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会说话会办事会做人
2032100000004

第4章 说话要说到位(1)

说话要分清场合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说话时,要根据不同的场合来选择话题,说出适合当时场合的话。如果不注意场合,信口说话,就会成为一个不合时宜的、不受欢迎的人。

说话要注意场合。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的人的拙劣表现。

郑渊老师从高校退休了,和他一起退休的,还有曾经获过“先进”教师的刘郁。学校领导感谢两位老师多年来的辛勤工作,为他们举办一个欢送会。

在欢送会上,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和为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感谢他们为学校做的贡献,肯定了他们的成绩,气氛非常热烈。

领导发言之后,轮到两位退休同志答辞。刘郁走上台,感谢领导多年的栽培,感谢同事多年的帮助,会场里充满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

作为另一个主角,郑渊在上台答辞的时候却显得感触多多。他在感谢了领导和同事之后,感觉意犹未尽,感触地说:“说到工作成绩,我觉得非常遗憾,我从来没有得过一次‘先进’,工作也不是很称职……”

这时,一个平时与他关系不大好的年轻老师站起来抢了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没有提你的名。”

放下话筒之后,郑渊感伤情绪更重,他想起自己执教近30年,却从来没有得过“先进”,职称也老是上不去,不禁泪眼婆娑。

领导见形势不对,马上接过话茬,避开“先进”这个敏感的话题,转而谈论几十年来的学校的发展变化,然后问起两位老师退休之后的打算,这才化解了会场的尴尬,大家重新畅谈起来。

郑渊在欢送会上,突然谈起让领导不好回答的话题,差点儿让欢送会冷场,这就是没有注意说话的场合。那位年轻教师更是挑起事端,让会场气氛更加尴尬。在欢送会这种轻松的场合中,大家应该尽量说一些轻松开心的话题,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表达一种不舍、温馨的情感。在这时候再来谈那些名利的事,怎么能不大煞风景呢?

因此,应该做到:

1.说话要符合当时的气氛

一般来说,说话应与场合中的气氛相协调。在别人办喜事时,千万不要说悲伤的话;在轻松愉快的场合谈论那些严肃的话题或枯燥无味的学问,肯定会惹人厌憎;在严肃认真的场合开那些无聊的玩笑,很可能会让人觉得你太轻浮,不识大体;在人家悲痛时,你逗这个小孩儿玩,逗那个小孩儿玩,说些逗乐的话,甚至哼哼民歌小调,别人就会说你这人太不懂事了。

某地有个老大爷死在家里,亲属围在一起商量后事。老大爷生前嘱咐土葬,但土葬有点儿不现实,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发表个人的看法。

老大爷的孙子说:“这么办吧,人死了不是埋掉就是烧掉。现在尸体放在家里,人来人往的,总不是个事,我看烧掉算啦,又省钱又省事。”

大家听了这番话都十分恼火,纷纷摇头。

这个20刚出头的孙子不会说话,他看不到当时亲属们的悲伤气氛,直接说出要“烧掉”,不符合当时悲伤的气氛,让亲属们感到他不近人情。

如果他选择适合这种气氛的话,他可以这么说:“爷爷走了,我心里很难过。现在,遗体放在屋里,得赶紧料理。爷爷生前有土葬的愿望,可土葬又不可能,我看还是赶紧安排火化好。我是晚辈,大主意还是请伯伯婶婶定。”那么效果就会好得多。

2.注意公众场合和私下说话的区别

在不同场合中,人们对他人的话语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在小场合和大场合,家庭场合与公众场合,人们对于批评性说法的承受能力有明显的差异。

罗志和肖原是一对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玩,互相之间说说话也没什么顾忌,还经常开一些别人看来是“不正经”的玩笑。有一次,两人都应邀参加一位老同学的婚礼。罗志一看见,肖原,又想逗乐了,说:“老兄,你怎么不把‘小蜜’带来呢?”

肖原见场上人这么多,怕影响不好,不想开玩笑,支支吾吾地说:“你这是什么话,我哪有什么‘小蜜’?”

罗志哈哈笑道:“我跟你是什么关系,你那点儿事还能瞒得过我?”

“你瞎编什么呀,我对我老婆忠心耿耿,怎么会找‘小蜜’呢?”

