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2042900000038

第38章 朝鲜半岛的统一尚需时日(9)

在朝鲜半岛统一前景的问题上,目前可以基本上排除迅速实现和平统一的可能性。自2000年6月南北方首脑举行首次会谈后,南北方关系大幅度改善,紧张局势也大幅度缓和,双方的合作交流大幅度增加。尽管如此,迅速实现和平统一的可能性仍然等于零。其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在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下分裂了半个多世纪的现实面前,仅靠刚刚起步的南北和解与合作还难以消除根深蒂固的对立和不信任,况且,双方还没有做好统一的思想和物质准备,还没有找到都能接受的统一方案,更不用说在政治、军事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分歧和矛盾。

另一种可能性是目前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就是美国利用朝鲜的核问题对朝鲜进行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像在伊拉克那样用军事手段推翻朝鲜的现政权,从而实现半岛的统一。但是,朝鲜和伊拉克不同,在地理位置、军事力量等方面具有伊拉克所不具有的一定的有利条件和实力。美国真要对朝鲜进行军事打击,必须顾及到各种后果。首先,它要顾及朝鲜在军事分界线进行报复的可能性。军事分界线离韩国首都首尔仅50公里,部署在军事分界线沿线的朝鲜远程火炮能够在几分钟内把首尔变成一片火海。其次,它要估计其盟友韩国的态度,自金大中政府上台的1998年起,韩国政府已经多次明确表示反对用武力解决朝鲜核问题。第三,它要顾及周边大国的反应。中国、俄罗斯都将明确反对美国在朝鲜推行实力政策和采取单边主义行动。即使是一再表示要对朝鲜采取“施压和对话”并举,并侧重“施压”的日本,也会担心朝鲜的导弹报复而谨慎从事。

人们已经注意到,自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举行以来,美国已经多次表示“无意侵略”朝鲜,不会对朝鲜发动军事打击。同时,美国也多次表示要通过六方会谈和平解决朝核问题。但是,美国多次声称“所有选择都放在桌面上”,并没有放弃军事打击的选择,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因此,美国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朝鲜发动军事打击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但在当前,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国际社会坚持通过六方会谈和平解决朝核问题,正是为了阻止这种可能性。

其实,美国、韩国、日本以及欧盟国家最寄希望的是朝鲜内部发生动乱,朝鲜式的社会主义制度从内部瓦解和崩溃,从而实现统一。在他们的眼里,朝鲜实行的是一党独裁、一人独裁,人权问题严重,况且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困难加重,连起码的吃饭问题也难以解决,而且许多朝鲜人偷偷地越过边境,跑进中国、蒙古和东南亚国家,然后通过“闯馆”进入韩国。按照他们的思维和逻辑,这样的政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曾几何时,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时期,‘他们就曾设想朝鲜也会成为“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张牌轰然倒下。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当然,美国会利用朝鲜的这些经济困难加强对朝鲜的经济制裁和人权压力,美国国会参众两院2004年9月通过《朝鲜人权法案》,布什总统10月批准这一法案,就是一例。但是,几十年来,朝鲜就一直遭受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裁和封锁,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俗话说,“虱子多了不痒”。朝鲜看来不会惧怕新的制裁和封锁。同时,这些制裁和封锁过去就没有成功地扼杀朝鲜,今后能否奏效也是未知数。

一般认为,朝鲜半岛最大的可能性是保持不战不统、和平共存的局面。几十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在朝鲜半岛,武力统一的道路走不通,吞并统一的道路很困难。对于这样的历史经验,朝鲜和韩国都已有了深切的感受和认识。尤其是韩国方面,对吞并统一越来越持低调的态度。韩国前总统金泳三1996年11月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记者的采访时说:“我们从冷战的结束中学习到,强制凑在一起的东西是会瓦解的,被不自然地分开的东西是会往一起凑的。所以我相信我们的国家将来会统一。何时实现统一并不重要。”韩国前总统金大中在任时也曾多次表示,统一是今后的事情,是10年、20年以后的事情。他的目标是防止半岛再度发生战争,实现南北方的和解合作。韩国总理李海瓒2004年10月18日在奥地利访问时说,韩国不希望看到共产主义的朝鲜突然倒台。他说:“我们绝不希望朝鲜崩溃。我们已从民主德国的崩溃看到了朝鲜崩溃并非我们想要的。”朝鲜和韩国都是联合国的成员国,从国际法上说,它们俨然是两个国家,从朝鲜半岛内部来说,它们又是一个分裂的民族。这是朝鲜半岛的特殊性所在。上下求索、内外求索,千方百计地寻找到一条“双赢”的统一之路,将是半岛人民长期的课题。

作者高浩荣第六章苏联分裂成十五个独立的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于1922年12月,1991年12月解体。当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刚刚诞生时,帝国主义列强曾对它进行过围剿,企图将其扼杀在摇篮里,然而它却顽强地存活了下来,并且日益壮大。可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没有任何外国武装干涉的情况下,苏联突然宣布解体,分裂成了15个独立的国家。这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特的现象,也是一个极其重大的事件,它不仅对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反响,而且直接影响到世界格局的重组和变化。为此,研究苏联演变的过程,诠释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成了学者们特别是苏联学家们的当务之急。

)第一节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形成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始建于1922年12月30日。最早参加联盟的有: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南高加索联盟的三个国家——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此后几经扩大,特别是1940年8月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个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加盟,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后发展成由15个以民族为基本特征的民族国家联盟体。

