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2042900000003

第3章 国家的统一与分裂初探(2)

可是好景不长,1921年2月,白俄军队入侵外蒙古,扶植外蒙古王公再次宣布“独立”。紧接着苏俄红军入蒙,消灭了白军,支持外蒙古建立了亲苏的新政府,并于11月5日宣布成立君主立宪制的“人民革命政权”,双方还签订了相互承认为合法政府的《苏蒙修好条约》。

历史又一次开了个小玩笑。1922年苏联正式成立后,为了同中国建交,于1924年5月31日与北洋政府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苏联又承认外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尊重中国对外蒙古行使主权,答应从外蒙古撤军,于是,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可是,就在当年的1924年11月26日,外蒙古当局正式宣布废除君主立宪制度,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自此,外蒙古脱离中国,苏联也不再承认中国对外蒙古的主权。

1945年苏、美、英三国首脑参加的雅尔塔会议规定,“维持”外蒙古的现状。此后,尽管国民党政府多次与苏联交涉,已难以挽回。1945年8月14日,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双方同意外蒙古通过“公民投票”确定外蒙古独立。10月20日,外蒙古当局一手操办了“公民投票”,宣布结果为“98%的人民参加了投票,一致赞成独立”。1946年1月5日,当时的中国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外蒙古正式从中国的版图中消失,但内蒙古仍然留在中国,成为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宣布承认了蒙古国。

有意思的是,蒋介石1949年逃到台湾后,于1953年又想起了蒙古独立一事,他“悔不当初”地作了一番“要对外蒙古独立负责”的检讨,宣布废除1945年中苏条约换文,不再承认外蒙古独立,还煞有介事地下令把外蒙古重新纳入“中华民国”版图,这就是台湾的中国地图是一片“海棠叶”,而大陆的中国地图是一只“大公鸡”的来历,但蒋介石这种可笑的举动已无法改变历史了。

二战之后,民族独立运动对于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新型国家曾经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但后来一些国家逐渐发展起来的极端民族主义,则把狭隘的民族意识、民族利益发展到极致,以致和国家利益相背离相冲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极端民族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和极端宗教势力相互作用,使许多国家麻烦不断,社会动荡,暴力活动频仍,甚至发生内战。所以,民族和谐则促使国家稳定发展保持统一,民族冲突则导致国家政治动荡甚至分裂,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

有的国家名义上是统一的,但由于民族割据而实际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如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共和国,占人口85.2%的希腊族信奉东正教,而信奉伊斯兰教占人口11.7%的土耳其族单独成立了“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选举了自己的总统,形成了事实上的南北分治局面。两大民族的分裂加上希腊、土耳其两国的插手,使塞浦路斯长期处于民族冲突和政治动荡之中。

在南亚次大陆南端的印度洋上有个斯里兰卡岛,岛上居民主要是从北印度移民的僧伽罗人和南印度移民泰米尔人。居住在该岛北部的泰米尔族为了建立独立的泰米尔国一直在进行武装斗争,民族矛盾使得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至今不得安宁。

“后冷战”时代以来因民族或种族不同而分裂,典型的莫过于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等。

在现代国家统一分裂史上,苏联的统一和分裂是最惊天动地、最具特色、最引人注目的。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又曾经是20世纪50—80年代与美国抗衡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以俄罗斯联邦为中心,有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吉尔吉斯、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15个共和国先后加盟,形成了疆域广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作为二战的战胜国曾盛极一时,在20世纪60~80年代甚至是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可是谁又会想到,.在轰轰烈烈了七十四年后的1991年,苏联竟然在没有硝烟的“冷战”中溃败,重新分裂为15个独立国家。苏联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灿烂辉煌的统一和最刻骨铭心的分裂,同时也给历史学家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过去,人们认为真枪实弹的“热战”是国家分合的主动力,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实践表明,武力或者说战争往往是国家分合变迁的最大推动力。但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及东欧剧变的历史告诉人们,“冷战”同样可以成为国家分合的推动力。“和平演变”不仅可以更换一个国家的政权,而且