“得了吧,背地里卿卿我我,潇洒得很,一到了人跟前,就这么不爽快,连承认都不敢。”

肖原不敢应战,找个借口溜到一边去了。他可不想因为这随口的一句话而引起谣传,到时候引起家庭危机。

不注意场合,只图自己嘴巴子快活,不顾别人的“死活”,只会让人避而远之,有时候还可能因为说话不慎而给他人造成伤害。

受特定人际关系和场合心理的制约,有些话只能在某些特定场合说,换一个场合就不行。同样一句话,在这里说和在那里说也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说什么,怎么说,要顾及场合、环境,才有利于沟通。不顾及场合的心直口快是不值得提倡的。

3.在公众场合说话不能伤人面子

在交际活动中,要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说话,让自己的谈吐既符合场合要求,又符合谈话对象的接受心量,实现与交际对象的无障碍沟通。在公众场合,说话不要伤及他人的面子。

何永陪妻子到商场购物,在熙熙攘攘的商场里,妻子兴致很高,从这个柜台到那个柜台,买了这件又看那件,快到中午了仍没有离开的意思。何永有些不耐烦了。

当妻子提出买一条很流行的裙子时,何永终于承受不住了,生硬地说:“你怎么见什么就买什么啊,我又不是百万富翁!”

这句话刚出口,周围的顾客都盯着他们看,妻子本来微笑的脸顿时变了样,生气地反驳道:“怎么,我还没有买够呢,你急什么?你如果怕花钱,就不要带我出来呀!”接着,发怒的妻子气愤地头也不回就走了。

何永不解的是,妻子的性格本来很温顺,结婚以来从没有发过这么大的火。可为什么今天她的火气这么大呢?

很显然,何永忽略了说话的场合因素,他把惯用的说话方式用到公众场合来,用生硬的口吻指责妻子,刺伤了妻子的自尊心,才引发妻子为维护自己的面子而表现出的强硬态度。

4.注意特定场合的禁忌

有一些特定的场合,会有一些禁忌的话题。有些人在思想上没有场合意识,不管什么场合他都习惯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往往冒犯别人。

邓浪和赵析是同事,平时爱逗乐子。几天没有见,一见面就说:“你还没死呀?”对方也不计较,回一句:“我等着给你送花圈呢!”两个人哈哈一笑了事。

有一次,邓浪因病住进了医院,赵析去看望,一见面又说:“你还没有死呀?”这一次,邓浪变了脸,生气地说:“滚,你滚!”把他赶了出去。

人家正在病中,心理压力很大。赵析在病房里对着忧心忡忡的病人说“死”,显然是没考虑场合,人家怎能不反感、恼火?其实,赵析说这话本是好意,想给对方开开心,只可惜他在思想上缺乏场合意识,不该在这种场合开玩笑,才闹出了不愉快。

有些人说话所以惹恼人,并不是他们不会说话。而是场合观念淡薄。对于这些人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增强场合意识,懂得不同场合对说话内容和方式的特定限制和要求,时时不忘看场合说话。

在跟人打交道时,除了要注意场上的“大气候”外,也要考虑交流对象在特定场合所发生的变化。人是受环境影响的人,人的心理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性格直率的人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直率,性情温顺的人也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温顺。别人发生了变化,你跟人家的交流方式也应该随之而改变,否则就有可能触人之忌,甚至惹出麻烦来。

你若想受人欢迎,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否则就会破坏交际效果。

说话的语言要精炼

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如果有个人说起话来废话连篇,这就说明他自己也不甚明了他说些什么。

在公共场合演讲,有的人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用语言的触角抓住了每一位听众,自然令人钦佩;有的人把自己的意思浓缩成一句话,犹如一粒沉甸甸的石子,在听众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同样值得称道。换个角度说,如果简短更有力,或同样有力,又何必长篇大论呢?更不用说是冗长而拖沓的演讲了。

只说一句话,不允许拐弯抹角,旁生枝节,必须抓住精髓,巧作对比,以求一语中的。请看一个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故事。我国着名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发表了一句话演讲:“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邹韬奋先生演讲的这一句话演讲,在当时被人们誉为最具特色的演讲。即便是现在人们仍感叹邹韬奋先生演讲的简练有力。透过这一句话的演讲,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里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既有对当时政治战线、思想战线、文化战线上“不战而屈”的投降派的谴责,又有对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勇敢战斗,决不屈服的可贵品格的赞颂。“不战而屈”和“战而不屈”,同样四个字的不同组合,成为衡量一个人有没有硬骨头的试金石。这极其精炼的一句话演讲,巧妙地采用了鲜明的对比,使卑微者更渺小,使高尚者更伟大,尽管只是一句话,却激发了人们奋起抗争的勇气,鼓舞人们以鲁迅先生为榜样,挺身而出,战斗不止。

说话的语气要适当

说话是人们交流信息、传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所表达的意义是通过人们对其发音器官的有意识控制和使用而表现出来的。这种控制和使用的一个重要对象便是说话的声和气。恰到好处是使用声和气不仅能充分地表达说话的意图和情感,而且还能使说话生机勃勃,充满艺术的感染力。