一、十月革命是苏联形成的历史前提

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迫使俄国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退位,然而政权却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为了夺取政权,列宁决定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彼得格勒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举行武装起义,一举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阿芙乐尔”巡洋舰的一声炮响,宣告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接着,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并且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两个历史性文件,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全国各地随后也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全国人民与国内外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同时,即已开始着手联盟的组建工作。尽管在十月革命前,列宁一直反对建立联邦制国家,认为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实行联邦制是一种倒退,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应该建立中央统一集中的民主共和国。然而,十月革命胜利初期,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迫使列宁改变了初衷,转而积极倡导建立一个各苏维埃民族共和国联合的统一联邦制国家。1918年1月26日,全俄农民代表苏维埃和工人代表苏维埃实现联合,宣布俄国为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共和国。同年7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问世,进一步从法律上确定了苏维埃体制。有必要指出的是,由于沙皇俄国的垮台,原俄罗斯帝国版图内一度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许多地区自行宣布独立或被国内外反动势力所占领,俄国境内各民族建立的大大小小独立国家或自治共和国数十个。因此,新成立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所管辖的地区实际上只有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原沙皇帝国的中心地带。其他一些地区虽先后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都是各自为政,互不协调。如,乌克兰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治机构——拉达。该政权代表的是乌克兰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为了摆脱俄国的无产阶级领导,拉达曾于1918年1月宣布乌克兰独立。与此同时,乌克兰无产阶级也成立了自己的乌克兰工农代表苏维埃。经过激烈的斗争(包括与德国武装势力的斗争),在俄罗斯军队的帮助下,乌克兰终于在1919年1月成立了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为了对付外国侵略,抗击共同的敌人,各共和国被迫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合作,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建立了军事政治同盟。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各共和国又加强了经济上的联系。为适应经济、文化和国防建设以及外交斗争的需要,各苏维埃共和国的共产党要求联合的呼声日高,大家希望联合起来,结成正式的联盟。在此背景下,1922年10月,乌克兰苏维埃代表大会提出了成立苏联的倡议。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首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列宁因病未能出席。斯大林在会上作了关于成立苏联的报告。大会通过了苏联成立宣言。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四个加盟共和国。这就是苏联的雏形。大会通过的联盟条约规定,每个加盟共和国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

以上可见,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客观形势的需要,同时也是十月革命的必然结果。当然,苏联成立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成立苏联的指导思想上列宁和斯大林有过严重的分歧。最早,列宁曾坚决反对在成立外高加索共和国联邦问题上的操之过急行为。在成立苏联时,列宁又反对过斯大林等人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思想。当时,由斯大林负责起草了一个《关于俄罗斯联邦和各独立共和国的相互关系》决议草案。草案的基本思想是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等国作为自治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列宁看到这个“自治化”计划后,严厉批评草案没有体现民族自决思想,坚持各共和国与俄罗斯一起平等地加入新的联盟,而不是让它们作为自治共和国融入俄罗斯联邦。列宁认为,“自治化”的想法是根本错误的,也是根本不合时宜的。而“俄罗斯化的异族人在表现真正俄罗斯人的情绪方面总是做得过火”。斯大林对列宁的意见虽有过某些保留,但在关键之处确实按照列宁的建议对草案进行了修改。统一的联盟国家的成立不仅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声望,而且大大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为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中亚五国的入盟使苏联的地缘政治地位大为改观

1905至1907年的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冲击了沙皇对中亚地区的殖民统治,唤起了中亚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解放意识。他们和广大俄罗斯民众一起参加了俄国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1918年,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土耳其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地相继建立起了劳动人民苏维埃政权。1920年8月26日,根据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的命令,成立了吉尔吉斯苏维埃自治共和国,隶属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1924.年,苏联政府在中亚地区进行民族划界,由于哈萨克人居住的其他地区的加入,吉尔吉斯苏维埃自治共和国改名为哈萨克苏维埃自治共和国,仍属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管辖。同时,在俄罗斯联邦范围内成立了卡拉吉尔吉斯自治州,后改名为吉尔吉斯苏维埃自治共和国。1936年12月5日,哈萨克苏维埃自治共和国与吉尔吉斯苏维埃自治共和国同时升格为主权共和国,成了苏联的两个加盟共和国。

民族划界的结果,土耳其斯坦苏维埃自治共和国、布哈拉人民共和国和花刺子模人民共和国合并成鸟兹别克苏维埃共和国,并于1924年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同一年,土库曼斯坦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次年以主权共和国身份加入苏联。塔吉克斯坦也成立了苏维埃自治共和国,最初隶属于乌兹别克苏维埃共和国,1929年从该共和国分离出来,成为塔吉克苏维埃共和国,后升格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

随着中亚五国的相继加入,苏联的版图不断扩大。五个共和国的面积总和有401.7万平方公里,占苏联总面积的18%。由于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的地理中心,是欧亚丝绸之路的交会枢纽及战略要冲,著名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就曾表示,谁控制了中亚,进而就能统治欧亚大陆;谁统治了欧亚大陆,最后就能控制世界。可见中亚在苏联和全球地缘政治关系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十月革命前,中亚国家长年受沙皇盘剥,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经济十分落后。加人苏联后,苏维埃政权遵照列宁关于加快少数民族落后地区的经济建设的指示,对该地区采取了某些优惠政策,给予了不少物质援助,中亚经济才有了突破性发展。一些重要经济部门从无到有,交通运输能力大大改观,人民的生活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提高。中亚人曾形象地比喻,他们是“骑着骆驼进人原子时代的”。

三、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和摩尔达维亚成为苏联最后一批新成员

为坚持民族自决和自由分离原则,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曾公开承认波兰、芬兰、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国家的独立。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期间,俄罗斯联邦与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虽结成过军事联盟,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上述国家一直作为独立国家存在,没有加入苏联。