,用假的优胜来弥补缺点,用虚伪的自尊来掩饰卑劣。所以他对于穿了漂亮的衣服在穷人面前摆架子的学生,是要大加斥责其行为的荒谬的;反之,如有一人实在富有而且心里也以富有为荣的人,在穷人面前装出一副穷相来的时候,他也要叱骂其虚伪性。
虚伪的谦逊,其卑劣较之自夸还要厉害,因为自夸是自私自利的东西,而虚伪的谦逊者的卑劣行为,他还自认是一种德性。虚伪的谦逊,可以引到自动的殉难的路上去,然而这种自动的殉难,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告诉我们,和变态的性欲狂者一样;变态的性欲狂者是以被异性虐待或伤害为快乐的。这样的人,当没有苦痛加到他身上的时候,他会自己虐待自己,自己责罚自己。
在儿童时代,如果你和别人一同犯了行为上的罪过。因此,抑郁不快,感觉惭愧,甚至当别人长大成人之后,谈过恋爱,结了婚,把儿童时代的事情已经忘得一干二净的时候,你还是念念不忘那罪过,而且因为那罪过的自责,你就不敢走到人群社会里去,以为你是不配和人类交际的;如果有人来访问你,希望你在一项慈善事业上帮一点忙,你也不肯,双手拒绝,因为你自以为这种高尚的事业是不配你参加的。无论如何恳求,总不能感动你的心,改变你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