可以摧毁一个统一的国家。苏联的分裂当然有着复杂的原因,但民族因素无疑是构成新民族国家的基础。

南斯拉夫分裂是继苏联之后最具特点的国家之一,一分为六的纪录仅次于苏联的一分为十五。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1918年,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西北部的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以及马其顿先后合并成立了统一的南斯拉夫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统一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在铁托的强力领导下,曾经叱咤风云,是世界上重要的不结盟国家集团的领头羊。可是在1991年前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国际大环境下,终于先后重新分裂为六个独立的国家。再加上原属于塞尔维亚的以阿尔巴尼亚人为主的科索沃自治省目前仍处于“国际托管”之下,未来也不排除“独立”的可能,因此,可以说南斯拉夫实际上已一分为七。南斯拉夫的分裂内因是主要的,外部条件也是重要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奥匈帝国解体,捷克地区和斯洛伐克地区于1918年联合成立了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国际大背景下,捷克斯洛伐克也终于在1992年底解体,和平分裂为两个独立的国家,西部为以捷克族为主体的捷克共和国,东部为以斯洛伐克族为主体的斯洛伐克共和国。

)第三节文化融合是国家统一的纽带

文化或者说文明,与民族和国家可以说是“三位一体”。严格意义上讲,文化是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没有统一的文化就没有统一的民族和国家。反之,没有民族就没有统一文化的历史沉淀,没有独立的国家也很难有完整的文化。统一的文字语言,统一的宗教信仰,相同相近或相似的文化传承、风俗习惯等,包括不同文明的交融与和谐,是把一个国家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和纽带。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构成了民族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文化又是支持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资本”,正如亨廷顿所指出的那样,文化也是民族国家成功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政治结盟的基础。文化或文明正在成为支配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力量之一。现在经常说的所谓“软实力”,其实核心就是广义上的文化。

统一的文明肯定是国家统一的基础。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和谐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可能更为重要。不同文明之间不仅有个性,也可以发展其共性;不同文明之间不仅仅就是对抗、竞争和冲突,还可以有对话、交融和共处。这正是世界上各多民族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反之,不同文明的排斥和冲突,则容易引发战争,甚至导致国家分裂。

历史上南亚次大陆著名的‘‘印巴分治”,主要是以宗教信仰的不同为依据的,这可称之为以两种文明为基础各自建国的典型。1600年英国侵入南亚次大陆,建立了东印度公司,1757年印巴地区开始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6月,英国人按“蒙巴顿方案”把印度分割为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以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地,然后两个地区分别于1950年和1956年建立了独立的印度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印巴两国官方语言虽然都是英语,但印度以印地语为国语,.巴基斯坦以乌尔都语为国语。印度人83%以上信奉印度教,巴基斯坦则以96%以上居民信奉的伊斯兰教为国教。

还有_一一个典型就是“以巴分立”。在亚洲的最西部地中海沿岸,有个巴勒斯坦地区,是世界上最不安宁的地方。这里有因以小搏大而鼎鼎有名的以色列国,并存着的是似有而无的巴勒斯坦国。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这块土地上居住过。公元前1020年至前923年犹太人在此建立了希伯来王国。罗马帝国占领巴勒斯坦地区后,镇压并驱逐了犹太人。公元622年阿拉伯人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该地区成为英国殖民地。这种复杂的历史造成该地区极大争议,宗教、语言、文化完全不同的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都声称是该地区的主人,他们互不相让使该地区长期处于两种文明的冲突与战争之中。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巴勒斯坦地区一分为二,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犹太人表示赞成,并于1948年宣布建立以色列国。阿拉伯人反对并向以色列宣战。经过1948年到1973年四次大的阿以战争之后,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全境,巴勒斯坦人像当年犹太人一样流落世界各地。1988年,巴勒斯坦人不得不接受联合国决议,也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但巴以矛盾并未解决,迄今依然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始终是世界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中东和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加拿大有个魁北克省,占加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主要聚居着占加拿大总人口26.7%的法裔居民,.他们讲法语,文化传承、风俗习惯等与占绝大多数的英裔居民不同:20世纪中叶,’魁北克人不甘于法语文化在英语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受歧视甚至被淹没,他们成立了自己的政党,并开始了有组织、有纲领的谋求独立的运动。在1980年魁省举行的首次公民投票中,独立主张遭否决。在1995年举行的第二次全民公决中,统一派又以微弱多数险胜。现在,“魁独”运动虽然陷入低潮,但“魁独”势力并未消失。连加拿大总理也只好顺时应变,公开提出魁北克省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但可以是加拿大的“国中之国”。