譬如,有人说话总是和声细语的。这种声和气宛如柔和的月光、涓涓的泉水,由人心底流出,轻松自然,和蔼亲切,不紧不慢,能给听者以舒适、安逸、细腻、亲密、友好、温馨的感觉。人们在请求、询问、安慰、陈述意见时常使用这种声和气。它可以弘扬男性的文雅大度和女性的阴柔之美。尤其是在抒发情感时,这种声和气的运用更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还有人说话是高声大气的。这是一种人们用来召唤、鼓动、说理、强调和表达自己激动心情的声和气。它可以表现说话者的激情和粗犷豪放的气质。虽然它和大吼都属于高音频和高调值,但是它通常是用来表示极度的欢喜或慷慨激昂的。还有其他很多种语气,恶声恶气,怪声怪气,低声下气,唉声叹气,有声无气,等等。不同的声和气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因此,我们说话时,不仅要注重遣字用词,更应该选用恰当的声和气。这一点十分重要。否则,再美的词语也会失去光彩,并很有可能引起听者的猜疑、妒忌、不满、反驳、敌视、唾弃和嘲笑。

选择用怎样的语气谈话,要取决于你所处的场合,你的谈话对象,你谈话的内容目的等各种因素,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事前意识到讲话语气的作用对你的谈话目的的达成是大有裨益的。

说话时要以听众为中心

有些人说起话来喜欢滔滔不绝,不给人插话或回应的机会,时间长了就会使人生厌。好的表述者未必是个好的沟通者,而沟通是表达的主要目的,所以要尽量避免单向的沟通。

《有影响力的人类行为》一书中写道:“喜欢产生喜欢。如果我们对听众有兴趣,听众也会对我们产生兴趣。如果我们不喜欢台下的听众,他们不管在外表或内心,也会对我们表示厌恶。”以听众或者说以交流对象为中心不仅意味着你的谈话内容是听众有兴趣的,更重要的是在主观意识上也是以听众为中心的,讲话的重点在听众身上,并且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这样,表达将取得很好的沟通效果。

当然要做到看准对象有的放矢,就要求说话的人要做到:在交谈形式上,应该根据不同的人,做具体的分析,围绕中心内容,尽量考虑年龄差异,分别对待。对少年儿童就要应用平易近人、幽默风趣、循循善诱的语言;对中青年人要应用有逻辑、哲理的语言;对老年人就要含蓄、委婉。在交谈的态度上,对老年人应该是尊敬而谦逊的;对年龄相仿的人就是以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随意一些;而对少年就要关切、体贴;对异性要诚恳、大方。此外还要注意选择不同的时间、地点进行交流。总之,一切以对象为中心。

说话时要留意自己的声音

你和对方的谈话已经开始,那么在言语交换中,最好分出一部分精神来,留心你的声音。“我说话是不是太快了?”虽然有些说得快而清楚,有些却是快而不清楚,使人听了等于没听。说话目的在于使人全部明了,别人听不清楚,听不懂,就是白费口舌。

再问一句:“我说话的声音是不是太响了?”试想在宁静的黄昏,树下谈心,或在温暖的炉边,围炉叙旧,高声谈话是如何煞风景啊!在客厅里,过高的声音会使主人嫌恶;若在公共地方,更会令你的同伴感到难堪。你说话时要记着,对方并不是聋子。

你说话虽然并不是太快和太响,但要明白在谈话中,每句话声调也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因此,你要学学怎样调节它。抑扬顿挫,这是获得听众的惟一秘诀。在乐曲里,有极快、快、略快、慢、略慢、最慢等快慢符号;也有极强、强、渐弱、弱、极弱等强弱符号。若想你的话如同音乐一般动听,不可忘记在应快时要快,应高时要高,应慢时要慢,应低沉时低沉。毫无抑扬顿挫节奏的说话,是最易使听者疲倦的。

因此,说话不妨常常留心那些使人听了会忘记疲倦的说话方法,也不妨常常留心那些舞台上的名角念词的方法,这是最好的参考,你必须细细揣摩。

说话时要善于以情理服人

有的说话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如说服、劝解、抚慰、交心、解释等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以情理服人,做到入情入理,这样的交谈才会有效。古人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情感是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只有情相通,心相近,所说的话才能在对方的心灵上产生共鸣,发挥作用。因此要向对方说理,必须先了解对方的心理与情感需求,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思想感情上接近、沟通,产生“自己人”效应,说理才能奏效。

当然,以情说理,重要的是找准对方情感上的“突破口”。先前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曾经说过:“仁人轻货(财物),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拒危;智者达(知晓)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之以道理,可使立功。”就是说要抓住对方心理与情感上最易打动之处,将“情理”和对方的个性、处境、心思等因素紧密相连,申明利害,满足其最高情感价值需求,使之心动。而且在说理过程中,还要善于适应对方情绪思路的变化,因势利导。如顺着对象具有的种种疑虑,层层排除;顺着其合理的见解,适时赞许;根据其两难的处境谋划协助之;根据他憎恶的地方献策对付之。这种揣摩情意的说理方法通常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将以情服人与以理服人结合起来,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在与人交流的时候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