语言文化不同导致国家内部矛盾冲突的还有比利时问题。比利时这个国家1830年从荷兰独立出来时,本身就是大国政治的产物,连国王都是由英国、法国等大国指定的。比利时南部是说法语的瓦隆人,而北部却是占比利时人口60%的说荷兰语的佛莱芒人。两个民族由于在国家认同问题上长期不和,各自称自己为“瓦隆人”或“佛莱芒人”,而不称为“比利时人”。以法语为官方语言以及瓦隆人长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使佛莱芒分离主义闹腾了很长时间。好在比利时作为欧洲的中心,布鲁塞尔作为北约和欧盟总部所在地,欧洲国际社会不允许比利时发生动荡,更不会让其分裂导致欧洲版图重新洗牌。因此,1994年比利时实行联邦制,即由瓦隆政府、佛莱芒政府和布鲁塞尔市政府三足鼎立,各自有相对独立性,才使得比利时这些年来得以相安无事。

文明的形成需要历史时空来锻造。中国56个民族经过几千年的融会,形成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文明。正是中华文明把56个不同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维系着中国的大一统。英帝国的殖民统治只有几百年的历史,所以它终究因时空的不足难以维持“日不落帝国”的大一统。苏联只有短短七十多年的共治,从不同文明融合的角度看,大一统的解体或许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当然,从另一种角度看,文化传承及其影响对相关国家之间的关系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因地域的割裂、种族或民族的冲突、不同文明的对抗等一些国家虽然分家了,各自独立了,但它们之间因长期的交流甚至融合,哪怕是强制的文明传播造成的历史沉淀,使得它们之间仍然具有一定的“共性”。这种文化因素还是作为纽带和桥梁把它们以某种方式“联合”在一起。如“英联邦”在殖民统治崩溃几十年后依然存在,有些“英联邦”国家甚至退出又进,除了经济方面的某种互相依赖外,不能不说也是一种文明的联系,尽管这种文明带有殖民色彩。再如苏联解体后成立的“独立国家联合体”,也是原苏联文明依然存在的体现,尽管“独联体”目前几近散伙,但苏联统一时期形成的文明共同点不会就此湮灭,未来的历史还会让它有所表现。

)第四节国际干预对国家统分至关重要

仔细研究二战以来六十年世界上国家统一与分裂的历史,就会发现,国际干预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国际干预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造成世界分国版图的第一次大变动,如果说二战后殖民体系崩溃造成世界分国版图第二次大变动,那么,“冷战”则是造成世界分国版图第三次大变动的主因。三次世界国家版图大变动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外部因素的强力干预。

纵观二战后世界国家的演变,不能不承认,殖民统治作为一种国际干预的历史影响依然是一些国家统一或分裂的重要原因。比较典型的如也门从分裂到统一,厄立特里亚从埃塞俄比亚独立出来,东帝汶从印尼独立出来,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等等。

位于阿拉伯半岛最南端的也门共和国,也算是古代文明摇篮之一,1918年曾建立独立王国。但1934年英国强行占领南部地区,使也门一分为二。1967年南部摆脱殖民统治后成立独立的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后南北双方经过多年战争和谈判,终于在:990年宣布统一。

位于非洲之角最北部的厄立特里亚国,历史上本来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长期受埃塞俄比亚王朝统治。但1896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后,将其占领的地区统一并命名为“厄立特里亚”。二战期间意大利战败后,联合国1950年决议重新将厄作为一个自治体同埃塞结成联邦。由于埃塞1962年强行取消联邦制,把厄划为埃塞的一个州,导致厄立特里亚人民不满,厄人民经过三十年的武装斗争,终于在1993年通过全民公决正式独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